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廣東省徐聞縣龍塘鎮西洋村
廣東省徐聞縣龍塘鎮鎮境東部,東北與前山鎮接壤,西靠黃定村委會,南與東角村委會毗鄰。面積16.3平方公里。轄下馮、後昌、昌仔、檳榔園、英印、英印仔、農莊、邊膽、西洋、北臘、田蟹鉗等18個自然村。村委會辦事處駐檳榔園村。2004年,全村有932戶4283人,勞動力2015個;耕地面積9416畝;機械總動力4830千瓦;農業總產值3700多萬元,年人均純收入5184元。有國小3所,其中完全國小1所。西洋檳榔園村原稱龍塘烈村,是明代萬曆進士、翰林院庶吉士加檢討鄧宗齡的家鄉,鄧氏一門數傑:鄧宗齡父親鄧邦基為興化通判,叔叔鄧邦髦是澧州、泗州知州,曾祖父鄧植貢入太學,官戶部主事;鄧宗齡堂弟鄧宗京是舉人出身,任興安縣令、監察御史等職。當時鄧家是聲震雷瓊的名門望族。2、福建省德化縣赤水鎮西洋村
西洋村原名西陽,位於赤水鎮西部,與蘇嶺、錦洋、小銘村相鄰。村民大部分姓塗,山母仔姓蘇,有塗、蘇姓氏157戶835人。村委會駐地海拔910米,距鎮政府2.5公里。村內分山母仔、五溪園、加湖、半嶺、梓嶺墘、墓林等6個自然村。清順治年間(約在1645~1655年)蘇士璞由潯中鄉寶美村遷到山母仔開基,繁衍生息;塗氏乃塗聖積於明天啟年間由小銘遷往西陽,繁衍後裔。
全村耕地面積397.6畝,林地面積3473畝。村民以農業為主,煉鐵、燒磚、制瓦為其它收入主要來源。1999年全村農業產值106萬元,工業產值75萬元,企業產值95萬元,村財收入6.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00元。村內有小規模的鑄鼎廠、磚瓦廠和零星分布的藤椅加工專業戶。村內新建三層磚混結構國小教學樓1座,戲台1座。
全村共有黨員21人,設黨支部、村委會、共青團、婦女、民兵、治保、調解等基層組織,轄5個村民小組。現有公職人員38人,大中專生32人。
3、浙江省臨海市湧泉鎮西洋村
臨海市湧泉鎮西洋村人口1135人,土地面積約1000畝,山面積約2500畝,北面依山,南臨靈江,村前83省道,水陸交通便捷為經濟發展帶來良好的自然環境污染。
目前在建設新農村進程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已建有造船廠、拆船場及輪窯廠、箱片廠、造紙廠等10餘家企業,在農業方面有柑桔,楊梅,桑椹等主要經濟作物。2005年以來部分村民已住進了別墅式小區,全村道路已硬化,村莊環境已淨化,統一使用抽水馬桶及公共廁所,並配備清潔工,每天清理垃圾,實現了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環境優美的和諧新農村。
西洋村柑桔栽培歷史悠久,是臨海無核蜜桔的主要產地,其蜜桔果形整齊、色澤亮麗、果皮細薄、肉質脆嫩、汁多化渣、風味濃郁、品質極優,素有“臨海一奇、吃桔帶皮”之美譽。
4、浙江省寧海縣桃源街道西洋村
人口886人,土地面積約500畝,山面積約3000畝,西北臨科技原區,南面依妙峰山,村前為興海北路。
解放後原屬橋頭胡區,後屬梅林鎮,今屬桃源街道。全村大多數人姓葛,是東晉著名道家葛洪的後裔,是史籍記載寧海最早的外籍居住地。
5、遼寧省海城市英落鎮西洋村
西洋村原名叫西楊樹溝,通山是石,土薄得連草也養不住,叫西楊樹溝時並沒有幾棵樹。而今富裕起來的西洋人從外地運來好土鋪在四面山上種上楊樹,再用自己生產的複合肥一催,很快就蔚然成林,四五年樹齡的闊葉楊就長得合抱粗細。遼東冷得早,才10月中旬,就下了頭場雪,但遍山的楊樹在雪後的初陽下還綠得神采奕奕,秋風吹過,樹葉子嘩嘩啦啦拍著掌,那聲浪不僅像是這百戶山村的人在笑,更像是千家萬戶一齊在笑,帶動得山也歡呼海也奔騰。
說西洋村讓萬家歡笑,並不是誇張。西洋村所轄西洋集團的企業,近的在村邊,最遠的在貴州,職工總數早已超過萬人。村黨委書記周福仁、村委會主任陳素霞和332位居民一樣,住在大山深處的居民樓里,在他們的工作日程上,卻早已是四面江山來眼底,萬家憂樂繫心頭。西洋村人均年純收入的1.5萬元,不全是貨幣工資和副業收入。他們人人有一份“鐵桿莊稼”:除人均30平方米的居住面積外,村民按人頭免費供給糧、水、電、暖、氣和每人每月供米55斤。這些免費的定量都是偏高估算的,村民用不完定量,剩下的部分年底還可以折成錢,大約有二三百元。此外村里為大家都買了養老保險,保證村民後顧無憂。
6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另發800元補貼。西洋村的幼兒免費入托,考上大學的給獎學金,生了大病,村里也有補貼。到西洋村參觀的領導對這裡的“五供給”、“五免費”感到擔心,怕這么做會像某些北歐國家那樣把人養懶。周福仁說:“絕大多數西洋人不會這樣做,他們勞動慣了,50多歲的婦女也樂意到車間乾點雜活,不樂意整天打麻將、看電視。對個別不願上進的人,應當教育。但村裡有了積累,無論老幼強弱,保住並增加集體福利是必要的。西洋村的廣場鴿又飛起來,飛翔在當年海東青盤鏇的英落山上。這裡已經沒有獵殺的記憶,只洋溢著與全人類一道發展的渴望。
6、雲南省文山州廣南縣楊柳井鄉西洋村
