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史蒂芬·加漢 Stephen Gaghan
主演:喬治·克魯尼 George Clooney
馬特·達蒙 Matt Damon
Kayvan Novak ...
國家/地區: 美國
上映日期:2005年11月23日 美國 ...
片長:126 min
劇情介紹
克魯尼在片中扮演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一個職業特工,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全身心投入的事業裡面竟然有令他不安的現實,馬特·戴蒙在片中扮演一個石油貿易經紀人,他家裡遇到了令人難以想像的悲劇,只好在與一個理想主義的海灣王子(由亞歷山大·斯迪格扮演)的交往中尋找心靈的安慰。由傑弗雷·賴特扮演的企業律師在耍了手腕將本來有問題的兩大美國石油公司合併搞成功時本人也面臨一個道義上的內疚感。這幾個角色在龐大複雜的石油行業里均占據著自己的一席之地,可他們對於自己的所作所為將對世界的影響卻是毫不知情……這些身份懸殊而高深叵測的人們都沒意識到,由此而來的連鎖反應正醞釀著一場轟動全球的巨大動盪……
羅伯特·貝爾(喬治·克魯尼)是個有二十一年深厚功底的美國老特工,並且他在中東地區多年的與恐怖分子周鏇的經歷更是令其練就了一身決好的文武本領。在榮耀地獲得了美姑國會頒發的“紫心勳章”之後,又隻身奉命前往混亂已久的中東地區“定居”。最近,貝爾又瞄上了一個神秘的恐怖大亨阿基扎。阿基扎和納西爾王子的弟弟——中情局黑名單上的麥沙爾王子有著非比尋常的關係。因此,貝爾也跟蹤阿基扎來到了黎巴嫩的貝魯特,並巧妙地滲透到了該組織的內部。但組織的嚴密和黑暗內幕的紛繁複雜,也使得這位老練的特工如履薄冰、步步兇險。另外,中東地區的熱門職業之一,石油經紀人出身的伯奈特(傑夫里·懷特)也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幕後黑手們的盤上棋子任意被擺弄。伯奈特為一家名為康奈克斯的石油公司做事,眼前的工作是幫助公司收購另一家位於中亞地區哈薩克斯坦的同類公司。該公司擁有裏海周邊地區發達的石油管線,但按照國際慣例,如果裏海在地理概念上被定義為內陸湖,那么周邊國家就同樣擁有管線的使用權,從而康奈克斯的利益也將受到挑戰。一心為“公”的伯奈特自然為了老闆的利益跑斷腿,但其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被捲入了更大更黑暗的政治陰謀與經濟黑幕之中。
曾同樣以優秀特工身份示人的馬特·戴蒙此次脫去“伯恩”的神秘外衣,做起了中東的石油分析師布賴恩。一臉木訥的布賴恩在受到阿拉伯王子的盛情邀請後攜妻兒老小前往參加聚會,在聚會上,倒霉的布賴恩之子不幸觸電身亡,布賴恩也由此獲得了巨額的經濟補償,從此我們這位看似“famer”的分析師也被無情地捲入了這場浩瀚的黑色漩渦當中,不能自拔……
演員介紹
喬治·克魯尼出身在演員世家,父親尼克·克魯尼也是一名職業演員,因此喬治·克魯尼在五歲時,就曾經在父親的節目演出。但是他直到21歲時才打定主意進入演藝界,搬到洛杉磯居住。他連續演了將近幾部電視影集,都沒有引起注意。他自己曾經說過:“在電視界最好的演員不見得有最好的際遇,因為他們需要的人不見得是演技最好的,而是最有自信的。”在了解這個道理後,加上自信的喬治·克魯尼果然展現了無與倫比的性感魅力, 《急診室的故事》讓他開始首度嘗到走紅的滋味,這時他的年紀已經超過三十了。讓他躍登銀幕偶像的是電影《一日鍾情》 ,喬治·克魯尼在片中展現了他不太循規蹈矩的瀟灑魅力,他和米歇爾·菲佛也榮登當年最登對性感偶像。隨後他一路走紅,出演了相當眾多的賣座影片,諸如《紅色警戒》 、 《蝙蝠俠》 、 《完美風暴》 、 《十一羅漢》等一系列出色的作品,令他一直躋身於好萊塢一線演員的陣容。在演藝事業上獲得成功的同時,他又開始嘗試執導影片,初試牛刀的《危險思想的告白》一舉獲得銀獅獎,在2005年又推出第二部導演作品《晚安,好運》又一次成為奧斯卡的熱門影片。幕後製作
