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印度

印度共和國,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領土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國家]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占全國總人口的46.3%。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藥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印度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開發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原始社會

迷人的印度舞蹈少女迷人的印度舞蹈少女
在訥爾默達河谷地區發現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類化石(後定名為訥爾默達人)表明至少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印度已有人類居住。訥爾默達人的系屬分類未定(直立人智人);對於其生存年代從距今20萬年到50萬年不等。舊石器時代晚期大約開始於4萬年前,結束於1.5萬年前。

中石器時代對應地質學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廣泛分布於次大陸各地及斯里蘭卡;在斯里蘭卡發現了最早的中石器時代遺址,而最北的遺址發現於興都庫什山脈,那裡的文化看起來是同一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直接發展。

大約自公元前6000年以後起印度各地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範圍更加廣泛。印度新石器文化總體來說晚於兩河流域文化。

印度的金石並用時代,或稱為紅銅時代,但金屬也已經進入人類生活。金石並用時代的文化主要發現於恆河與亞穆納河河間地,以及拉賈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

早期文化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在巴基斯坦西旁遮普)命名,稱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達到相當發達和成熟的情況下,由於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終徹底消失。

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化體系,這一文化(有時以其聖典的名字稱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種姓制度在這時大概已經出現。這一歷史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也常稱為佛陀時期。列國時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躍,出現了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

十六雄國

十六雄國是16個強盛的王國或共和國,其範圍涵蓋肥沃的印度河-恆河平原,其實也有其他較小的國家,散布在這個範圍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國是:迦屍、憍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濕波、阿槃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在許多印度邦國之中,位於今比哈爾邦的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

孔雀王朝

公元前6世紀末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河平原一帶。

在大流士一世之後侵入印度的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他對孔雀王朝的興起起了助推作用。

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之後不久,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難陀王室。旃陀羅笈多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王朝。他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了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孔雀王朝終於在阿育王時期到達顛峰。

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廣泛。大月氏人成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

笈多時代

貴霜帝國在強盛了若干世紀之後分裂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們在北印度的優勢地位的是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後印度的第一個強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常常被認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期。與孔雀王朝一樣,笈多王朝的發源地是在摩揭陀;這個王朝的頭幾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們確實統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則並沒有擴張得太遠。在文學上,出現了古代印度最偉大的詩人迦梨陀娑。

從中亞侵入印度的嚈噠人嚴重地損害了笈多王朝。嚈噠人後來被印度社會所同化,但他們在5~6世紀的活動促成了帝國的解體。許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對笈多王朝的中央權力,於是這個帝國迅速瓦解了。所謂後笈多王朝(實際上與真正的笈多王室沒有關係)的統治權力再次退回摩揭陀。

拉其普特人

大約在7世紀北印度興起了一種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們在7~8世紀之後的印度歷史中起了突出作用。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間的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

阿拉伯人在8世紀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開了穆斯林遠征印度的序幕。9~11世紀在南印度出現了幾個強大的王國,如朱羅國(注輦)和潘地亞。其中朱羅國曾經侵入印度尼西亞諸島嶼。

德里蘇丹國

伊斯蘭對印度的真正征服開始於11世紀,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蘇丹馬赫穆德遠征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嚴重破壞。伽色尼王朝在中亞的領土於1173年被其位於阿富汗的原附庸廓爾王朝吞併。廓爾王朝的統治者穆伊茲丁·穆罕默德(廓爾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賴戰役中決定性地擊敗了兆汗人;他留在印度的總督(出身奴隸)顧特卜-丁·艾伯克於1206年採用蘇丹頭銜統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區,定都德里。此後直到莫臥兒帝國建立,北印度的歷史即為德里蘇丹國的歷史。

莫臥兒帝國

德里蘇丹國瓦解造成的權力真空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現。1526年,突厥人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巴卑爾從中亞進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潰了羅第王朝的最後一個蘇丹易卜拉欣·羅第。巴卑爾占領了德里並被尊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繼而在1527年擊敗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滅了阿富汗人的殘存力量。由巴卑爾建立的政權被稱為莫臥兒帝國。

奧朗則布去世後的莫臥兒帝國稱為“後期莫臥兒”。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皇帝大都昏庸無能,馬拉塔人愈戰愈強,大有取莫臥兒而代之的趨勢。但是,決定印度命運的因素是歐洲列強。

殖民時期

18世紀上半期的印度18世紀上半期的印度
最早在印度建立據點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他們的殖民地位於莫臥兒帝國版圖之外。此後荷蘭人也積極介入,並打敗了葡萄牙人。奧朗則布在帝國極盛時期忽視歐洲殖民者的危險,而他的子孫們在被迫面對歐洲人時已經由於帝國衰落而軟弱無力。到了18世紀,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歐洲強國主要是英國和法國。經過一番鬥爭,英國人取得了優勢,把法國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幾個小殖民點。

經營英國在印度事務的主要實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1818年馬拉塔人勢力最後覆滅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最晚被英國兼併的印度領土有信德(1843年)、錫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貝拉爾(1853年)和奧德(1856年)。由於殖民者的種種不利政策,1857年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

1858年通過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東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全部職權;並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英國人也正式結束了已無存在意義的莫臥兒王朝,將巴哈杜爾沙阿二世流放到緬甸。此後印度進入由英政府直接統治的時代。

