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隴鎮

東隴鎮

東隴鎮位於揭陽市惠來縣中部,區域面積54平方公里。鎮政府駐東隴村,距縣城3 公里。全鎮屬沿海平原丘陵地形,背山面海。鎮北部毗鄰惠城鎮,有葵嶺山系(屬大南山系),距東隴村6公里,東西走向,包括人仔山、雙過年山,方圓12平方公里。南臨神泉鎮神泉港。東部與惠神公路、華湖鎮相接,有鹽嶺河。西部與隆江鎮接壤,有雞籠山系,原隆江河。東隴鎮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21.8℃,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829毫米,但年際變化大,時空分布不均勻,易產生春旱、夏澇、夏秋季多颱風。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東隴鎮 東隴鎮
東隴鎮 東隴鎮

1987年人口5.32萬人。山地2.5萬畝,種植各種果樹1.46萬畝,已開發為養殖池。耕地2.96萬畝,多為平原水田,以種植稻、薯為主。海灘涂地2000多畝,已開發為養殖池。鹽田約4000公畝,年產原鹽約500噸。建有山塘、水庫3座,築沿海防潮堤15公里,建提水站9處,排水閘2宗,主幹渠52公里,旱澇基本保收,屬縣糧食主要產區和高產區。鎮辦公業6家。

1987年工農業總產值2210萬元,其中農業產值1894萬元。有初級中學1所,國小12所,衛生院1所,電影院1座。葵和公路東西橫貫鎮境。

建制沿革

新春慰問活動 新春慰問活動

解放初期東隴鎮境設7個行政村,其中東隴、寄隴、達山(即達三圩、北山、苗海行政村)、華石(即石洲、華吳、古巷行政村)行政村屬惠城區,樂洲(即赤洲、華房行政村)、四鳳行政村屬神泉區,釣石行政村屬隆江區。 1953年鎮境內劃分為7個鄉,其中東隴、寄隴、達山、華石、赤洲(樂洲改名)、四鳳鄉屬一區,釣石鄉屬六區。

1958年撤銷鄉鎮建制,7個鄉併入紅旗人民公社(即今惠城鎮、神泉鎮),同年12月撤銷惠來縣制,紅旗人民公社併入普寧縣。

1961 年恢復惠來縣建制,原7個鄉合併為東隴公社,公社管委會駐東隴村。1983年撤銷公社建制,東隴公社改為東隴區。

1986年11月撤區建鎮,改稱東隴鎮,轄12個行政村,31個自然村,1個居委會。即東隴村、寄隴村、赤洲村、華房村(轄華房、黃厝墩、田中、港頭、後岱)、四鳳村(轄後堀、後吳、後宮、烏石)、釣石村、古巷村(轄古巷、埔美、桂林)、華吳村、石洲村(轄石一、石二、西隴、排上、排下)、北山村、苗海村(轄苗海、銅爐、花寨、驛埔、赤嶺)、達三圩村(轄達三圩、湖頭柵、車潭),葵中居委會。行政村建立村民委員會。

1989<年行政村改稱管理區,設管理區辦事處。1999年2月撤銷管理區,健全村委會組織,實行村民自治。

2004年底,全鎮總戶數15428戶,總人口 84286人,其中農業人口82039人,非農業人口2247人。全鎮總耕地面積25300 畝,其中水田面積19812畝,旱園面積5488畝;山地面積20824畝;灘涂面積500畝,鹽田面積120公畝。全鎮工農業總產值22536.66萬元,其中農業產值9673.66萬元,工業產值12863萬元。

下屬村莊

寄隴村

寄隴村屬革命老區村,位於東隴鎮北部,背靠葵嶺山系,毗鄰惠來縣城。深汕高速公路、葵和公路、縣城南環一路、規劃南環二路貫穿村東西,交通十分便捷。全村現有 2824戶,14533人,黨員人數295人。區域面積10.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20畝,其中水田2100畝、旱園620畝,山地面積7500畝,其中果地1530畝。200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7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80元。村創辦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分設中學部、國小部校區,在校學生2560人,教師144人;有敬老院1個,供養五保戶人數19人。轄區內建有惠城110千伏變電站,是全縣供電調控中心;建有惠來縣飛鵝工業園區,占地面積98畝,廠房面積30000多平方米;有深汕高速公路服務區及配套,新規劃縣生態工業園區位於村與惠城交界處。村高蹺虎獅於2009年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隴村