【熱點問題】
一個半世紀前,在美國的賓夕法尼亞誕生了世界第一口具有現代意義的油井,從此石油工業開始拉開序幕。時至今日,被喻為“黑金”的石油早已成為各個國家經濟、社會和軍事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對國家安全更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影片正是以此為切入點,展現出牽扯世界的內幕真相。
片名“Syriana”是地理學術語,是指位於中東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的熱點地區。作為一部政治驚悚片, 《辛瑞那》涵蓋了外交政策、情報工作、石油工業和恐怖主義等諸多國際問題。影片以兩大石油公司的合併作為主線,發展出錯綜交橫的細枝末節,勾繪出四個主要人物的人生脈絡。為CIA賣命的特工鮑勃為隱藏身份欺騙了親人幾十年,卻最終被組織出賣;野心勃勃的律師班尼特與父親隔閡頗深,竟讓事業變成要挾命運的砝碼;年輕有為如沐春風的布萊恩成了利益之戰的犧牲品;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巴基斯坦移民瓦希姆不滿於殘酷現實,誤入了恐怖攻擊的不歸路。這一切讓世人看到,個人的命運完全被動盪的外界所支配,而個體的變故又都在細微中影響著世界。
【現實反思】
本片劇本改編自羅伯特·貝爾的回憶錄《不看邪惡:來自CIA反恐老兵的真實故事》。羅伯特·貝爾曾於1976年至1997年任CIA行動處的案件官員,曾在伊拉克、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摩洛哥首都拉巴特、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蘇丹首都喀土穆和印度的新德里工作,見證過很多秘密行動的始末。他在回憶錄中提到,在他和同事們為國家安全鋌而走險的同時,也目睹了CIA存在的種種錯誤體制:海外行動嚴重受限,一些特工根本不了解當地的語言和風俗,招募新人不是以能力智慧作為標準,而是徹頭徹尾的變成了一場政治活動。當“9·11”慘劇發生時,貝爾竟沒絲毫感到吃驚,正如他在書中序言所寫:“全世界都目睹了CIA由於疏忽而付出的慘重代價。”
《辛瑞那》是憑《毒品網路》獲得奧斯卡最佳劇本獎、金球最佳劇本獎的史蒂芬·加漢嚮導演陣營進軍的第二部影片,早在謀劃《毒品網路》的劇本時,加漢就曾注意到毒品貿易同石油工業的相似之處,石油和毒品一樣讓世界上癮。後來史蒂文·索德伯格和喬治·克魯尼拿著羅伯特·貝爾的回憶錄找到了他,貝爾的經歷順理成章的成了《辛瑞那》的雛形。加漢說,影片的故事在內斂而隱諱的告訴觀眾,我們生活在一個極其複雜多變的社會,片中的人物沒有好壞之分,不具有傳統角色的發展命運,而且出現的疑問不存在簡單答案,一切將留給觀眾更多的思考,這也正是“後9·11”時代現實世界的真實體現。
【全球奔拍】
由於在影片中使用的語言多達70種,並且嚴格限定口音標準,劇組輾轉於十多個國家物色演員,從紐約、倫敦、開羅,到巴林、杜拜、科威特和大馬士革,每處參加試鏡的演員都趨之若鶩。
