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書》
正文
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重要出版物,內容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種知識,並且介紹工業技術和各種機器、工具。《百科全書》編纂過程中,有若干文學界知名人士撰寫了文學方面的條目,但並沒有形成以《百科全書》為中心的文學流派。不過《百科全書》所代表的啟蒙運動的精神卻深深地影響了18世紀法國文學。1745年,巴黎書商勒·勃勒東籌劃翻譯出版英國1727年出版的一部《科技百科全書》。擔任翻譯者發現這部書已經落後於當時的形勢,於是書商決定請人編寫一部法國的百科全書。他請文學家狄德羅和數學家達朗貝(1717~1783) 主持其事。1750年,狄德羅發表編寫《百科全書》的《說明書》。1751年,達朗貝發表《預告詞》,詳細闡明從古至今人類思想發展的過程和各種科學的分類。《百科全書》在編寫和陸續出版過程中,兩次遭到當局勒令“中止”。達朗貝面臨重重困難,恐受牽連,於1759年宣布退出《百科全書》的編輯工作,由狄德羅獨力承擔這一項艱難繁重的任務。他用了20年時間,撰寫哲學、歷史和套用科學方面的條目一千多條,常到工匠的作坊中訪問觀察,詳細了解機器和工具的結構及其性能,寫成條目,並請人繪製圖像,附在卷後。全書於1772年問世,總計32卷,包括正文17卷,附錄4卷,圖片11卷。
為《百科全書》撰寫條目的,有當時法國各方面的學者。在文學領域內,孟德斯鳩、伏爾泰和盧梭都為《百科全書》撰寫過條目。《百科全書》對文學的影響不在於個別條目,而在於它的總精神,它的啟蒙運動的思想,那就是:反對傳統思想(主要指17世紀的“正統”思想);反對權威(主要指封建統治和君主專政);反對信仰(主要指天主教會);追求政治上和學術思想上的自由;提倡科學技術,振興工業;堅信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不斷進步,按照資產階級理性主義的理想,改造人類社會。18世紀法國文學的主流體現了《百科全書》集中表現的啟蒙運動精神。
參考書目
J. Le Gras, Diderot et l'Encyclopédie, Malfère, 1928.
Albert Saboul, Textes Choisis de l'Encyclopédie, 1952.
配圖
相關連線
科普讀物(十二)
科普讀物就是與科學技術普及有關的書籍。這類讀物的特點一是要善於把複雜的科學理論用最簡明的語言加以說明,使一般讀者能夠大體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到深入淺出;二是所介紹的科學知識一定要準確無誤,不能給讀者留下含混不清的概念,更不能使讀者得到錯誤的知識;三是它以介紹當代科學新成就為主要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