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平時你看到的東西,比如口紅、朱古力、乳酪、牛仔褲、割草機、汽車、吉他、拉鏈……多數人對這些東西的構造完全不了解,本書就是寫給那些有懷疑精神的人、有科學探索精神的人,向人們一一剖析物質世界的構成。揭示的是隱藏於受歡迎的食品、舒適的衣物、複雜的機械和創造性的方便用具背後的秘密。本書所選擇的各個物品代表了影響工業、運輸、音樂、食物、休閒和生活方式的科技的發展和前進趨勢,包含了具體的、對各個生產步驟地詳細描寫,科學術語和定義的簡單描述,並且每個章節都使用圖片和標註進行輔助說明。目錄
導讀
安全氣囊
汽車
條碼掃瞄器
牛仔褲
防彈背心
乾酪
朱古力
密碼鎖
光碟
隱形眼鏡
有框眼鏡
吉他。。。。。
書摘插圖
時間:1873年
現今世界流行時尚以無常和多變而令人眼花繚亂,然而牛仔褲作為人們衣櫥中的“基本配備”卻已經超過了一個世紀,至今仍熱度不減。無論服裝潮流如何變換,這種粗糙的斜紋棉布製成的衣物基本沒有什麼改進,卻一年又一年,一季又一季,甚至一代人又一代人,受消費者歡迎、為人們所需要。服裝或許會褪色,可是對時尚的狂熱追求卻永不褪色。牛仔褲是由舒適的丁尼布製成的一種休閒褲。很早以前就成為最受農夫、裁縫、礦工和牛仔們歡迎的經久耐用的工作褲。在過去50年間,學生和年輕人已經把牛仔服當成了非正式的制服,緊跟潮流的設計師也給牛仔服貼上了領導時尚的風向標標籤。丁尼(Denim)布料已經有很長的歷史,這個名字來自於sergedeNimes,後者是一種強韌的斜紋嗶嘰布料,原產於法國的尼姆市(Nimes)。起初它是由羊毛織成的,在18世紀,紡織工人開始在布料中加入棉線,最後棉線成為唯一的原料。最開始這種堅韌的布料是被用來做船帆的。在一個非常偶然的情況下,一些聰明的熱那亞人決定使用這種結實的布料來做褲子,這就是牛仔褲的起源。牛仔褲是藍色的,這是因為丁尼布在做成牛仔褲前需要經過從靛青植物中提取的藍色顏料的漂染。事實上早在公元前2500年,在亞洲、埃及、希臘、羅馬、英國以及秘魯,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靛青作為染料。牛仔褲的生產商一直從印度進口靛青,直至20世紀人造靛青技術開始發展為止。據人們所知牛仔褲是由李維·史特勞斯,一個來自德國的美國新移民於1853年發明的。史特勞斯是洛杉磯的一個商人,當他發現在加利福尼亞淘金的礦工需要比普通褲子更加結實耐用的工作褲時,便開始設計、銷售由丁尼布做成的牛仔褲,並把它命名為“李維斯”。於是在將近10年的時間裡,李維斯牛仔褲成為加利福尼亞的礦工、農夫和牛仔們最日常的衣物。
最初的李維斯牛仔褲並沒有在接縫處使用鉚釘的設計。鉚釘褲是一個叫雅各布·戴維斯的裁縫——他從俄羅斯移居到美國,為一些礦工發明的,他們總向他抱怨簡單縫製的丁尼褲不夠耐撕扯,無法裝他們的工具。1873年史特勞斯以69美元,相當於美國一個專利申請費的價碼買下了戴維斯的主意。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牛仔褲的樣式基本沒有什麼改變。1920年拉鏈代替了紐扣(隨後的歲月里,紐扣作為一種流行設計又重新回歸)。1937年由於教育委員會抱怨學生牛仔褲上的鉚釘經常在桌子上留下劃痕,原本釘在牛仔褲背面的鉚釘被移到了口袋內。同樣牛仔擔心他們的馬鞍被損壞,而父母則擔心家裡的家具或者汽車的防護板被刮花,於是在20世紀60年代,鉚釘完全從牛仔褲的後袋上消失了。在20世紀50年代,牛仔褲在十幾歲的青少年間變得很流行。1957年,生產商在全球共售出了1.5億條牛仔褲。10年後,光美國消費者就已經購買了2億條牛仔褲。1977年,美國人共買了5億條牛仔褲。在牛仔褲剛開始流行時,時尚界人士分析低成本是其獲得巨大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可是在20世紀70年代,牛仔褲的價錢已經翻倍,卻仍供不應求。有時為了滿足消費者的購買需要,生產商會銷售一些不合規格的產品,就是那些有點兒小缺陷平常不會出售的商品。儘管對牛仔褲的需求量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下降,卻因為設計師的品牌牛仔褲進入市場而有短時間的增長。世界各地受歡迎的時裝設計師開始在市場上銷售自己設計風格的牛仔褲,而且定價極為昂貴。生產商堅持不懈地尋找使牛仔褲的需求保持在高位的方法。他們細心分析購買趨勢,設計出柔軟的丁尼面料,以適合所有人——從嬰兒到老人的需求。真正的牛仔褲是由100%的棉布做成的,甚至其縫線也是棉的;也可以用聚酯混紡面料代替棉布,不過不怎么流行。最常使用的染料是人工合成的靛藍。傳統的鉚釘是銅製的,但是拉鏈和紐扣是鐵制的。設計師的標牌由布料、皮革或塑膠製成,有些也會用棉線刺繡在牛仔褲上。
科普讀物(十二)
科普讀物就是與科學技術普及有關的書籍。這類讀物的特點一是要善於把複雜的科學理論用最簡明的語言加以說明,使一般讀者能夠大體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到深入淺出;二是所介紹的科學知識一定要準確無誤,不能給讀者留下含混不清的概念,更不能使讀者得到錯誤的知識;三是它以介紹當代科學新成就為主要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