東隴村屬革命老區村,是東隴鎮政府駐地,毗鄰縣城,全村現有2787戶,17107人,黨員人數302人。區域面積6.5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735畝,其中水田面積4609畝,旱地126畝,山地面積4164畝,其中果地2800畝,主要收入靠從事農業生產、養殖和勞務輸出為主。200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約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87元。村域內有初級中學東隴中學,在校學生2112人,教師124人;東隴中心國小,在校學生2618人,教師125人;在建東隴慈雲學校,按照國家示範性普通高中標準設計建設,學校占地面積約165畝,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計畫總投資約7000多萬元,已完成首期建設工程,投入資金6000多萬元。有敬老院1個,供養孤寡五保戶人數25人。創辦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省農業龍頭企業廣東帝濃酒業有限公司,其生產的果真牌荔枝酒多次榮獲國際、國家級評酒會金獎、銀獎,冰荔枝酒產品被列為人民大會堂宴會指定用酒。縣城南環一路、二路、工業橫一路橫穿村東西,慶平路貫穿南北,並與深汕高速公路惠城出入口延伸路、葵和公路、揭神公路相連線,交通四通八達。

華房村

華房村屬純農村、貧困村。全村現有1032戶,6117人;黨員人數98人;國小一所,在校學生592人。村區域面積2.25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1456畝,其中水田面積1456畝、水產養殖面積580畝。村主要以種植糧食、蔬菜、水產養殖為主,部分村民靠外出打工增加收入。200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55元。村有被縣列為文物保護單位華古寺,相傳為水龜洞,民間傳說宋朝楊文廣平南路經此處,為驅賊寇立下汗馬功勞,以立此寺紀念。

北山村

北山村屬純農村,位於鎮西北部,背靠葵嶺山系,深汕高速公路、葵和公路和規劃縣城南環二路橫穿過村。全村現有500戶, 2639人;黨員人數55人;國小一所,在校學生297人。 村區域面積2.28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877畝,其中水田面積756畝、旱園面積121畝,山地面積2000畝,其中果地面積616畝,農民人均純收入3580元。

四鳳村

東隴鎮四鳳村地處沿海,屬革命老區村、貧困村,由後堀、後吳、後宮、烏石四個自然村組成。全村現有2042戶,12501人;黨員人數270人;國小一所,在校學生1605人。村區域面積6.88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3355畝,其中水田面積2920畝、旱園面積435畝,水產養殖面積1100畝。村主要以種植糧食、蔬菜、水產養殖為主,大部分村民靠外出打工增加收入。200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6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33元。

赤洲村

赤洲村位於東隴鎮東南部,南臨神泉港,揭神公路沿村穿過。全村現有966戶,5489人;黨員人數69人;國小一所,在校學生600人。 村區域面積1.42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1030畝,其中水田950面積畝,旱園面積80畝,水產養殖面積450畝。村主要以種植糧食、蔬菜、水產養殖為主。村於1985年成立赤洲建築工程隊,是全縣唯一一支村級工程隊,主要分布於廣州、深圳、珠海、韶關等地從事承建工程,建築業聞名縣內外。200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51元。

苗海村

苗海村屬革命老區村、純農村、貧困村,深汕高速公路、葵和公路和規劃縣城南環二路橫穿過村全境。全村現有953戶,5384人;黨員人數121人;國小一所,在校學生655人。村區域面積3.5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1607畝,其中水田面積1175畝、旱園面積432畝,山地面積1000畝,其中果地面積750畝。200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75元。村於1994年在全鎮率先創辦工業園區,占地面積12畝,建有廠房1幢,建築面積4300平方米,配建宿舍樓1幢,建築面積900平方米。有徐向前元帥題詞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師攻城指揮部舊址、明代監察御史巡撫謝正蒙曾於此修學的仙井古岩被惠來縣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洲村

石洲村屬革命老區村、純農村,由石一、石二、排上、排下、西隴五個自然村組成。全村現有1128戶,6756人;黨員人數79人;國小一所,在校學生915人。村區域面積3.36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2102畝,其中水田面積1702畝,旱園面積400畝。村主要以種植糧食、蔬菜、蓮藕、飼養為主,部分村民靠外出打工增加收入。200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49元。

