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RP寵出
美國國會監督委員會發布最新報告,譴責美國政府採取的不良資產救助計畫(TARP)存在道德風險,使得金融機構出現“大到不能倒”的冒險心理。
美國國會監督委員會是由國會設立監管TARP計畫的機構,該委員會將在本周正式解散。在這份有關美國金融援助調查的最後報告中,監督委員會表示,TARP計畫的確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起到關鍵作用,同時也為市場提供了重要幫助,但該計畫也“創造”了一個道德風險,使得金融機構誤以為只要其垮台力度能夠導致足夠嚴重的失業,或者造成足夠大的經濟損失,任何公司都能夠接受政府的支持得到重生,這種“大到不能倒”的錯誤觀念正在隨著政府不斷的干預逐漸加深,而大型金融機構則選擇冒更大的風險逐利,因為他們認為即便是“賭輸”了,納稅人也將會代替他們承擔損失。
根據美國國會監督委員會統計,TARP計畫目前使用納稅人的資金達到250億美元,這一結果雖然遠少於此前預估的3500億美元,但已是巨額數字,引起許多爭議。監督委員會同時指責政府將部分資金擱置一邊,而這些資金原本可以幫助焦頭爛額的美國人解決房屋止贖問題。
監督委員會在最終報告中還指出,TARP計畫中有關援助銀行的內容並沒有完全實現透明。美國財政部從來沒有在第一時間統計相關數據,因此也無法明確決定接下來該採取哪些TARP計畫。“由於缺乏足夠的數據統計,財政部目前只是盲目行事。”
負責此項救助計畫的美國財政部官員蒂莫西·馬薩德在回應此份報告時表示,目前美國的狀況表明TARP計畫是合理且客觀的措施,這項曾飽受非議的計畫已收穫顯著成效,而且其代價僅是財政部初步預期的一小部分。據了解,美國財政部正加速出售所持救助對象的各類資產,以儘快收回救助資金,目前已回收近70%的TARP資金。
馬薩德同時也指出,由於多德·弗蘭克金融改革法案中明確寫明“不得使用納稅人資金實行救助”,因此金融機構指望政府今後繼續給予救助的想法是錯誤的。
弊端
英國《金融時報》的頭條新聞是“銀行家贊成繳納全球稅”,這比“人咬狗”更適合當頭條,只略遜於“教皇不是天主教徒”。報導中援引的銀行家,是德意志銀行(DeutscheBank)的約瑟夫•阿克曼(JosefAckerman)和巴克萊資本(B
arclaysCapital)的鮑博•戴蒙德(BobDiamond)。因此你可能會想,他們的積極性帶有作秀的成分。你說對了。這兩位紳士均表示,贊成向銀行徵稅,用於成立一隻國際紓困基金,專門紓困被認為“大到不能倒”的機構。若在全球範圍內實施這樣一項計畫,則不會改變各銀行在競爭中所處的地位,儘管這會帶來一種可能性:這項稅收將轉嫁到儲蓄者和借款者身上。這隻基金將確保金融體系的穩定,同時避免在將來給納稅人造成負擔。
或許是這樣吧。但更有可能的是,通過把“大到不能倒”的概念制度化,這項計畫會加重“道德風險”這一根本問題。它還會把政府向銀行業體系注資的舉措,從應對極端緊急情況的一種例外措施,轉化為一種期望,甚至是一種應得的權利。
問題資產救助計畫(Tarp)向美國公司提供了7500億美元財政資金。在英國,據國家審計署(NationalAuditOffice)估計,補貼、注資和擔保涉及的資金總額接近1萬億英鎊(合1.59萬億美元)。德國、法國和歐洲央行(ECB)也都承諾
拿出了大筆資金。要建立一隻能夠確保全球金融體系穩定而不求助於納稅人的基金,需要籌集數萬億美元資金。
沒有人認為這種事真的會發生。不管是在過去還是在將來,要承保一場像2007-08年那種規模的金融危機,唯一可靠的承保人就是發達經濟體的納稅人,那么大數額的賠付資金只能來自他們。人們或許希望,貸款和擔保最終耗費的資金,會遠遠低於媒體大肆渲染的數額,部分成本也可從金融業收回。然而,普通公民還是擺脫不掉金融危機的成本。
不過,銀行應繳納風險相關稅收、以反映自身活動可能造成的成本,這種想法還是很有吸引力的。那么,“大到不能倒”這一保險應該收取多少保費才算合適呢?目前,信用保險市場頗為活躍。對於已開發國家,信用違約互換(CDS)利率平均為80基點左右。對於不受政府支持的大型銀行,利率幾乎不可能比這低。但對全球銀行業的總負債來說,即使是這樣的利率,也可能吞掉銀行業的全部利潤。