為了讓自己一改紳士風度成為不易暴露身份的特工,克魯尼必須在一個月內增加體重35磅,留上落腮鬍,儼然一位市井中的中年男人。不過這多餘的體重也讓克魯尼吃盡了苦頭,特技動作中的一次意外讓他頸椎受傷,由此引發了劇烈的偏頭痛,一個月的臥床修養讓他錯過了《十二羅漢》的宣傳活動,最後不得不依靠手術解除傷痛。
全片由曾為《明日帝國》和《不羈夜》掌鏡的羅伯特·埃斯維特用兩部手持攝影機拍攝完成,從而營造出影片紀錄片式的影像風格。影片的取景地跨越了三大洲,200人的劇組和100名演員頻繁往返於世界各地,僅戲服就多達2000套。本片是繼2003年自殺式炸彈襲擊後第一部到卡撒布蘭卡拍攝的電影,也是第一部獲得杜拜官方批准拍攝的西方電影。
花絮
·原著作者羅伯特·貝爾在片中扮演了一名CIA官員。
·米歇爾·莫娜漢曾在片中有段鏡頭,但由於在試映式上觀眾反應影片過長,於是她的情節被剪掉,米歇爾·莫娜漢在2005年的另一部影片《地獄神探》 (Constantine)也遭遇了相同命運。
·格里泰·斯卡綺曾在片中扮演鮑勃·巴恩斯的妻子,但後來該角色被刪剪。
·片中Sloan Whiting律師事務所的正門畫面出自美國最大的律師事務所Jones Day。
·史蒂芬·加漢曾希望由克里斯汀·貝爾扮演布萊恩的角色,但由於後者要出演《新世界》 (The New World)而作罷。
·哈里森·福特曾拒絕扮演由後來的喬治·克魯尼扮演的鮑勃角色,後來在接受《帝國雜誌》的訪談時,他說沒能扮演這個角色是他電影生涯中的遺憾之一。
·在劇本的初稿中,鮑勃的姓氏不是巴恩斯而是貝爾,與原著作者羅伯特·貝爾同姓。
精彩對白
Bob Barnes:If anything happens to me or my family, an accident, an accusation, anything, then first your son will disappear, his body will never be found. Then your wife. Her body will never be found either. This is guaranteed. Then, whatever is the most dangerous thing you do in your life, it might be flying in a small plane, it might be walking to the bank, you will be killed. Do you understand what I'm saying? I want you to acknowledge that you do understand so that we're clear and there won't be any mistakes.
鮑勃·巴恩斯:如果我和我的家人發生什麼事,一次意外,一項指控或者別的什麼,那么首先你的兒子會人間蒸發,他的屍體永遠不會被找到,然後是你妻子,她也一樣。這是前提。隨後,不管你有過何等危險經歷,你可能在搭乘飛機,可能在走向銀行的途中,你會被幹掉。你明白我說的嗎?我希望你能明白,這樣我們都心知肚明,不會有任何差錯。
穿幫鏡頭
·CIA監控室牆上的數字掛鍾在一段鏡頭中停止不動。
·當鮑勃和納西爾王子在貝魯特賓館的電梯中時,電梯的一角反射出攝影機鏡頭。
·鮑勃賣給伊朗人的飛彈並非是美國製造的,而是俄羅斯製造的地空飛彈。
·在片頭時女人換衣服的場景中,她的高跟鞋也換成了運動鞋,而當她走開時,卻傳出高跟鞋的腳步聲。
相關評論
簡談《辛瑞那》(Syriana)的故事背景和人物關係
