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
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2006年世界“農業收成預計和糧食現狀”報告顯示,由於天災人禍的影響,全球面臨巨大的糧食危機,有40個國家急需國際糧食援助.由於反常的炎熱天氣和乾旱,世界主要的小麥生產國澳大利亞、阿根廷和巴西的小麥產量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減產。 同時,比往年更加乾旱的天氣襲擊了亞洲南部,這一地區第二季稻穀的產量令人擔憂。而不安全的國際環境也正在威脅全球的糧食生產,整個世界有可能陷入30年來最為可怕的糧食危機。
當時有報導稱,目前全球的糧食儲備只能勉強支撐人們50多天的需求,已經跌破糧食儲備70天的安全線,由此帶來的後果是全球大麥的銷售價上揚了約20%。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06年7月份的估計,2006年全球的糧食產量大概勉強可以超過20億噸,在2005年為23.8億噸,與2004年的26.8億噸相對照,這已經是連續第二年呈下降趨勢。美國農業部對2006年的糧食產量的估算則更為悲觀,只有19.84億噸,這意味著將會有5800億噸的缺口要靠往年的存糧來填補。
一是全球性的飲食結構的改變,大家吃肉食占總食品比率在增加,有數字顯示“從1980年以來,中國人均年肉食量提高了四倍,達到49.44公斤;巴西增加了兩倍多,達到89.36公斤。甚至肉食比例已很高的已開發國家也不甘示弱。比如美國人均肉食量,就從1980年的106.14公斤增加到2007年的123.83公斤。”而生產肉食是最消耗糧食的,生產一磅(0.4536公斤)牛肉要用3.16公斤(七磅)玉米,可見肉食占我們總膳食比率的提升,也導致了基本糧食(如大米、玉米與小麥等)消耗量的增加。
第二個原因就是能源。前一個交易日,石油的價格都升到137美元一桶了,這樣一來,糧食生產所需的農藥、農肥及農業用品需求量就增加了,而大部分農藥、農資與化肥的原料都與石油相關,比如農用薄膜就是石油的副產品。這還不算,石油價格的上升,也導致了農業機器用油成本的增加,包括農產品生產過程以及農業產品的加工過程,還運輸過程每個環節的成本都在增加,其實在中國農村,每到收穫季節都會出現“有錢難買柴油”的怪現象,大部分農機使用的柴油不僅買不到而且還價高得很。這樣一來,農產品的價格自然會升上去。還有一點就是全球環保風颳起了“綠色能源風”,用玉米、甜高梁等生產乙醇、生物柴油等可替代能源,的確這是未來能源的方向,但大量的生產也導致了短期內的糧食供應不足了。
第三個原因自然是農業人口與農業產量的變化。其實幾年前世界每年的糧食產量都是有過剩之憂,但市場經濟的特點就是,大家越不擔心糧食會不夠吃,越會放心將生產糧食的土地與勞動力轉移到其他行業中去,這樣一來,糧食種植面積與人口就在減少了,中國在這一方面做得不錯了,保證18億畝耕地的政策還是執行得不錯的,但全球來看就不是這樣了,像越南、巴西這樣的新興工業國家,工業的優先程度目前是遠勝於農業的,自然左邊是農業面積的減少,右邊是要養活的非農業人口在增加,這就導致了糧食危機的出現。
第四方面的原因,當然是金融方面的。美國的次貸危機,帶來了全球範圍內的消費萎縮,各主要發達與新興國家的CPI指數都在發熱上漲,影響到國家金融的是車市、房市與油市的價格上漲,而影響到老百姓的是食品價格的上漲,一方面是工資沒有漲,另一方面是除了工資以外的一切幾乎都在漲,短期會導致民眾對基礎食品的採購量加大,導致糧食的局部產品供不應求,而長期會導致大量中小企業生存的困難加劇,國家的創新與創業指數下降,一句話,成本太高,最終來自金融的風險還是會體現到金融上去,這是否暗示著未來的金融市場上,資源類與糧食類的產品會一路看好呢?
