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桂林郡,該縣為桂林郡地。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分其地為都林等九郡。交州鬱林郡下置潭中、領方等縣,該縣境大部屬領方縣,西北部則屬潭中縣。
三國吳元興元年(264年),改領方縣為臨浦縣。7月,分交州置廣州,該縣分屬廣州鬱林郡臨浦縣及桂林郡潭中縣。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平吳。太康年間(280年至289年),改臨浦縣仍名領方縣(《宋書·州郡志》)。該縣分屬領方、潭中兩縣。東晉,於鬱林郡下新設新林縣。該縣為新林縣、潭中縣地。宋、齊仍之。
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置龍州,新林縣屬龍州馬平郡。又設定州(後改稱南定州)領方郡,該縣為馬平郡新林縣、領方郡領方縣地。陳仍之。
隋開皇九年(589年)平陳,廢領方郡。領方縣仍屬鬱林郡。開皇十二年(592年)置馬平縣,隸始安郡,本到大部屬領方縣,西北部屬馬平縣地。
唐武德四年(621年)平蕭銑,於原領方縣地置方州(即南方州),析領方縣地置無虞、上林、止戈、領方、琅玡、思乾、賀水等縣隸之。貞觀八年(634年)改南方州為澄州(治所在今縣城大豐鎮)。貞觀十二年(638年)撤思乾縣。天寶元年(742年)改澄州為賀水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澄州,轄上林(治所在今澄泰鄉古城村)、無虞(治所在今澄泰鄉江那村)、止戈、賀水四縣,州治設在上林縣。上林、無虞二縣均在今縣境內(無虞縣在今三里、澄泰鄉一帶)。賀水縣部分地區在今縣境內(喬賢鄉的木山、古樓、那良、廠圩、琴水、黎密等村)。貞觀初隸嶺南道,鹹通三年(862年)分嶺南為東、西兩道。嶺南西道,下分桂管、邕管、容管。上林縣隸嶺南西道邕管。
五代屬南漢,建置不變。
宋開寶五年(972年)廢止戈、無虞、賀水三縣,併入上林縣。並廢澄州,以上林縣隸邕州。六年復稱澄州。端拱二年(989年)又廢澄州,上林改隸於賓州。宋初隸廣南路,至道三年(997年),分廣南路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則隸廣南西路。治平四年(1067年)撥上林之止戈地入武緣縣(今武鳴)。
元屬賓州,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安撫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下路總管府,直隸湖廣行中書省廣西兩江道宣慰司。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升宣慰司為廣西行中書省,賓州直隸之。
明初屬賓州,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改隸廣西行中書省柳州府。洪武四年(1371年)劃縣地述昆、白山(舊為止戈縣地)二鄉入武緣縣(今前者屬都安瑤族自治縣,後者屬馬山縣)。洪武九年(1376年),改廣西行中書省為廣西承宣布政使司,賓州仍屬柳州府。
清順治初,上林縣仍隸柳州府,雍正三年(1725年)賓州升為直隸州,以上林、遷江、來賓、武宣屬之。雍正十二年(1734年)降賓州直隸州為散州,上林縣乃改屬右江道思恩府。鹹豐七年八月初八日(1857年9月25日)李錦貴率農民起義軍聯合黃鼎鳳、謝秉彝攻下縣城,改上林縣為澂江縣。同治元年(1862年)李錦貴病逝,不久清軍攻克,復改為上林縣。
民國二年(1913年)6月,上林縣隸屬邕南道。次年6月隸屬南寧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直隸廣西省政府。民國十九年(1930年)屬賓陽民團區。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月改屬南寧民團區。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3月改屬南寧行政監督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改屬武鳴行政監督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4月改屬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月改屬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0月改屬第十一行政督察區。
1949年11月20日,上林縣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12月1日上林縣解放,縣名不變,隸屬武鳴專區,縣治大豐圩。
1951年1月25日,撤銷武鳴專區,上林縣改屬南寧專區。
1952年8月11日南寧專區改稱賓陽專區,上林隸之。
1953年4月23日,賓陽、崇左兩專區合置邕寧專區,治邕寧,上林縣歸屬邕寧專區。同年,撤銷邕寧專區,原轄縣為桂西僮族自治區直轄縣。
1956年3月2日,上林縣改屬桂西僮族自治州。
1957年12月20日,復設邕寧專區,上林縣屬邕寧專區管轄。
