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周又元 ,男,1938年生於上海,原籍江蘇南京,天體物理學家。
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60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即分配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任教。
1985年晉升為教授,1991至1995年任中科大天體物理中心主任。
1997年起任中科院宇宙線和高能天體物理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曾任中國天文學會星系和宇宙專業委員會主任。現為中國天文學會常務理事和中國天文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廣州大學特聘教授。
2001年當選為 中國科學院院士 。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主要從事類星體和活動星系核的研究,同時涉及宇宙學、宇宙大尺度結構和高能天體物理等的研究。
20世紀70年代與他人合作採用射電類星體子源之間的距離作為判據進行光度標定,改善了類星體的Hubble圖,支持了類星體紅移的宇宙學起源本質;80年代中期與他人合作,在國際上較早利用類星體獲得100Mpc的超大尺度結構的觀測證據,並被大樣本星系巡天所證實;90年代他與合作者通過對活動星系核內部結構和輻射機制的深入研究,首次得到活動星系核大藍包形狀參數方程,確認了大藍包的輻射來自吸積盤及其冕區,得到大藍包的溫度分布,給出了估算中心黑洞質量的新方法;並發現FeKα短時標變化規律新類型,用耀斑模型對各種類型的變化規律進行了統一解釋。
主要從事類星體和活動星系核的研究,同時涉及宇宙學、宇宙大尺度結構和高能天體物理等的研究。20世紀70年代與他人合作採用射電類星體子源之間的距離作為判據進行光度標定,改善了類星體的Hubble圖,支持了類星體紅移的宇宙學起源本質;80年代中期與他人合作,在國際上較早利用類星體獲得100Mpc的超大尺度結構的觀測證據,並被大樣本星系巡天所證實;90年代他與合作者通過對活動星系核內部結構和輻射機制的深入研究,首次得到活動星系核大藍包形狀參數方程,確認了大藍包的輻射來自吸積盤及其冕區,得到大藍包的溫度分布,給出了估算中心黑洞質量的新方法;並發現FeKα短時標變化規律新類型,用耀斑模型對各種類型的變化規律進行了統一解釋。
學術論著
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在國際一流雜誌(Ap.J, A&Ap.,M.N.R.A.S)發表13篇,在《中國科學》發表10篇。他的論文受到國際學術界重視,有15篇論文被國際權威雜誌(Nature, Science,天文和天體物理年評,Physics Report等)介紹和引用,Nature(270,205,1977)曾發專文介紹他及合作者研究的內容和意義。
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在國際一流雜誌(Ap.J, A&Ap., M.N.R.A.S)發表13篇,在《中國科學》發表10篇。他的論文受到國際學術界重視,有15篇論文被國際權威雜誌(Nature, Science,天文和天體物理年評,Physics Report等)介紹和引用,Nature(270,205,1977)曾發專文介紹他及合作者研究的內容和意義。
教學工作
主講過“普通物理”、“基礎理論物理”等大學生課程10門,天體物理研究生課程6門,培養了10餘名博士生和碩士生。曾獲安徽省教學一等獎、國家教委優秀教學二等獎、中國科學院優秀教師獎等。
獲獎記錄
1980年和1990年兩次獲中科院自然科學二等獎,1992年獲中科院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學家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