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納爵·羅耀拉](/img/1/5ab/nBnauM3X0czN5kTM5MTM5UTMzITM5AjN2gDMwADMwAzMxAzLzE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生命歷程
![伊納爵·羅耀拉](/img/3/1a8/nBnauM3X2MDO3MjNyQTM5UTMzITM5AjN2gDMwADMwAzMxAzL0E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1523年去羅馬和耶路撒冷朝聖。
1524~1526年在巴塞隆納學習文學,又在亞爾卡拉大學修習哲學和神學。
1537年重赴羅馬,謁見教皇,同年在威尼斯升任神父。他認為社會的弊端皆由於人心向惡,因而提出用宗教修養來培養高超的德性,以改變社會風氣。他在靈修生活上的口號是“愈顯主榮”,即一切都為上帝更大的榮耀。他的“人若獲得全世界而喪失自己的靈魂,又有什麼好處”一語,成為神修學上的格言。在巴黎大學,他邀集一批同道,創建了耶穌會。他以《神操》為基礎,手訂《耶穌會規》(又稱耶穌會憲章)。
1540年經教皇保羅三世批准,耶穌會正式成立,他任總會長。會規仿照軍人紀律,強調服從,特別規定最高一級的會士需發第四聖願(一般修會僅發三願),即絕對服從教皇。耶穌會在反宗教改革中起了重要作用。
1550年尤利烏斯三世發布《應予提出》通諭,重申教皇對耶穌會的保護和支持。
1551年,經伊納爵親手修改的會規在全體發過聖願的會士中間通過。
1556年死於羅馬。1622年羅馬教廷封列為聖品。
組織貢獻
![伊納爵·羅耀拉](/img/b/9ee/nBnauM3X0ADNyUzN1QTM5UTMzITM5AjN2gDMwADMwAzMxAzL0EzL0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伊納爵羅馬天主教耶穌會的創始人,1540年經教皇保祿三世批准,耶穌會正式成立,由任總會長。 耶穌會的宗旨就是要重振羅馬教會,重樹教皇的絕對權威。按照耶穌會的理論,教皇位居一切世俗君主之上,教皇是牧人。
耶穌會初創時活動方針與其他修會不同。耶穌會修士不必住修道院隱修,而是要深入社會各階層,在世界各地參加各種活動。耶穌會士廣交各國宮廷、上流社會,作為君主及上層人士的懺悔神父。為了擴大天主教的思想影響,耶穌會特別重視興辦文化教育事業,在西歐各國開辦耶穌會大學、神學院和其它學校;同時還成立許多印刷出版機構,出版神學書刊。
耶穌會仿效軍隊編制,組織嚴密,紀律森嚴。耶穌會在吸收成員和訓練會士方面,有極嚴格的規定。它的會士必須經過12—19年的訓練。修士入會時,除一般修會規定的聽命、貞潔、清貧三個誓願外,還要發第四願,即絕對效忠教皇。根據同一精神,在耶穌會組織中,每個會士必須絕對服從上級,正如伊納爵所說:“耶穌會士應把自己的上級視作基督本身。”總會長對各地會士擁有絕對的管理權,故有“黑衣教皇”之稱。總會長為終身制,常駐羅馬。在全世界設77個教省,各設省會長,其下按地區分設會長和院長。省會長要求下屬定期作“信仰匯報”,各省會長又定期向總會長報告。
為了擴大天主教的影響,耶穌會積極向海外傳教。1542年耶穌會進入印度活動。1549年到日本,1582年到達中國內地。耶穌會在中國境內曾轄有10個教區,分設於上海、江蘇、河北和安徽等地,至解放前已有800多名耶穌會士。
18世紀時耶穌會因干預政治而受到歐洲一些國家的取締。教皇克雷芒四世於1773年被迫將其解散。1814年教皇庇護七世又予恢復。
20世紀初,耶穌會的活動範圍遍及亞非拉美,迄今仍為天主教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國際性修會組織,擁有和控制為數甚多的報刊、電台以及學校等。
思想精華
![伊納爵·羅耀拉](/img/6/377/nBnauM3X0UTO3EDNwUTM5UTMzITM5AjN2gDMwADMwAzMxAzL1EzL2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這條心路歷程要求一個先決條件,或者說,整個神操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靈修生活的成長要用克勝自己來衡量。一個靈魂越能擺脫自我中心的羈絆,越能發揮信仰生活的活力,這是依納爵在神操書中一再強調的。在一連四周的操練中,退省者首先思考人受造的宗旨、應達成的使命、以及阻礙達成使命的罪惡。接著瞻仰耶穌基督在世的完美生活:泛愛眾人,一如兄弟手足;自謙自卑,甘為人中之仆;交付自己,在十字架上完成壯烈的犧牲。最後體驗踰越奧跡的歷程:由苦辱進入光榮,由現世短暫的生命進入沒有死亡、沒有自私、沒有奴役,愛火炎炎、超越時空的新生。
每一個耶穌會士的生活,在表面上儘管有很大的分別,但都以同一的原則作為行動的基礎。這個原則可以這樣說:人受造的目的,是為讚美、崇敬、事奉我們的主天主,因此而拯救自己的靈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為人而造的,為幫助人追求他所以受造的目的。人取用世物,常該看自己受造的目的:它們能夠幫助多少,便取用多少。能夠妨礙多少,便放棄多少。因此他們在取用世物的時候,內心力求保持不偏不倚:不重視健康甚於疾病,不重視財富甚於貧窮,不重視尊榮甚於屈辱,也不重視長壽甚於短命,只選擇那更能幫助他們達到受造目的的事物。他們更懷著這自由的心靈,追隨貧窮謙遜、良善可愛的君王,走遍天涯地角,傳楊福音,宣告業已來臨的天國。借用依納爵的一句話來總括耶穌會士的一生。他在派遣會士時向他們說:“去罷,把世界點燃起來!”
人物評價
![伊納爵·羅耀拉](/img/4/d0c/nBnauM3X4MjMzgjM5UTM5UTMzITM5AjN2gDMwADMwAzMxAzL1E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依納爵為人簡單謙卑,卻能夠完成偉大的事業,究竟有什麼秘訣?或許由於他具有若望二十三世的那份氣質。若望二十三世簡單謙卑,待人接物和藹可親,但在聖教會裡是個叱吒風雲的人物。謙卑和偉大的對立只是表面的。徹底棄絕自己,可以使心靈擺脫任何牽掛;達到這個境界的人,能夠享受無限無量的自由,不受任何外來事物的影響:不受成見的蒙蔽,不受恐懼的威脅,不受輿論的左右;這樣,便成了天主手中靈活的工具:即使遇到什麼難以預料的場合,或者陷在如何棘手困難的處境,只須天主稍微示意,就能立即整裝出發,勇往直前,非達到完成天主計畫的目標,絕不罷休。
依納爵,一如舊約的先知,一如耶穌基督自己,一旦從天主手中接受了一項任務,便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有時候,他看起來十分頑固;其實,更好說是擇善固執:這無非是赤膽忠誠、徹底服從的另一個名詞。依納爵的遺產並不是一件現成的贈品,而是一個號召,邀請教徒在事奉天主的道路上自由地擺脫一切,甚至擺脫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