釣石村

釣石村位於東隴鎮西南部,面臨神泉港。全村現有1065戶,10964人;黨員人數128人;國小一所,在校學生1407人。村區域面積7.15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2824畝,其中水田面積2444畝、旱園面積380畝,水產養殖面積780 畝。村主要以種植糧食、蔬菜、水產養殖為主,部分村民靠外出打工增加收入。200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3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839元。

華吳村

華吳村屬純農村、革命老區村,是貧困村。全村現有434戶, 2797人;黨員人數50人;國小一所,在校學生362人。村區域面積1.43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1454畝,其中水田面積1305畝,旱園面積149畝。村主要以種植糧食、蔬菜,飼養為主,村域內創辦有裕農養豬場,年飼養出欄量一萬頭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3875元。

古巷村

古巷村屬純農村、貧困村,由古巷、埔美、桂林三個自然村組成。全村現有700戶,4141人;黨員人數41人;國小一所,在校學生554人。 村區域面積2.7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1954畝,其中水田面積1497畝,旱園面積457畝,農民人均純收入3792元。

達三圩村

達三圩村屬純農村,位於鎮西北部,由三圩、車潭、湖柵三個自然村組成,深汕高速公路、葵和公路穿越過村。全村現有650戶,4162人;黨員人數44人;國小一所,在校學生532人。 村區域面積6.06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975畝,其中水田面積706畝、旱園面積269畝,山地面積3000畝、其中果地面積1224畝。200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739元。

基礎設施

公路

東隴鎮青少年歌舞比賽表演 東隴鎮青少年歌舞比賽表演

深汕高速公路和葵和公路橫穿鎮境內北部,過境路段長分別為4.98公里和4.75公里;深汕高速公路惠城出入口位於鎮域東北部,引伸路過境內接縣城南環一路;規劃縣城南環二路橫跨鎮腹地東西,全長4.57公里,現已建成東段長1.2公里;擬建揭神鐵路貫穿南北;鎮區村通村主幹道慈雲解放大道北起北山村路口接葵和公路,南止釣石村,途經6個行政村,15個自然村,全長9.8公里;山區安前路長13公里。

鎮區域內公路總長34公里,交通四通八達。

郵電 東隴鎮設郵電支局,有程控交換機二部,總容量11000門,已安裝電話機3000門。

水庫

東隴鎮青少年歌舞比賽舞蹈表演 東隴鎮青少年歌舞比賽舞蹈表演

有蜈蚣嶺水庫,集水面積35.44平方公里,總庫容3312萬立方米,1956年動工興建,1958年竣工,2003年除險加固,按50年一遇標準設計,計畫總投資3553萬元,至2004年底累計投入資金2850萬元。

鳳頸山水庫屬小(二)型水庫,集水面積1.1平方公里,總庫容18 萬立方米,1975年興建。

榕仔水庫屬小(二)型水庫,集水面積1.6平方公里,總庫容84萬立方米,1976年興建。

東隴堤圍:堤圍全長14.9公里,其中海堤9公里,江堤5.9公里。海堤西起釣石村,東至赤洲13孔防潮排澇閘,其中穿堤涵閘12 座。江堤南起赤洲13孔防潮排澇閘,北至惠城惠西橋頭,其中穿堤涵閘4座。堤圍工程始建於1955年,由於原堤圍設計標準低,建設基礎差,致工程建成後受颱風暴雨海潮襲擊,曾多次出現堤身崩塌、決口。東隴海堤、江堤分別於1998年、2002年列入省海堤達標加固項目,並按50年一遇標準設計建設。東隴海堤除險加固工程於1999年1月動工,2000年12月竣工,總投資1908萬元。東隴江堤於2004年1月動工,工程計畫總投資2030萬元,至2004年底,工程累計投資 890 萬元。 赤洲十三孔水閘 位於鹽嶺河下游出海口、赤洲村東,南臨神泉港,1972年興建竣工,集防潮、排澇、路、橋閘建設於一體,閘長54米,東面為航道船閘,西面有十三孔水閘。 釣石十二孔水閘 位於隆江河下游出海口、釣石村西南,南臨神泉港,1993年為防潮蓄水修築,閘堤長90米,閘十二孔,投入資金85萬元。一遇乾旱,閘堵蓄上游淡水可解決該鎮釣石、古巷、華吳、四鳳、東隴、石洲、北山、苗海村及毗鄰隆江鎮的赤岺、吉清、見龍、洋仔、邦莊村等,計1.3萬畝農田用水。