1958年11月14日,邕寧專區更名南寧專區,上林縣改屬南寧專區。12月,上林縣與賓陽縣合置賓林縣,治蘆圩鎮,屬南寧專區。
1959年5月10日,撤銷賓林縣,恢復上林、賓陽兩縣,治依舊,仍屬南寧專區。
1971年南寧專區改稱南寧地區。
2003年6月27日,南寧地區建制撤銷,上林縣劃歸南寧市管轄。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上林縣下轄大豐鎮、明亮鎮、巷賢鎮、白圩鎮、三里鎮、喬賢鎮、西燕鎮等7個鎮和澄泰鄉、木山鄉、塘紅鄉、鎮圩瑤族鄉等4個鄉,縣政府駐大豐鎮明山路116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上林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南寧市東北部,大明山東麓,東北鄰來賓市興賓區,南接賓陽縣,西南毗武鳴縣,西北連馬山縣,北靠忻城縣;全縣版圖總面積1869.64平方千米,介於東經108°23′-108°52′,北緯23°12′-23°28′之間。
地質構造
上林縣屬桂中北台地質大單元,位於大明山復背斜之東翼,主要分大明山構造區、大明山構造亞區、賢按構造區三大構造區。
大明山構造區屬於廣西山字型構造前弧西翼的部分,主要構造線呈北西向,中部除基底褶皺較緊密外,其餘較開闊;東西兩側褶皺緊密,走向斷裂較發育。
大明山構造亞區位於大明山背斜東翼,在縣境依次發育有澄泰向斜、古春背斜,是由加里東褶皺為基底和印支蓋層組成。前者包括寒武系及奧陶系,組成背斜核部,由於被蓋層所覆,其出露面積較小。它的構造特徵是緊密線狀褶皺,背斜向斜相間。大部分褶皺相似,軸面直立,少數軸面傾斜;軸面傾向為北西西或東西向,岩層傾角較陡,多半為50至70度,組成複式背斜。
賢按構造區向斜北起忻城縣的凌頭村,南迄上林縣的三里,東起賢按圩,西止萬福,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3-10公里,北端尖狹,南端開闊並分叉,呈一楔形展布。軸向為330°,自北而南,經凌頭、牛崗嶺、古蓬山、香河山西麓、陸永、水頭、陸榮、肚痛嶺等地。向斜兩翼傾角不同,東翼傾角較平緩,一般在40°-75°間,局部傾角達85°-90°,乃至發生倒轉現象,如在中東附近即有倒轉現象。西翼傾角較陡,一般在50°-80°間,局部地區也有直立乃至倒轉現象。向斜的西翼有一條大的走向斷層,在木山的西翼也有一條大的走向斷層。
地質地貌
上林縣屬桂中南山區,西部多山,東南部多丘陵和平地,山脈多呈西北至東南走向,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大明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全長68千米,平均海拔1200米,主峰龍頭山海拔1760米,為上林縣西南部天然屏障。縣境東部和北部為石灰岩峰林所環抱。各類地貌分布為: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分布在西燕、大豐、明亮、巷賢4個鄉鎮,沿大明山一帶,面積19041.46公頃,占總面積10.18%;海拔在500~800米的低山,分布在大豐、明亮、塘紅、鎮圩、西燕等鄉鎮,面積30173.3公頃,占總面積16.14%;海拔在250~500米的山丘,分布在喬賢、白圩、三里、西燕、澄泰、巷賢、木山、明亮等鄉鎮,面積27076.18公頃,占總面積14.48%;海拔在150~250米的丘陵,除鎮圩鄉和大豐鎮外,全縣各地皆有分布,面積53526.7公頃,占總面積28.63%;海拔在150米以下的平地,主要分布在白圩、大豐、明亮、巷賢、澄泰、三里、西燕等鄉鎮,面積57146.67公頃,占總面積30.57%。上林縣境內有大明山、鳳凰山、獅子嶺山、岜仙山等4條較大的山脈,有鎮圩、塘紅西部、岜獨和弄貶一帶4片喀斯特峰林區,還有八角山等諸山以及大龍洞等70多個洞岩。
氣候
上林縣地處低緯,北回歸線橫貫縣境中部,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濕潤溫和,夏長而不酷熱,冬短而無嚴寒,年平均氣溫20.9℃,極端最高氣溫40.4℃,極端最低氣溫-2.1℃。年平均無霜期337天。上林縣位於大明山東北部迎風坡一側,雨量充沛,雨日偏多,是廣西六大暴雨中心之一。全縣各地年降水量為1400~2400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1576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量10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濕度81%,最大相對濕度99%,最小相對濕度12%。
水文