對此估算結果有兩種解釋。第一,銀行的利潤不足以補償它們給全球經濟帶來的經濟風險。第二,市場極大地高估了信用風險。兩種解釋或許都有一定道理,但銀行和監管部門會傾向於第二種解釋。可以打賭,監管機構為銀行設定的風險相關保費,整體上將遠遠低於市場利率設定的保費,而且在不同風險類別之間,保費水平也不會相差太多。一切由政府提供或監管的保險都具有這種特徵,從汽車保險到健康保險、還有存款保險都是如此。
然而,在信用保險與常規保險之間存在一個關鍵區別。即使我銷售健康保險收取的保費低於公允水平,你也不能夠多買然後轉手賣出。但在信用市場上,你就能夠這么做。銀行已利用這一機會來大獲其利,特別是在去年。如果監管機構對銀行的這一扶持得到延伸並被正式確定下來,銀行就會變本加厲地這么做。
“大到不能倒”保險,很可能會給非金融經濟部門造成最糟糕的局面:公共部門對風險的控制力度減弱,納稅人掏腰包紓困的可能性增加。而對那些目前就已太過龐大和龐雜的機構來說,其地位還將藉此得到鞏固。解決“大到不能倒”問題的最佳辦法,是不再把它當作問題看待,而不是去遷就它。
問題解決
2011年全球監管者應該達成共識,同意挑選出一個擁有高水平資本的全球大型銀行團體。如此一來,將會讓這些大型銀行更加安全,與此同時監管機構還可以移除浙西阿銀行的部分利潤,以防它們變得太大。但是,要想取消大型貸款商所喜愛的納稅人擔保,將需要更多的基礎性舉措。因此,要想做到這一點,可能要花費數年的時間。
全世界的監管者都認為,被認為是“大而不能倒”的銀行,是非常危險的。因為自身的重要性,這些大銀行享受著盲目和輕率的政府支持。因此,大型貸款商往往擁有較高的信貸評級,而且還可以為存款和批發融資(wholesalefunding)支付較少的利息。這無疑導致這些大貸款商越來越大,相互之間的聯繫越來越緊密。
一般地說,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方法是讓這些大銀行變得不太可能倒閉;另一種方法則是對它們進行改組,旨在允許它們倒閉,而且還不會威脅整個銀行業系統。在2011年,監管者很可能會集中在第一種選擇上。
旨在為促進全球銀行系統之間的合作和監管而建立的一個全球性論壇——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aselCommitteeonBankingSupervision),正在計畫創辦擁有更多資本的大型的、相互聯繫的銀行。大多數大型銀行的執行者相信,他們將被迫進行旨在補充資本的額外籌資。按照監管委員會的規定,他們所擁有的最低資本比率將不低於10%,遠高於小型貸款商的7%。
較高的資本比率,將會讓大型銀行變得更安全,同時額外股權的成本將會和來自便宜端起債券的部分利潤相互抵消。但是,不可否認,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案存有瑕疵。首先,要想認定系統的銀行規模的大小,並非易事。就拿雷曼兄弟來說,按照美國的標準,該銀行並非特別大。但是,該銀行在美國金融體系中的位置卻非常重要。這一點從該銀行破產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就能看出來。
其次,通過擬定一份系統機構的名單,監管者冒著傳遞出有關“這些銀行全部都是安全的”信號的風險。實際上,在列出名單的同時,監管機構實際上是做出了將會援助這些銀行的承諾。如此一來,“大而不能倒”的問題會越來越糟糕。最終,國內監管者將不得不為不同的規則做出不同的解釋,由此也就產生了不公平的競爭平台。
現在,讓我們來分析一下第二種方法。對銀行進行改組,目的是為了讓他們承受較小的風險。首先,要強迫貸款商自己重組,旨在讓自己變得更具安全性。這也是監管者要求大銀行撰寫所謂的“生前預囑”(livingwill,指的是如果陷入困境該做些什麼)的原因。
當然,現在寫什麼“生前遺囑”之類的,還有些為時過早。但是,只要問題還沒有解決,政客和監管者們就會一直承受準備推行激進解決辦法的壓力。
總而言之,很明顯,僅僅是若能夠大銀行擁有更多的資本,並不能解決“大而不能到”的問題。但是,這可能是監管者們在2011年最希望實現的最好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