飲水

反假幣宣傳活動 反假幣宣傳活動

東隴飲用水,歷史上以井水和蜈蚣嶺水庫直流水為主。一遇旱情,水荒四起。全鎮12個行政村,已接上惠城自來水有東隴、寄隴、赤洲、華房等4個村,占全鎮總人口的45%。寄隴村食水工程於1997年初動工,同年年底竣工,投入資金160萬元;華房村食水工程於1998年7月動工,1999年初竣工,投入資金 130萬元;東隴村食水工程於2003年3月動工,2004年1月竣工,投入資金300萬元;赤洲村食水工程於2003年10月動工,同年12月竣工,投入資金 90萬元。

電力

惠城110千伏變電站位於寄隴村飛鵝,1986年建成,是全縣供電調控中心。東隴鎮用電由縣電網供電。1980年建立鎮供電所,高壓供電線路全長30公里。1988年建惠來縣火力發電廠,該廠位於北山村、葵和公路北側,裝機容量8×1000千瓦,併入縣網。1994年建葵城火力發電廠,該廠位於東隴鎮獺地埔,裝機容量2×3960千瓦,併入縣網。1998年,電價每千瓦時2.5元,全鎮年用電570萬度,其中生活用電400萬度,生產用電170萬度。1999年惠來縣火力發電廠停產發電。2001年對全鎮供電線路改造,轄區內10KV線路長50公里,低壓幹線850公里,配變壓器70台。2002年葵城火力發電廠停產發電。2004年生活用電電價每千瓦時0.79元,全鎮年用電960萬度,其中生活用電560萬度,生產用電400萬度。

經濟發展

綜述

歌舞比賽 歌舞比賽

東隴鎮於1983年進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承包生產經營,具體把耕地分為口糧田和任務田,全鎮分配口糧田共16573畝,落實承包田共6399畝;山地、水面養殖,全部落實家庭承包經營;承包款上繳村,作為集體經濟收入。通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大大調動了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做工經商,增加了農村經濟收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1982年全鎮農村人均收入173元,到2004年農村人均收入2978.5元。

農業

東隴鎮是全縣一個農業大鎮,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以糧食為主,素有糧食主產區之稱。東隴洋乃全縣“四大洋”之一。全鎮每年糧食種植面積5.8萬畝(以雙造計),其中水稻面積3.54萬畝。畜牧業以家庭飼養為主,主要養豬、雞、鴨。水產養殖以養蝦、養魚為主。全鎮山地面積20824畝,主要分布於葵嶺山系、雞籠山系一帶。1990年大力發展三高農業。1991年東隴鎮在全縣率先實現“噸谷鎮”,是年水稻種植面積35400畝,畝產504公斤,總產17845噸。2004年全鎮水產養殖面積2980畝,總產量702噸;水果種植面積達10312畝,總產量997噸,其中荔枝面積9582畝,總產量900噸。

工業

東隴鎮歷史上工業基礎薄弱,發展緩慢。1980年,全鎮工業產值僅280萬元。但鹽業生產歷史悠久,早有四鳳鹽坨、港頭鹽坨。1982年全鎮有鹽田面積6300公畝,生產工人1000人,年產食鹽2000噸,後因生產技術沒有大的改進,加上鹽田長年失修缺養,滲漏嚴重,部分荒廢,部分開發為蝦池。1988年引進港商投資,創辦葵中塑膠製品有限公司,占地面積7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1995年引資創辦汕頭華科螺鏇藻(東隴)生產基地,占地面積50畝,建養殖池24個,面積2.46萬平方米,其生產規模占全國投產面積的十分之一,是全國最大生產基地。2001年創辦廣東惠來帝農酒業有限公司,占地面積150畝,計畫總投資2.85億元,主要產品有荔枝酒、草莓酒、番茄酒、蘋果酒,2003年被評為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2003年2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葡萄酒/果酒品酒會上奪得金獎,2004年4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國際葡萄酒/果酒評酒會上再奪得金獎,至2004年底,累計投入資金2.3億元,廠房建築面積38460平方米,其它配套設施建築面積8277平方米,具備年度生產各類熱帶水果酒3萬噸的能力。2004年底,鄉鎮工業219家,從業人員1666人,年產值12863萬元。