中世紀後期的印度和東南亞中世紀後期的印度和東南亞
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占整個印度面積的40%(有些省里也有土邦)。以印度為根據地,在亞洲遏制俄國擴張的思想使一些英國官員致力於西北方向擴展英屬印度的疆域,結果引發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抗英戰爭。1885年,印度國大黨成立。1906年組建全印穆斯林聯盟。英國人有意識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

在1885年以後,印度幾乎每年都有民族主義者的集會,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官僚顯然漠視印度人的訴求。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目標僅僅是避免出現饑荒。

1909年英國通過莫萊-明托改革法案,規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機構改選中實行分別選舉,此後教派政治成為制度,印度民族運動分裂。

印巴分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印度民族主義的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1919年4月13日發生英軍屠殺印度民眾的阿姆利則慘案。這些事實使已經成為國大黨主要人物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轉變了對英政府的態度,並於1920年改組國大黨。國大黨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多次領導反英鬥爭,其指導方針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印度民族運動繼續發展。1944年甘地與真納的會晤以失敗告終,而印度穆斯林已經廣泛支持建立獨立的伊斯蘭教國家。

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1946年發生印度皇家海軍起義。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根據該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於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

共和國

獨立後的印度共和國面臨著一系列嚴重問題,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帶來的後遺症。獨立後第一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就由於克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衝突。尼赫魯執政時代,印度傾向於社會主義,並仿照蘇聯制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畫。印度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大獲全勝,但也付出了倒向蘇聯的政治代價。印度於1975年吞併錫金王國,將原錫金王國設為所謂的錫金邦。21世紀初的印度,已成為世界新興經濟體之一。

2018年9月27日,印度最高法院宣布廢除刑法第497條涉及“通姦罪”的相關內容,標誌著這條沿用158年的陳年律法正式成為歷史。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印度行政區劃印度行政區劃
印度地處北半球,位於北緯8°24′~37°36′、東經68°7′~97°25′之間。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地形地貌

喜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嶽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乾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平原約占總面積的40%,山地只占25%,高原占1\3,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米。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占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氣候特徵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為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次年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自然資源

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占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鉻鐵礦1.24億噸,錳礦石6550萬噸,鋅589萬噸,銅352萬噸,鉛136萬噸,石灰石684.77億噸,磷酸鹽8100萬噸,黃金86噸,石油8.96億噸,天然氣6970億立方米。此外,還有雲母、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礦藏。森林覆蓋率為21.9%。

行政區劃

區劃

印度行政區劃中的一級行政區域包括有27個邦(省)、6個聯邦屬地及1個國家首都轄區。每一個邦都有各自的民選政府,而聯邦屬地及國家首都轄區則由聯合政府指派政務官管理。此外,雖然印度在南極洲並沒有擁有土地,但在當地亦建有二個科學基地:DakshinGangotri及Maitri基地。

印度27個邦名列表

安得拉邦 西孟加拉邦 阿薩姆邦 比哈爾邦 恰蒂斯加爾邦 果阿邦 特里普拉邦
曼尼普爾邦 喜馬偕爾邦 梅加拉亞邦 喀拉拉邦 古吉拉特邦 賈坎德邦 北阿坎德邦
旁遮普邦 卡納塔克邦 米佐拉姆邦 奧里薩邦 哈里亞納邦 錫金邦 泰米爾納德邦
拉賈斯坦邦 馬哈拉施特拉邦 那加蘭邦 中央邦 查謨-克什米爾邦 北方邦

首都

印度首都為新德里(NewDelhi),連同德里人口共1675.3萬(2011年)。德里位於印度恆河支流亞穆納河(又譯朱木拿河)畔,為中央直轄區,包括新、老德里和郊區鄉村在內,面積1485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446.3平方千米),是全印度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鐵路、航空樞紐。

國家象徵

國名

印度風光印度風光
印度共和國(TheRepublicofIndia),別稱婆羅多。印度者,唐雲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稱。(中略)良以其土聖賢繼軌,導凡御物,如月照臨,由是義故,謂之印度。”慈恩傳二曰:“印特伽國,謂印度也。”是月之名與Indu混也。

歷史上,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幾經改變。西漢譯為“羌獨”,東漢稱它為“天竺”。唐代玄奘則仔細探討了天竺的名稱,放棄了天竺、身毒、賢豆這些名稱,而根據當地發音,稱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譯名皆源於印度河的梵語名(Sindhu),其波斯語變音為(Hindu)、希臘語變為ινδία(India),龜茲語Indaka。

國旗

印度國旗為長方形,長寬之比為3:2。全旗由橙、白、綠三個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正中心有一個含24根軸條的藍色法輪。橙色象徵了勇氣、獻身與無私,也是印度教士法衣的顏色。白色代表了真理與和平。綠色則代表繁榮、信心與人類的生產力。法輪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阿育王在位期間修建於佛教聖地石柱柱頭的獅首圖案之一。一般說來,人們籠統地稱它為“阿育王法輪”(阿育王篤信佛教,對佛教的傳承與發展有著莫大的貢獻)。神聖的“阿育王法輪”象徵著真理與道德,也代表了印度古老的文明。法輪的24根軸條則可代表一天的24小時,象徵國家時時都向前進。

