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紹興市新風村
新風村位於紹興縣柯岩街道,全村325戶,1021人,耕地352.8畝。該村現代農業發展勢頭良好,已建成5萬餘平方米的連棟大棚、塑鋼高棚,開展以高檔花卉、名優果蔬為主的產業化經營。新風村工業經濟發達,所屬浙江新風集團有限公司,擁有熱電、印染、塑業、鐵路專用線、新風物資、華風開發、越華房產、新風大酒店、蘭亭國家森林公園、新風農業園藝園等企業,現有職工1020人,固定資產3.2億元,去年實現銷售6.1億元,稅利6740萬元。2003年,村級集體可支配收入147萬元,人均1440元,村民人均收入10650元。全村功能分區合理,農業、工業、住宅、休閒相得益彰,田、林、路、岸、水、電、管線、住宅、通訊和環保設備等基礎設施實行統籌安排。建築群風格富有特色,拆舊建新,拆舊建綠,管線入地,寬頻入戶,已建單體和聯體別墅新居192幢,75%的農戶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居。休閒文化娛樂設施完善,投資460萬元建成農民公園和夕陽紅樂園、投資60萬元建成“勁牛”文化廣場和燈光球場,投資180萬元建成辦公樓、醫療站、文化技校。新風村相繼成為市級生態村、市級綠色生態村、市體育特色村、科普示範村、省級衛生村、省級文明村。2002年,該村榮獲全國“三個代表”學教活動先進單位,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單位,2003年榮獲“省級衛生村”、“省級全面小康建設示範村”等稱號。現在的新風村,已是一個田園風光怡人、水鄉特色明顯、生態環境優美、城市氛圍濃郁的現代農村新社區。
經濟發展
1949年以來,廣大農民分得了土地,走上集體化道路,但集體經濟發展慢,農民收入不高,全村近400個男女勞力,僅靠484畝土地,1978年人均收入111元,住房都是矮小的老屋。1979年秋,在杭州染絲廠的幫助下,創辦了新風印染廠,當時僅有40多名職工,10多間破屋當廠房,第一年便創利14.6萬元,每個職工人均收入450多元,全村人均收入增加到190元。1981年印染廠創利45萬元,比1980年翻了兩番。1983年創利200多萬元。1986-1992年,新風村以印染廠為依託,辦起了新風熱電廠,投資近3000萬元,裝機容量12000千瓦。1992年底,又與浙江大學聯辦新型建材廠。農業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結束了糧食畝產多年徘徊的局面。原來糧食畝產1000斤左右,從1981年起逐年上升,目前已連續七八年畝產超一噸。為了適應農民進廠做工的需要,村委設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即農藥供應站、機耕隊(全村有拖拉機6台)、治蟲專業隊、灌水專業隊等。村里每年下撥每畝100元的貼農費,當年可以收益分配,使農戶安心搞農業。
新風村在1979年前,也辦有為農業服務的磷肥廠和腈綸毛衫廠,但材料緊、資金缺、產值低、利潤少。自辦起印染廠後,產值、利潤突飛猛進,到1985年產值達到1243.5萬元,利潤達到314.17萬元。1992年產值達6414.4萬元,利潤381.1萬元,名列柯橋鎮第二位,紹興縣第六位。全村有印染廠、熱電廠、新型建材廠等,擁有固定資產4005萬元,現有職工564人。工業生產、印染加工布匹1824.21萬米,熱電廠發電4270萬度,農業生產糧食515.34萬公斤,油料0.35萬公斤,生豬678頭,全村工農業總產值6500萬元,創稅利510.5萬元。1979年以來的14年中,工農業總產值和稅利每年以247.5%和124.5%的速度遞增。1992年職工人均收入3121元,村民人均收入2001元,分別比1979年增長7倍和10.5倍。
文明建設
隨著村級經濟的發展,從1983年起,村里少年兒童入學,從幼稚園至國中全部實行免費,到1992年止,已有國中畢業生242人,目前全村有161人在校就讀,這10年中累計學費達20多萬元。全村有男55歲以上、女50歲以上的老人125人,均實行退休制,男的每月20元,女的15元,其他男女勞動力還不到退休年齡的,村里成立了老年基金協會,到了退休年齡,每月都可以領到數十元的養老費。該村的這一做法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肯定,新風村由此評上了"全國老有所養的先進單位"。村里成立了醫療衛生協會,村民不分男女老少,每人每年向協會交款12元,均可享受就近方便的醫療保健,到醫院住院者,可報銷60%的藥費。村里家家飲用自來水,裝上了閉路電視,95%的家庭用上了液化氣。村內水泥馬路四通八達,路燈晝夜通明。大河有水小河滿,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村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住宅條件逐年好轉,二層樓變成三層樓,目前又向別墅式發展。1992年全村新建樓房30間,其中三層樓20間,別墅5套,室內裝潢也日趨考究。新風村從1980年開始,村和村黨支部連續13年被評為鄉鎮先進村和先進黨支部,6次被評為市、縣級先進黨支部。
吉林市船營區大綏河鎮新風村
吉林市船營區大綏河鎮新風村,在大綏河鎮西北1公里處,位於吉長南線北側。東鄰大綏河村,南至果樹場,西接楊家店村,北與紅豐村接壤。新風原與楊家、永新同為一個大隊。1959年社員代表會討論當時毛主席提出‘東風壓倒西風’的口號,因而得名‘東風’後改新風至今。新風村轄有劉瓦房、劉家瓦房、嶺下3個自然屯,4個社。224戶,732口人,其中漢族708人。全村地勢西高東低,多丘陵崗地。耕地210公頃,以種植水稻和玉米為主。種植疏菜農戶不斷增加。2005年新修1.7公里水泥路。解決百姓出行難問題。新風村共有黨員16人。新風村有一所鄉小,解決周圍小孩上學問題。社會總產值744.24萬元,農民人均收入3591元。
永州市回龍圩管理區新風村
回龍圩管理區八仙洞辦事處新風村轄4個村民小組,160戶,892人,有柑桔面積2000畝,人均3.2畝,2005年全村人均純收入超過4000元。一是夯實基礎設施。投資200多萬元把散居的農戶集聚到規劃區內,修建小康住宅80棟,修築道路4公里,建設農民文體設施2個。該村推廣沼氣生態農業,進行“一池三改”,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家家喝上了自來水,戶戶看上了有線電視。二是壯大經濟實力。建立了2000畝無公害柑桔基地,600畝無公害南瓜基地,200畝無公害茶葉基地。盤活集體漁場、茶場、荒山、水庫等資產,安置剩餘勞動力。2006年該村社會總產值30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21元。三是完善各項制度。
揭陽行政區劃百科
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上,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南瀕南海,北靠梅州,地處東經115°36′——116°37′39″,北緯22°53′——23°4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