從微觀來看,目前投資在農業與資源類產業的回報與風險指標組合肯定是最好的,糧食危機來臨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適合中小創業者的商機。
地區
東非反常天氣帶來的暴雨和持續的戰亂是造成該地區糧食減產主要原因。索馬里情況最為嚴峻,巨大的糧食危機將會在該國持續更長的時間。西非的許多國家也需要更多的糧食援助,在情況最為嚴重的象牙海岸、幾內亞、查德和獅子山,許多人因為飢餓而離家出走淪為難民。
亞洲
在朝鮮,糧食安全的問題日益突出。東帝汶因為受到騷亂的影響也急需糧食援助。尼泊爾,受到乾旱和洪澇災害的影響。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史無前例的洪水造成了上百萬人居無定所,食不果腹。
中東
在伊拉克,此起彼伏的衝突和不安定的社會局面使數十萬的人民逃離家園,無法保證必要的糧食生產。阿富汗和亞美尼亞的糧食生產也遭受打擊,特別是在阿富汗,接連不斷的衝突使本來已經岌岌可危的糧食供應雪上加霜。
中美洲
由於受2005年下半年暴風雨的襲擊影響,中美洲許多國家的農業生產依然脆弱,還需要更多的糧食援助。而海地、尼加拉瓜和宏都拉斯等國的糧食供給形勢也極為嚴峻,需要更多的幫助。
分析
全球各地已經有37個國家爆發糧食危機。但奇怪的是,2007年世界糧食總產量不僅沒有減少,相反還比2006年增長4.6%。全球糧食危機究竟因何而起?糧食危機已經席捲了第三世界國家:1億人面臨飢餓,37國被曝糧食儲備不足。
一、誰是糧食消費大國
《印度時報》在頭版刊登了世界各國人均食品消費表。根據該表數據,美國人每年的主要食品消費量是印度的5倍多,是歐盟的兩倍,是中國的3倍!《印度時報》說該圖表數據來自美國農業部。
實際上,據歐盟委員會近日發表的一份報告,由於近年來農業發展迅速,印度已從糧食進口國轉變為糧食淨出口國。據4月27日訊息,印度農業部副部長辛格稱,2007至2008年度,印度糧食產量預計比需求超出1320萬噸。而另一人口大國中國,不僅能滿足糧食的自給自足,而且早在1997年,就從糧食淨進口國變成糧食淨出口國。
二、糧食被“燒”掉了
來自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稱,給一輛SUV車加滿生物燃料,所需的糧食相當於一個人一年的口糧。 中國科學院院士石元春在回顧世界生物燃料發展時,講了美國的情況:柯林頓在任時,曾提出2012年計畫,這一年美國生物燃料產量達1670萬噸,布希上任後,將它加碼到2250萬噸,拔高近40%。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專家魏亮介紹說,2008年,美國用於製造生物燃料所需的糧食將達到1.14億噸,占今年美國糧食總產量的28%。2002年時這一比例僅為11%。由於主要使用玉米提煉工業酒精,美國農民因此會更多種植玉米,減少小麥和大豆等作物生產。不僅美國,歐洲、巴西、日本等國都在積極推行生物能源計畫,且規模龐大,進展迅速。
聯合國新任食物權問題特別報告員、比利時人德許特說:“美國和歐洲設定的生物燃料生產目標不負責任。”他說,生物燃料“只服務於極少數遊說者”。
英國《金融時報》撰文認為,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全球消除飢餓所需填補的糧食缺口僅0.5億噸。而2007年全球糧食供給並不比前一年少,那么這0.5億噸的糧食到哪裡去了?一個數字值得注意,2007年全球用於生產燃料的糧食超過1億噸。文章作者認為恰恰是這1億噸,打破了世界糧食平衡。
美國《世界日報》5日報導,包括美國總統候選人麥凱恩在內的24位美國參議員2日致函環保部門,要求擱置布希政府的乙醇增產計畫。
三、糧荒富了糧商
趁糧食危機大搞投機謀利的機構也活躍起來。
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國際遊資急於尋找出路,風險低、價格上揚的農產品期貨成為金融大鱷的盤中美餐,一些定價權部分轉移到了它們手中。聯合國新任食物權問題特別報告員德許特提出,應譴責國際社會對“糧食投機”行為的漠視,他說,可以預見,投資者在股市疲軟時可能轉向初級產品市場,糧食成為絕佳的炒作對象,“但國際社會並沒有針對這類投機活動採取措施”。