《辛瑞那》(Syriana)是2005最為神奇的電影,可惜由於內容稍微有些複雜微妙,絕大多數隻圖消遣的觀眾沒法沉下心去琢磨,故而不大待見。而且這種複雜微妙,主要是因為在題材層面的專業性,不是電影技法方面的。因此,為了讓更多人來欣賞此片,有必要先拆除這個知識壁壘。但這種知識性,正體現出編導“充分尊重觀眾智商”的嚴謹態度,那些為了短暫的取悅而編造看似容易理解的弱智荒唐情節的電影,才是對觀眾的最大不尊重——當然,這種判斷僅限於現實題材電影。
閒話少說,正事開鑼。按照俺自己的理解,簡單整理一下影片中出現的線索與人物;不對之處,還望達人指正;同時,也希望能對大家理解該片有些小小的幫助。當然,認為“看電影只不過是看個特效聽個聲響”的同學可以忽略此文,免得浪費時間、徒增煩惱。
【CIA與飛彈】
George Clooney同學扮演的CIA特工,是一線特工,CIA術語叫“field agent”,也就是CIA從情報到實施環節的最後一環——實際執行任務的人。
電影開頭在德黑蘭跟Clooney交涉的是兩兄弟,剛看開頭時,他們的身份還只是“伊朗地下軍火商”,後來我們從CIA頭頭們的談話中可了解到,他們其實是“腐敗”的伊朗情報人員。Clooney殺他們的具體理由,電影並沒有明說,但絕對是CIA的委派的任務,非他自己私自行動。CIA應當是發現那兩兄弟實際上是伊朗情報官,所以才要將計就計借軍火交易之便殺了他們;但是沒想到這兩兄弟在職務之便,還幹些“私活”——把一顆飛彈賣給了中東恐怖組織。這顆飛彈就是後來巴基斯坦少年用於充當轟炸油港的武器。(美國歷史上做過N多這樣“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事情,經常尿床的拉登同學,當年就是美國撈的幫助對象)本來這樣的刺殺行動是秘而不宣的,大家悶在肚子裡就行了。但是Clooney的角色太過於負有責任心,堅持給上級打報告說丟失一枚飛彈的事情(美國官方很可能在“暗殺爆炸”事件之後就立馬發表了聲明,標明此事與美國無關;如果Clooney在飛彈的事情上咬住不放,“暗殺伊朗情報官員”的事很可能被捅出來;電影中多次暗示Clooney雖然能力不錯,但是還不適合這種官僚作風);上司本來想召他回總局當個坐辦公室的“管理層”,誰知他在一次CIA與國會中東小組的一次聯合聽證會上再次口無遮攔(挑戰“政治家”們的幼稚想法),從而失去升職坐辦公室的機會。
既然不能在CIA總部當文職,他決定還是回到自己最擅長的“前線”好了。這時,正好CIA根據美國利益,決定支持中東那個富有的石油國家的二王子做繼承人,那樣好讓美國更好地控制;而大王子則頗有思想和號召力且不想依靠美國,已成眼中釘。因此,Clooney再次充當了CIA(或者說美國)的棋子——被派去執行暗殺大王子計畫。和他聯繫的,是以前充當過美國情報工作的一個名叫“穆薩維”的傢伙(黎巴嫩真主黨前總書記就叫穆薩維,也許電影是在致敬?哈哈~~),由這個傢伙提供給Clooney同志關於大王子的情報。沒想到的是,這個穆薩維同志早已不在美國這邊,或者說他至少是多重間諜,或者說在那個點上,他是為伊朗工作的。Clooney殺了伊朗的情報官,為了向伊朗邀功,穆同學反過來綁架了Clooney,而且試圖通過刑訊逼供挖出美國部署在伊朗乃至中東的整個情報線來;幸好當時是在黎巴嫩真主黨境內,真主黨和美國雖然也是死對頭,但黨總書記(類似現任的“哈桑”同學)暫時不想美國情報官在自己轄區內發生過於嚴重的事故(那樣可能會激起美國的強烈反彈),所以制止了穆同學要Clooney的命。以後就是外交程式了,大家都退一步,Clooney也被美國大使館轉運回了華盛頓醫院。但是,因為穆薩維同學已經放出口風:Clooney就是殺害伊朗情報官的人,CIA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只好刻意疏遠和Clooney的聯繫(這裡有一段精彩的場景:Clooney的三個上司討論如何撒謊,說Clooney早就脫離他們控制云云),實際上是完全拋棄Clooney,讓他充當了炮灰。即使Clooney同學在伊朗情報機關的報復下不死,他也會因為FBI對他的調查而被捕入獄(那樣就可以封住他的嘴了)。
