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物理學家。北京人。194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8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學位。
現任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低溫技術實驗中心研究員。
是中國低溫物理與低溫技術研究的開創者之一。
1950年在美國普度大學發現了半導體鍺單晶低溫電導與霍耳效應的反常行為,並提出了半導體禁帶中雜質導電的新概念。
20世紀50年代以來,創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低溫物理實驗室,建造氫、氦液化系統,開始了低溫、超導研究,並進一步開拓低溫製冷與實驗技術研究;參與創辦中國科技大學低溫物理專業;負責組建了中國科學院低溫技術實驗中心,致力於低溫工程技術與低溫物理的綜合研究與套用開發;積極參與中國製冷學會和國際低溫工程理事會的學術組織工作,推動國內外學術交流,獲國際低溫工程理事會2000度門德爾森獎。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人物生平
1920年10月10日,洪朝生出生於北京。1936年,洪朝生考入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業後在西南聯大電機工程系擔任電信課助教。
1945年,洪朝生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1948年,洪朝生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學位後,洪朝生在美國普渡大學實習。
1950年,洪朝生前往荷蘭萊頓大學實驗室工作。
1952年,洪朝生回中國後,先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系任教,同年加入九三學社。
1953年,洪朝生擔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負責組建低溫物理實驗室。
1961年,洪朝生參與創辦中國科技大學低溫物理專業。
1978年,洪朝生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長。
1982年5月,洪朝生擔任低溫技術實驗中心主任。
1980年,洪朝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院士)和常務委員。
1986年3月,洪朝生任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第五屆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01年1月,洪朝生當選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2005年9月,洪朝生被聘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兼職教授。
2007年10月12日,洪朝生被聘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第十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2018年8月19日10時10分,洪朝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職業生涯
洪朝生,中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20年10月10日生於北京。194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
1948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低溫物理與低溫技術研究,是中國低溫物理與低溫技術研究的創始人之一。
1950年在美國普度大學進行半導體鍺單晶低溫輸運現象實驗研究時發現了反常電導與霍耳效應,提出了雜質能級上導電的新概念。
這個工作結果成為此後國際上關於無序系統電子輸運機制研究的開端。
1951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套用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科院低溫技術實驗中心主任、名譽主任,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