商業

東隴鎮歷史上民眾上市買賣,習慣上惠城、過神泉、趕隆江圩。解放後,發展了供銷合作社,方便民眾就地買賣。改革開放後,個體商業和私營企業得到大發展。全鎮先後建設了集貿市場3個(即東隴、寄隴、四鳳),占地面積2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2004年個體商店有260個,從業人員380人。個體商業登記132戶。商貿活躍。建築業 東隴鎮歷史上能工巧匠的人多,尤其是赤洲村。新中國建立後,東隴鎮沒有固定的施工組織,通常是由從事建築的老工人(俗稱師頭)或帶幾個“泥工”建一般民住宅,多是傳統的“下山虎”、“四點金”、平房。1973年9月成立東隴建築工程隊(屬鎮企業),技術員3 人,工人246人。1985年2月成立赤洲建築工程隊,技術人員3人,工人232人,是全縣唯一一支村級工程隊,聞名縣內外。1989年,赤洲建築隊下設6個施工組,技術人員36人,工人600人,主要分布於廣州、深圳、珠海、韶關等地從事承建工程。

人文概況

教育 新中國建立後,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各級黨政、全社會高度重視教育,以公辦、民辦齊上的辦法,發動社會人士捐資建校,大大改善辦學條件,大力發展教育,使義務教育達標。到2004年,有初級中學2所(東隴中學、寄隴中學)共28個班,在校學生1782人,教師144人;國小共12所,設定教學班共181個,在校學生10676人,女生5228人,占49%,在職教師407人。其中私辦國小1所,11個班,學生621人,女生305人,占49.2%,教師14人。全鎮學校總占地面積11218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6209平方米,教學樓23幢、體育館1座,教師宿舍樓4幢。 衛生 東隴鎮的衛生醫療事業,在新中國建立初期,有幾家藥店,幾個中醫師。1961年建立東隴衛生院,占地面積35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平方米。1966年,培養了一批青年赤腳醫生,分赴駐各村為民眾醫治常見病。1971年新建衛生院,占地面積2300平方米,平房建築面積800平方米。2003年進行改建,建門診綜合樓1幢二層,總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併購置配套設備一批,總投入資金80萬元。到2004年有中西醫師20人,病床10張。全鎮有28家農村衛生站,個體中醫診所2家。

社會保障 改革開放後,東隴鎮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按2004年人均收入水平,仍存在少部分未脫貧弱勢群體,計482戶,1583人列為低保對象。2000年以來,每年發動社會人士捐資扶貧濟困,幫助困難民眾解決生活困難問題。鎮內有敬老院2個(東隴敬老院、寄隴敬老院),占地面積19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平方米,供養五保戶人數14人,每人每月供給大米30斤,生活費150元。

英雄人物

林祖武,男,1958年出生,東隴鎮釣石村人,1978年應徵入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9年參加對越自衛還擊戰,榮立三等功。1981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四一師一團硬骨頭六連通訊排排長。1985年3月8日在攻打敵占小尖山的戰鬥中光榮犧牲。1985年6月昆明軍區追認為烈士,授予戰鬥英雄的光榮稱號。

名勝古蹟

指揮部舊址

位於苗海村沈氏公祠。1928年3月10日,彭湃、徐向前等率紅四師進駐離縣城3公里的苗海村,成立攻城指揮部。當時惠來10萬農民武裝在紅四師和潮陽、普寧兩縣農民武裝的配合下兩次攻下惠來縣城。1985年1月,徐向前元帥為此舊址命名並題詞。字碑高3米,寬3米,基座高1米,寬2.5米。1985年2月,舊址被惠來縣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仙井古岩