另外,德許特還批評美國孟山都等農業巨頭掌握全球使用最廣泛的種子、除草劑專利權。他說:“這些公司攫取暴利,卻讓農民買不起生產資料。我們需要考慮改變智慧財產權規則了。”
據英國媒體報導,美國孟山都、嘉吉等公司確實在這場泛濫的世界糧食危機中賺得盆滿缽滿。從去年12月到今年2月,孟山都公司淨收入11.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嘉吉公司也不甘落後,同期淨收入增漲86%。此數據一經公布,立即有國際組織譴責發的是不義之財。
國際現狀
根據世界銀行統計,國際小麥和大米價格2007年增長超過一倍。世界銀行4月發表報告說,截至2008今年2月底,過去3年國際市場小麥價格上漲了181%,食品價格整體上漲了83%。而在3月至4月兩個月國際大米價格猛漲了75%。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稱,為應付各國當前的緊急食品援助要求,世界糧食計畫署目前只籌集到所需5億美元的一半,另一半到5月1日的最後期限看來還湊不齊。聯合國糧農組織稱,已有37個國家爆發糧食危機。玉米、小麥、大豆,繼而是稻米,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國際價格都創出歷史新高。許多分析機構預測,全球持續多年的“低糧價”時代將一去不復返。
聯合國糧農組織稱,這一輪糧價暴漲全球已有超過1億人陷入飢餓困境。然而,與這些人的悲慘處境相對比,涉足農業的國際糧食產業巨頭卻在危機中大發橫財。
儘管持續疲軟的美國經濟可能拖慢全球經濟發展的步伐,但各國財長還是將注意力轉向糧食危機。出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春季例會的各國財政部長們上宣稱,全球糧食短缺和食品價格飆升已經成為比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和資本市場動盪更為嚴重的威脅。
像瘟疫一樣四處蔓延的糧食危機,很容易勾起人們對大饑荒的恐怖記憶。2008年4月30日,秘魯1000多名婦女聚集在國會門口,擊打空罐和空盤子,要求政府“想想辦法”;在非洲多哥首都洛美,傳統食品玉米面團的大小已從“大拳頭”縮水成“小網球”,售價卻翻了一倍;在喀麥隆首都雅溫得,政府工作人員將一日3餐減為兩餐;在孟加拉,大米的價格比去年上漲了一倍,政府勸民眾多吃馬鈴薯。
糧食自給率只有40%的日本,有些超市出現了部分食品斷貨情況,這是40年來該國第一次面對食品短缺危機。日本放送協會(NHK)早在去年就拍攝紀錄片《穀物價格暴漲的背後》,詳細解讀美國“玉米煉乙醇”工業的巨大影響,結論是:“穀物已經變得像股票一樣,商品基金大鱷們操縱價格。
2007年冬天,經歷了50年不遇的寒冷天氣,導致全國能源出現危機,進而食品短缺。據統計,過去的6個月內,塔國內食品價格翻了三番。雖然缺糧、缺電的冬季已經過去,但塔仍然面臨嚴重糧食危機。塔屬缺糧國,糧食產量不能自給自足。塔糧食年平均需求總量約120萬噸,但由於塔經濟結構單一,農業體系不完整,大部分耕地用於種植棉花,糧食產量僅為80萬噸,無法滿足國內需求,每年糧食缺口在40萬噸左右。為此,塔政府每年都要通過多種渠道進口糧食,以保證國內糧食供應。塔國內零售商品中61.8%為食品,主要是肉類、食用油、白糖、糖果、麵粉、蔬菜和水果等。同時,塔居民消費和服務支出占總收入的61.9%,日常上繳費用占22.9%。從塔市場貨架供應情況看,糧食、蔬菜、水果等還比較充足,但價格居高不下,形成“有價無市”的局面。
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居民就在大米經銷店前排成了長長的隊伍,他們中的很多人甚至在頭天晚上就來這裡排隊了。大米購買者:工資沒有漲,大米的價格卻在不停的上漲,我們的開支受到了影響。
為了滿足更多人的需求,大米經銷商已經將大米裝成小袋以便民眾購買。近期的糧食危機對菲律賓這樣的依賴糧食進口的國家影響比較大。目前菲律賓每年消費大米1200萬噸,其中約10%需要進口,去年的進口量為187萬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進口國之一。為了保證本國的糧食供應,印度、越南等糧食出口國已經限制糧食出口,這對依賴糧食進口的菲律賓無疑是雪上加霜。