國徽

印度國徽印度國徽
印度國徽圖案來源於孔雀王朝阿育王石柱頂端的石刻。圓形台基上站立著三隻金色的獅子,象徵信心、勇氣和力量。台基四周有四個守衛四方的守獸:東方是象、南方是馬、西方是牛,北方是獅。雄獅下面中心處是具有古老印度教色彩的法輪;兩邊的守獸象徵具有悠久歷史的農業以及堅定不移的決心和毅力;圖案下面有句用梵文書寫的、出自古代印度聖書的格言“唯有真理得勝”。1950年1月26日,印度人民選擇這些古老的雄獅圖案作為國徽,以此來弘揚印度悠久的文化和歷史。

國歌

印度風光印度風光
《人民的意志》

歌詞大意:印度人的心和命運都由你管轄,你的名字使全國奮發,旁遮普、辛德、吉甲拉特、馬拉塔、達羅毗荼、奧利薩、孟加拉;文底那、喜馬拉雅發出迴響,朱木拿、恆河奏樂回答,印度洋的波浪唱著歌,向你頌讚向你祝福,一切人都等你拯拔。印度人的心和命運都由你管轄,你永遠無敵於天下。

國花

荷花。印度荷花主要有七種,故有“七寶蓮花”之稱。實際上,七種荷花只有二種是荷花,即白蓮花(芬陀利花)和紅蓮花(波頭摩花),其它五種都是睡蓮。

國鳥

藍孔雀。全世界共有3種孔雀,即藍孔雀、綠孔雀及剛果孔雀。印度分布的孔雀屬於藍孔雀,又叫印度孔雀

國樹

菩提樹。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各地的叢林寺廟中,普遍栽植菩提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

人口民族

人口

印度婦女印度婦女
印度的人口為13.26億人(2016年),是世界上僅次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二人口大國,人口數世界排名第二。其中男性人口6.237億,女性人口5.865億。根據普查結果,過去十年,印度人口增長率為1.764%,較2001年人口普查時的2.115%出現明顯下降。普查結果還顯示,印度目前擁有自獨立以來的最低兒童性別比例,即男女比例為1000:914。

人種

關於人種的劃分,歷來聚說紛紜。受到學術界普遍公認的劃分方法,是由B.s.古哈於1935年提出來的。他將印度的種族劃分為五個主要類型:尼格羅人(theNegroids)、原始澳大利亞人(theProto-Austroloids)、地中海人(theMediterraneans)、迪納拉人(theAlpoinarics)以及印度土著人

民族

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

該族占印度總人口的46.3%,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亞納邦比哈爾邦拉賈斯坦邦等地。多數人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大部分操印地語,少數人說烏爾都語。主要以務農為業。

泰盧固族(TELUGU)

該族占印度總人口的8.6%,又稱安得拉族。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大多信仰印度教,其次是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安得拉人嗜吃辣椒,喜歡喝茶。

孟加拉族(BENGALI)

該族占印度總人口的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和奧里薩邦等,操孟加拉語,大多數人信印度教。主要從事農業。

馬拉地族(MARATI)

該族占印度總人口的7.6%,主要分布在馬哈拉施特拉邦。主要信奉印度教和佛教。馬拉地人喜歡摔跤,還善於打板球、曲棍球和羽毛球。

古吉拉特族(GUJARATHI)

該族占印度總人口的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操古吉拉特語,多數人信仰印度教,少數人信伊斯蘭教和耆那教。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較發達。

加拿達族(KANNADA)

占印人口3.87%,說加拿達語,分布在卡納塔卡邦。

馬拉亞拉姆族(MALAYALAM)

占印人口3.59%,說馬拉亞拉姆語,分布在喀拉拉邦。

旁遮普族(PUNJABI)

該族占印度總人口的2.3%,主要分布在印度旁遮普邦,大部分人操旁遮普語,少數操印地語和烏爾都語。信奉錫克教和印度教。多數人從事農業,少數人從事畜牧業和手工業。旁遮普人能歌善舞。

阿薩姆族(ASSAMESE)

主要分布在印度的阿薩姆邦,操阿薩姆語。信奉濕婆神。多從事農業、畜牧業。以大米為主食,尤其喜歡喝茶。

奧里薩族(ORISSAI)

主要分布在奧里薩邦。奧里薩人主要信奉印度教,奧里薩一向被譽為印度教之鄉,素有印度教聖地之稱。奧里薩人以米飯為主食,衣著簡單樸素。

政治

政體

印度加爾各答麥丹廣場印度加爾各答麥丹廣場
印度是一個資本主義联邦制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但其職責是象徵性的,實權由總理掌握。國家的總統及副總統任期5年,由一個特設的選舉機構間接選舉產生。總統職位因去世、辭職或罷免等原因而出缺,印度憲法第65條規定由副總統代行總統職務。當新總統被選出及就職後,副總統恢復原有職務。總統如果因疾病或其它原因不能履行職務時,由副總統暫時代理總統職能直至總統返回辦公。

行政權力由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即印度的內閣)行使。議會多數黨向總統提名總理人選,由總統任命總理。然後再由總理向總統提名副總理及其他內閣成員。

印度國務院設國務卿一名、國務委員若干名。不設副國務卿

憲法

憲法於1950年1月26日生效。宣稱印度為聯邦制國家,是主權的、世俗的、社會主義的民主共和國。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公民不分種族、性別、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點,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的統帥,由聯邦議會及邦議會組成選舉團選出,每屆任期五年。總統依照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的建議行使職權。

