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工業
1984年春天,發展鄉鎮企業的春風吹進上林村這塊古老而貧窮的土地,黨支部開始尋找擺脫貧窮、走向富裕之路。中共周鎮鄉黨委、鄉人民政府組織學習中共中央批轉農牧漁業部關於開創社隊企業新局面的報告,帶領村幹部到率先致富的江蘇省華西大隊參觀學習,華西大隊黨支部書記吳仁寶告訴他們,農民致富的秘訣是搞工業。這話提醒了上林村黨支部書記許瑞坤。村黨支部一班人認定,如果把全村上千個勞動力捆在2000來畝土地上,搞單一的農業,最多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永遠與富裕無緣。他們找到了本村三位曾在海寧製革廠工作的退休老師傅,在他們的建議下決定辦製革廠。報告送到鎮裡、縣裡,很快就獲批准。辦廠缺資金,就向各組借貸,21名務工人員每人集資1500元,許瑞坤掏出5000元積蓄,七拼八湊,集攏5萬元;缺廠房,利用原有集體的公房,權作簡易工棚;缺設備,向組裡買來幾株雜樹做刨皮板,托親朋買來兩隻舊轉鼓和兩隻大水缸。用3萬元集資款到山東買進第一批原料皮,開始簡陋的手工作坊製革生產。1984年當年辦廠,當年實現產值30萬元,獲利潤7萬元。上林開始嘗到了辦工業的甜頭,增強了搞工業的信心。從1984年到1992年,累計產值達到3.72億元,利潤1224萬元,上交國家稅金1079萬元,年平均利潤和稅金分別為136萬元、120萬元,成為上林村的骨幹企業,在全國鄉鎮企業"十大百強"中名列金榜。
上林村以上林製革廠為依託,大廠辦小廠,老廠辦新廠,用母雞下蛋的辦法成功地興辦了一個又一個企業,使上林村的經濟一步一層樓。1985年以後,隨著國內外革皮及其製品的市場行俏,先後建辦了生產皮夾克和皮手套的上林皮件廠,與鎮工業公司聯建設辦上林製革一分廠。1989年又與天津畜產進出口公司聯營,投資200萬元,建辦海寧津林皮件廠,生產出口皮衣。經過幾年來的發展,上林製革廠形成了年產革皮150萬平方米、皮革服裝10萬件、皮革手套5萬打的生產能力,並形成了從製革到皮革製品的一條龍、內外貿相結合的生產經營體制。上林製革廠生產的山羊、綿羊服裝革獲浙江省和國家農業部優質產品稱號,以其優質服裝革、高檔皮衣、手套等產品,進入了外向型企業的行列,產品65%以上出口國外,遠銷美國、德國、法國、瑞典、丹麥、日本、新加坡、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受國內外客戶青睞。
農業發展
村辦工業得到迅速發展,村黨支部並沒有忽視農業,他們把農業看成是上林村的立足之根,生存之本,發展之源。80年代初,上林村農業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這一重大變革,對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發展農業生產,促進工業起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那種"人分口糧田,勞分責任田,戶戶都種田"的狀況,隨著進廠務工農民的增多,隨著經濟的全面發展,矛盾也越來越突出。村黨支部決定,凡進廠務工的人員不分承包田,一心一意搞好企業生產,在家務農人員增加承包田,提高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逐步實現傳統農業向專業化、集約化、商品化轉變。其次,用工業的積累反哺農業。近七八年來,全村助農補貼約200萬元,先後為村農機服務隊更新10台手扶拖拉機,村砌水泥渠道5.7公里,更新和改造機泵5台,安照農村初級電氣化標準整改全村低壓網線路10.6公里。1986年起對農田灌溉用水實行免費,村里出資為農戶訂閱《海寧科技報》。除此以外,這幾年村里還十分重視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投資20多萬元,建造村國小教育大樓,澆制到各組的水泥路9.8公里,自來水、有線廣播入戶率達到100%,每年給65歲以上的老人發過節費,重病人補助醫藥費。
揭陽行政區劃百科
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上,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南瀕南海,北靠梅州,地處東經115°36′——116°37′39″,北緯22°53′——23°4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