上林縣境內河流為紅水河水系,均屬小河,既窄且淺。清水河為主川,是紅水河的一級支流,有大小支流80條,均自西北流向東南,最後匯集向東流入賓陽縣。此外還有蘭乾河,自南向北流入忻城縣。全縣主要河流總長733.80千米,流域面積1709.75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90.42%。河網密度0.39千米/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根據2015年5月上林縣政府官網顯示,該縣地表水和地下水總量24.54億立方米。地表水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23.15億立方米,其中西南大明山水源6.13億立方米,西南部水利網灌溉區11.26億立方米,北部丘陵水利網灌溉區2.20億立方米,東北部石山乾旱區1.21億立方米,西北石山乾旱區2.35億立方米。地下水主要是岩溶水、裂隙水。全縣有地下河58條,枯水期流量4.42立方米/秒,水資源量1.39億立方米。全縣共有大中小型水庫47座,水面總面積1574.67公頃,占全縣水域面積2l%,總庫容24971.62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6554.8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34786.67公頃,有效灌溉17346.67公頃,旱澇保收16153.33公頃。水庫水面最多的鄉鎮為西燕鎮,面積364.46公頃,占全縣水庫水面面積33%;水庫水面最大的是大龍洞水庫,水面面積800公頃,其次為東敢、南岩水庫。全縣塘壩433座,有效庫容733萬立方米。
土地資源
截至2013年,上林縣土地總面積186100.18公頃。其中:耕地面積48462.16公頃,林地面積62936.94公頃,園地1134.36公頃,草地8195.34公頃,建設用地(城鎮村及工礦用地、交通運輸用地)9988.40公頃,水域面積8333.80公頃,其他土地47049.18公頃。縣城駐地(大豐鎮)土地總面積19699.49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828公頃,林地面積14172.32公頃,園地29.55公頃,草地500.38公頃,建設用地(城鎮村及工礦用地、交通運輸用地)886.62公頃,水域面積1045.20公頃,其他土地237.42公頃。
植物資源
截至2013年,上林縣維管束植物有202科662屬1137種(含野生和栽培種類),其中蕨類植物29科57屬82種,裸子植物6科6屬10種,被子植物167科599屬1045種。被子植物中雙子葉植物147科486屬885種,單子葉植物20科113屬160種。物種數占全廣西維管束植物總種數的1/8,物種豐富度10.52種/平方千米。喬木樹種有100多種,主要是天目紫莖、長色鐵杉、紫荊木、小葉紅豆、格木、羅漢松等;竹類有粉單竹、黃竹、吊絲竹、大洪竹等;飲料類有枸樹、桃金孃、余甘子、黑荊樹、苦丁茶等;藥材類有土黨參、毛山藥、天冬、蕘術等;果樹類有柑橙、荔枝、龍眼、芭蕉、香蕉等。此外,還有八角香料作物和梧桐、油茶等野生油料作物20多種。國務院1999年8月4日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中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上林境內有7種,即:金毛狗、桫欏、福建柏、樟樹、任豆、花櫚木、半楓荷,均屬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廣西龍山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動物資源
截至2013年,上林縣境自然分布的陸棲脊椎動物有4綱25目78科共252種,其中哺乳動物62種,主要有葉猴、林麝、熊猴、蘇門羚、大靈貓、小靈貓等;爬行動物42種,有蟒蛇、山萬蛇、萬蛇、麗紋蛇、金環蛇、銀環蛇等。鳥類130種,主要是鵪鶉、乳鴿、畫眉、草眉、錦鳥、山麻雀鳥等。兩棲動物18種,有虎紋蛙、澤蛙、大綠蛙、斑腿樹蛙等。大鷹鷂被列為聯合國保護動物;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懶猴、斑冠犀鳥、金貓、熊猴、黑葉猴、金錢豹、蟒蛇等7種;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葉猴、林麝、熊猴、蘇門羚、大靈貓、小靈貓等36種;屬廣西地方重點保護動物的有華南兔、紅腹松鼠、棕鼯鼠、豪豬等78種。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瀕危及易瀕危物種27種。
礦產資源
截至2013年,上林縣已勘察發現礦產資源31種。主要有黃金、煤炭、釩礦、石煤、滑石礦、錳礦、水晶石、石英石、方解石、大理石、花崗岩、鐵、鉛、銅、鋅、銻、磷等。煤炭分布於木山鄉、喬賢鎮賢按圩、塘紅鄉萬福村等地,面積93.53平方千米,已探明煤炭保有儲量1.20億噸,保有可采儲量8500萬噸。釩礦分布於西燕鎮寨鹿村雲潘莊至巷賢鎮三水村陽山莊一帶,礦床長約33千米,寬1千米,累計探明儲量2.70億噸,為中國最大釩礦礦床之一。生石煤主要分布於大明山東麓,北起西燕鎮寨鹿村,南至巷賢鎮長聯村,礦帶長約37千米,其中大豐鎮黑泥坳和巷賢鎮陽山出露較好;儲量約2.70億噸,礦體埋藏淺,平均品位1%,發熱量100~1800大卡/千克,灰分85%左右;伴生有鈾、鎳等。滑石礦分布於西燕鎮和鎮圩鄉,探明儲量為2167萬噸。鉛鋅礦主要分布於明亮鎮三黎村、西燕鎮甘欄河一帶及塘紅鄉龍祥村拉山莊至塘紅社區路馬莊、喬賢鎮龍頭村上街莊等區域,儲量約500~1000萬噸,鉛鋅含量20%左右。錳礦主要分布於大豐、明亮、巷賢3鎮,儲量約10萬噸。金礦分布於明亮、巷賢、鎮圩等鄉鎮,礦區為中型礦床,砂金儲量4872千克,平均品位0.156克/立方米;伴生獨居石礦17189噸,平均品位701.60克/立方米。大明山區的黃泥山一帶發現多處含金石英脈集中區。已開發利用的礦床主要有煤、石煤、滑石礦、方解石、紅鐵礦、鉛鋅礦等。