議會

印度的立法權歸議會所有。議會分為上下兩院。上院稱為聯邦院,下院稱為人民院。

聯邦院議員不超過250人,其中,議長由共和國副總統擔任,有12人由總統指定,其他由各邦議會選舉產生。聯邦院不能提前解散,每年改選1\3的議員。

人民院有議員545人,其中,530人由各邦選民直接選舉,13人由中央直轄區選出,有2人由總統指定。人民院可以提出解散,議員任期5年。

政府

印度總統普拉納布·慕克吉印度總統普拉納布·慕克吉
行政機構由總統、總理和各部部長組成。總統由上下兩院和各邦議會的選舉團選出。總統名義上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但沒有實權。印度現任總統為普拉納布·慕克吉。總理領導的部長會議掌握實權。總理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各部部長由總理提名,總統委任。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權力機關,有權解釋憲法、審理中央政府與各邦之間的爭議問題等。各邦設有高等法院,縣設有縣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總統委任。總檢察長由總統任命,其主要職責是就執法事項向政府提供諮詢和建議,完成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檢察權,對憲法和法律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等。

政黨

(1)印度國民大會黨英迪拉·甘地派)(TheIndianNationalCongress〔IndiraGandhi〕):簡稱國大黨(英),通常稱印度國大黨。有初級黨員3000萬,積極黨員150萬。國大黨成立於1885年12月,領導了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和爭取印度獨立的鬥爭。印獨立後曾長期執政,1969年和1978年兩次分裂。1978年英·甘地組建新黨,改用現名。2004年和2009年人民院選舉中兩次成為議會中第一大黨,在2014年人民院選舉中遭受重挫,僅獲得44個議席。現任主席索尼婭·甘地。

(2)印度人民黨(BharatiyaJanataParty):1980年4月成立,其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印度人民同盟。自稱有350萬黨員。代表北部印度教教徒勢力和城鎮中小商人利益,具有強烈民族主義和教派主義色彩。1996年首次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並短暫執政。1998年至2004年兩度執政。2014年再次贏得人民院選舉,成為第一大黨,在中央單獨執政,該黨成員納倫德拉·莫迪出任總理。現任主席阿米特·沙阿。

(3)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CommunistPartyofIndia〔Marxist〕):簡稱印共(馬)。1964年以孫達拉雅和南布迪里巴德為代表的一派從印度共產黨分出後成立。黨員81.4萬(2002年),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黨。曾在西孟加拉邦長期執政,2011年5月結束在該邦連續34年的執政地位。現任總書記西塔拉姆·亞丘里(SitaramYechury)。

(4)印度共產黨(CommunistPartyofIndia):於1920年成立。1964年分裂,以黨主席什·阿·丹吉為首的一派仍沿用印共名稱。1981年4月,丹吉因支持英·甘地被印共開除出黨,該黨再次分裂。現任總書記蘇拉瓦拉姆·雷迪(SuravaramSudhakarReddy)。

(5)泰盧固之鄉黨(TeluguDesamParty):安得拉邦地方政黨。是印度政壇的一支重要力量,1999年大選成為全國最大的地方政黨。在安得拉邦執政,黨主席、邦首席部長錢·奈杜(NarraChandrababuNaidu)以重視信息技術著稱。

政要

總統普拉納布·慕克吉(PranabMukherjee)。1935年12月生於印度西孟加拉邦,印度國大黨成員。先後出任航運、運輸、稅收、金融等部門國務部長,以及財政部長、外交部長、國防部長等職務。2012年7月22日當選總統,7月25日就任。

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Modi),1950年9月17日出生於印度瓦德納加爾,印度人民黨成員。2001年10月就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並連任三屆。2014年5月26日任印度總理。

議會人民院議長梅拉·庫馬爾,2009年6月出任。

經濟

概述

印度風光印度風光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成長速度引人矚目。若以同等購買力來衡量,印度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4.457兆美元,與日本並列世界排行第三,僅次於美國、中國;但是若以美元匯率評估,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萬的已開發國家澳洲相差無幾。印度年成長率為5.8%,並於2011年至2012年間達6.1%。社會財富在印度這樣一個開發中國家極度不平衡,全國10%的人口掌控全國33%的收入。

由於印度人口眾多,平均國民生產總值很低,2011年,印度平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為3,694美元,列世界的第129位;美元匯率則為1,389美元,為世界第140位。1991年以前,受社會主義計畫經濟影響,經濟政策採行貿易保護主義,印度政府過分干預勞工及金融市場並監管商業活動,由於1991年印度經濟危機,加上蘇聯解體,新國大黨政府使印度開始實行經濟自由化改革,藉由外國貿易及直接投資,逐步轉型為自由市場,印度的經濟規模獲得了較快速度的增長。

印度經濟以耕種、現代農業、手工業、現代工業以及其支撐產業為主。全國仍有四分之一人口無法溫飽。印度外匯存底充足,匯率穩定,未來官方也將全面解除外匯管制,由市場決定幣值。印度製造業出口已經開始下滑,全國很多地區電力供應依然不足。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語的人口,目前是21世紀全球最主要的資訊服務業生產國、電腦軟體出口國以及眾多軟體工程師的祖國。