聯合國糧食計畫署2008年16日警告稱,朝鮮糧食嚴重短缺,預計超過650萬人沒有足夠口糧,朝鮮距離爆發人道危機只有3個月時間。2005年,同樣收到糧荒警告的朝鮮毅然拒絕聯合國增加援助,但此次朝鮮反應出人意料,糧食計畫署17日證實,平壤方面已經主動向聯合國求援。顯然,朝鮮此次深知事態的嚴重性。朝鮮受去年洪災影響,大米和玉米減產逾四分之一,以致今年面臨近170萬噸的食品產量缺口,為200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該署亞洲司司長班伯里發表聲明說:“朝鮮糧食危機異常嚴峻,而且日益惡化。
解決之道
一、加強農產品研究
大力加強增加農田產量的研究;增加水利及農村交通方面的投入;以太陽能和風能為非洲農場提供電力;以不可食用的作物代替玉米為原料生產生物柴油——這些措施最終都會有助於緩解全球糧食危機,但沒有一個能在未來一兩年就見效。以下則是一些可以快速見效的點子:
二、停止囤積
當前的危機代表了全球農產品)市場的崩潰。高漲的價格當可推動糧食生產,並可運送至全球。但如果各國囤積糧食供應、限制出口,上述情況就無法實現。中國、印度、越南、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等約四十個國家都在採取這樣的措施。
對於單個國家來說,囤積具有一定的政治意義。它限制了國內的糧價,令憂心忡忡的選民安心。但在國際上,這樣做無異於災難。人道主義呼籲沒有起到太大作用,因此世界銀行訴諸經濟利己主義。
三、烏克蘭政府
世行讓烏克蘭政府相信限制糧食出口是在破壞其全球糧食供應大國的名聲,從而促使烏克蘭取消了糧食出口限制。(烏克蘭一度有“歐洲麵包籃”之稱,也願意重奪這個稱號。)烏克蘭總理對世行幫助解決通脹問題的舉措感激不已。
四、當地採購
美國通常會提供大量食品作為援助。另一方面,歐洲則提供現金,用以在當地採購食品。在缺乏本地種植的糧食的蘇丹達爾富爾地區,成品糧對於供給飢餓人群很重要。但在其他地方,直接提供糧食會損害當地農民的利益。
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說,應當綜合利用現金和開發援助,促使交易商馬上出售庫存,而不是儲存糧食以期日後獲得更高價格。他說,現金收購會令價格暫時走高,而增加長期供應量的舉措會令囤積以待來日的戰略無利可圖。他說:“需要採取的措施是讓將來的價格較當前下降。”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負責人喬塞特•希蘭一直在盡力爭取更多的現金援助。布希總統也試圖從旁相助,提出他最近承諾的7.7億美元食品援助中的四分之一以現金形式提供。但這一計畫或許會因國會中來自農業州的議員反對而無法實現。
五、規定補貼指標
在糧價飛升引發騷亂之時,不難理解為什麼各國政府都願意對糧食收購提供補貼。但亞洲、非洲和拉美曾經有過教訓:補貼數額太大,給經濟造成了破壞。關鍵問題是:弄清“貧困”和“中產”之間的區別,在印度、中國和整個非洲,每周薪水達到100美元就可以算中產階級了。
六、有條件現金轉移計畫
大約三十個國家採用了所謂的“有條件現金轉移”計畫。貧困家庭可以得到補貼,送孩子上學、給他們接種疫苗以及符合其他的條件,具體取決於所在的國家。這類計畫始於墨西哥和巴西,靠社區來確定符合當地貧困條件的家庭。
這類計畫可用於為貧困人口提供更多食品。在牙買加,一項新的世行貸款將被用於將家庭福利增加25%,同時還會擴大福利計畫,將該國14%的人口納入其中,這個比例差不多涵蓋了牙買加貧困線以下的人口。世行還想加強其他一些國家的這類計畫,比如衣索比亞的一項計畫為當地人提供現金和食品,讓他們去修建灌溉渠。雖然衣索比亞的這項計畫聽起來像是約翰•斯坦貝克小說里的內容,但它切實照顧了人們的需要。
七、向日本施壓
由於恐慌性的搶購和囤積,大米價格劇漲了大約85%。日本可以極大地緩解這一壓力。日本擁有150萬噸大米的庫存,絕大部分進口自美國。日本不讓這些大米流入市場,以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美國農業部的一份報告說,其中一些庫存大米已經是幾年的陳米,有的被拿來當作料。每年交易的大米大約在3000萬噸左右。日本每年以人道主義援助的形式出口20萬噸大米,但它有能力提供更多。中國也一樣,其去年出口了130萬噸大米,但現在對出口加以限制。在這樣一個交易不活躍的市場,只要能增加幾百萬噸的供應量就會造成價格大幅下跌。維吉尼亞州亞力山德里亞的大米市場專家湯姆•史萊頓說,在大米市場,產量並不是唯一的問題,政治也是一個很大的因素。