1953年起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創建低溫物理實驗室,建造了氫和氦的液化系統,開始了中國的低溫、超導實驗研究,並進一步開拓低溫製冷與實驗技術。
1961年起參與創辦中國科技大學低溫物理專業。
1980年負責組建了中國科學院低溫技術實驗中心。長期致力於低溫工程技術與低溫物理的研究與發展工作,致力於低溫技術研究、低溫工程技術裝置研製,並為促進低溫、超導技術在中國科學實驗與新技術中的推廣套用和國內、國際學術交流作出了貢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洪朝生長期致力於低溫工程技術與低溫物理的研究與發展工作,為低溫技術研究和低溫工程技術裝置研製、促進低溫超導技術在中國科學實驗與新技術中的推廣套用做出了貢獻。他率領團隊研製成功的深度制冷機包括小型脈衝管和GM制冷機,為紅外遙感、超導器件、電子器件冷卻和科學實驗提供了可靠方便價格低廉的低溫冷源。與定常恆溫連續流動不同,深度制冷機中的流動過程是低溫溫度梯度下的交變流動過程,為了提高製冷效果就必須探索其循環過程中的規律。
1950年,洪朝生在半導體鍺單晶輸運現象的實驗中發現雜質能級上的導電現象,提出半導體禁帶中雜質導電的概念,這一工作後被半導體物理界稱之為“洪朝生效應”,成為無序系統電子輸運現象實驗研究的開端,引發了國際上對無序電子輸運機制的探索。1953年,洪朝生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組建了中國國內第一個低溫實驗室,主持研製低溫研究設備。在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1956年研製出了一台能夠生產液氫的液化器,1959年成功實現了氦的液化。這些技術的掌握,打破了西方國家的技術壟斷,邁出了中國低溫物理研究的第一步,為中國科學研究,特別是“兩彈一星”的成功研製做出了貢獻。
1970年,洪朝生領導低溫科研隊伍,完成了大型空間環境模擬系統KM3和KM4低溫氦製冷系統的研製任務,提供衛星上天的空間環境模擬試驗條件。
洪朝生在深度制冷機熱力過程研究中,發現循環過程中存在著直流現象,多路旁通法是抑制該現象的方法之一;獲得高頻交變流動情況下的阻力經驗公式;發現採用第二小孔法抑制直流現象的有效方案,並已被國際低溫界同行廣泛採用。在以上基礎性研究成果的指導下,洪朝生研製成功微型高頻同軸脈衝管制冷機。30W電功率輸入,85K時的製冷功率達260mW,成功地運行1200小時,2000年通過總裝備部驗收。
在洪朝生的推動和培養下,中國低溫科研隊伍不斷壯大,數十個研究和開發機構分布於全國各地,基本上依靠自身力量建立了一批低溫裝置和研究設備及相應配套的支撐條件,在製冷技術、實驗技術、低溫系統、材料製備、計量測試等方面取得了高水平科研成果。
學術交流
1956年1月30日到2月4日,“半導體物理討論會”在中國科學院套用物理所大禮堂舉行。會上,洪朝生首先對半導體科學發展的一般性問題作報告。
1956年12月,洪朝生隨嚴濟慈為團長的中國科學院科學考察團赴蘇聯考察。訪蘇期間,他應邀作了半導體低溫電導方面的學術報告。
1980年6月3日-6日,洪朝生應邀出席在義大利熱亞那召開的第八屆國際低溫工程會議,並以《CryogenicsinChinaToday》為題作特邀報告,介紹中國低溫工程進展。同年11月6日-13日,出席中國製冷學會、中國宇航學會聯合在成都舉辦的低溫工程學術討論會,作關於參加第八屆國際低溫工程會議及訪問西歐情況的報告。
1981年2月17日-20日,洪朝生到585所參觀座談,並作了“超導技術套用的發展趨勢”和“氦的傳熱特性”兩個學術報告。同年12月11日-15日,出席由中國製冷學會、中國物理學會和中國金屬學會在北京召開的第三屆全國超導學術討論會並作報告。
1983年10月3日-8日,洪朝生出席並主持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科學院和日本套用物理學會舉辦的國際性低溫超導學術討論會“約瑟夫遜效應物理和套用學術研討會”。
1986年10月16日-18日,洪朝生出席中國半導體專業創辦30周年學術報告會,並以“半導體物理研究中低溫技術的套用”為題作特邀報告。
1994年1月15日-17日,洪朝生出席在低溫技術實驗中心召開的中國全國低溫物理學科研究與發展專題討論會並講話。
1999年11月25日,洪朝生出席低溫中心關於《國家基礎研究“十五”計畫和2015年遠景規劃》的能源科學《學科發展與優先領域》調研報告討論稿中低溫工程學科發展方向的討論和增訂,並作學術報告。
2000年10月5日-8日,洪朝生出席由中科院低溫中心發起並承辦的在北京召開的國際低溫工程、低溫物理研討會,應邀做大會主題報告。
學術論著
截止到2017年11月,洪朝生髮表論文80多篇,其中SCI和EI收錄35篇以上。
獲獎時間 | 獲獎項目 | 所獲榮譽 |
1985年 | KM4大型航天環模設備的研製 |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
1988年 | 0.5-30K溫度計檢定裝置 | 中國科學院三等獎 |
1988年 | 冷中子源製冷系統 | 中國科學院二等獎 |