位於苗海村北面、葵嶺山半山腰處,距縣城約6公里,始建於明初,其名宋祥大師所題。寺中有一不足尺深石窟,泉水甘洌,汲而不竭,寺以此得萬曆六年刑部觀政鄔元標、南京工部侍郎何喬遠因被流放而於此講學,河南參議謝正蒙及方一位等同科四舉人均在此修讀。窟上面石兩旁留刻有“仙水石上流,井景傳千秋”,不知何聖賢題之。寺附近有明末舉人林學賢及羅英抗清遺址一蚶蚌寨。1928年春彭湃攻打惠城紅四師部份官兵曾於此駐紮。1980年改建,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建主殿東樓西閣,總建築面積700平方米。1983年10月30日被惠來縣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古寺

位於華房村,占地面積2800平方米,建築面積700平方米,建前廳後堂中間天井,兩旁廂房。始建於北宋靖康二年(1126年),原周圍有奇石異洞,相傳為“水龜洞”,乃賊寇占據要地。民間傳說楊文廣平南路經此處,並為驅賊寇立下汗馬功勞。為紀念楊將軍之業績,故立此寺。該寺毀於1969年,復建於1982年,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古榕樹

位於華房村、華古寺前左側,乃“埔姜樹寄生古榕”,其樹葉心呈紅色,名曰紅心古榕。樹身直徑2.5米,高7.5米,樹冠直徑15米。至2004年有400年的樹齡。逢年三月初三、重陽日,為採摘葉聖日,葉片曬乾後可製作為茶料飲用,可解暑,味甘爽口,聞名遠近。

揭陽行政區劃百科

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上,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南瀕南海,北靠梅州,地處東經115°36′——116°37′39″,北緯22°53′——23°46′27″。
安樂村
庵後村
鰲頭村
鰲江鎮
北良村
北門社區
白塔鎮
半洋村
北河村
北溪村
北坑村
白塔村
邦莊村
北星村
白坑村
北村
祠堂村
長嶺村
赤岸村
赤步村
車田村
長灘村
赤岩村
粗坑村
赤洲村
赤二村
赤山村
長青村
東山街道
大圍村
大西村
東門社區
東郊社區
頂六村
東寨社區
大寮村
大瑤村
東倉村
東洲村
東寮村
東星村
登崗鎮
地都鎮
東光村
第四村
大嶺下村
第二村
東園鎮
大新村
大溪鎮
大鹿村
東新村
第三村
第五村
大園村
東聯社區
大同社區
大豐村
東隴鎮
大潭村
東門村
東福村
點埔村
東隴村
東埔村
典詹村
東港村
東湖社區
趙埔村
東港鎮
頂深水村
鳳林村
鳳聯村
鳳港村
鳳光村
汾水村
鳳北村
分水村
高湖村
港畔村
廣南村
港口社區
高明村
港尾村
古塘村
溝邊村
桂東村
觀音山村
關山村
關西村
官路村
古份村
厚洋村
華誠社區
何厝村
紅坡村
後寮村
湖濱社區
黃崗村
河田村
後湖村
惠城鎮
湖美村
後王村
後山村
後池村
京北社區
進賢社區
尖山村
金溪村
揭西縣
甲埔村
解放路社區
金東村
客洞村
坎頭村
葵潭鎮
爐頭村
籃兜村
龍砂村
劉畔村
龍嶺村
龍躍村
嶺仔村
隆江鎮
梅雲社區
梅雲街道
棉湖鎮
廟角村
馬南山村
南門社區
南厝村
南洋村
彭林村
中聯村
樟樹下村
周田鎮
寨一村
浦東社區
埔上村
埔尾村
坪上鎮
普寧市
群光村
岐山社區
岐寧社區
橋頭社區
錢坑鎮
前湖村
前埔村
榕華街道
榕東街道
榕城區
石洋村
石牌村
上林村
石峽村
石田村
水寨村
湯前村
潭溪村
塔兜村
湯壩村
塔頭鎮
塘邊社區
圍頭村
五新村
沃角村
西陳村
西馬街道
新陽社區
夏橋村
西關社區
下義社區
仙橋街道
巷畔社區
西頭社區
新亨鎮
下坡村
新圍村
新寮村
新市村
錫場鎮
西洋村
下壩村
新安社區
溪東村
新東村
西溪村
新風村
西塘村
象湖村
溪西鎮
西嶺村
永革社區
永安社區
玉聯村
雲路鎮
月城鎮
玉湖鎮
月山村
院前村
圓山村
月湖村
竹林村
中山街道
珠坑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