八、聯合國糧食問題工作組
聯合國糧食問題特別工作組12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首次會議,就應對全球糧食危機的策略問題進行了討論。會議在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主持下舉行,來自聯合國有關機構以及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負責人與會。
潘基文在會後通過發言人發表聲明說,此次會議的重點是“為應對食品價格危機所帶來的挑戰而制訂一項綜合性的戰略”。這項戰略預計將包括短期和長期所應採取的行動,例如提供糧食援助、社會保障倡議和促進農業生產等,以幫助那些受影響最嚴重的人群渡過危機。
潘基文說,工作組將把這項戰略的要點提交給即將於6月初在羅馬舉行的糧食問題高級別會議。他說,工作組總協調人、聯合國負責人道救援事務的副秘書長霍姆斯將與會員國政府就此進行協商,工作組也將在必要的情況下再次召開會議。
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政策發展檢視部門副主管MarkPlant周二稱,IMF正在修改現有的貸款工具,可向倍受糧價高漲困擾的國家儘快提供緊急資金援助。
Plant在IMF刊物中稱“修改後的ESF將更為快速有效的提供資金,並將改變低收入國家的融資工具結構。”他強調的“若任何國家需要及時援助,ESF現在就可投入使用。”
PlantIMF正與10到15個貧窮國家討論金融援助事宜,以解決這些國家因高糧價和高燃油價格帶來的國際收支問題。
中國現狀
中國物價水平從去年下半年增速加快。對外依賴性超過70%大豆成為撬動物價上漲的關鍵。大豆出產飼料豆粕和豆油,進而通過肉價和食用油價格上漲,影響CPI整體上揚。對此,國家發改委今年已出台多項對策以解大豆產業的困局。幸運的是,小麥、大米等主要口糧中國仍能保持充足的供給。水稻專家袁隆平在兩會期間提醒,要查實糧庫虛報問題,保證國家和地方的糧食儲備充足。國家發改委在前不久稱,我國全部儲糧是5000億斤(2.5億噸),約占全國全年糧食消費的一半,比起全世界糧食庫存占年消費的比重17%要高出一倍以上,“中國完全有能力保障糧食安全”。
而外圍市場糧價瘋漲,仍在不斷敲打著中國糧食安全大堤。東南亞米價飛漲已經影響到中國南方地區,鐵道部緊急啟動“北糧南運”計畫,從東北調運1000萬噸糧食以平抑稻米價格。進入5月之後傳來訊息,廣州的國產大米價格已開始回落。
在糧價上漲狂潮中相對平靜的中國有自己的看法。農業部副部長牛盾表示,歐美已開發國家應該為糧食危機負責。他認為,首先是主要已開發國家從戰略角度出發,採取非常規手段獲取能源,能源危機造成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給農業生產帶來了非常大的壓力。其次,歐美用大量玉米、油菜、棕櫚油等糧食和農作物大力發展生物能源,使原本緊張的自然資源雪上加霜,影響了糧食生產,破壞了生態環境。另外,來自已開發國家的投機資本大量進入糧食期貨市場,抬高了糧價。
當前威脅中國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有:
人口的快速增長
雖然嚴格執行計畫生育的基本國策使中國進入了世界低生育率國家行列,但我們的人口基數太大。2017年,預計人口數量將達15億,相當於1900年的世界人口總和。這意味著今後十幾年,中國每年將給世界增加800萬-1000萬人口。如果按照現在的糧食單產產量4000公斤/公頃來計算的話,則每年僅養活新增人口就需要增加80-100萬公頃的土地。這還沒有考慮到人們糧食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
耕地的減少