Clooney同學要反擊的話,就必須找出是誰想封住他的口,也就是說要找出“刺殺大王子”行動的幕後主使人。幸好Clooney還有個秘密武器,那就是那個名叫“斯坦”的神秘人物(William Hurt扮演)。斯坦這哥們出場的時候已經不在情報機關工作(從事什麼“顧問”工作,和俺導師一樣,嘻嘻),但是電影無疑暗示他有很強的情報信息網(有點類似於《慕尼黑》中那個“法國老爹”),Clooney多次找他幫忙,是他指點Clooney去找懷庭(Dean Whiting)同學。懷哥們的身份,電影雖然沒有直接透露,但至少可以肯定他是美國數一數二的律師事務所的創始人之一,政治能力可謂通天,他的事務所大到為中東石油王國處理生意,正是他相中了親美(且無能)的二王子而要幫助後者幹掉反美的大王子。所以,說白了,懷庭這個“人”,代表的就是那種無處不在的“美國力量”,或者說“美國霸權”。跟這種人斗,來斯文的肯定不行,好在Clooney是一線特工,深知所謂“貝魯特法則”(實際上就是“不擇手段”的法則),他直接威脅懷庭同學和他家人的生命,這個他是能做到的。Clooney贏了,對他的調查停止了,他也拿回了護照。至於他為什麼重返中東,為什麼要再去見大王子,是為了阻止暗殺嗎?電影並沒有明說,但Clooney這個角色的性格電影已經展示得很清楚了,他有自己的原則;雖然他的整個情報生涯都是被人利用,但他還是想儘量保持某種Integrity,這個詞我覺得很難準確翻譯成中文,是“正直,誠實,廉正,完整,完全”多種意思的融合,但並不完全是個“道德”概念。反正是出於這種Integrity,他就去了,在見到大王子的那一刻,精確制導飛彈也在他們中間爆炸......
所謂飛彈,說複雜是複雜,說簡單也簡單:給她一個目標指令,它飛到目標然後爆炸就是了。不同的是“制導”方式,也就是目標輸入和確認的模式。這個目標可以是一個雷射發射器照射的點,那就是雷射制導飛彈(這一模式,可參見《燃眉追擊》(Clear and Present Danger)中轟炸毒梟聚會的場景);目標也可能是事先就輸入導演導引晶片、發射後無需全程動態調整的(適合對付體積比較大的不動目標)。電影中所採用的,最有可能是機載或艦載精確制導飛彈,由飛機上的雷射定位裝置或者通過軍事衛星的視頻定位裝置,來指引飛彈飛向目標;以影片中實際的畫面效果來看,通過衛星定位的可能性更大(《愛國者遊戲》(Patriot Games)中也有用這一模式來襲擊恐怖分子基地),當然,也不排除用上了電子偵察機的定位系統。
【石油、華盛頓與世界】
影片四條故事主線中,馬特戴蒙的能源分析師和兩個巴基斯坦“少年恐怖分子養成”的故事都比較簡單,容易理解,這裡不多說了(戴蒙代表公司參加石油國王Party時,兒子觸電身亡,大王子以給他們公司石油開採權作為補償,進而讓他當上自己的經濟顧問;戴蒙想和王子一起發動政變實現理想,但是被美國破壞)。比CIA這條線更複雜的,是華盛頓律師這條線,當然,這一切都是石油引起的,就讓我們從石油談起:
電影的開始,黑哥們小律師本尼迪克特去見懷庭的時候,後者就說明了當前局勢:Connex這個美國大石油公司在中東石油競標中,輸給了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從後面的信息提示來看,這是大王子有意脫離美國的努力);而一個叫Killen的小石油公司(總部在德克薩斯,布希他家開的?嘻嘻~~)卻獲得了哈薩克斯坦最大的原生油田的開發權(因為中國石油公司接手那箇中東石油項目,受僱於美國公司的巴基斯坦少年失業了,稀里糊塗被誘惑進了恐怖組織……嘿嘿,這個關係是不是有點那個?