歷史事件
公元693年,武則天在萬象神宮舉行了祭典大禮,武則天讓侄子武承嗣為亞獻,武三思為終獻,而正式的皇儲李旦卻被冷落到了一邊。武則天的行為無疑是對侄子們的公開鼓勵。
公元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結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
《李謹行墓誌》,全稱《大唐故右衛員外大將軍燕國公墓志銘》,公元683年7月葬。現藏乾陵博物館。志蓋呈盝頂形,銘文陽刻篆書。志石長寬均60厘米,厚20厘米。志文陰刻楷書,共39行,每行40個字,共1328字,行間以陰線界隔。其書端莊俊美,筆力雄強,刻工精細,結體勻稱,布局得宜,字勢咄人。堪稱墓誌書法中之精品。
佛教中的“卍”梵文寫作Srivatsa,在中國,武則天於公元693年定此字讀“萬”音,通行的說法是這個符號本是佛祖釋迦牟尼胸部所現的“瑞相”,具有“萬德吉祥”的含義。
公元693年,在中國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一個歷史的奇蹟出現了,渤海始建國。
梁武帝在公元541年曾派醫師赴百濟,朝鮮在新羅王朝時(公元693年)就設針博士,教授針生。
公元693年,朝鮮置博士,開設“中國醫學”。其學制仿效唐朝,並以《素問》、《難經》、《針灸甲乙經》、《神農本草經》等典籍為教材。
竺御史徐有功持法平允,以“按獄多失出”的罪狀除名。酷吏萬國俊等大殺各道流放人員。合宰相撰“時政記”。“時政記自此始。罷舉人習《老子》,改習太后所撰《臣軌》。太后加尊號”金輪聖神皇帝“。是年,棣州(治今山東惠民東南)河溢,壞民居二千餘家。
文化紀事
楊炯卒炯,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幼聰敏博學,十歲舉神童。授校書郎。永隆二年(六八一),皇太子(即中宗)表請豪俊充崇文館學士,炯承薦任之。後遷詹事司直。光宅元年(六八四),從父弟神讓預徐敬業之反,炯受累左遷梓州司法參軍。秩滿,遷盈川令。炯為政苛酷,吏稍懺意則榜殺之。長壽二年(六九三)卒於官。中宗時以舊僚贈著作郎。時人以王楊盧駱稱四傑,炯自言“愧居盧(照鄰)前,恥居王(勃)後。”同時人張說亦言“炯文思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於王。”然後人評炯於四傑中詩歌數量少,成就亦較差。惟反當時纖麗綺靡之詩風,在詩作內容形式上有所開拓創新。炯有文集十卷,名《楊盈川集》,明人童佩輯其賦、五古、五律、序、碑、銘、表、議、神道碑、墓誌、行狀等成之。
雜譚逸事
皇嗣李旦幾罹禍
長壽二年(六九二至六九三),皇嗣李旦(即睿宗)數遭誣謗,幾罹大禍。則天所寵戶婢團兒有憾於皇嗣,正月,譖誣旦之妃劉氏、德妃竇氏為厭咒,二日,殺之。旦不敢言,容止如常。團兒復欲害皇嗣,人言團兒居心不正,則天乃殺團兒,旦得免禍。一月,前尚方監裴匪躬、內常侍范雲仙私謁皇嗣,被腰斬。旦自此不得見公卿以下。又或告旦潛有異謀,則天令來俊臣推鞠旦之左右,左右不勝楚毒,皆欲自誣承反,太常工人安金藏以佩刀剖其胸以明皇嗣不反,五臟盡出,血流遍地,則天乃令醫金藏,停推鞫,旦得免禍。
令習《臣軌》
長壽二年(六九三)一月,則天令罷科舉士人習《老子》,改習《臣軌》。《臣軌》乃北門學士秉承則天意旨闡述君臣關係之書,強調君臣同體,臣下盡忠君主,處事推善於君,引過在己,不求功賞,竭誠進諫。
立金理洪為新羅王
長壽二年(六九三)二月十六日,新羅王金政明卒。武周為之舉哀,遣使弔祭,冊立其子理洪為新羅王,令襲父輔國大將軍,行豹韜衛大將軍、雞林州都督。
殺諸道流人
長壽二年(六九三)二月,或告嶺南流人有陰謀反者,則天令司刑評事萬國俊攝監察御史往嶺南按查,若得反狀,即行斬決。國俊至廣州(今廣州番禺),悉召流人,矯制令自盡,流人呼號稱冤不服,國俊驅就曲水盡斬之,殺三百餘人。偽造反狀還奏,並言諸道流人皆有怨望謀反者,不可不早誅。則天以國俊有功,擢朝散大夫、行侍御史。遣右翊衛兵曹參軍劉光業、司刑評事王德壽、苑南面監丞鮑思恭、尚輦直長王大貞、右武衛兵曹參軍屈貞筠等攝監察御史,分往劍南、黔中、安南等六道推鞫流人。光業等見俊國多殺得榮貴,爭效仿之,唯恐不及。光業殺七百人,德壽殺五百人,其餘少者不下百人(《舊唐書·酷吏傳》言光業殺九百,德壽殺七百,其餘少者鹹五百)。有遠年流人非革命時犯罪者亦同被殺。則天頗知冤濫,下制:六道流人未死者並家屬聽任還鄉。國俊等不久亦相繼處死或流竄。
蘇乾下獄死
長壽二年(六九三)四月,冬官尚書蘇乾被誣下獄死。乾明經出身,曾任徐王府記室參軍,常諫徐王畋獵。垂拱中(六八五至六八八)遷魏州刺史,以良牧見稱,時河朔饑饉,前刺史苛暴,百姓流徙散亡。幹上任,督察奸吏,勸課農桑,逃散者皆還鄉復業。召拜右羽林將軍。不久遷冬官尚書。來俊臣素忌妒之,誣乾在魏州時與琅邪王沖私書往復,系獄鞫訊,殺之。
武則天受尊號“金輪聖神皇帝”
長壽二年(六九三)九月,武承嗣等五千人表請則天加尊號“金輪聖神皇帝”。九日,則天御萬象神宮受尊號,赦天下,作金輪等七寶,每朝會,陳之殿庭。
窒韋反
長壽三年(六九三)臘月,室韋(古民族,居住黑龍江上游兩岸及額爾古納河一帶,以狩獵為主)反。則天遣右鷹揚衛大將軍李多祚擊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