人口民族
人口
2015年末,上林縣戶籍總戶數148187戶,總人口496007人,比2014年增加3843人。按性別分,男性260631人,女性235376人。全年出生人口7422人,人口出生率15.02‰;死亡人口3103人,人口死亡率6.28‰;人口自然增長率8.74‰。年常住人口35.7萬人,城鎮人口10.84萬人,城鎮化率30.36%。
上林縣是“中國長壽之鄉” ,截至2015年5月,該縣有百歲老人63個,每10萬人中有13人,遠超10萬人有7人的國際標準。
民族
根據2010年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上林縣有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滿族、布依族、毛南族、仫佬族、回族、京族、黎族、維吾爾族、彝族、蒙古族、藏族、朝鮮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佤族、水族、納西族、柯爾克孜族、土族、布朗族、撒拉族、羌族、仡佬族、門巴族、僳僳族等33個民族。
經濟概況
綜述
2015年,上林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3892億元,比上年(2014年,下同)增長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3116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11.3642億元,增長9.4%,其中工業實現增加值6.6791億元,增長7.2%,建築業實現增加值4.6850億元,增長14.1%;第三產業增加值19.7134億元,增長8.3%。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8.2%、40%、41.8%,分別拉動經濟成長1.3、2.8、2.9個百分點。按年平均人口計算,全縣人均生產總值10198元,增長6.3%。三大產業結構為38.3%:22.6%:39.1%。
第一產業
2015年,上林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2.6413億元,比上年(2014年,下同)增長3.64%,其中,農業產值14.8085億元,增長4.49%;林業產值1.7988億元,下降1.56%;牧業產值13.7633億元,增長3.11%;漁業產值2.1545億元,增長5.45%。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90.87萬畝,比上年增加0.18萬畝;糧食播種面積57.75萬畝,比上年減少0.54萬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2.16萬畝,比上年增加0.03萬畝;油料種植面積4.99萬畝,增加0.16萬畝;甘蔗種植面積14.74萬畝,減少0.3萬畝;蔬菜種植面積9.57萬畝,增加0.51萬畝;木薯種植面積1.7萬畝,減少0.03萬畝;年末桑園面積12.92萬畝,比上年增加0.13萬畝;年末果園面積19125畝,比上年增加7785畝。全年糧食總產量18.48萬噸,比上年減少0.23萬噸,減產1.27%。其中,夏糧產量91256噸,減產3.8%;早稻產量66303噸,減產5.69%;秋糧產量93324噸,增產1.19%。全年穀物產量177704噸,比上年減產1.68%,其中,稻穀產量135120噸,減產3.08%;玉米產量42584噸,增產3.04%。油料產量7512噸,增長2.47%;甘蔗產量563100噸,下降5.11%;蔬菜產量(含食用菌)132376噸,增長7.21%;園林水果產量6895噸,增長18.57%。
2015年,上林縣肉類總產量達40536噸,增長4.07%,其中,豬肉產量34175噸,增長2.55%;禽蛋產量558噸,增長3.14%。生豬年末存欄35.29萬頭,年內出欄46.82萬頭,分別比上年增加1.69萬頭和0.43萬頭;家禽出欄267.27萬隻,增長3.65%;家禽存欄205.8萬隻,增長4.95%。水產品總產量達到21074噸,增長4.97%。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積1439公頃,幼林撫育作業面積2231公頃。主要林產品產量:八角3065噸,天然松脂2200噸,竹筍乾818噸。全年木材採伐量10.3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52.73%。
2015年末,上林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526048千瓦,比上年增長6.17%。主要農業機械與設備: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具372台,比去年增加55台;小型拖拉機配套農具18609部;聯合收割機729台;農用排灌動力機械16060台;農用水泵14143台,比上年增加152台。全年機耕面積38441公頃,下降8.54%;機播面積13069公頃,增長61.97%;機收面積22320公頃,增長8.03%。化肥使用量(實物量)58537噸,增長0.8%。有效灌溉面積18732公頃,旱澇保收面積15770公頃,機電排灌面積2152公頃。
