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年內戰
1927~1937年間,蔣介石領導的南京國民政府為統一全國、消除異己、鎮壓革命人民所進行的一系列戰爭。包括收服北洋軍閥殘餘勢力的戰爭,討伐國民黨內部各派軍事集團的歷次戰爭和圍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歷次戰爭。因後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人民,反抗蔣介石統治的革命戰爭,所以又稱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或土地革命戰爭。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後,雖在桂系李宗仁和武漢汪精衛集團的壓力下,曾於8月13日宣布下野,但很快就趁西山會議派和桂系把持的中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遭到各方反對之機,於1928年2月3日至7日召開中國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重新掌握了南京國民政府的軍政大權。為穩定國民黨內部和緩和全國人民的反對,蔣介石決定繼續北伐,並將國民革命軍分編為四個集團軍,由他及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分任總司令。4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發表《北伐宣言》。7日,下達總攻擊令。收服北洋軍閥殘餘勢力的戰爭正式開始。
戰爭經歷三個階段:①4月7日至5月初為第一階段,主要戰場在魯南和魯西,參戰部隊為國民革命軍第一集團軍和第二集團軍第一方面軍孫良誠諸部。經過二十多天的作戰,沿津浦鐵路北進的第一集團軍先後占領郯城、台兒莊、魚台、棗莊、臨城、韓莊、滕縣、界河、鄒縣、兗州、金鄉、曲阜,27日進抵泰安;由魯西北進的孫良誠諸部先後攻占鄆城、巨野、嘉祥、汶上,21日攻克濟寧。5月1日,第一集團軍進入濟南,張宗昌、孫傳芳率直魯軍殘部北逃。②5月上旬至6月中旬為第二階段,主要戰場在河北,參戰部隊包括蔣、馮、閻、李四個集團軍。由於日軍製造濟南慘案,蔣介石於5月6日命令第一集團軍繞道北進,並於19日抵達鄭州,與馮玉祥議定三路進攻京津的計畫:第一集團軍沿津浦鐵路北進;第二集團軍由津浦、京漢兩鐵路之間地區向北推進;第三集團軍分別由京綏、正太鐵路轉赴京漢鐵路北進;第四集團軍沿京漢鐵路北進。28日,各集團軍開始全線總攻,先後占領滄州、安國、博野、饒陽、張家口、保定等地。奉系軍閥張作霖被迫宣布退出北京,並於6月4日在返奉途中被日軍炸死(見皇姑屯事件)。8日,第三集團軍進入北京,12日和平接收天津。③9月初至下旬為第三階段,主要戰場在冀東,參戰部隊主力為白崇禧率領的第四集團軍。9月4日,白命令各部攻擊前進,經過八天作戰,連克豐潤、唐山、開平、灤州
蔣馮戰爭
馮玉祥擁有山東、河南、陝西、甘肅廣大地區,且在蔣桂戰爭中扮演卞莊刺虎角色,欲收兩虎之利,因此,蔣介石在取得討桂戰爭基本勝利之後,立即增兵河南、山東,迫使馮玉祥收縮兵力,將山東、河南的西北軍撤至陝西潼關,並於1929年5月27日通電宣布下野。同年10月9日,馮部將領宋哲元等人再次發表反蔣通電,蔣馮戰爭又起。從10月下旬至11月22日,蔣軍在河南發動三次總攻,先後占領登封、洛陽、老河口、谷城、南漳,馮軍再次失敗,全部退回陝西。
蔣張桂戰爭
1929年9月17日,張發奎在湖北宜昌解除南京國民政府派去接防的一個師的武裝,並發表反蔣通電,要求汪精衛回國主政,隨即率部向湘西進軍。27日,廣西省政府主席俞作柏在南寧就任護黨救國軍總司令,通電回響張發奎宣布獨立,並率部進攻廣東,蔣張桂戰爭爆發。南京國民政府先後宣布罷免張發奎、俞作柏等人一切職務,命劉峙、川軍劉文輝等部追擊、堵截張軍,陳濟棠、呂煥炎督率所部剋期殲滅俞作柏部。9月26日,張發奎在湖南石門被何鍵湘軍擊敗,退走辰州。10月4日,呂煥炎引陳濟棠粵軍進入廣西梧州,俞作柏逃往香港。11月1日,張發奎部由湘西到達廣西。這時,汪精衛決心捐棄前嫌,聯合桂系共同抗蔣,任李宗仁、黃紹□為護黨救國軍第八路總、副司令。11月17日,李宗仁與張發奎發表聯名討蔣通電,指揮桂軍,配合張發奎進攻廣東,蔣張桂戰爭再度擴大。25日,蔣介石命何應欽赴粵主持討伐張桂軍。12月4日,何指揮譚道源等五路大軍向張桂軍反攻。經半月激戰,張桂軍大敗,退回廣西。
蔣唐石戰爭
1929年12月,正當蔣張桂戰爭激烈進行之際,又爆發了蔣唐石戰爭。12月2日,石友三在江蘇浦口通電反蔣,隔江炮擊南京城。次日,唐生智等五十三人在河南鄭州發表聯名通電,表示擁汪(精衛)聯張(發奎),與石友三一致反蔣。蔣介石採取拉攏閻錫山、張學良,政治誘降石友三,重點打擊唐生智的方針。12月中下旬,蔣軍和閻錫山晉軍分別從南北兩面夾擊唐軍,先後攻占遂平、郾城、鄭州等地,並在駐馬店地區摧毀唐軍供應站。1930年1月初,唐生智化裝潛逃,所遺各部接受蔣軍改編,唐石反蔣戰爭以失敗而告終。
