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岸村[義烏市]

赤岸村[義烏市]
赤岸村[義烏市]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赤岸村位於義烏市南部,距城區20公里。舊稱蒲墟。柏峰溪和上吳溪東西兩溪在村前匯合。溪流裹帶的泥沙,日積月累,沖積成一塊長500米、寬300米的沙灘,形似蒲鞋,故名。《義烏縣誌》載:因朱氏女兒出嫁之日,送娶兩家,人員甚眾,轎馬相連,披紅戴玉,極其華麗,映紅了溪岸,因之改蒲墟為赤岸,溪名丹溪。原屬雙林鄉廿六都,1949年後屬赤岸鄉(鎮)。由赤岸一村、二村、三村、四村4個行政村組成。系鎮人民政府駐地。1992年有1132戶、3009人。

基本信息

村莊簡介

(圖)浙江省義烏市赤岸村老宅浙江省義烏市赤岸村老宅

浙江省義烏市赤岸村位於義烏市南部,距城區20公里。舊稱蒲墟。柏峰溪和上吳溪東西兩溪在村前匯合。溪流裹帶的泥沙,日積月累,沖積成一塊長500米、寬300米的沙灘,形似蒲鞋,故名。《義烏縣誌》載:因朱氏女兒出嫁之日,送娶兩家,人員甚眾,轎馬相連,披紅戴玉,極其華麗,映紅了溪岸,因之改蒲墟為赤岸,溪名丹溪。原屬雙林鄉廿六都,1949年後屬赤岸鄉(鎮)。由赤岸一村、二村、三村、四村4個行政村組成。系鎮人民政府駐地。1992年有1132戶、3009人。村東、西各矗立一岩山,俗稱東岩、西岩。東岩腳下,曾是宋代理學家徐僑講學之所--東岩書舍。其時求學弟子不遠千里,雲集於此,頗有名望。岩壁上東崖庵三字至今依稀可見。西岩形似獅子,旁溪而臥,雄偉壯觀,又名獅子岩。山上怪石嶙峋,草藥叢生,不絕於采。相傳被譽為一代醫宗的朱丹溪常在此採藥煎煉。現岩前建有朱丹溪紀念堂。村前溪水潺潺,清澈見底。清嘉慶五年重建的長39米的7孔石拱橋--匯善橋飛架丹溪兩岸。村南有柏峰水庫旅遊區;村東有喬亭明清古墓群、方圓百畝的丹溪陵園、喬溪的雪松飛瀑和百步梯、仙人壁、古月橋;村西有神壇村馮雪峰故居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構成了赤岸獨特的旅遊區。宋代徐僑曾作《丹溪》詩曰:丹溪群山俱有情,昂環列如逢迎。東出雙秀高沖天,惟見兩峰當我前。二水南來炯相顧,合流於西疑欲住。成此溪山一段青,中有一園十畝平。著我袺然數間屋,繞屋俱栽竹與菊。扶杖行舒景物妍,開卷坐對聖賢讀。嗟予藐焉天地間,居然分得此清閒。毋餒浩然有以老,也應不負爾溪山。

村莊歷史

赤岸村先有龔、何、葉姓,後有朱、馮、楊姓。據《義烏縣誌》載:西晉永興中,河南平陵朱泛任臨海太守,秩滿居烏傷蒲墟,後裔繁衍;北宋初,楊衡從金華安地奉父葬雙林,定居赤岸;南宋初,馮氏從東陽馮家樓逃難定居赤岸;北宋末,太守何基,兵亂掛印先居後山,後遷赤岸。現馮姓占半數,朱、楊2姓次之。舊俗每逢村里演戲,首場必演《桃園三結義》,以增強3姓團結。

唐武德六年(623),稠州分置烏孝、華川兩縣,相傳赤岸乃華川縣治所在。後周廣順二年(952),朱宏基鑄鐵塔兩座(一座已毀於戰亂)。現存一座為兩層式,高2.15米,四周鐵欄柵,塔身八面為人物、動物、佛像、花卉、水波圖案。原置雙林寺內,後由赤岸十八派祠堂保存,現存義烏市博物館神山城隍廟、官廳、馮氏宗祠、東宮殿、新淦祠、十八派祠、朱丹溪祠、楊氏宗祠等遺址猶存。

