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鄭愁予(1933-),男,原名鄭文韜,祖籍河北寧河,出生於山東濟南。15歲開始創作新詩。1949年隨父至台灣。畢業於新竹中學。1955年在台灣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夢土上》。1956年參與創立現代派詩社。1958年畢業於台灣中興大學。曾在基隆港務局任職。1968年應邀參加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畫”,同年獲“第二屆青年文藝獎”。1970年入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創作班進修,獲藝術碩士學位。1985年獲耶魯大學無限期續聘,曾應聘為“中國時報文學獎”決審委員,1990年至1992年任台灣《聯合文學》總編輯。2003年接受美國加州註冊世界文藝學院榮譽學位。現旅居美國,任耶魯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
經歷
抗戰期間,隨母親轉徙內地各處,在避難途中,由母親教讀古詩詞。15歲開始創作新詩,他有古典詩人的情操,但詩的語言主要是白話,表現的也主要是自己的生活體驗。
1949年鄭愁予隨家人去台灣後,一面學習,一面繼續從事寫作。其作品受到紀弦賞識,1963年成為現代詩社中的主要成員。
1955年中興大學畢業後,在台灣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夢土上》。鄭的早期詩作多為關懷社會的詩。
1968年應安格及聶華苓之邀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之活動;同年獲“第二屆青年文藝獎”,次年,任愛荷華大學東亞語文學系中文講師;1983年獲愛荷華大學創作藝術碩士學位,繼續入讀新聞學院大眾傳播博士班,並在東亞語文學系任教。
1985年獲耶魯大學無限期續聘,其妻余梅芳亦在耶魯大學圖書館東亞收藏部工作。曾應聘為“中國時報文學獎”決審委員,1990年至1992年任台灣《聯合文學》總編輯。
詩作15首由法國文學教授Martine Vallette Hemery譯成法文,在Liasse(Huitieme)刊登出版。出版詩集包括《鄭愁予詩選集》、《鄭愁予詩集I》、《鄭愁予詩選》等。
鄭愁予對香港的文學教育貢獻亦甚;1989年應香港市政廳公共圖書館之邀,主持“文學月詩講座”;2002年,香港教育局將《雨說》一詩編入中學教科書,並將《水巷》一詩編入職校教材;同年,擔任“香港雙年文學獎”評審,並參加“科技大學現代文學座談會”。
2003年接受美國加州註冊世界文藝學院榮譽學位。1994年開始與孫康宜教授合教中國現代詩通論。現旅居美國,任耶魯大學東亞文學系教授。 其名作《錯誤》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的絕唱”。
文學年表
1933 出生於山東濟南;愁予父親為鄭曉嵐將軍,因此他從小就跟著父親不斷遷徙的軍旅生活,從濟南、北平、南京、漢口、武漢、衡陽、桂林、陽朔、柳州、梧州到廣州,行遍大半個中國,飽覽大陸各地的風土人情,山水風光;愁予幼年時值抗戰末期,經歷兵荒馬亂的流離生活,中國遭逢的巨大破壞與災難,逃難時親眼所見的悲慘狀況一直深烙於他心中,這也是他堅持人道關懷詩
魂的原因之一。1947 入北京大學文學班學習;在校刊上發表〈礦工〉一詩,為第一首對外發表的詩。
1949 在衡陽的道南中學與同學組織了「燕子社」,創辦並發行了油印的刊物《燕子》;並在五月以「青蘆」的筆名,自資出版了第一本詩集《草鞋與筏子》;後來跟著家人到了台灣新竹,就讀新竹中學;此時他十分愛好體育,曾任台灣青年登山協會常務理事、滑雪委員會委員,還是台灣省的田徑代表和台灣陸軍足球代表隊隊員;後來考上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畢業後在基隆港務局工作,這一工作為他寫下大量優美的航海詩提供了條件。
1952 《現代詩》主編紀弦約他到台北會面,並給予讚揚勉勵,此後他用筆甚勤,陸續在《野風》、《現代詩》、《公論報》、《自立晚報》發表詩作,開始了他正式的詩人生涯,在台的第一首詩〈老水手〉。
1955 在台第一本詩集《夢土上》出版。
1966 《衣缽》出版。
1967 《窗外的女奴》出版,任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總幹事時,曾與朱橋合編過「幼獅文藝」,當時想了很多新點子,辦活動、座談,搞專題策畫。
1968 赴美愛荷華大學,成為聶苓主持的「國際寫作計劃」成員。
1969 進愛荷華大學東亞語文學系任教。
1970 轉入愛荷華大學人文學院「詩創作坊」就讀,並獲創作藝術碩士學位;後來又進入該校「大眾傳播學」博士班研讀。
1973 轉赴耶魯大學東方語文學系任高級講師。
1974 《鄭愁予詩選集》出版(志文出版社)。
1979 《鄭愁予詩集1951~1968》出版(洪範出版社)。
1980 《燕人行》出版。
1982 入選《陽光小集》「當代十大詩人」。
1983 入選《台灣詩人十二家》之一。