蔣閻馮桂大戰
1930年春,閻錫山見李宗仁、馮玉祥、張發奎、石友三、唐生智等人先後為蔣介石所敗,自身地位朝不保夕,於
是採取以攻為守的策略,電約蔣介石同時下野。閻的反蔣號召,得到以汪精衛、陳公博為首的國民黨改組派,鄒魯、謝持為首的西山會議派和馮玉祥、李宗仁等反蔣政治派別與軍事集團的回響和支持。3月14、15日,鹿鍾麟等五十七人通電擁戴閻錫山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張學良為副總司令。4月1日,閻、馮、李宣誓就職。閻設總司令部於石家莊,以李宗仁為第一方面軍總司令,由廣西向湖南進兵;鹿鍾麟為第二方面軍總司令,由陝西向河南進兵;自兼第三方面軍總司令,由河北向山東進兵;石友三為第四方面軍總司令,由魯西南會攻濟南;並內定張學良、劉文輝、何鍵、樊鍾秀為五、六、七、八方面軍總司令。5日,蔣介石撤免閻錫山本兼各職。12日,任韓復榘為第一軍團總指揮,在魯西阻閻軍南下;劉峙為第二軍團總指揮,由徐州沿隴海鐵路西進;何成□為第三集團軍總指揮,在河南許昌以南地區牽制馮軍;陳調元為總預備兵團總指揮。5月1日在南京誓師,11日下達總攻擊令,討伐閻馮桂戰爭正式爆發。戰爭經歷三個階段:①5月11日至6月下旬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蔣軍雖一度攻占河南歸德(今商丘)、寧陵、睢縣、民權等地,但總的形勢對蔣不利。歸德很快被馮軍收復,湖南長沙、山東濟南先後被桂軍和閻軍占領,蔣軍不得不撤守魯西南和豫南漯河地區。②7月至9月中旬為第二階段。反蔣各派在北平(今北京)召開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宣布成立以閻錫山為主席,閻錫山、汪精衛、馮玉祥、李宗仁等七人為委員的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峙。但軍事形勢發生了有利於蔣軍的變化。在湖南,蔣軍三路反攻長沙,迫使張發奎和桂軍於7月4日退回廣西。在山東,蔣介石調集重兵,自8月1日起,對兗州以北地區發動全面進攻,先後占領仲宮鎮、邱莊、野老莊、肥城、界首等地,並在泰安激戰五晝夜,殲滅閻軍主力大部。15日,蔣軍重占濟南。在河南,蔣介石於挫敗馮玉祥以攻取江蘇徐州為目標的“八月攻勢”後,復厚集兵力於隴海、平漢兩鐵路,對馮軍發動了全線總攻,並於9月17日攻占洛陽附近的龍門,迫使截斷後路的馮軍轉向豫北撤退。蔣軍在兩湖、津浦、隴海、平漢各戰場均取得全面勝利。③持觀望態度的張學良9月18日通電擁蔣後為第三階段。由於東北軍入關占領平津,反蔣聯軍迅速瓦解,擴大會議移至太原舉行,不久即風流雲散。11月4日,閻、馮通電下野,所部被張學良、蔣介石改編,戰爭結束。
“圍剿”戰
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蔣介石、汪精衛集團清黨反共後,中國共產黨先後發動了南昌、秋收、廣州起義和其他地方的武裝起義,創立了中國工農紅軍和海陸豐、井岡山、瓊崖、鄂豫皖、閩浙贛、湘鄂西、湘鄂贛、中央、左右江等農村革命根據地。南京國民政府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自始即採取剿滅方針,1930年10月取得對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戰爭的勝利之後,更進入了以主要兵力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圍剿”。其中最主要的是對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五次圍剿:
第二次“圍剿”:1931年2月,蔣介石改以軍政部長何應欽兼任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開始組織對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二次軍事“圍剿”。參戰部隊除第一次圍剿戰爭失敗後留下的各師外,又增調九個師和四個團,總兵力達二十萬人。4月1日,蔣軍改用“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戰術,分兵四路向龍岡、寧都、東固、潭頭、沙溪、大金竹、洛口、廣昌方向推進。5月16日,第五路軍的第二十八師和四十七師一個旅在由富田向東固推進時,遭到在這裡持重待機二十餘日的紅軍主力的突然攻擊,大部被殲,殘部逃向水南。19日,由水南東竄的四十七師殘部和四十三師大部又在白沙被追擊紅軍殲滅。22日,二十七師一個旅覆滅於中村之戰。27日,第五師的四個團在廣昌被殲。31日,五十六師的三個團被消滅於建寧。前後十五天,蔣介石連敗五仗,損兵三萬餘人,槍兩萬餘枝。第二次“圍剿”又告失敗。