印度實行民主政治的同時實行社會主義,政府對私人經濟活動,外貿,外國資本直接投資嚴格控管。不過,1991年通過經濟改革,放鬆對外貿和外資的管制,逐漸開放國內市場。國有企業民營化和部分領域開放對私人以及外國投資的設限,至於相關的政治爭論持續不斷。

工業

印度工業印度工業
在英國殖民者統治期間,印度工業以紡織和採礦為主。獨立以後,鋼鐵、機械、電力、化學等工業都有所發展,工業已形成完整體系。印度的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工業發展迅速。

印度擁有兩大汽車企業:塔塔汽車和馬亨德拉,其中塔塔汽車於2008年收購捷豹路虎,馬亨德拉則於2010年收購雙龍汽車。

農業

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擁有世界10%的可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據歐盟報告:印度已成為農產品淨出口國。

因為印度的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其中西南季風很不穩定,使印度降水量的時間分配很不穩定,水旱災頻繁,使印度的糧食生產很不穩定。

旅遊業

印度的旅遊業和服務業也比較發達,在國民經濟中占有相當的比例。旅遊業是印度政府重點發展產業,也是重要就業部門,提供兩千多萬個崗位。入境旅遊人數逐年遞增,旅遊收入不斷增加。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那爛陀、邁索爾、果阿、泰姬陵、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印度選出本國七大歷史奇蹟印度拉賈斯坦風情。

財政金融

中央和地方財政分立,預算有聯邦和邦兩級。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為一個財政年度。多年來推行赤字預算以刺激經濟發展,中央和邦級債務累積占GDP的80%。印度2007年僑匯收入世界第一。

對外貿易

主要出口商品為:製成品主要包括紡織品、珠寶、機械產品、化工產品、皮革、手工藝品等;初級產品主要包括農產品和礦產品;石油類產品主要包括成品油、原油和石油產品等。

主要進口商品為:石油產品,電子產品,金銀,機械,化工產品。

美國是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居第二位。其他主要貿易夥伴包括德國、阿聯、沙特、新加坡、英國、瑞士、法國、伊朗、日本、中國香港等。

國際影響

印度風光印度風光
印度外貿總局於2012年3月5日宣布,禁止棉花出口。作為全球第二大棉花出口國,印度的這個決定引起全球棉花交易市場當天出現大幅波動。

印度商務部希望財政部儘快採納其建議提高橡膠進口關稅,以幫助國內膠農應對橡膠價格下跌。橡膠價格已從230盧比/公斤下跌至約160盧比/公斤。

兩個月前,印度商務部向稅務局建議:基於過去3年的平均價格,把對橡膠徵收的特別進口關稅由20盧比/公斤提高到34盧比/公斤。但是並未提出對20%的進口關稅作更改。進口商可以按兩種方式交稅:按橡膠價值付20%進口關稅,或按20盧比/公斤付進口關稅。

2013年3月,約占印度橡膠產量90%的喀拉拉邦在內,來自印度南部各邦的膠農代表拜會了商務部負責人,指出如果不提高進口關稅,來自鄰國的廉價橡膠就會湧入印度市場,進一步拉低橡膠價格,並有可能導致國內危機。

稅收體制

印度是個歷史悠久的國家,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1886年從英國引入的所得稅製成為了印度稅收制度的雛形。1947年獨立以後,隨著經濟的逐步自由化,印度開始對稅制進行補充和完善,逐步開徵了遺產稅(1953年)、贈與稅和財富稅(1958年)和超額利潤稅(1964年),並在1986年實施了有限度增值稅。1991年,印度政府對稅制進行了系統的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稅收體制。印度的稅制相對簡單,包括公司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財富稅、農業稅、利息稅、贈與稅、消費稅、銷售稅、有限度增值稅、關稅等10個稅種。

印度在天體物理、空間技術、分子生物、電子技術等高科技領域都已達到較高水平。2009年8月,東協與印度在曼谷簽署《貨物貿易協定》。協定規定,從2013~2016年,東協成員國和印度之間將實現對80%以上的交易產品取消進口關稅。

文化

語言

印度的語系主要有印歐語系、漢藏語系、南亞語系、德拉維達語系,語言複雜。印度的官方語言是印地語,30%人口使用;英語已經在1965年終止了它唯一官方語言(與印地語相同的)的地位,但依舊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語言”的地位,亦是全國性的通用語言,主要在政治和商業交往場合使用。另外還有其他21種少數民族的預定官方語言。[12]

印度有大約2000種語言,其中55種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學。有各自文學寶庫的19種完善語言被定為印度的官方語言。

宗教

印度的每個宗教在次大陸都有它的信徒。整個印度次大陸遍布無數美麗的廟宇、雄偉的教堂、宏大的清真寺、香火旺盛的佛教寺廟、猶太教堂和拜火教寺院。印度西部商業特大都市孟買可以說是印度宗教、民族、語言多樣性的一個縮影。市內除了以上各教的廟、堂外,還有著名的亞美尼亞教堂、神道教廟和大同教廟等。

服飾

男性包頭巾

印度有些地區和信仰的男性是有包頭巾的習俗的,這種頭巾稱為Turban。頭巾有各式各樣的包裹方法,其中錫克教男性頭巾,具有特定樣式。根據傳統,錫克人從小到大都必須蓄頭髮、留鬍鬚,並且包著頭巾。小孩頭巾樣式比較簡單,只用黑布綁成髮髻的形狀。成年人的頭巾樣式比較複雜,首先必須用黑色鬆緊帶將長發束成髮髻,然後再以一條長約3公尺的布,裹成頭巾,樣式為兩邊對襯成規則狀。錫克人頭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顏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著一襲寬鬆的立領長衫(Tunic),搭配窄腳的長褲(Dhoti),拉賈斯坦地區男性,褲子是以一條白色布塊裹成的,頭上的布巾,花樣變化極多,色澤鮮明。

