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伽莫夫

喬治·伽莫夫

喬治·伽莫夫,1904年出生於俄國,美國核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在列寧格勒大學畢業後,曾前往歐洲數所大學任教。1934年移居美國,以倡導宇宙起源於“大爆炸”的理論聞名。對譯解遺傳密碼作出過貢獻。還提出了放射性量子論和原子核的“液滴”模型。同E.特勒一起確立了關於β衰變的伽莫夫—特勒理論以及紅巨星內部結構理論。其科普著作深入淺出,對抽象深奧的物理學理論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學生時代 學生時代

喬治·伽莫夫(George Gamow,1904-1968)是俄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生於敖德薩一個世代軍官家庭,三個叔叔分別戰死於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外祖父是當地的大主教,有科學家的傳統。他母親在他7歲的時候就教他讀凡爾納的小說,但母親在他9歲的時候就病逝了。

熱大爆炸宇宙學模型圖冊 熱大爆炸宇宙學模型圖冊

1914-1920年在敖德薩師範學校學習。1924年,還在20歲的時候,因在紅十月炮兵學校教物理,因此有紅軍炮兵上校的軍銜。後來在麥卡錫時代這個軍銜還困擾了他一段時間 。1926年畢業於列寧格勒大學,192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28-1932年先後在丹麥的哥本哈根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師從著名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和盧瑟福從事研究工作。1931年回 到列寧格勒大學任教授。1933年在巴黎居里研究所從事研究。1934年移居美國,任密執安大學講師,同年秋被聘為華盛頓大學教授,1954年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1956年改任科羅多大學教授。是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學會、美國天文學會、美國哲學會、國際天文聯合會會員。

伽莫夫主要研究核物理學,早年提出原子核的核流體假設,對建立現代核裂變和核聚變理論起了一定影響。1928年,提出用質子代替α粒子轟擊原子核,對核物理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把核物理學用於解決恆星演化問題,1939年提出超新星的中微子理論,1942年提出紅巨星的殼模型。1940年代,伽莫夫與他的兩個學生——拉爾夫·阿爾菲和羅伯特·赫爾曼一道,將相對論引入宇宙學,提出了熱大爆炸宇宙學模型。熱大爆炸宇宙學模型認為,宇宙最初開始於高溫高密的原始物質,溫度超過幾十億度。隨著宇宙膨脹,溫度逐漸下降,形成了現在的星系等天體。他們還預言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存在。1964年美國無線電工程師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偶然中發現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證實了他們的預言。1948年提出新的化學元素起源理論,認為各種元素是在中子連續俘獲過程產生的。還提出蛋白質遺傳密碼的構想:DNA雙螺旋結構中由氫鍵生成而形成空穴的4個角為4個鹼基,4個鹼基的不同排列組合就構成遺傳密碼。

他還是一位傑出的科普作家,在他一生正式出版的25部著作中,就有18部是科普作品。他的許多科普作品風靡全球,重要的有:《宇宙間原子能與人類生活》(1946)、《宇宙的產生》(1952)、《物理學基礎與新領域》(1960)、《物理學發展過程》(1961)等。《物理世界奇遇記》更是他的代表作。由於他在普及科學知識方面所作出的傑出貢獻,1956年,他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卡林伽科普獎 。

主要作品

伽莫夫非常重視普及科學知識的工作。他移居美國以後,發現美國雖然經濟發達,但許多人對20世紀初的科學成就、特別是當時剛出現不久的相對論、量子論和原子結構理論都一無所知。因此,他決定在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之餘,動筆向普通讀者介紹這些新生事物。從1938年起,他在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的支持下,發表了一系列有點離奇的科學故事。這些故事的主人公湯普金斯先生——一個只知數字而不懂科學的銀行職員——通過聆聽科學講座和夢遊物理奇境,初步了解了相對論和量子論的內容。1940年,他把第一批故事匯集成他的第一部科普著作《湯普金斯先生身歷奇境》出版;1944年又把其後的故事匯集成《湯普金斯先生探索原子世界》一書。這兩本書出版後,深受讀者歡迎。後來,為了補充介紹新的物理學進展,也為了使作品的內容更緊湊,他便把上述兩本書合併、補充、改寫重新出版。