首先是耕地面積的減少。中國耕地面積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就呈現淨減的趨勢,而且這種趨勢在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經濟快速發展態勢中被強化。在過去20年裡,中國耕地以年均20萬公頃的速度遞減,相當於每年減少了500萬人口糧。2007年9月中旬到2007年年底,國土資源部專門部署了全國土地執法的百日行動,結果發現違法違規侵占土地的數量驚人:清理出來的違法違規的案件宗數是32000件,涉及土地數百萬畝。在被侵占的土地中,大量農業用地被開發成了小產權房。截止到2006年,耕地面積如果再損失1.5%,18億畝耕地的紅線就將失守。而這18億畝耕地保障了中國85%的糧食供給。一旦這一底線被突破,國內糧食不能自給自足,那么中國也將在糧食問題上面臨受制於人的風險。
其次是耕地質量的退化。因為所減少的耕地絕大部分是城鎮鄉村周邊產出能力較高的良田好地,即使通過“占一補一”的方式在耕地數量上能保持“平衡”,整體質量水平也在不斷弱化。另一方面,耕地質量的退化也表現在水土流失、污染和鹽鹼化、沙化、土壤養分的失調及物理形狀的惡化方面,耕地質量的下降對糧食產量增加構成威脅。
水資源短缺
中國水資源首先在自然分布上就呈現出極其不平衡的狀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耕地面積占36%,水資源卻占81%;淮河以北地區耕地面積占64%,而水資源僅占19%。北方農區水資源短缺最甚的要數黃河流域。而降水量最少的是黃河流域北部的乾旱地區,年蒸發量為2000毫米,旱作農區的灌溉農業發展將受到限制。中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先天不足,僅為世界人均的1/4左右。近年來,人均水資源量從2001年的2112.5立方米/人下降到2005年的2097.8立方米/人,而用水總量從2001年的5567.4億立方米上升到2005年的5572.6億立方米。現在對水資源的需求已超過了河流和蓄水層所能維持的持續開採量。
消費結構升級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膳食結構的改善,最突出的就是由直接消費穀物轉向間接消費穀物,即消費更多的肉、蛋、奶和糧食加工產品。而消費更多的畜禽產品則意味著更多的糧食(通常2公斤糧食才能產出1公斤雞肉,4公斤糧食才能產出1公斤豬肉)。加上酒類的消費,中國的糧食消費(包括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必然會大幅度攀升。此外,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糧食需求量也將大幅增加。據估算,城市人口每增加1%,全國工業用糧增加1.81%,飼料用糧增加1.02%,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將帶動糧食消費量的增加。事實上,中國一些沿海地區的糧食消費水平已經接近甚至達到世界已開發國家的水平。
耕地生產率的提高非常有限
30年前,中國的水稻單產僅為日本的一半,但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的水稻平均單產已超過了每公頃4噸,與日本的差距已經被大大的縮短了。從1950年至1980年,美國的小麥產量都遠遠高於中國,但在1978年,中國的農業改革提高了小麥產量,並使之超過了美國。但由於缺水,北方小麥產區灌溉量下降,產量的增加逐漸變得困難起來。目前我國的玉米單產雖然還只有美國的60%。因此,在耕地生產率提高幅度有限,耕地面積增加難度日益加大的現實面前,可以預料,中國的作物產量在今後的幾十年中肯定會提高,但幅度不會太大。
自然災害
中國自然災害頻發,尚未徹底擺脫“靠天吃飯”的狀態,糧食產量難以穩定。生態環境的惡化使得各種自然災害襲擊我國也越來越頻繁,目前,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已經達到49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51.25%。其中,水蝕面積179.42萬平方公里。中國的糧食受災面積由50年代的平均每年2500萬公頃上升為90年代的4942萬公頃,受災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例由50年代的42%上升到90年代的50%。1998年的洪澇災害,全國有28個省市自治區遭災,2150多萬公頃的農作物受災。中國因自然災害糧食減產量由50年代的平均每年380萬噸增加到90年代平均每年2300萬噸,其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由50年代的2.1%上升到90年代的5%。據預測,由於受氣候變化、環境污染以及厄爾尼諾等現象的影響,中國將進入自然災害頻發時期,水土流失和洪澇災害有加劇的趨勢。