女性穿紗麗

印度婦女印度婦女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紗麗(Sari),紗麗是指一塊長達15碼以上的布料,穿著時以披裹的方式纏繞在身上。印度婦女擅長利用扎、圍、綁、裹、纏、披……等技巧,使得紗麗在身上產生不同的變化。

拉賈斯坦婦女的紗麗較短,只有披覆在頭上,但是彩色繽紛、鑲有金銀繡邊。拉賈斯坦婦女的上衣,有點像似沒有領子的中國鳳仙裝,下身是一條滾邊的及地長裙。

紗麗穿著方式

印度婦女傳統服飾,是用一塊長達3公尺的布包裹出來的,這塊布稱為紗麗(Sari)。印度紗麗的穿著方式變化繁多,不同的種族、區域、信仰,會有許多不同的色彩、質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婦女穿著紗麗時,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臍的緊身衣(Choli),下身是一條及地的直筒襯裙(Ghagra)。

禮儀

印度教徒在恆河“聖水”中沐浴印度教徒在恆河“聖水”中沐浴
生禮

在印度的傳統上十分重男輕女,因為女兒結婚時,父母必須準備一筆豐富的嫁妝,如果沒有嫁妝,女兒是嫁不出去的。印度人慶祝孩子出生與平安成長的方式,就是到寺廟進行“普迦儀式”、唱頌祈禱文,然後和親朋好友舉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後,父母都會找人為他們占卜,孩子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孩子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視,因為這可以決定孩子未來的婚姻對象。

葬禮

印度教徒死亡時,都會在河壇舉行火葬儀式。印度教徒去世後,家人會以黃色或白色絹布包裹屍體,然後放在兩根竹製擔架上,以遊行方式抬到河壇火葬地點。

婚禮

印度人的婚禮是社會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重大的儀式。印度青年到了適婚年齡,都會由父母代替為尋找社會階級、語言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對象。婚禮當天,新郎官騎著一匹白馬浩浩蕩蕩地來到新娘家。這時女方家裡已經架起火壇,雙方親友在祭司念誦的吉祥真言中,繞行火壇祝禱。之後,新娘在女伴的簇擁下走到火壇前面,由祭司將新娘的紗麗和新郎的圍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長長久久。印度婚禮的晚宴是在新娘家裡進行,一對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親友的祝福。婚禮當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過夜,翌日才將新娘迎娶回家。

普迦儀式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儀式,普迦儀式必須由祭司擔任。儀式中信徒會將神像裝飾後抬出寺廟遊行慶祝,並且奉獻鮮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後再由祭司手持油燈,在神像前面進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過程中,信徒用手輕輕覆蓋祭司手中的燈火,然後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觸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賜予的力量。

印度通常在普迦儀式結束後,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過的鮮花、蒂卡粉或水,稱為“波拉沙達(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從寺廟膜拜出來,額頭上幾乎都塗有紅色或白色的粉末。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飾和裝扮,看出當地人的宗教信仰、種族、階級、區域等。

節日

共和國日(RepublicDay),每年1月26日。1950年1月26日,印度議會通過了印度共和國憲法,印度建立共和國。

獨立日(IndependenceDay),每年8月15日。1947年8月15日,印度人民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取得獨立。

灑紅節(Holi),每年公曆3、4月間,印度教四大節日之一。該節日正處於印度冬去春來、春季收穫季節,因此也被稱為春節。

燈節(Diwali),在公曆10月、11月間,是印度教徒最大的節日,全國慶祝3天。

元旦(NewYear),印度從每年10月31日起為新年共5天,第四天為元旦。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有些地區的人們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由於這種怪異的習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

軍事

戰爭觀

印度風光印度風光
印度認為,戰爭是人類的社會現象,是實現國家政治目標的一種鬥爭形式。印度進行戰爭的目的是保衛國家領土完整和民族統一,維護民族利益,實現國家戰略的總目標。印度自認為其陸軍實力名列全球第三,海軍名列第五、空軍名列第六,印度國防部負責部隊的指揮、管理和協調。各軍種司令部負責擬定、實施作戰計畫,指揮作戰行動。現陸軍參謀長迪帕克·卡普爾上將(DeepakKapoor),空軍參謀長法里·霍米·梅傑上將(FaliHomiMajor),海軍參謀長阿瓊普拉卡什上將(ArunPrakash)。實行募兵制。陸、海、空三軍總兵力為127萬,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陸軍103.5萬,海軍7萬,空軍17萬。另有50多萬預備役軍人和100多萬準軍事部隊。

軍費

2007/2008財年,印度國防預算高達9600億盧比,約300億美元。一直以來印度把擴充軍事實力當成爭當世界一流大國的重要標誌。印度始終致力於稱霸南亞、直接控制印度洋,躋身世界軍事強國行列是印度國家戰略的終極目標。印度當局深信,軍事實力是取得大國地位的必要基礎,外交必須以軍事為後盾,軍事必須以外交為補充,軍事力量不僅是構成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國家外交最可靠的王牌。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戰略思想,得到了印度智囊機構、軍界、學術界和新聞界的廣泛支持,印度飛彈之父卡拉姆,就曾多次在公開場合直截了當地宣稱:“弱小並不令人尊重,因此,印度在軍事上必須強大”。