第二產業
2015年,上林縣實現工業總產值30.0870億元,比上年(2014年,下同)增長9.96%,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8.9466億元,增長10.02%。全縣工業增加值6.6791億元,比上年增長7.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2458億元,增長7.5%。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非金屬礦採選業總產值6366萬元,比上年下降41.26%;農副食品加工業總產值4.1925億元,增長27.14%;紡織業總產值12.3333億元,增長5.71%;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製品業總產值1.4387億元,增長9.37%;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總產值1.2124億元,增長6.48%。
2015年,上林縣六大高耗能行業總產值9.2198億元,比上年增長19.98%。其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總產值5.4815億元,增長7.56%;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總產值3.7383億元,增長44.45%。全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4.6850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占第二產業的比重略有下降,占比由2014年的41.9%降到41.2%。
第三產業
2015年,上林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2432億元,比上年(2014年,下同)增長10.51%。從銷售區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8.9408億元,下降1.1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9.3024億元,增長24.59%;從銷售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2.1898億元,增長22.21%;零售業零售額14.0014億元,增長9.32%;住宿業零售額154萬元,下降50.8%;餐飲業零售額2.0366億元,增長8.47%。從經營規模看,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7145萬元,增長15.11%;限額以下消費品零售總額17.5287億元,增長10.33%。全年實現商品銷售總額27.4792億元,比上年增長16.7%,其中批發業銷售額7.1613億元,增長5.91%;零售業銷售額20.3179億元,增長21.04%。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7677億元,比上年增長3.5%,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5%。
2015年,上林縣郵電業務總量36198萬元,比上年增長35.25%,其中電信業務總量3.3031億元,增長38.01%;郵政業務總量3167萬元,增長11.87%。全年接待旅遊觀光人數303.8萬人次,增長47.13%。旅遊綜合收入27.3億元,增長51.67%。
2015年末,上林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83.1003億元,比年初增加7.2557億元,增長9.57%。其中住戶存款61.6359億元,比年初增加6.9736億元,增長12.76%。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41.2966億元,比年初增加6.4554億元,增長18.53%。存貸比為2:1。全縣有保險公司4個,其中財產保險公司3個。全年保險機構保費收入1.4965億元,比上年增長99.29%。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4248萬元,增長65.87%;人身險保費收入1.0717億元,增長116.59%。全年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2855萬元,增長33.6%。其中財產險各類賠款及給付1220萬元,增長71.11%;人身險各類賠款及給付1635萬元,增長14.82%。
社會事業
文化藝術