糧食政策未達預期目的
中國先後出台的穩定糧食種植面積、保證糧食產量,以達到糧食安全目標的重要政策主要有兩項:其一是糧食保護價政策,其二是糧食直補政策。這兩項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糧農的積極性,增加了糧食產量,但是從經濟角度分析,政策並未達到預期目標:
首先,糧食種植面積並未增加。當前,中國農民收入仍然較低,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140元,遠遠低於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3786元,同期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3倍。而糧食種植的比較收益低於經濟作物,農民為提高收入,增加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調減糧食種植面積是其必然的選擇。雖然糧食保護價政策和直補政策對糧農進行了一定的補貼,但是由於補貼金額和經濟作物的收益相比有較大的差額,所以農民並不會因這兩項政策的出台而大量增加糧食種植面積。
其次,政策成本較大,降低了政策效益。中央出台的糧食保護價政策,本是為了保護糧農的收益,但是客觀上造成了國有糧食企業的壟斷地位。國有糧食企業進行壓級壓價收購或拒絕收購,嚴重地損害了糧農利益,糧農因此減少糧食種植面積。糧食直補政策是將補貼資金直接補入農戶,但是由於農戶數量巨大,且糧食種植面積核對、資金入戶都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政策執行成本急劇增加在所難免。有些地方政府為減少政策執行成本,直接按人均分,或按戶均耕地面積均分,使糧食補貼未真正補貼糧食生產,且額度較小(每畝10元左右),難以增加糧食生產積極性。
新型耗糧工業的發展
世界化石能源價格的持續飆升,誘發了人們對於替代能源的興趣和需求,利用糧食作物作為原料生產能源已經成為人們一項重要的可行性選擇。但是,在現有糧食生產狀況下,將糧食作物大規模用於工業生產將加劇人類食品或動物飼料供應的緊張狀況。
中國的玉米種植地區紛紛建起大大小小的乙醇廠。它們為了生產,開始跟動物飼料生產商搶奪原材料。根據國家發改委2006年12月公布的統計數字,2005年,工業加工消耗的玉米多達2300萬噸,幾乎占當年中國玉米產量的16.5%,比2001年增加了近一倍。玉米加工業的過快發展,導致玉米需求量上升和飼料供求關係緊張,結果造成了玉米短缺。儘管2006年中國玉米是大豐收的,但大連商品交易所的玉米價格在過去9個月裡上漲了30%。玉米價格的上漲還進一步帶動了豬肉價格的上漲。
在從2006年5月到2007年5月一年時間內,豬肉漲了29%,生豬價格飆漲了71%。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國不能利用糧食生產燃料,因為糧食安全比能源更重要,而且對於有著13億人口的中國來說,糧食有著更加重要的政治意義。2006年12月底,中國政府叫停了所有的在建項目,規定今後所有生物燃料乙醇項目建設必須經國家有關部門審批。
當然,對中國糧食安全問題擔憂也許是在杞人憂天。正如茅于軾先生在《中國真要經受這么多危機嗎?》一文中所說的那樣,中國很多危機都是虛擬的,中國人好像是生活在危機之中,這樣反而是掩蓋了真正的危機,其實所謂的糧食危機並不存在。“如果有市場,全世界一點也不缺糧”,“根本原因不是糧食生產不出來,而是沒有錢,或者雖然有錢但是拿錢買不到糧食,而是因為糧食沒有市場”。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警鐘長鳴才能安全!
世界經濟
中國的影響力已經可以帶動世界經濟的發展,讓我們了解自己,認識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