第三次“圍剿”:6月21日,蔣介石親到南昌組織第三次“圍剿”戰爭。他自任總司令,任何應欽為前敵總司令,聘請德、日、英人為軍事顧問,新調嫡系部隊五個師共十萬人為主力軍,加上一二次“圍剿”戰爭中未被紅軍消滅的部隊,總兵力達二十三個師又三個旅,計三十萬人。7月1日,蔣採用長驅直入戰術,以何應欽兼任左翼集團軍總司令,指揮第一、二路進擊軍和第三、四軍團,由南城方面進攻;陳銘樞為右翼集團軍總司令,指揮第一、二軍團和第三路進擊軍,由吉安、永豐、樂安方面進攻。蔣軍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後二十餘日,相繼占領黎川、廣昌、寧都等地,企圖尋找紅軍主力決戰。8月6日至9月15日,先後在蓮塘、良村、黃陂、老營盤、高興圩、方石嶺等地遭到採用避實擊虛、敵退我追戰術的紅軍的猛然攻擊,總計被殲十七個團,三萬餘人,第三次“圍剿”再告失敗。
第四次“圍剿”: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突然發動攻取瀋陽,侵占東北全境事件。但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方針,對侵華日軍採取不抵抗政策,反從1932年6月起,對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第四次“圍剿”。他坐鎮武漢,自任總司令,調集八十一個師、二十九個旅又三十九個團,共六十三萬兵力,計分兩步進行:首先集中兵力進攻鄂豫皖、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以解除紅軍對武漢的威脅;然後再將進攻的重點轉移到中央革命根據地。9月和10月,鄂豫皖和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在蔣介石優勢兵力的進攻和中國共產黨內“左”傾錯誤路線的領導下,先後喪失,紅軍分別轉入四川和湘鄂邊。1933年1月底,蔣介石親赴南昌設定行營,部署其進攻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二步計畫。他調集嫡系十二個師,共十六萬人,組成以陳誠為總指揮的中路主軍,以蔡廷鍇、余漢謀為總指揮的左右兩路軍策應,採取分進合擊戰術,由樂安、宜黃、金溪、南城向廣昌進攻。2月27日,其第五十二、五十九兩師進至黃陂,遭紅軍伏擊,五十二師全軍覆沒,五十九師大部被殲,兩師師長先後被俘。3月21日,其第十一師又在草台崗、徐莊地區被埋伏的紅軍殲滅大部,其餘各師紛紛後撤,至此,第四次“圍剿”基本被打破。
第五次“圍剿”:同年9月,蔣介石不顧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調集百萬軍隊,二百架飛機,組成以顧祝同、陳濟棠、何鍵為總司令的北、南、西三路軍(後又增加以蔣鼎文為總司令的東路軍),採取持久戰和堡壘主義新戰略,對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了更大規模的“圍剿”。為了準備這次“圍剿”,他提出“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口號,聘請德國、義大利、美國軍官為教官和顧問,在江西廬山創辦軍官訓練團,輪訓中下級軍官七千六百餘人;並採取厲行保甲制度,舉辦軍事借款,嚴禁食鹽、煤油、西藥等物資輸入革命根據地等一系列政治、軍事、外交、經濟、文化措施。9月25日,顧祝同北路軍三個師首先由南城、硝石向黎川推進,第五次“圍剿”正式開始。掌握中國共產黨領導權的“左”傾教條主義者,先是採取軍事冒險主義,命令紅軍實行進攻作戰,連續作戰近兩月,不僅黎川被占,未能“禦敵於國門之外”,且造成紅軍很大損失。繼而又實行軍事保守主義,強迫紅軍進行陣地防禦戰,導致廣昌、建寧相繼失陷,革命根據地進一步縮小。最後,見紅軍奮戰一年,仍未能打破“圍剿”,又實行逃跑主義,決定紅軍退出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於1934年10月倉促實行戰略轉移,進行長征。蔣介石以重大代價換得了第五次“圍剿”的局部勝利。此後蔣介石繼續對長征西去的紅軍和其他革命根據地進行圍、追、堵、截和反覆“圍剿”,但始終沒能達到消滅紅軍的目的。直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國共兩黨再度合作,十年內戰才最終結束。
十年內戰評價
十年內戰時期,南京國民政府對北洋軍閥殘餘勢力的戰爭,具有一定的進步性和必要性,基本屬於正義戰爭;國民黨內各派軍事集團之間的戰爭,屬於爭權奪利,雙方都不是正義的;而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工農紅軍和各革命根據地的歷次戰爭,則完全是阻礙歷史進步的非正義戰爭。國民黨各派軍事集團的混戰,特別是蔣介石發動的對紅軍的幾次“圍剿”,既給中國人民帶來無窮災難,又給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以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