不是映射俺們偉大的祖國暗中助長恐怖勢力么?Anyway,這樣大是大非的小事,和本文無關,讓政治家們考慮去吧~~)。所謂“失之東隅,補之西牆”什麼的,Connex就想通過併購Killen的方式來吞下哈薩克斯坦這個大肥肉。表面看來,這只是公司行為,但背後卻關係到美國的國計民生,所以政府不會不理的。說白了就是:為了美國利益,所有人都是希望合併成功、然後奪得哈薩克斯坦油田的;但是在“業務層面”,卻要做出些成績來,好顯得美國司法界有些“誠意”,不至於落下“為了政治利益犧牲司法公正”的把柄,而我們的小黑哥們律師本尼迪克特同學,正是處於這場風暴的節骨眼。
從工作關係來看,本尼迪克特是屬於懷庭所有的律師事務所的中下級律師。前面說了,懷庭能量非常大,Connex石油集團也是他的客戶之一,他給本尼迪克特的任務,就是要查出以Killen這么小公司的能量,是如何獲得哈薩克斯坦那塊肥肉的;這其中肯定有貓膩,儘早查出來,就可以趕在美國法務部前頭儘早想好對策。注意,這裡“查清貓膩”並不表示律師事務所是為了司法公正,而是說問題肯定是存在的,他們首先要搞清楚問題有多大,牽涉到什麼層面的人,才能想清楚到時候要通過做出什麼樣的犧牲,才能給公眾一個“說得過去”的交代。這些,就是本尼迪克特所說的“due diligence”。本來這一辭彙是指公司併購時雙方要事先查清對方的底子,以防止不必要的損害。在本片中,該詞有了更深一層含義,那就是“做給人看的調查”。因為上到美國政府,下到美國人民,都是會從這一合併(進而控制哈薩克斯坦油田)中獲得好處的,所以沒人會真正反對。但是政治經濟圈中的“黑幕”又是人所共知的,不挑出幾個“替死鬼”來,是大家都無法相信的——或者更精確的說——是會給美國“司法公正”這塊溫情脈脈的面紗抹黑的。所以,必須要有這“必要的勤奮”。
問題的關鍵在於,以誰作為犧牲?Killen公司是通過賄賂哈薩克斯坦能源部長的方式獲得油田開採權的(具體賄賂的途徑和方式,電影中通過本尼迪克特之口說得很清楚,這裡就不羅嗦了),具體執行人是Danny Dalton。電影並沒有具體透露這個傢伙是幹嘛的,但通過已知信息可推斷:他是Killen總裁Jimmy Pope的好朋友(甚至有可能是合伙人),同是德克薩斯人,不知怎么和哈薩克斯坦能源部長搭上了關係,Killen通過他設立空殼公司以資助部長女兒私立學費的渠道,向部長行賄了7000萬美元。具諷刺意義的是,美國法律中是明文規定“賄賂外國官員是犯罪”的,儘管私下做得很多,但正如懷特說的:“在華盛頓,沒有調查你就說明你是清白的”。言下之意是“多少黑幕是隱藏在法律冠冕堂皇的外表”下啊。
美國法務部是清楚這點的,大檢察官Donald千方百計想從本尼迪克特這裡套信息,沒想到小黑哥們“看起來像綿羊”,其實是狡猾的“老虎”,能跟法務部玩交易。他們在電影后半段達成協定:只要本尼迪克特查出足夠的“黑幕”證據和足夠級別的“腐敗分子”,法務部就會罷手,從而通過Connex和Killen的合併案;但是,光有一個Danny Dalton是不夠的,還得多加一個“夠份量”的替死鬼才夠“遮羞”。狡猾的本尼迪克特趁機將自己的直接上司Sydney Hewitt拉下水。Sydney也是列屬懷庭的律師事務所,是比本尼迪克特高一級別的合伙人,當時擔任Connex集團華府地區的首席顧問。他也從併購案中私下撈了不少好處。本來這沒啥,但輪到“墊背”,算他運氣差。這件事情肯定也是經過懷庭首肯或默認的,丟車保帥嘛,政治風浪里要玩大的就得懂得妥協與出賣。說到妥協、背叛啥的,該片中CIA與律師這兩條線可謂展現得淋漓盡致,複雜而微妙的政治、經濟、軍事利益關係,都以“原生態”的方式現形了,看似不動聲色,實則觸目驚心。電影中有個小線索大家可別忽視了,那就是CLI(Committee for the Liberation of Iran,伊朗解放委員會)這個組織。