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夜裡,亞歷山德拉·莫頓時而在夢中聽到虎鯨的呼喚。那聲音就像林中的風,從遠方愈發強烈地傳來,最終響徹耳畔……那是獨特而美妙的鯨的語言,那一串串潺潺流水股的泛音是如此完美,仿佛訴說著什麼。
鯨的聲音通常不會從水中傳人空氣。風平浪靜的時候,約翰斯通海峽安靜得可以聽到數千米以外渡鴉的叫聲。可如果少了水聽器,就根本聽不到海底的鯨魚家族的交響樂了。
對我們來說,海底世界黑暗而且深不可測。可對鯨而言,它發出的每一個聲音都會在瞬間完成對海底世界的三維細節描述。視覺無法穿過多數物體的表面,而聲音卻可以。回聲定位就像你的雙手在黑暗中撫過愛人的臉頰,儘管看不清他的面龐,但你的觸覺卻能彌補這一缺憾。
作譯者介紹
亞歷山德拉·莫頓,美國生物學家,海洋哺乳動物學家。從1976年起,就一直從事海洋哺乳動物的研究。1984年至今,她一直居住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海岸一個偏僻的小海灣,研究和記錄各種虎鯨的聲音、語言和生活習性。
目錄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書摘
夜裡,我時而在夢中聽到鯨的呼喚。那聲音就像林中的風,從遠方愈發強烈地傳來,最終響徹我的耳畔。多數情況下我能分辨出究竟是哪一群在呼喚,是雌性的、遷徙的、G族的,或是我另一群虎鯨中的幾隻,我對它們已經研究了近25年。若是在晴好的夜晚,這獨特而美妙的語言就一定來自54歲的母族長齊迪卡的家族,那一串串潺潺流水般的泛音是如此的完美,正如一聲聲顫抖著的嘆息,讓我也深深體味到了這份靜謐。
有的夜晚我從這樣的夢中醒來,卻發現它根本不是夢。
我光著腳衝下樓梯,把耳朵貼近水聽器的揚聲器,聽到老齊迪卡正呼喚它的孩子們。我按下了磁帶錄音機的錄音鍵,在聲音日誌上記下日期和時間,新一天的工作就這樣開始了。
在我屋外的克里莫航道水下15英尺處垂著一個水聽器。連線它的一條黑色電纜蛇一般地從我窗外漂浮著的厚厚一層海藻中蜿蜒穿過,爬上布滿礁石的河岸,潛人長滿沙龍白珠樹的灌木叢,繞過種滿甘藍的花園,鑽過溫室和雞舍,然後又沿著地板溜進了我的房子裡。我的房子就落腳在加拿大西海岸一個低矮的峭壁上。
坐在書桌旁,喝杯濃濃的咖啡,寫寫東西,輸輸數據,或是在一堆鯨背鰭的黑白照片中挑挑揀揀,我的每個早晨就是這樣開始的。如果哪天沒有鯨出現的話,那在這一天裡我最先能聽到的通常都是小蝦劈里啪啦的響聲,天一亮,它們也跟著活躍起來了。有時我也會聽到水獺吱吱的叫聲或是海豚高聲的嘰嘰喳喳,那聲音很像攝影師從水下傳出的刺耳尖聲。水聽器不加分辨地把這些聲音一股腦兒地都傳到了我這兒來。但我時常能聽到的,還是船舷外馬達刺耳的噪響。我生活的地方叫迴響灣,這裡沒有陸路,人們去其他地方只能坐船。
要想研究一種野生動物,你就必須使自己的生活節奏與之合拍。只有這樣,你才能更多地接觸到它們,而且更重要的是,只有這樣,你才能了解它們究竟如何在地球上生存。我們為陸地所困的人類,主要是通過眼睛來感受周圍的環境:陸地和景象。而一頭虎鯨卻幾乎僅靠聽覺就能感知它的水中世界:海水和聲音。生活在迴響灣,我可以最大限度地走近虎鯨的世界,又不必真的待在水裡。
我不斷地探聽鯨的訊號,尋覓鯨的身影。每次在我叫6歲的女兒起床、準備早飯、刷牙或是打電話的時候,我總會豎起耳朵,仔細留意著揚聲器里的響動。我的眼睛分秒不停地仔細觀察著水面,看是否會有鯨浮上來呼吸時四射的水霧。一天之內,我會不止70次地湊近一副野外高倍雙筒天文望遠鏡,緩緩地調整焦距,前前後後地掃視著水面,只盼著能看到一隻虎鯨黑色的背鰭揚出或是沉入水面。我幾次發現鯨的時候,不是在收拾花園,就是在烤麵包,要么在寫論文,或是在給女兒編辮子。發現虎鯨的那一次,我正在沖淋浴。一旦發現到一隻鯨,我就像著了魔似地開著我那條22英尺長的平底小漁船“黑鯨灣號”,跟著它出了海。這些鯨游到哪兒,我的船也就會開到哪兒。我記下它們的呼吸間隔,錄下它們發出的聲音,觀察它們對周圍環境的反應。我成了它們的影子。
科普讀物(十二)
科普讀物就是與科學技術普及有關的書籍。這類讀物的特點一是要善於把複雜的科學理論用最簡明的語言加以說明,使一般讀者能夠大體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到深入淺出;二是所介紹的科學知識一定要準確無誤,不能給讀者留下含混不清的概念,更不能使讀者得到錯誤的知識;三是它以介紹當代科學新成就為主要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