湯普金斯先生歷險記

近70年來,對於真正關心過科學的西方人來說,從來沒有讀過湯普金斯先生歷險故事的人大概為數不多。而對於那些對科學傾注過同樣熱愛的中國人來說,對伽莫夫這個名字也一定不會感到陌生。這不僅是因為伽莫夫在科學領域的一系列傑出貢獻,而且因為他成功塑造了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形象——漫遊科學世界的湯普金斯先生。

伽莫夫從1938年開始塑造湯普金斯先生這個人物形象,此後不斷補充和完善,使得這個形象越來越豐滿。甚至在他去世的前一年(1967年),也仍然沒有忘記對這本書進行最後一次修訂。可以說,這項工作傾注了伽莫夫對科普工作的全部熱情和大半輩子心血。儘管這些故事本來是為物理學的門外漢撰寫的,但作者對現代物理學的精闢介紹卻具有持久不衰的魅力。正因如此,在他去世後的30年中,該書依然暢銷不衰。至1995年,該書共累計重印了22次,並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深受各國讀者喜愛。有許多科學家承認,由於青年時代讀了這本書,才使他們走上了獻身科學的道路。

物理世界奇遇記

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以及科學與社會的飛速發展,物理學的內容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使得本書的部分內容和某些表現形式顯得有些陳舊和過時。1999年,英國著名科普作家斯坦納德受劍橋大學出版社之邀,在忠實於原著風格的基礎上對該書進行了全面修訂,增寫了4章,並更新了全部插圖。可以說,這個最新版本包含了整個20世紀物理學的全部重要研究成果。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世界奇遇記(最新版)》就是根據這個最新版本譯出。

《物理世界奇遇記》一書中文版於1978年第一次出版,當時的譯本印刷了兩次,總發行量達60萬冊,其受讀者歡迎程度由此可見一斑。20世紀後,這本書幾乎每年再版一次。同時,這本書還於1999-2000年度獲"牛頓杯"十大科普好書,並獲2001年中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一等獎。

從一到無窮大

《從一到無窮大》是一本屬於“通才教育”的科普書,內容涉及自然科學的方方面面。但與其它常見的按主題分類來寫作的科普著作不同,作者以一個個故事打頭和串聯,把數學、物理乃至生物學的許多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不知不覺間將一些最重大或者最有用的理科知識甚至技巧信手拈來,讓人在妙趣橫生、恍然大悟以及莞爾一笑中意猶未盡地概覽了自然科學的基本成就和前沿進展。

這是一個絕對可以說巨大的大手筆的風範,他把數學、物理、化學乃至天文學、地質學、生物學、以致遺傳密碼的許多前沿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讓讀者跟著他天馬行空、遨遊世界。全書都用數學的1和∞貫穿起來,從基本的數學知識談起,用大量有趣的比喻,重點闡述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四維時空結構,給讀者展示了一個全新而充滿趣味的物理世界,討論了人類在認識微觀世界(如基本粒子、基因等)和巨觀世界(如太陽系、星系等)方面的成就。

這本書讓我們第一次知道了,原來我們所學的那些枯燥的數學公式、物理概念、化學符號之間,原來還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原來無窮大的宇宙、無邊無際的遙遠星系,並不是跟我們毫無關聯;原來分子、原子並不是真正的微觀世界、並不是那個基本單元的“1”、它們仍然是由質子、中子、中微子、甚至更下一台階的夸克粒子組成;原來愛因斯坦的四維空間和時空相對的概念並不是那么抽象、那么不可思議,甚至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到可以用到相對論的基本原則;原來我們眼見為實的的直線、平面,也可以是彎曲的、循環的,甚至空間、時間都可能是彎曲的……巨觀世界的無窮大、與微觀世界的無窮小,在蓋莫夫的筆下猶如一部引人入勝的武俠小說那樣,妙趣橫生、娓娓道來,一點都沒有說教、輸灌,一點都不枯燥、乏味。