印度財政部長普拉納布·慕克吉宣布,到2010年3月的財政年度,印度軍費預算將增加24%,達1.42萬億盧比,約500億美元。將為印度的123萬軍隊的現代化計畫提供資金。除了軍費預算,慕克吉還批准了為準軍事部門增加1.43億美元。他還說,在本財政年度將為加強所謂的邊境安全增加4.56億美元。印度是新興經濟體當中購買武器最多的國家,自2000年以來,印度進口的軍事裝備價值280億美元。未來幾年,印度計畫進一步簽署價值估計達300億美元的契約。

軍備

為實現“直接控制印度洋,爭當世界一流強國”的國家戰略目標,印度高度重視軍事力量的現代化建設,制定了到2015年成為世界軍事大國的戰略規劃,大力推進海、陸、空三軍轉型。陸軍:向戰略打擊軍種轉變;海軍:向遠洋作戰型軍種轉變;空軍:向航空航天型軍種轉變。以此建立一支適應未來戰爭需要、與國家戰略目標相適應的“未來軍隊”。為適應軍隊的現代化轉型,軍費支出結構也作了極大調整,被稱為“首要花費項目”的武器採購費用達到了3340億盧比,比上一財年1690億盧比的實際採購費增加了近1倍。

軍購

從俄羅斯購買價值15億美元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從英國購買價值17億美元66架“鷹”式高級教練機,以及從以色列購買3架11億美元的“費爾康”空中預警機,根據和法國達索公司的協定未來幾年印度將接受18架陣風式戰鬥機。憑藉“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艦載“米格-29K”戰機,印度海軍屆時可在一天內控制數千平方公里的印度洋海域。印度國防部的重要採辦項目包括:空軍計畫從美國採購126架多用途中程戰鬥機、先進無人機和運輸直升機,採購額高達90億美元;陸軍計畫採購155毫米自行火炮、防空系統和網路中心戰裝備;海軍計畫購買先進潛艇、海上監視飛機、一顆人造衛星和3艘航空母艦。

印度海軍擁有1艘航母、8艘飛彈驅逐艦、約40艘護衛艦、16艘潛艇以及大量輔助戰艦。據悉,印度政府已批准2015年之前再建造2艘核潛艇。

軍械

印度將與俄羅斯聯合研發代號為PAK-FA的第5代先進戰鬥機。俄印聯合研發第5代戰鬥機項目金額高達數十億美元,將成為俄印兩國政府在軍事領域內數額最大的一個聯合研發項目。目前印度從俄羅斯引進的最新戰鬥機為蘇-30MKI戰鬥機。印度空軍主要將領已經證實印度空軍已確定了印度第5代戰鬥機的技術性能指標。據稱,印度空軍希望用5年的時間研發第5代戰鬥機。據悉,第5代戰鬥機PAK-FA具備隱身性能,可在不使用加力燃燒室的情況下進行超音速巡航,機上將安裝主動式電子掃描陣列(AESA)機載雷達以及可增強機動性的推力矢量噴管。

進入21世紀,印度陸軍已經向俄羅斯購買了310輛T-90主戰坦克。印度陸軍高級軍官則表示,陸軍用1781輛主戰坦克替換老舊的T-55和T-72坦克的需求,將通過引進1657輛俄制T-90S和訂購的124輛阿瓊坦克(由印度自己開發,耗資巨大,但坦克質量性能始終存在一定問題,無法滿足印度軍方的要求)得到滿足。俄印簽署協定引進310輛俄制T-90S坦克,根據雙方又達成協定,印度再進口347輛T-90S坦克,而且印度阿瓦迪重型車輛製造廠已經開始根據俄方許可證生產另外1000輛T-90S坦克。

印度已宣布在未來十年里要建立一支航母艦隊和核潛艇的計畫。印度還進行了可攜帶核彈頭的飛彈試射,其射程可覆蓋中國的主要城市。而在臨近中國的邊境地區,它也正在重新開啟空軍基地。為鼓勵印度制衡中國,俄羅斯逐步加強與印度軍隊緊密合作。

交通

鐵路

鐵路是印度最大的國營部門,亦為主要運輸手段,總長度為64015公里,居亞洲第2位,僅次於中國的11萬公里鐵路,世界第四位。

水運

水運方面,主要港口有12個,包括孟買、加爾各答、欽奈(原名馬德拉斯)、科欽、果阿等,承擔3/4貨運量。孟買為最大港口,1/5海運和1/2貨櫃運輸經此港。海運能力居世界第18位。

空運

空運方面,經營定期航班的航空公司共14家,包括印度國際航空公司、印度航空公司等,有飛機334架。專營非定期航班的空運企業65家,飛機201架。航線通達各大洲主要城市。國際機場5個,分別位於德里、孟買、加爾各答、欽奈和特里凡特琅。國內機場92個。

社會

教育

印度齋普爾印度齋普爾
印度實行12年一貫制中國小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學士課程、2年碩士課程和3年博士課程。此外還有各類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規教育。全國現有350所綜合性大學,著名的有德里大學、印度理工學院、加爾各答大學、馬德拉斯大學、巴拉蒂爾大學等。