1985 《蒔花剎那》(香港)、《雪的可能》出版。
1986 《長歌》出版(自印)。
1990 《刺繡的歌謠》出版。
1990至1992年擔任《聯合文學》總編輯,共36期;在他擔任總編輯時,使《聯合文學》產生了一些異於以往的風格,原本以散文、小說與評論為主軸的雜誌,加入了一些詩的園地,如64期的「近代著名情詩選粹」、66期的「詩之旅」專欄、70期的「詩世界」及71期的「詩潮」,此後,更立「詩」為一專欄,開闢了更多新詩作品發表的空間,使文壇將更多目光投向詩,由此可見愁予對詩的努力與貢獻。
1993 《寂寞的人坐著看花》出版。
1996 獲國家文藝獎;《隨身讀——夢土上》出版。
1997 詩作〈錯誤〉編入台灣高級中學國文課本,為自五四以降首次入選的兩首白話詩之一,亦為台北國立編譯館多年來之首次改版。
1999 被選為台灣文學三十位「經典作家」之一,得票為詩歌類之冠;此項選舉係由台灣文建會與台北聯合報共同主辦。
2000 《鄭愁予詩的自選II》出版(北京出版社)。
2001 受聘為耶魯大學「駐校詩人」;獲頒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第五屆傑出會員獎。
2003 接受美國加州註冊世界文藝學院榮譽學位
2004 《鄭愁予詩集II1969~1986》出版。
個人榮譽
重要詩作包括《夢土上》、《衣缽》、《窗外的女奴》、《鄭愁予詩選集》、《鄭愁予詩集Ⅰ》、《燕人行》、《雪的可能》、《蒔花剎那》、《刺繡的歌謠》、《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等14種。
詩集《鄭愁予詩集Ⅰ》被列為“影響台灣三十年的三十本書”之一。詩人在80年代曾多次選為台灣各文類“最受歡迎作家”,名列榜首。曾獲青年文藝獎(1966)、中山文藝獎(1967)、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1968)及“國家文藝獎”(1995)。1990年代初期,香港政府審定的高中國文教科書選用鄭愁予的兩首詩。台灣自1997年起在重新審定的高三國文課本里選用鄭愁予的新詩。2002年香港教育局將《雨說》一詩編入中學教科書並將《水巷》一詩編入職校教材。作品已有八種歐、亞文字譯介。
人物評價
鄭愁予出版的實際雖然算不上多,但它的詩在台灣傳唱的程度,恐怕並不亞於李後主、李商隱。
他的詩中貫穿著兩種互補的氣質神韻。一種是豪放、爽快、豁達的“仁俠”精神,另一種則是曲折動人,情意綿綿,欲語還羞的婉約情韻,這兩種氣質充分顯示了詩人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正是這種修養使他避免了台灣現代詩派的缺點,把中國的傳統意識和西方現代派的表現技巧結合得渾然一體,使他成為地地道道的“中國的中國詩人”。
鄭愁予其人其詩都給人一種神秘感。他本人是一個運動健將,但詩中表現的卻是一個多情書生;他有著極深的文學修養,但他卻畢業於法商學院;他身為現代派的主要干將,但他的詩卻處處流淌著古典韻味;他的詩婉約猶如李商隱,但豪放起來酷似李白。 鄭愁予比較有名的詩作,比如《錯誤》、《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稱為“浪子詩人”。
鄭愁予比較有名的詩作,比如《錯誤》《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為抒情主人公的。因此他被稱為“浪子詩人”。對此,鄭愁予不以為然,他說:“因為我從小是在抗戰中長大,所以我接觸到中國的苦難,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這些寫進詩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實影響我童年的和青年時代的,更多的是傳統的仁俠精神。”仁俠也好,浪子也罷,總而言之,“不是常常回家的那種人。”也許正是仁俠精神和浪子情懷的結合,才使鄭愁予的詩有如此動人的藝術魅力。
代表作
【火煉寂寞的人坐著看花】
焚九歌用以煉情
燃內篇據以煉性
煉性情之為劍者兩刃
而煉劍之後又如何就
煉煉火的自己吧
煉自己成為容器
不再是自己而是
大實若虛
此所謂爐火純青
是容飛鵝即興闖入
過癮而不
焚身
【佛外緣】
她走進來說:我停留
只能亥時到子時
你來贈我一百零八顆舍利子
說是前生火花的相思骨
又用菩提樹年輪的心線
串成時間綿替的念珠
莫是今生邀我共同坐化
在一險峰清寂的洞府
一陰一陽兩尊肉身
默數著念珠對坐千古
而我的心魔日歸夜遁你如何知道
當我拈花是那心魔在微笑
每朝手寫一百零八個痴字
恐怕情孽如九牛而修持如一毛
而你來只要停留一個時辰
那舍利子已化入我臟腑心魂
菩提樹同我的性命合一
我看不見我也看不見你只覺得
唇上印了一記涼如清露的吻
【貴族】
別劫去我的憂鬱;那個灰色的貴族;
別以陽光的手,探我春雨的帘子,
我不愛夕照的紅繁縷,印做我的窗花,
我住於我的城池,且安於施虐白晝的罪名,
別挑引我的感激,儘管馳過你晚風的黑騎士,
別以面紗的西敏寺的霧,隱海外的星光誘我:
你該知道的,那灰色的貴族----
我不欲離去,我怎捨得,這美麗的臨刑的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