寫作技巧

《物理世界奇遇記》的成功,首先在於作者深厚的科學功底和高超的寫作技巧,伽莫夫繞過理論的定量描述,避開令中學生讀者望而生畏的數學困難,採用了類似於大學普通物理課程中重概念詮釋和圖像描繪的講授方法來介紹物理的艱深內容。再加上在風格上風趣、詼諧、幽默而不失典雅,行文流水,使人讀而不倦。本書的翻譯也可以說與這部名著珠聯璧合,從中處處可以感受到譯者吳伯澤先生對現代物理的深刻理解,領會到他對人類科學探索活動的睿智感悟。而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這本書用紙、印刷、裝幀都非常精良,使其更兼具了一種收藏價值。70年代末,《物理世界奇遇記》一書的中譯本幾乎可以說是影響了一代人。就中譯本的翻譯和出版質量而言 ,這本最新版完全可以說是“名作名譯”的典型代表。

盤點美國知名科學家

古拉斯·尼葛洛龐帝
傑夫·霍金
艾賽亞·鮑曼
塞西莉亞·佩恩-加波施金
阿瓦德斯·特凡尼安
喬治·華盛頓·卡弗
威廉·亨利·皮克林
道格拉斯·麥克羅伊
艾倫·J·巴德
約翰·馬伯格
喬爾·梅特卡夫
W·E·莫爾納爾
愛德華·諾頓·勞侖次
理察·斯莫利
羅伯·雷頓
匠白光
希伯·柯蒂
吉爾伯特·牛頓·路易士
羅歇·吉耶曼
保羅·勞特伯
威廉·莫里斯·戴維斯
K·C·尼古勞
毛昭憲
保羅·卡拉斯
佛瑞德·布魯克斯
赫爾曼·約瑟夫·馬勒
翰·繆爾
赫伯特·豪普特曼
詹姆斯·尼古拉·格雷
卡羅琳·舒梅克
約翰·道布森
邵正元
阿弗雷德·赫希
文森特·迪維尼奧
羅伯特·柯爾
約翰·巴科斯
沃爾特·阿爾瓦雷茨
吉姆·卡吉雅
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
彼得·舒爾茨
賀拉斯·帕內爾·塔特爾
基普·索恩
貝拉·巴納錫
乍德·特魯希略
安德魯·沙利
喬治·瑪麗·塞爾
布萊恩·施密特
詹姆斯·B·薩姆納
凱文·格蘭納達
路易斯·斯威夫特
阿蘭·麥克萊德·科馬克
維斯托·斯里弗
奧托·斯特魯維
陳品山
阿爾伯特·班傑明·普雷
約翰·彭伯頓
查爾斯·佩德森
麥可·斯通布雷克
亞當·里斯
約翰·丹尼爾·克勞斯
伊莉莎白·羅默爾
亨利·諾利斯·羅素
查爾斯·狄龍·珀賴因
拉斯·昂薩格
約翰·霍華德·諾思羅普
尤金·派克
羅伯特·S·馬利肯
賽斯·尼克爾森
孟懷縈
埃德溫·麥克米倫
約書亞·布洛克
威廉·利普斯科姆
法蘭斯·萊文沃思
潘文淵
諾曼·艾布拉姆森
亨麗愛塔·勒維特
丹尼爾·柯克伍德
威廉·斯坦迪什·諾爾斯
查爾斯·科瓦爾
法蘭克·迪普勒
傑爾姆·卡爾
愛德華·卡爾文·肯德爾
羅伯特·赫爾曼
霍爾登·凱弗·哈特蘭
馬中佩
埃德溫·克雷布斯
里卡爾多·賈科尼
詹姆斯·弗格森
雷蒙德·史密斯·杜根
保羅·莫卡派喬斯
羅伯特·修奇
埃德溫·福斯特·柯丁頓
賽斯·卡羅·錢德勒
詹姆斯·克里斯蒂
安妮·坎農
威廉·羅伯特·布魯克斯
黃桑希蘭
葉乃裳
約翰·富蘭克林·恩德斯
約翰·貝內特·芬恩
喬治·邦德
拉爾夫·阿爾菲
喬治·阿貝爾
沃爾特·亞當斯
范·雅各布森
威廉·亨利·霍爾姆斯
赫伯特·亨利·道
阿爾文·溫伯格
羅德·霍夫曼
