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魚,是用鰓呼吸、用鰭游泳的水生脊椎動物的泛稱。
近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最早的魚形動物,揭開了脊椎動物史的序幕。從這一點看,它們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脊椎動物間接的“遠祖”。然而真正的魚類卻出現於3億年前,今天的魚類,僅僅只是由它們演化而來的極小一部分種類。目前,世界上已知魚類2.8萬種,估計約3萬種,是52500種脊椎動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大類。
在美麗的太陽魚種類中,最為奪目的種類就是這一款被稱為“嫦娥”的種類,其閃爍著耀眼的金屬藍色色調的魚身上,布滿了桔色的斑點,眩目而美麗的眼睛後端有一雙宛如耳狀的花紋,這是它們明顯的標誌。
作者簡介
易剛,作家。文字散見於《國家人文地理》等報刊,併入選《新散文百人百篇》等多部詩文集。喜遊歷探索自然,愛讀書品味人生;崇尚“知行合一”的古訓。出版有《我只是天堂的過客》、《感動宣言》、《石頭開花》(合著)、《中老年旅遊聖經》(合著)等。
目錄
魟魚
鱘魚
鯉魚
錦鯉
鯽魚
錦鯽
金魚
草魚
鱅魚
鰱魚
䰾
白甲魚
異鱗
棒花魚
鯖魚
部分章節
草魚
草魚,是鯉科草魚屬的唯一種。草魚有草棒等近20種俗稱,簡直就是在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架勢,故意混淆人們的視聽。
草魚的身體略呈圓筒形,較長,頭部稍平扁,尾部側扁;嘴巴呈弧形;上頜略長於下頜。魚身呈淺茶黃色,背部青灰,略帶草綠,腹部灰白。胸、腹鰭略帶灰黃,其他各鰭淺灰色。
草魚一般喜歡在淡水的中、下層和近岸多水草區域游弋。貪食,活潑好動,游水快,常成群覓食。草魚在魚苗階段攝食浮遊動物,幼魚期兼食昆蟲、蚯蚓、藻類和浮萍等,體長達10cm以上時,完全攝食禾本科等水生植物,是魚類中典型的“素食主義者”。中國除新疆和青藏高原以外,皆可見它的身影。
另外,還有一種俗名“野草魚”的赤眼鱒,外形酷似草魚,唯有眼睛的上半部有紅色斑,故名。這也是它最顯著的特徵之一。
鱅
鱅魚是鯉科鱅屬的唯一種。它的英文名就是“大頭魚”的意思。這也意味著鱅魚的精華在於魚頭。在我做淡水魚研究和拍攝之前,根本不曉得鱅魚是什麼東西。現在才知道它就是人們常說的花鰱。
鱅魚的身體側扁,頭極肥大。嘴巴也較大,下頜稍向上傾斜。眼小,位置偏低,嘴上沒有須。鱗片較小,腹面僅腹鰭至肛門有皮質腹棱。胸鰭長,末端超過了腹鰭的基部。身體側上半部為灰黑色,腹部灰白,兩側雜有許多淺黃色及黑色的不規則小斑點。
鱅魚以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為主要產地,喜歡生活於水體的中上層,動作較遲緩,不喜跳躍。以浮遊動物為主食,亦食一些藻類。
……
書摘與插圖
![書摘與插圖](/img/e/c50/nBnauM3XzUjN3ITM3gzM1cTOwMTMyYTO5EDOwADMwAzMxAzL4MzLy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科普讀物(十二)
科普讀物就是與科學技術普及有關的書籍。這類讀物的特點一是要善於把複雜的科學理論用最簡明的語言加以說明,使一般讀者能夠大體明白其中的道理,做到深入淺出;二是所介紹的科學知識一定要準確無誤,不能給讀者留下含混不清的概念,更不能使讀者得到錯誤的知識;三是它以介紹當代科學新成就為主要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