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科學百科》](/img/4/310/nBnauM3X0MDMzgjM0YDM1cTOwMTM0cDNzMjNwADMwAzMxAzL2A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科學百科》是專為中國青少年編寫的一部彩色圖解科學百科,按照學科種類分為基礎科學、地理、天文、生物、動物、植物、醫學、交通通信、軍事科學、套用科學與當代新科技等10部分,並增加了近年來各個領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並重。全書用生動流暢的語言、豐富精美的彩色插圖,並配以科學、準確的圖解文字,形象、直觀地向青少年展示了多個領域內的知識,新穎的版式既增加了信息含量,又使頁面生動活潑,使青少年在充滿趣味的閱讀中愉快地增長知識、開闊視野。
編輯推薦
![《科學百科》](/img/c/460/nBnauM3XwcDMygDMxYDM1cTOwMTM0cDNzMjNwADMwAzMxAzL2AzLx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科學百科》
內容全面:全書分為基礎科學、地理、天文、生物、動物、植物、醫學、交通通信、軍事科學、套用科學與當代新科技等10部分,並增加了近年來各個領域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引領青少年站在科學的前沿,及時學習和掌握最新的科學知識。
體例科學:體例編排注重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繫和邏輯次序,脈絡清晰、簡明快捷,力圖使各門類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科學的有機整體,方便青少年及時學習和掌握。
圖片豐富:400餘幅精美圖片,與文字相輔相成,幫助青少年形象、直觀地理解各學科知識,從而激發其熱愛科學、學習知識的興趣。
藝術理念:版式設計、圖文編排注重文化知識與現代審美的有機結合,並貫穿始終。加上先進的裝幀設計和全彩的內文印刷,全力為青少年打造一個具有豐富信息含量的多彩閱讀空間,彰顯《科學百科》的欣賞價值和藝術價值。
圖書目錄
![《科學百科》](/img/d/9f1/nBnauM3XyITN4YDN4YDM1cTOwMTM0cDNzMjNwADMwAzMxAzL2AzL3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基礎科學
黃金分割律的發現
阿基米德浮力定律的發現
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富蘭克林與避雷針
光速是如何測出來的
倫琴與X射線的發現
愛因斯坦與他的相對論
門捷列夫發明元素周期表
地理
認識地球的結構
青藏高原從海底到世界屋脊的變遷
南極冰蓋下的秘密
極光形成之謎
造福人類的洋流
厄爾尼諾現象對人類有什麼危害
溫室效應與全球氣候變暖
中國古代的天文觀測工具
伽利略與天文望遠鏡
宇宙大爆炸理論與宇宙起源
宇宙中的神秘天體
太陽的結構
揭開月球的秘密
哈雷與哈雷彗星
帥。之謎
生物
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
達爾文創立生物進化論
列文虎克發明顯微鏡
施旺創立細胞學說
孟德爾與生物遺傳規律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能消滅害蟲的微生物
動物
動物的種類
動物是怎樣記憶的
駱駝——不怕乾旱的沙漠之舟
海龜和鱷魚為什麼會流淚
蜜蜂的建築本領
秩序井然的螞蟻世界
動物是怎樣睡眠的
招潮蟹為什麼能準確預知潮汐
植物
植物也有語言嗎
森林是怎樣調節氣候的
為什麼新種的樹林無法替代原始森林
秋天樹葉為什麼發紅
葉綠體與光合作用
醫學
中醫診斷法與神醫扁鵲
麻醉劑是怎樣發明的
哈維發現血液循環的機理
巴斯德與巴氏消毒法
青黴素的發現
愛滋病是如何發現的
交通通信
瓦特與蒸汽機
萊特兄弟與飛機的發明
磁懸浮鐵路及其套用前景
光導纖維的發明與信息高速公路
貝爾與電話的發明
神通廣大的全球定位系統
軍事科學
烏龜與坦克的研製
性能各異的水雷家族
“長著眼睛”的巡航飛彈
貧鈾彈的危害
預警飛機——戰場上的空中指揮所
次聲武器的發明
利用基因工程製造的基因武器
海上巨無霸——航空母艦
太空“間諜”——偵察衛星
防毒面具為什麼狀似豬嘴
蝙蝠與夜蛾間“電子戰”的啟示
潛艇的構造與性能
套用科學與當代新科技
計算機的研製歷程
磁芯存儲器的發明
身手不凡的神經計算機
神通廣大的微型機器人
怎樣有效地利用網路
虛擬技術的功用
巧用海浪發電
風力發電技術與風電場
用途廣泛的雷射技術
人造衛星怎樣一曠上太空
人類探索月球的歷程
人類在太空的住所——空間站
海水溫差也可用來發電
圖書文摘
避雷針是由富蘭克林發明的。富蘭克林用不導電的材料把一根金屬棒固定在高樓頂部,而後用一根導線將其與大地相連。這樣,打雷時天空中產生的強大的電荷可以通過金屬棒直接流入地下,這樣便可以避免對建築物和人造成傷害。
富蘭克林設計避雷針的靈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萊頓瓶的實驗。1751年夏天,富蘭克林住處附近的一座教堂被雷電擊毀。他驚奇地發現,天空中的雷電現象和科學界著名的萊頓瓶內外兩層箔片相連的爆炸現象具有異曲同工之處。
萊頓瓶是一種能夠聚集電荷的瓶子,由荷蘭萊頓大學的科學家們研製出來。長久以來,人們認為是上帝製造了天空中的雷電,打雷是神在發揮威力,認為人類根本無法控制這種現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到1745年時,人們對摩擦生電的原理已經有所了解,但是由於摩擦產生的電量非常之小,因此對電的性質還無法進行深入的研究。
萊頓大學的科學家經過長期研究,終於研製出這個叫萊頓瓶的裝置。它的構造很簡單,就是在普通玻璃瓶的內壁和外壁上分別貼上銀箔,內壁銀箔通過導線與帶電體連線起來,外壁接入地下。這樣,當帶電體不斷接收電荷時,內壁的銀箔上就會聚集大量的電荷。
科普讀物(十二)
科普讀物就是與科學技術普及有關的書籍。這類讀物的特點一是要善於把複雜的科學理論用最簡明的語言加以說明,使一般讀者能夠大體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到深入淺出;二是所介紹的科學知識一定要準確無誤,不能給讀者留下含混不清的概念,更不能使讀者得到錯誤的知識;三是它以介紹當代科學新成就為主要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