羅伯特·夏皮羅
約瑟夫·德西蒙尼
竇維廉
查爾斯·奧弗伯格
查爾斯·利伯
傑瑞·馬奇
托馬斯·米基利·梅勒
巴里·特羅斯特
尤金·賓漢
約翰·軒尼詩
塞繆爾·丹尼謝夫斯基
哈里·格雷
梅爾文·卡爾文
赫伯特·布朗
史丹利·羅斯特·本尼迪
馬克斯·列夫琴
喬治·沃爾德
拉瑞·克倫普爾
阿爾佛雷德·艾侯
西奧多·周
喬治·亨利·彼得斯
史蒂文·沃格特
查爾斯·薩克爾
克萊德·湯博
安德魯·斯圖爾特·塔能
艾倫·桑德奇
馬丁·史瓦西
萊曼·史匹哲
大衛·史提芬遜
哈羅·沙普利
古斯塔夫·所羅門
薇拉·魯賓
斯坦利·科恩
大衛·拉比諾維茨
賈德·戴蒙
愛德華·查爾斯·皮克林
克里斯蒂安·亨利·弗里
魯道夫·閔可夫斯基
法蘭克·穆勒
傑佛瑞·馬西
弗雷德里克·查爾斯·倫
傑夫·拉斯金
塞繆爾·蘭利
羅伯特·科什納
布萊德·確斯
歐文·羅斯
馬丁·紐維爾
愛德溫·哈勃
喬治·埃勒里·海耳
羅斯貝
馬文·閔斯基
亨利·德雷伯
米高·E·布朗
愛德華·愛默生·巴納德
芭芭拉·利斯科夫
葛麗絲·霍普
查理斯·艾博特
約翰·威斯利·鮑威爾
彼得·秀爾
尤利烏斯·紐蘭德
克日什托夫·馬蒂亞謝夫
喬治·懷特塞茲
常瑞華
王瑞駪
肯尼斯·艾佛森
詹姆斯·高斯林
格羅特·雷伯
巴里·夏普萊斯
威廉·巴頓·羅傑斯
菲利普·肖瓦特·亨奇
胡流源
張可昭
艾德文·卡特姆
弗蘭克·舍伍德·羅蘭
朱有花
弗拉迪米爾·普雷洛格
馬克斯·德爾布呂克
李中漢
菲巴斯·利文
威拉得·利比
馬丁·卡普拉斯
達德利·赫施巴赫
法蘭·艾倫
歐文·蘭米爾
羅納托·杜爾貝科
羅伯特·格拉布
維農·德沃夏克
威廉·吉奧克
克利夫蘭·阿貝
保羅·弗洛里
尤金·舒梅克
華萊士·卡羅瑟斯
馬克·維瑟
卡爾·斐迪南·科里
蘭迪·波許
倫納德·阿德曼
斯蒂夫·沃茲尼亞克
小羅伯特·伯納姆
弗里茨·茲威基
徐遐生
彼得·阿格雷
黎頓郝斯
阿諾·彭齊亞斯
王贛駿
肯·湯普遜
理察·卡普
阿薩夫·霍爾
羅伯特·弗洛伊德
法蘭克·德雷克
德克·布勞威爾
威廉·邦德
約翰·霍蘭德
琳·康維
詹姆斯·范·艾倫
亨利·陶布
文頓·瑟夫
格倫·西奧多·西博格
理察·施羅克
斯圖亞特·L·施萊伯
溫德爾·梅雷迪思·斯坦
安東尼奧·穆齊
約翰·麥卡錫
哈里森·施密特
哈里·哈蒙德·赫斯
理察·赫克
查爾斯·馬丁·霍爾
約西亞·威拉德·吉布斯
蘇珊·霍克菲爾德
亨利·艾林
艾倫·紐厄爾
羅伯特·梅特卡夫
約瑟·亨利
丹尼斯·里奇
帕西瓦爾·羅威爾
艾倫·佩利
高德納
喬治·伽莫夫
約翰·繆爾
史提芬·古克
布萊姆·科恩
下村修
謝爾蓋·布林
郭曉嵐
艾倫·麥克德爾米德
艾倫·黑格
安娜·菲舍爾
羅德里克·麥金農
卡爾·薩根
傑拉德·柯伊伯
卡爾·央斯基
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
哈羅德·克萊頓·尤里
西奧多·威廉·理查茲
萊納斯·鮑林
克勞德·香農
利蘭·哈特韋爾
赫伯特·西蒙
奧利弗·史密斯
班傑明·富蘭克林
諾姆·喬姆斯基
理察·阿克塞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