2014年,上林縣實施“千村萬戶文藝惠民工程”,新建村級公共服務中心15個,扶持農村業餘文藝團隊8個;開展文藝演出240場次;電影進村放映1380場次。投人10萬元支持建設上林縣壯族歌燈示範基地1個。渡河公項目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參加展示宣傳活動4次。《猴鼓舞》《瑤山鼓》《芭蕉舞》2次到自治區、南寧市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的宣傳展演。上林縣壯族龍母節被列入自治區級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代表項目名錄。縣鄉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接待讀者9.79萬人次,借閱圖書7.98萬冊次。舞蹈《打夯》《瑤寨迎親》參加南寧市第五屆鄉村社區和諧文藝大展演比賽獲一等獎,《粘粘藕絲情》獲二等獎;舞蹈《萬壽公王頌》參加在香港舉辦的全國中老年文化藝術節獲銀獎;少兒舞蹈《踩茶》《我是一把小小茶壺》獲自治區少年兒童舞蹈比賽A組、13組金獎,嚴一鳴獲民樂二胡金獎、盧雅琴獲葫蘆絲銀獎、李德威獲電子琴銀獎。2015年末,上林縣有文化館、公共圖書館各一所,年末總藏書量11.4萬冊(件)。
教育事業
2015年末,上林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255所(不包括幼稚園),其中,職業中學1所,普通中學16所,國小111所;全年各級各類學校招生人數35085人,其中,職業中學49人,普通中學6926人,國小4975人;年末全縣在校學生人數113982人,其中,職業中學133人,普通中學19955人,國小28096人;年末全縣畢業學生人數29711人,其中,職業中學42人,普通中學7027人,國小4206人;年末全縣教職員工7836人,其中專任教師7089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升學率100%,國中畢業生升學率為92%。義務教育鞏固率79.98%。年末全縣共有幼稚園92所,在園人數17747人,比上年增長8.33%。
上林縣中學 | 上林縣西燕中學 | 上林縣白圩中學 | 上林縣民族中學 |
上林縣匯水中學 | 上林縣巷賢中學 | 上林縣城關中學 | 上林縣澄江中學 |
醫療衛生
2015年末,上林縣共有各類衛生醫療機構232個(含村衛生室和個體開業),其中醫院、衛生院13個,婦幼保健院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檢驗機構1個。全縣共有病床床位1525張,比上年增加248張。其中:醫院和衛生院擁有1250張。全縣共有衛生技術人員2021人,其中執業醫師423人。
社會保障
2014年,上林縣審批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對象救助申請3.75萬人次,發放低保金918.62萬元;審批農村低保對象救助申請25.29萬人次,發放保障金2630.18萬元。發放“三屬”撫恤金”戶43.37萬元、老復退軍人生活補助204人152.76萬元、殘疾軍人優撫金103人139.94萬元;發放帶病回鄉軍人定補金31人12.69萬元;發放參戰退役人員生活補助692人286.49萬元;發放參戰民兵生活補助2270人299.64萬元。安置退役上兵144人,發放自謀職業補償金148.55萬元。有農村五保對象1708人(集中供養對象603人、分散供養對象1105人)。為優撫對象1029人繳納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金7.20萬元。參加農村住房政策性保險農戶9.52萬戶,收繳保險費90.96萬元。發放社會散居孤兒基本生活費76人54萬元。發放優撫對象醫療救助金25人、8.45萬元。有敬老院13個、五保村84個,床位802張,人住老人392人,人住率49%。救濟農村困難戶7286戶2.34萬人,發放救濟口糧150噸;發放救濟衣4000套、棉被3000床、毛巾被2000床、蚊帳2000床、衣物4000套、鞋4000雙、襪4000雙,救助7179戶2.15萬人。扶助因災倒房恢復重建31戶96間。
2015年末,上林縣農民參加新型合作醫療人數42.57萬人,參合率達99.59%;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6.2萬人,參保率達91.4%。建成保障性住房2738套,分配入住1804套。完成農村危房改造9100戶。新建成鄉鎮聯合五保村7個,建成35個農村幸福院。
交通
上林縣對外交通主要依靠公路,東南有二級公路與賓陽縣相連,到達南寧市全程僅98公里;忻城至南寧二級公路穿越縣境,到南寧需1小時。2015年,來賓至馬山高速公路開通,在上林設有出入口。
截至2012年,上林縣所轄11個鄉(鎮)和104個行政村通水泥(瀝青)路,11個行政村通砂石路;全縣公路養護總里程602.922千米(二級公路59.3千米,三級公路100.032千米,四級公路391.07千米,等外公路52.52千米)。
地方文化
民間文藝
●舞蹈
1.龍舞
龍舞主要流行於上林縣壯族聚居的大豐、澄泰、三里、喬賢、塘紅、鎮圩、西燕、巷賢等地區。分為白日龍(即彩龍)和夜龍(即草龍)兩種。表演時均以一人舞龍珠於前,九人舞龍於後,有八音伴奏,以及各類動物形象伴舞。約定俗成,白日龍表演時不準放鞭炮,夜龍則歡迎觀眾燃放鞭炮。
2.採茶舞