— | — | 發明技術獎二等獎 |
— | — | 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
— | — | 國家發明獎三等獎 |
人才培養
講授課程
從1953年起,洪朝生先生與黃昆、王守武、湯定元先生共同開展半導體科學研究、教學和知識普及工作,先後在北京大學和物理所開設了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等專業課程。在五校聯合半導體專門化期間,他悉心指導半導體霍爾效應和電導實驗等工作,並與黃昆、謝希德、王守武、湯定元等先生一道開設了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半導體實驗、晶體電路、半導體器件等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
1960年代初,洪朝生先生參與創辦了中國第一個高等院校低溫物理專業——中國科技大學低溫物理專業,任低溫物理研究室主任,並承擔了低溫技術、低溫物理實驗技術等專業課的授課任務,為中國低溫物理、低溫技術和超導研究培育了大批優秀科技人才。
榮譽表彰
獲獎時間 | 所獲榮譽 |
— | 科學大會獎 |
1978年 | 全國科技工作者 |
1980年 | 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 |
1989年 | 物理學會胡剛復物理獎 |
1995年 | 從事物理工作50年的物理工作者 |
1997年 | 國際低溫工程大會優秀論文獎 |
1999年 | 第20屆國際製冷大會林德獎 |
2000年 | 國際低溫工程理事會孟德爾頌獎 |
2001年 |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
2011年 | 美國低溫工程大會Samuel C. Collins獎 |
相關報導
謙謙君子,悠悠彌香——記洪朝生院士座談會精神矍鑠、神情爽朗的洪朝生院士來到理化所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和年輕教師代表中間,與大家共同交流了對科研和人生的看法。
座談會在笑聲朗朗的氣氛中拉開帷幕,首先賈軍老師向大家介紹了這次活動的初衷,洪老師闡明了這次座談會的主要目的是擴大所內的學術交流氛圍,以碰撞火花,啟發思維。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大家期望從院士的求學和科研經歷中獲得一些啟示,應大家的要求,洪老師首先簡單回顧了自己的科研經歷。童年時對星空的好奇,宇宙的深邃讓他感受到人類的渺小,於是從小便萌發出對物理的濃厚興趣。中學在教會學校匯文中學名師的指點下,更是發現物理學的無限樂趣。
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時,當時的熱門是微波和核物理,但是洪老師並沒有盲目的跟風,而是按著導師的思路踏實工作。說到這裡,先生提到儘管自己西南聯大無線電專業做了一段時間的物理實驗課講師,但從未動手組裝過收音機。而在MIT,很多實驗台都是自己動手搭建,因此學習了一些重要的實驗技術和技巧。
取得MIT的博士學位後,洪老師開始了普渡大學的實習工作。剛開始時,洪老師說自己也很被動。搭建低溫實驗台用於研究鍺晶體,每天的工作重心集中在測量數據上,並沒有明確的科研思路。後來,在導師的一番提醒下,突然激發了主動尋求科研思路的動力。在第一屆低溫物理國際會議上,有一位專家問到“鍺晶體中雜質含量及其對測量結果的影響”,洪老師會後對實驗結果進行了整理,發現在低溫下半導體鍺單晶電導與霍耳效應的反常行為,但是當時無法給出理論解釋。1950年,即將結束普渡大學工作準備去歐洲留學的前兩個星期,洪老師又收到一批樣品,他並沒有因為新的工作行程而懈怠,而是加班加點進行測試。恰恰這一批樣品的測試結果,彌補了之前數據上的缺陷,使得電阻變化與雜質含量之間的規律一下子清晰起來。天道酬勤,正是基於這部分的工作,洪老師提出了半導體禁帶中雜質導電的新概念,這項成果成為此後國際上關於無序系統電子輸運機制研究的開端。
說到這裡,洪老師自我剖析說,儘管自己缺乏眼光,但是有能力,而且從不偷懶。當時西南聯大工科學生並沒有看外文文獻的習慣,而自己並沒有被這個傳統束縛,曾經搭的一個實驗台,實驗結果非常精確,主要得益於在國內看到的一篇關於負反饋控制穩定性的外文文獻。在學習上,洪老師更看重自己的參悟力,不急於交流,但不排斥交流。每次與人討論時,三思而後行,不急於下定論。也許正是這一份堅持的毅力和嚴謹的作風,厚積薄發,成就了他在物理學上重要的發現。
先生言談中透出的祥和淡然,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在座的其他與會者。誠敬謙和,也許是先生的率性使然,但我們卻於平淡處依然看到繁華無限。
會上大家就如何營造更好的學術交流氛圍提出了一些想法,有待於今後付諸實施。
社會任職
