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納修•羅耀拉
”伊格納修在寫這點之前,也寫道:“當世界很惡的時候,基督教表現得最偉大。 教會觀伊格納修非常強調基督徒對於主教的順服。 ”伊格納修借著證實耶穌真的受苦,來對抗諾斯替主義的基督論,特別是歡迎說。
伊格納修·羅耀拉
伊格納修·羅耀拉(1491—1556)
(又譯伊納爵·羅耀拉),西班牙貴族,天主教耶穌會創始人。早年從軍,在一次戰役中受傷後退伍。1528年赴巴黎研究神學,成為狂熱的天主教徒。1534年,羅耀拉與在巴黎結識的6名青年一同發神貧、貞潔與朝聖三願,如不能實現三願即接受教皇的派遣,建立耶穌會。其目的是反對宗教改革運動,重振天主教會,維護教皇權威。1540年獲教皇保羅三世批准。次年,羅耀拉被選為耶穌會會長。1622年被羅馬教皇尊為“聖徒”。曾編寫《神操》一書。安提阿的伊格納修
第三位後使徒時代教父,安提阿城主教。其著作思想精深且嚴謹,在2世紀初期的基督徒之間備受尊崇,於公元110~115年之間於羅馬殉道。應為“聖餐禮”這一神學名詞的發明者(雖然不是創立者,創立者當然是耶穌)。生平
伊格納修出生與殉道的年月都不詳,其於公元110~115年之間於羅馬殉道。生前,他曾經寫信給以弗所、馬內夏(Magnesia)、特拉里拉(Trallia)、羅馬、非拉鐵非和士每拿的基督徒,也謝了一封信給波利卡普。(幾十年後,波利卡普也步上他的後塵,為主殉道。)
在警衛要把他押送去羅馬的途中,伊格納修聽說有些基督徒要拯救他的計畫。他在信中請求他們不要救他:“我請求你們:不要對我好得過度。讓我成為野獸的食物罷!經過它們的口,我可以到達神那裡。我是神所種的麥子,被野獸的利牙磨碎後,可以證明我是完美的食品。”伊格納修在寫這點之前,也寫道:“當世界很惡的時候,基督教表現得最偉大。”後世評論
儘管有些評論家指控,伊格納修與其他想要殉道的早期基督徒是受虐狂,但伊格納修認為,將要臨到他的殉道是一個恩賜與神跡。其他基督徒也持相同的態度。大約一百年後,北非神學家德爾圖良寫道:“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換句話說,羅馬政府迫害與殺死越多基督徒,教會的成長也越大。伊格納修本人的看法應該也是這樣。其思想的總體評價
伊格納修在寫給以弗所、馬內夏(Magnesia)、特拉里拉(Trallia)、羅馬、非拉鐵非和士每拿教會的信中,處理了各類的問題,因此我們可以很公平地說,這些信中含有基督教最早的真正神學。這些信中包含的定義、說明與注釋,遠超過使徒自己所寫的著作。然而,我們沒有理由認為,伊格納修相信他自己可以跟使徒相提並論,從神那裡得到新的啟示。相反的,他認為,他只是解釋,並把使徒後基督教教義套用到讀者的獨特情境中。教會觀
伊格納修非常強調基督徒對於主教的順服。他的信常常強調這個命令:不要在主教之外作任何事情,並且要把主教當做主本人,因為“對會眾而言,主教是神的代表。”伊格納修寫信給馬內夏的基督徒說:“正如,無論是主自己或者透過使徒,他都不會再父之外做任何事情(因為他與父合一),所以你們在主教與長老之外,也不可做任何事情。”他寫信給以弗所人說:“因此,我們顯然應當把主教視為主自己。”有些注釋家從這些宣告裡看到,所謂的“君主主教制”的濫觴——這是基督教後來的趨勢,把主教(episkopos)高舉到擁有權力與權威的屬靈階級。伊格納修所持的主教觀,遠遠超出了使徒著作的範圍,但是毫無疑問的,他也是因為感受到基督教日益分化失序的壓力,而強調主教的權威。駁諾斯替主義
伊格納修也譴責諾斯替主義的幻影基督論,但不是諾斯替主義的整體。他非常強烈的肯定,耶穌基督的真正神性與人性,乃是神在肉身顯現。他寫信給特拉里亞教會,論到耶穌有些有肉的真人性,說:“但是如果,好像有些無神論者(也就是不信者)說的,他只是在外表上有受苦跡象而已(他們自己才是在外表上存在而已!),我為什麼被鎖鏈捆綁呢?我為什麼要與野獸戰鬥呢?如果事實是這樣,我的死就沒有什麼意義,而我現在也是在妄作見證。”伊格納修借著證實耶穌真的受苦,來對抗諾斯替主義的基督論,特別是歡迎說。但有些早期的基督徒對於耶穌基督與神同等的神性,抱著懷疑的態度。耶穌的神人二性
正統教義的批評者偶爾會質疑,在4世紀舉行的公會議與信經確立之前,基督徒是否具有耶穌是真神真人的信仰?伊格納修解決了這個問題。當他向特拉里亞教會證實耶穌的真正人性之時,也毫無疑義地向以弗所人證實耶穌的真正神性,他寫道:“神在人的肉身顯現,產生了全新的永恒生命。”伊格納修雖沒有詳細說明基督真正人性的所有教義,但他用上面兩個主張,預先證明過這個問題。因此,在使徒剛離世後的基督徒相信,耶穌同時是真神又是真人,是無可置疑的事實。聖餐禮
伊格納修似乎發明了饒富神學意味的主餐專用名詞——聖餐(Eucharist)或者聖餐禮(Communion ceremony)。他認為,領用聖餐是救恩之道很重要的一部分。一個人如何得救並與耶穌基督永遠住在一起?伊格納修認為,是借著“擘餅,它是永生不死的藥。”他很清楚地構想,要把聖餐作為聖禮——也就是能夠使參與者產生更新變化的恩典媒介。他並沒有用心制定聖餐理論,因為他的目的只是在強調,一個人分享主餐的餅與酒,可以有份於神聖的永恒生命、克服罪惡產生的死亡咒詛。後來東正教與羅馬天主教的信條都用伊格納修把聖餐視為“永生不死的藥”的說法,來證明其恩典的信念,即救恩是神性化地聖餐程式,Theosis——“聖化”或“神性化”。基督徒透過領受聖餐,逐漸得到有限度的神性,超越單純的人性。總結
伊格納修與其他使徒後教父一樣, 留下很有用但也很令人頭痛的傳統,讓後來的基督教去解決。對於高派教會,即重視教會領導的階層組織與救恩儀式(恩典透過聖禮儀式使人更新變化)的基督徒來說,伊格納修是個英雄與證據,可以證明他們對教會與福音的見解是早期的、純正的詮釋。至於重視公理會主義單純教會組織的低派教會,也就是新教教會,則把浸禮與主餐視為“禮儀”而非聖禮,他們對於伊格納修的傳統就不是這么熱情。然而,所有基督徒都可以同意,伊格納修留下的道成肉身基督論很有權威,肯定了耶穌基督是真神與真人,因此為三位一體教義得到全面肯定鋪設了一條康莊大道。另外,他也有功於基督教的統一與對抗異端,尤其是諾斯替主義,他還為了基督的緣故勇敢的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