丹溪故里

(圖)赤岸村赤岸村楊梅節

自宋文清公、義烏縣靖安里龍陂人徐僑在此創辦東岩書舍始,赤岸學風日漸鼎盛。蒙館、私塾、私立學堂先後昌興。1907年創辦雙岩國小。後詩人馮雪峰在此創辦戰時補習學校。1956年、1976年分別創辦市屬、鎮屬中學各1所。國小入學率達100%。1990年,還開辦了文化活動中心。

悠久的歷史,教育的沃土,孕育了勤耕好學、奮發進取的赤岸人。古往今來,人才輩出。顯著者,有元代進士朱曄、抗元志士馮友仁、翰林學士馮翊、精通醫術的朱宗善、一代醫宗朱震亨、太醫馮彥章、詩人馮澄及棉花泰斗馮澤芳等。朱元璋帶兵經赤岸,馮道傳濟以軍餉。後明太祖以袍相贈。楊氏自宋代居赤岸後,子孫登科第者18人。通議大夫楊焯題清白堂詩中有家傳蠹簡三千卷,身透龍門十八人之句。馮氏宗祠的石柱上鐫刻著祖孫九進士,兄弟兩尚書的對聯。可謂群英薈萃。最著名者為朱震亨(1281~1358),人稱丹溪先生。壯年時因母患脾病,歷久不愈而習醫。曾離鄉遍訪名師,後求教於杭州名醫羅知悌。羅知悌授以劉完素、張子和、李東恆三家學說,並以《內經》意旨為之分析講述。其繼承羅氏之學,並有所發揮,卓然成家。

馮澤芳(1899~1959),1927年任江蘇省立通州(南通)棉作試驗場場長。1930年到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院深造,專攻棉花遺傳育種,獲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1933年回國後先後任中央農業實驗所技正、棉產改進所副所長兼棉作系主任、中央大學教授兼農學院院長等職。1949年後任南京大學和南京農學院農藝系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他提出在我國劃分五大棉區的理論,至今仍在沿用。著作有《中國棉作學》、《合於中國栽培的洋棉》、《合於中國栽培的細絨棉》、《中國的棉花》等。

農工並驅

赤岸村東靠東朱村,西接倍磊鄉,西南連毛店鎮,北與佛堂田心村毗鄰,不但是赤岸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是歷來物資貿易集散中心,還是橫貫義烏、東陽、永康、金華的交通樞紐。

赤岸地屬丘陵,經濟歷來以農為主,主種水稻、大小麥類,兼種糖蔗茶葉等,長期停留在自給半自給的狀態。糧食畝產僅200公斤左右。自1958年、1979年分別建成楓坑、柏峰兩水庫後,節制了丹溪的流速流量,根治了水患,並引水入渠灌田,水利條件大為改善;改地造田,擴大耕地;推行種植雙季稻,調整農業結構,特別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業生產逐年上升。1992年糧食畝產達556公斤,總產達1701噸,糖蔗227噸,柑桔5.3噸,桃33噸。並出產茶葉。

1949年前,赤岸有1家糖作坊。1958年村辦碾米廠,結束了千百年來舂米磨麵的歷史。1966年,村民馮潮興利用0.6畝溪灘地幾間茅草屋,籌資2000元,率先辦起手工打撈粗紙的造紙廠(後稱義烏板紙廠)。歷經26年,已發展成為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擁有職工550人、固定資產1000餘萬元、年產值2057萬元、創利潤230萬元、上交國家稅金184萬元的省重點骨幹企業。廠下設製革、紙箱、紙芯管、皮件、鍍鋅鐵絲、紙箱材料6個分廠。主要產品有箱板紙、瓦楞紙、紙芯、防潮劑、上光油、鍍鋅鐵絲、皮革皮件等。廠長馮潮興被農業部命名為全國鄉鎮企業家。1983年、1986年,村又相繼辦起丹溪酒廠、火腿廠。家庭工業迅速興起,門類有縫紉、木製品、棕草製品、建材、金屬製品加工、食品加工、紡織品加工等,達200多家,年產值179萬元。1992年,村工業總產值達2927.81萬元。此外,據省地質資料,村區砩石礦貯量達1200萬噸以上,現年產值488.91萬元。並有100多戶在外經商辦廠,遠至深圳,近至義烏城區。目前單純靠土地收入維持家計的戶僅占總戶數的10%左右。全村年人均收入1200餘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