洪朝生曾擔任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製冷學會副理事長,國際低溫工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理化所科技委員會名譽主任,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個人生活
洪朝生父親洪觀濤,1885年出生,又名洪光昆,1906年秋加入同盟會,曾留學比利時、法國8年。回中國後從事鐵道技術工作,曾任隴海鐵路潼關—西安段工程局長兼總工程師及鐵道部路政司技正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任鐵道部教育局高級工程師。著有《道路工程學》(1934),譯有大仲馬名著《地亞小傳》(後人譯為《蒙梭羅夫人》,1923)。洪朝生母親高君遠,為中國近代著名出版家高夢旦之女。
個人榮譽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洪朝生院士獲科學大會獎和物理學會胡剛復物理獎
洪朝生院士榮獲2000年國際低溫工程委員會孟德爾頌獎
國際低溫工程委員會今天正式通知中國科學院低溫中心,為表彰中科院洪朝生院士對發展中國低溫工程學所做出的積極努力,授予他2000年門德爾森獎。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此項大獎。
為了紀念國際低溫工程委員會的奠基人及低溫工程學的開拓者之一門德爾森博士,國際低溫工程委員會在英國科學家門德爾森逝世4年後,於1986年設立了門德爾森獎,作為國際低溫工程委員會唯一的獎項,謹以此表彰對低溫工程學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的科學家。
國際低溫工程委員會決定把2000年門德爾森獎授予洪朝生院士,既是對其在低溫工程學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褒揚,同時也是對中國近50年來在低溫工程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的充分肯定。長期以來,在洪朝生院士的推動和培養下,中國的低溫科研隊伍不斷壯大,目前已有數十個研究和開發機構分布在全國各地,基本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了一批低溫裝置和研究設備及相應配套的支撐條件,在製冷技術、實驗技術、低溫系統、材料製備、計量測試等方面取得的高水平科研成果,為中國空間技術、衛星遙感、科學實驗和超導套用等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樹立了中國在國際低溫工程學領域的重要地位。
人物評價
洪朝生大師雖然遠去,可他身上科技報國、求索創新、嚴謹務實的科學精神將被九三學社社員永遠傳承下去。(九三學社評)洪朝生先生是一位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科學家。他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為己任,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價值取向,堅持道德正確的主張,堅持實踐正義的原則。洪朝生先生是一個具有獨特精神氣質的人,他清正剛直,為人低調,始終保持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的本真。在長達70餘年的科研、教育生涯中,洪朝生先生為國家科技進步、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以及科技人才的培養和科技隊伍建設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低溫物理、低溫技術、低溫工程、超導物理、半導體物理等領域做出的業績,以及他身上所體現的老一輩科學家的家國情懷、學人風範,將永遠被後人所銘記。洪朝生先生永垂不朽!(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評)
洪朝生,作為一名傑出的物理學家,他做到了科研有道,是低溫世界的拓荒人;作為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也做到了育人有方,是祖國棟樑的栽培者。憑著滿腔愛國熱血,即使在低溫世界裡也要熱火朝天;憑著頑強的科研精神,即使在困難的年代裡也要永不言棄。他把一生獻給了祖國的科研事業,不圖功名,只為國強。
後世紀念
2018年8月22日—8月24日在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1號樓407會議室設立洪朝生先生追思堂,供各界人士弔唁。洪朝生先生遺體告別儀式於2018年8月25日上午10:00在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