建國初期,採茶舞在上林縣壯族地區流行甚廣,後僅存於巷賢鄉的中耀、盧賢兩村。採茶舞隊伍由民眾自由組成,春節期間到鄰村拜年表演。開場以6至8名女演員表演歌舞《賀新年》,繼則男女演員齊上場,男執扇子,女提花籃,表演《十二月採茶》等。
3.師公舞
師公舞以三步為舞蹈的基本步伐,以四方、五方為舞蹈動作的定向,上下連續不斷地顫動,是舞蹈的基本動律。隨著鑼鼓的節奏,動作由慢轉快,由快轉慢,前沖、後靠、左移、右搖。師公舞蹈形成傳統程式的有《開壇舞》、《游衣舞》、《五龍舞》、《四帥押壇舞》等。
4.道公舞
道公舞以《踩花燈》為主要舞蹈,根據不同的形式分為踩5燈、6燈、9燈、12燈等。一般6至8人表演,各人手中分別拿鑼、鼓、筒、幡等道具,繞花燈邊敲邊舞。
5.僧公舞
僧公舞以熱鬧見長,場地大、演員多,用二胡、鑼、鼓、馬鑼、木魚、金鐘伴奏,邊奏邊敲邊跳。興郎鐵玖舞瑤族舞蹈,流行於鎮圩瑤族鄉的正萬、正浪、古登等村,覃排鄉的大山、毛塘、龍樓等村,喬賢鄉的古樓村,三里鎮的韋寺、龍聯村,塘紅鄉的古春、馬里村。
●民歌
上林縣是以壯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地,“三月三”是壯族的傳統歌節。清朝康熙年間(1654-1722年),上林縣就有民歌記載。上林縣民歌有各種各樣的唱腔。如三里鎮、喬賢鎮、塘紅鄉、鎮圩瑤族鄉山歌(也叫歡歌),西燕鎮師公調,巷賢鎮、大豐鎮採茶調等。2004年12月第七屆中國合唱節在海口舉行,代表廣西參加的上林縣民歌合唱團,用壯族多聲部演唱了《上林——南寧後花園》、《苗山情》、《趕歌圩》等歌曲,獲得銀獎。
特色節慶
盧於春社
盧於春社意為盧於廟會,由原來的木山鄉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節改名而來,是上林縣木山鄉新甫莊一個盛大的節日。2016年盧於春社從農曆二月初一持續至初三,主要舉行桌球、鬥雞、牛王爭鬥、甘蔗搬運、拔河和山歌對唱等比賽項目,同時還舉行春耕開犁及春種儀式。
達努節
達努節也叫排玖節。每年農曆五月二十九日,上林縣鎮圩瑤族鄉舉行排玖節。排玖節非常熱鬧,宴餐殺雞宰羊很豐盛。宴後,瑤族民眾跳起猴鼓舞、舂米舞、雷公舞、南瓜舞、藤拐舞等,徹夜不眠。達努節是瑤族人民對母恩及祖先的懷念,達努節歌舞再現了瑤族先民狩獵、農耕、與大自然鬥爭的情景。
龍母節
每年農曆三月三,上林縣塘紅鄉石門村舉行龍母節。舉行開幕式文藝演出,舞獅,跳腰鼓舞;舉行山歌比賽;祭祀龍母和特掘的祭祀活動,師公舞表演、上刀山下火海;進行民間竟技比賽,如打陀螺、跳格子、鬥雞、打竹筒槍、堆紅薯窯、竹筒飯比賽等。
渡河公節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渡河公節。“渡河公”是流傳在上林縣三里鎮一帶的壯族民俗。每年農曆五月初一,三里鎮一帶的姑娘們聚集在一起,唱著山歌,製作“渡河公”。她們用多種彩布縫繡小布人,布人是明朝裝束,小布人懷中抱著一個金黃色的南瓜,“南瓜”用風乾的艾草,白芷,蒼朮等多種中草藥填充。五月初五傍晚,在清水河畔,村裡的男女老少一邊吟詠祈禱詞,一邊把渡河公掛在孩童脖子上。“渡河公”放在一艘用木片做成的小船上,點上紅蠟燭。放到河裡,讓“渡河公”船沿著清水河漂流。
生活習俗
●服飾
據康熙《上林縣誌》載,上林縣內被稱為“土人”的服飾與縣外各地無異。男子穿小襟衫,女子穿大襟衫,無扣,繩綁。男女均穿寬腳大頭褲。衣袖褲腳鑲各色布條(一般兩條)。男女均梳長辮。男子冬天戴黑色圓布帽。女子戴黑色網帽,插簪,戴耳環手鐲。有的婦女頭包布巾。頭巾寬一尺,長丈余,有黑白兩種。俍人(壯族的一個支系)“男婦文身跣足,衣斑斕布褐”。“壯人椎髻徒跣”,“婦人衣短衣長裙,皆青黑無文,(戴)竹笠,衣角問悉援鵝毛為飾,敞其襟,織碎花(作)抹(胸),(掩)其兩乳”。“瑤與山子絕相類,男女皆裸跣”。看來,此系壯、瑤服飾原式而相承至清康熙年間的。由康熙至光緒近二百年間,可能壯、瑤原服飾已發生變化而趨於一統,因此光緒二年(1876年)徐衡紳重修《上林縣誌》時不另行敘列。
民國初年,男子剃光頭,婦女結髻。20世紀30-40年代,男子大部分改穿對襟唐裝,四隻袋(有的三隻袋)。開始用繩綁,後改用布結小圓扣,有的用小圓銅扣。一般5-7隻。婦女仍穿大襟衫,但衣長僅蓋臀部,愛扎短圍裙。男女褲仍為大頭褲,褲腳寬尺余。衣褲均不滾邊。女青年頭包白巾。老年婦女仍包黑的或白的長布巾。新娘穿紅衣褲、紅花布鞋。新郎和伴郎穿灰色或海藍色長衫。年老男子吃喜酒穿長衫,外套馬褂。青壯年男子改短髮,或留平頭。趕集串村,部分人打赤腳,小部分人穿草鞋或布耳草鞋。機關公務人員和教師大部分穿中山裝,小部分穿西裝,著膠底鞋或布鞋。建國後,機關、廠礦的幹部職工和農村青壯年男子愛穿藍色、草綠色制服,有中山裝、青年裝、軍裝、學生裝等;愛戴藍色、草綠色、灰色鴨舌布帽。農村青壯年婦女大部分改穿大小反領、尖領、圓領的花襯衣和春秋兩用裝,改穿西褲;愛留短髮或結長短辮子。
20世紀70年代後,上林縣居民服飾質地有較大變化,愛穿的確良、滌卡、尼龍服裝和尼龍襪。有的男青年愛穿牛仔褲、小喇叭褲;有的愛穿西裝。男子一般留平頭,部分人留大包頭。女青年喜燙髮,愛穿時裝。服裝款式越來越多,有各式花裙子、大反領花衫、西服、小喇叭褲等等。愛穿塑膠的、膠底的,皮的平底鞋或高跟鞋。老年人大多數仍愛穿藍色、黑色的唐裝。
●飲食