它不是政府機構,但卻是個強有力的Lobbying組織,也就是能對國家政策產生重大影響的民間組織,組織成員來頭可都不小,懷庭、Connex和Killen的頭頭們、Danny Dalton等都是其成員,可以猜測的是其中很可能還有不少資深參議員與眾議員。挖掘到底的話,該組織其實代表了美國在中東的利益。美國為什麼要“解放伊朗”?當然不會是為了伊朗民眾享受民主與自由,而是為了自己可以在世界石油競爭中取得更有利的地位:控制了伊朗,美國就能更方便地將中東地區(已經控制了的伊拉克地區)和哈薩可斯坦的石油走陸地管道輸送到歐洲地區,這比海運至少要節約一半的成本。對於一個國家的工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來說,石油是血液,管道就是血管,諸位看看這幾年圍繞俄羅斯石油輸出管道的交鋒,就會明白其中利害。
【亂里乾坤,自有精妙】
搞清楚了故事背景和人物關係之後,本片其實不難懂。我們對電影的不明白之處,恰好是反映了普通民眾對高層內幕和世界風雲不得其解的狀態。電影的主要目的是呈現,而不是答案,甚至也不是批判。但我覺得這種精妙的呈現,比任何直接的批判或膚淺的答案都要有力量。
從題材和表現手法來看,它和《斷臂山》正好是截然相反的兩極(一個理性,一個感性),但各自都精確地把握了自身題材所內涵的神韻,以及選擇了表現題材的最細膩而微妙的途徑。具體好處,俺想另文詳敘。
總的感覺,《Syriana》其實應當比《晚安好運》(Good Night, Good Luck)、 《卡波提》 (Capote)、甚至《衝撞》 (Crash)更應該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但大家也看到了,影片對於美國現實政治的批判要比其他所有影片都要辛辣、生猛得多(更何況是這種有理有據的批判,絕非憤青似地高調耍無賴),所謂奧斯卡也不過是個“面子工程”,自然也就容不下這樣的“異端”了。但個人覺得,《Syriana》在電影藝術上的成就,比之題材的衝擊力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影片的攝影、台詞、表演、場面調度、剪輯、故事結構、內涵情感......無一不精妙。如此龐大的格局,如此複雜的線索,如此眾多的人物,細細回想起來,都非常恰當而完美地分布並隱隱相連,實在是令人讚嘆。隨便提一點比較微妙展現而容易被忽視的東東:大家有沒有注意,在四條線索中,都隱藏著容易被忽視“父子關係”呢?展開來去,電影中還有多少這樣好玩而耐人尋味的東東啊......
《Syriana》就是這樣一部看似凌亂,實則精妙細膩的電影。看了這樣的電影,那些以“線索、人物眾多”作為“故事講得很糟糕”之藉口的導演,應該狠狠地汗顏一下。毫不誇張的說,《辛瑞那》這樣的電影,是甩給那些不負責任、敷衍了事的編導們的一記辛辣而響亮的耳光!
精彩劇照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1980—2013)
奧斯卡金像獎於1929年首次在位於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的好萊塢羅斯福酒店頒發,並從此每年頒發一次。奧斯卡獎不僅是美國電影業界年度最重要的活動,同時也倍受世界矚目。奧斯卡金像獎與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被視為世界影壇最重要的四大電影獎。本期導航模組盤點1980年至2013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