該行政村隸屬廣南縣楊柳井鄉,地處八寶鎮邊,距鄉政府所在地25公里,到鄉道路為沙石路,交通方便,距縣62公里。東鄰板蚌鄉,南鄰八寶鎮,西鄰南屏鎮,北鄰楊柳井村。轄芭蕉寨、那弄、河邊等8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433戶,有鄉村人口1958人,其中農業人口1958人,勞動力98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829人。
全村國土面積36平方公里,海拔760米,年平均氣溫22℃,年降水量1,100毫米,適合種植八角、板栗、龍眼、芒果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381畝,人均耕地1.2畝,林地29,070畝。
7、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高安鎮西洋村
【行政隸屬與地理位置】
西洋村系華安縣高安鎮第五大行政村,位於華安縣西部高安鎮中部,北與平東村接壤,東鄰高安村,南交為三洋村,西界是高安鎮畲族村坪水村,貫穿全鎮的德溪將西洋村與高安村分隔開來,距鎮區中心所在地2公里,距華安縣城48公里,海拔300米,屬南亞熱帶季雨林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0.5°C,無霜期達300天以上,土壤PH值4.5—6.5,地況平均斜度46度左右。
【村落與居民】
西洋村村落面積6360畝,其中山地面積5460畝,耕地面積900畝。有3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人口318戶1115人,有闕、鄒、林、童等姓氏,其中闕、鄒兩姓人口最多,占全村半數以上。
【村風村貌】
西洋村三面環山,東面的德溪由山上泉澗匯集形成自北向南流經整個村莊,將西洋村與高安村分隔開來,西洋大橋將西洋村與貫穿鎮區的良馬公路連線起來,是村民的交通要道。村莊坐西朝東,村部所在的三個組洋面較大,房厝比較集中;大片頭自然村廬舍依山沿溪而建,整個村落構築成長條狀,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民風淳樸,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土壌中和。
【村情簡介】
在鎮黨委政府支持下,1991年西洋村著手解決大片自然村缺電問題,安裝一台50千伏安變電器,解決了村民碾米來高安圩路遠的困難;1992年春,開通了火燒籠、下劉二個小組的鄉村道路長約1500多米,解決村民肩耕牛拉的重體力勞動;1993年、夏,開通大片至嶺後的環村道路,投資1萬元2千多元,形成大片、丁心墘環村道路,方便村民生產、生活,減輕勞動強度,提高了水果價值;還投資2萬多元,拓寬西洋村至大片的鄉村道路,使大貨車能行駛至大片自然村,增加農副產品的價值。為減輕村民生產勞動強度,村投資1萬2千多元支持開通大片至蕉坑的鄉村道路,使開山種果有了交通便利。1996年,因大片原有石板橋因棋逢對手其下沉,不能通行車輛,村里集資8700多元建造一座石拱橋,使大片自然村交通安全有了保障。但交通的落後是西洋村至今仍貧窮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2000年秋,在沒向村民攤派一分錢的情況下,投資約30萬元建成西洋村部辦公大樓,建築面積660多平方米。
【歷史人文】
西洋村以闕、鄒兩姓為主。闕氏由高安村遷入,鄒氏由新圩鎮綿治遷入定居高安鎮繁衍,至今已有近700年。流輝宗祠是全鎮鄒氏祭祀主祠,始建於清朝,現位於平東村。
【建築景觀】
村厝建築主要為民國、解放初期和改革開放後三個時期的建築。現留存有民國時期建築,土木結構,每座建造都有院落,每個院落一個天井,雕檐畫壁,建築風格鮮明。因民國至解放前期盜匪眾生,政局動盪不安,每座古民居建築布局成“臼”字形,即活的意思,除大門外,側門較多,土匪來時,可四通八達,便於避難和防禦。部分民居還建有碉堡,窗戶里寬外窄,利於射擊和防禦。
【物產資源】
西洋村經濟收入主要依靠農業收入,全村種植茶葉220畝,竹200畝,水果1200畝(其中蘆柑600畝),形成了“柑、茶、竹”三大特色經濟產業。各種各樣的竹筍是村民非常喜愛的食物。近年來,鎮黨委、政府還把發展茶葉產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特色產業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點工作來抓。西洋村至今仍未使用自來水,因為村民都喝泉水。西洋村年均降雨量1500—1650mm,年降雨量大,不旱不澇,泉水水量豐富,積流成河。[1]
揭陽行政區劃百科
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上,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南瀕南海,北靠梅州,地處東經115°36′——116°37′39″,北緯22°53′——23°4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