民國年間,上林縣巷賢,明亮、白圩、澄泰、三里、大豐、西燕一帶平原地區,種中稻,大部分農戶年景好時早餐吃粥,午、晚餐吃飯;歉收年則早、晚餐吃粥,午餐吃飯。喬賢、塘紅、鎮圩、三里一帶丘陵地區,主要種玉米,一天三餐均吃粥,兩三天吃一餐飯。三里有的地方,早上煮一大鍋粥,供一天食用;遇節,早餐殺雞煮飯,中、晚餐仍是啜粥。鎮圩的正浪、正萬、龍貴、佛子、古登,喬賢的東撫片,塘紅的中可片等山區,主要種玉米和雜糧,長年吃粥,逢年過節才換(買)些大米,吃幾餐飯。玉米粥、雜糧粥是用石磨把玉米、雜糧磨成粒狀或粉狀,加水熬成。
20世紀80年代,上林縣農村居民改變了以稀粥度日的情況,大部分地區實現了白日一鍋粥、晚上吃乾飯的願望。巷賢、明亮、大豐、三里、澄泰等平原地區的部分農戶,甚至一日三餐乾飯,佐以豬肉、魚、蛋,逐漸改變了祖宗世代沿襲下來的吃食習慣。上林民眾喜歡吃豬血腸。其作法是殺豬時,將煮熟的米飯加香料、豬血攪和灌腸。煮熟後每人分咬一段。瑤族民眾喜愛養山羊,喜歡吃烤羊肉。逢年過節,他們把羊肉切成大塊大塊的烤來吃,有“越大越有味道”的說法。男子愛喝酒,有“節日無酒不成歡”的俗語。特別是瑤族,趁圩遇友,往往站在櫃檯前就幹上一兩碗。空肚白乾,酒性易發,逢圩日往往有人飲酒醉而滿場胡叫,甚至橫臥大街上。巷賢、白圩、大豐等地,逢年過節,婦女習慣以糯米釀製甜酒,香甜醇正,用以款待親友,倍加親切。壯、漢族嗜酸,通常家具三酸:酸菜、酸筍、酸辣椒。解放前,部分山居民眾亦有殺年豬時將骨頭搗爛,裝入缸里,密封讓其發酵變酸,用以佐餐的習慣。佳日,上林漢、壯民眾遇貴客來臨,必以“魚生”相待,視“魚生”為上品佳肴,其做法是將二斤重以上的草魚(或鯉魚等)剔骨去鱗,洗淨,截取其脊肉切成薄片,伴以醋、鹽、蔥、姜、蒜絲及熬熟的香油等,密蓋一會兒即可食用。
名優特產
名稱 | 簡介 | 圖片 |
上林大米 | 上林縣盛產大米,色澤晶瑩剔透、軟而不粘,於2012年12月28日被國家質檢總局批准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是廣西首個列入地理標誌保護的大米產品。 | |
上林八角 | 上林縣盛產八角,縣境沿大明山脈從南到北約45千米均種植有八角,所產八角乾果色澤金黃、香味濃烈。2014年12月1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公告批准對上林八角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 |
土鯰魚 | 鯰魚,又稱作鬍子鰱、黏魚、塘虱魚、鮎魚,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礦物質等營養元素,適合體弱虛損、營養不良之人食用。 | |
大龍湖銀魚 | 上林縣大龍湖盛產小銀魚,通體透明,無鱗無骨,富含蛋白質、鈣、磷、鐵、維生素、胺基酸等營養物質。 | |
白切土雞 | 上林白切土雞最大的特點是皮脆肉鮮,所取的原材料是採用農家放養在山間野林中白天吃蟲子、玉米、稻穀、土生土長的土雞,煮雞要求慢火煮浸,熟至八九成即可。 | |
參考來源: |
旅遊景點
概況
根據2015年5月上林縣政府官網顯示,上林縣旅遊資源共有8個主類、31個亞類、39個基本類型、143個主要景點,境內主要有三里洋渡、大龍湖、金蓮湖、大明山龍頭峽谷、下水源、東紅濕地、白圩茅塘、雲里湖、石門龍母聖殿、不孤村等自然和人文旅遊風景區(點);有智城城址、南丹衛城址、通觀橋、石南海遺址、舜婆山遺址、九龍窯遺址等古建築及遺址;有摩崖石刻《六合堅固大宅頌碑》、《智城碑》和匯水橋畔碑林以及金雞山、平山、清秀山等處的明清時期石刻。
景點
名稱 | 簡介 | 圖片 |
大明山 | 大明山山體長68公里,寬23公里,橫跨武鳴、上林、馬山、賓陽四縣,平均海拔1200米,主峰龍頭山海拔1760米,為桂中南第一高峰。大明山還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多樣性山地森林生態系統及珍稀瀕危特有動植物資源為主要保護對象。 | |
三里洋渡風景區 | 三里洋渡風景區位於上林縣三里鎮洋渡村內。清水河兩岸,有唐碑《六合堅固大宅頌碑》和《智城碑》等多處文物古蹟。 | |
大龍湖風景區 | 大龍湖風景區分為水庫區和岩洞區。水庫是攔蓄地下水而成的人造高山平湖,又稱大龍湖。湖長13公里,四周石山環抱,曲折迴環。 | |
智城城址 | 智城城址是唐代澄州的州址,距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依託陡峭的山體為城垣,利用山間谷地的不同走向分為內和外城,城外挖建池塘河水相通,結構獨特,加上城外池塘在內面積將近250畝,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蓮音寺 | 蓮音寺始建於清朝光緒年間,歷經百年,因法性的殊勝緣起於2008年起恢復重建,定名為蓮音寺。寺院坐落在上林縣金蓮湖生態園風景區內,地處大明山東麓,共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藏經閣等諸多建築。 |
肇慶行政區劃百科(三)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西部、西江的中游。土地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390多萬,下轄有端州區、鼎湖區和廣寧、德慶、封開、懷集4縣,代管高要、四會2個縣級市,設立了省級的肇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