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府工業

官府工業

官府工匠專門技能的培養有三條途徑,一條是官府工業多人在一起工作,對技術和產品質量有一定要求,大家彼此觀摩、學習,促進了技術水平的提高。另一條途徑是家庭父子兄弟相傳而得到的。由於那時手工業工匠世代為工。各種工匠長期積累的經驗、技巧都通過家庭來傳授。

春秋戰國時,官府工業種類繁多。《禮·考工記》載:"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設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搏埴(製造陶器、瓦器)之工二。攻木之工:輪、輿、弓、廬、匠、車、梓。攻金之工:築、冶、鳧、栗、段、桃。攻皮之工:函(甲)、鮑(鞣治生革)、(造鼓)、韋(鞣治生革)、裘(主制皮裘)。設色之工:畫、③ 《韓非子·二柄》。
① 《申子·大體》,《群書治要》卷三十六引。
②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繢(畫文也)、鍾(主染毛羽)、筐(主染絲枲布帛)、(主治絲帛)。刮摩之工:玉、楖(制梳笄之工)、雕(刮摩骨甲)、矢、磬(刮摩石器)。搏埴之工:陶、(捏粘土為瓦器)。"
各種官府工業規模都較大、人數較多、分工較細。工匠之間實行協作、分工,有利於工作效率和產品質量的提高。《周禮·考工記》說:"一器而工聚焉者,車為多:車有六等之數。"這就是說把車的製造分為6 種不同的部分,通過6 種不同的手工業工匠之手,製成6 種不同部件。最後成車後,還要有油漆工、彩畫工、馬具工等等。這樣的分工、協作,對生產效率的提高,有顯著的作用,所以《韓非子·解老》說:"工人數變業則失其功,作者數搖徙則亡其功。一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則亡五日之功矣。萬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則亡五萬人之功矣。
然則數變業者,其人彌眾,其虧彌大矣。"韓非子在這裡講了分工、協作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作用。
官府工匠專門技能的培養有三條途徑,一條是官府工業多人在一起工作,對技術和產品質量有一定要求,大家彼此觀摩、學習,促進了技術水平的提高。另一條途徑是家庭父子兄弟相傳而得到的。由於那時手工業工匠世代為工。各種工匠長期積累的經驗、技巧都通過家庭來傳授。《管子·小匡》說:夫工群萃而州處,相賓材,審其四時,辨其功苦(功謂堅美,苦為濫惡),權節其用,。。相語以事,相示以功,相陳以巧,相高以知,旦夕從事於此,以故其子弟,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教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為工①。
上述引文講到各種工匠業務、技術的傳授和訓練,就是通過兩種途徑:一種是各種工匠"群萃(集)而州(聚)",互相之間"辨其功(美)
苦(惡),權節其用",互相觀摩,提高水平。另一種就是"父兄之教,不肅而成",通過父子相傳而得到工匠的經驗、技巧。《周禮·考工記》說:"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荀子》中也說:"工匠之子,莫不繼事"②,這都是說技術的傳授主要是通過家庭父子相傳而流傳下來的。
春秋戰國時期已產生了學徒制度,通過師傅帶徒弟也是傳授經驗和技術的一條途徑。《莊子·人間世》講了一個故事,說師傅和弟子,"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個牛,絜(用繩量粗細)之百圍,。。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停止)。。。弟子。。走及匠石(師),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也?'"這一記載說明當時已存在師傅帶徒弟的制度,弟子遇到疑難要請教師傅,通過跟隨師傅作工和師傅的傳授,手工業的經驗、技能就可以傳之後世。這種制度的一個特點是"師傅傳授給學徒的只是一般的技術,而保留技術中的絕技或訣竅"③。至於師傅的絕技和訣竅,即師傅的"看家本事"那是只傳子弟的,所以是通過"父兄之教"、"子弟之學"留傳到後世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