2007年相關數據顯示,印度人口識字率達到75%,但成人文盲仍高達3億,居世界之首。印正在全國600個行政區中的589個推廣掃盲計畫,力爭在“十一五”結束時識字率達到85%。2008~2009年,印6歲至14歲兒童入學率接近100%,但全國平均國小輟學率高達31%。

體育

賓德拉獲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男子10米氣步槍(60發)金牌,這是印度自1920年來參加奧運會獲得的首枚個人金牌。

有分析人士指出,賓德拉奪冠讓印度人第一次真切地品嘗到了奧運金牌的滋味,從而也體會到奧運的快樂所在。人們從心理上第一次開始參與奧運會,相信在這種普遍性的心理參與下,印度的體育事業將邁上一個新台階,印度的奧運金牌也將一塊接一塊。

信息技術

印度信息技術領域的成功已經為人們所熟知。印度憑藉人才優勢,通過為已開發國家提供服務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信息技術產業對印度GDP的貢獻已從1999~2000年度的1.2%增長到2005~2006年度估計的4.8%。印度的軟體和信息技術帶動的服務在過去五年間年均增長率超過了28%。信息技術的成功徹底改變了歐洲和美國對印度的評價和印象。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印度對自身潛力的看法,正在培植著印度的科學自信。印度在信息技術領域的成功對於吸引跨國研發中心和外籍印度人在印度投資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生物技術

印度確立了新的重點領域和發展方向,其中又以生物技術為重點。過去10年,生物技術領域的研發投資已經從1987~1988年度的9600萬美元增加到了2004~2005年度的3.58億美元,其中,資金增加的部分重點支持的是生物製藥,而非農業生物技術。

2004~2005年,印度的生物技術收入增加了37%,達到了11億美元。國家生物技術發展戰略制定了2010年將這一數字提高到50億美元的目標。2005年3月,印度科學部長稱讚生物技術是印度隊的“最佳擊球手”,並且認為生物技術可以成為有助於提供人們支付得起的衛生保健並減輕貧困的印度“下一個大獲成功的實例”。2004年生物技術部發布了一項計畫,要將印度變成“生物信息學的全球中心”。

太空技術

經過多年發展,印度衛星的研發和套用技術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其運載火箭技術也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2009,印度已擁有4種類型的國產運載火箭:“衛星運載火箭3(SLV-3)”、“加大推力運載火箭(ASLV)”、“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印度在大力發展火箭和衛星技術的同時,還謀求有更大的作為。例如,2007年,印度將首個返回式太空艙和3顆衛星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送入太空,為該國未來實施載人航天計畫等獲取了重要數據。此外,印度還在緊鑼密鼓地實施自己的探月計畫,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在2008年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將印度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發射升空。

2008年4月28日9:20(台北時間11:50),一枚印度PSLV-C9火箭搭載10顆衛星升空。繼美國、俄羅斯、歐洲航天局和中國之後第五個掌握了“一箭多星”的發射技術。並一箭十星成為第一。

新聞出版

印度的報刊大多屬私人和財團所有。截至2007年底,共有96種文字的報刊35595種,總發行量9900萬份,居世界第2位。印度文和英文報刊分別占總數的37%和16%。最大的三家日報依次為《印度時報》、《馬拉雅拉娛樂報》和《古吉拉特新聞》。主要印度文報紙有《旁遮普之獅報》、《今天日報》、《印度斯坦報》等。主要英文報紙有《印度斯坦時報》、《政治家報》、《印度教徒報》、《印度快報》等。

主要新聞機構和通訊社有:

(1)新聞發布署:相當於政府中央通訊社,擁有1100多名國內和180多名國外特派記者,電傳網覆蓋全國各地,向8000餘家新聞單位供稿。設有8個地區總分社和27個分社。

(2)印度報業托拉斯:印最大通訊社,半官方性質。成立於1947年8月,後兼併印聯合通訊社和路透社印度支社,於1949年元旦開業。現設136個國內分社和11個海外分社,員工1000多名,海外記者30多名。英文日發稿量超過10萬字。在北京派駐記者。

(3)印度聯合新聞社:印度第二大通訊社,系報業同仁的合股企業。1959年登記成立。現有分社100多個。向四個海灣國家及新加坡、模里西斯提供新聞服務,在杜拜、華盛頓和新加坡設有分社,向22個國家派駐記者。

(4)印度斯坦新聞社:私營,主要編髮印度文、馬拉地文、古吉拉特文和尼泊爾文的新聞。全印廣播電台隸屬政府新聞廣播部,廣播網覆蓋全國人口99.91%。對內使用24種語言和146播音。對外使用27言廣播。全印電視台於1959播,1976年印廣播電台成為獨立機構,隸屬新聞廣播部,是世界最大的電視網路之一。截至2013年,全國共有56視台,23星頻道。電視網覆蓋全國陸地面積的86.9%。

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是印度與其他南亞地區普遍存在的社會體系。種姓制度以婆羅門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於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因此,種姓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並與印度的社會體系、宇宙觀、宗教與人際關係息息相關,可說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範。

種姓制度並非一套絕對的社會階層,而是藉由許多不同的標準建立起來的一套相對階序,這些標準諸如:是否吃素、是否殺牛以及是否接觸屍體等。這些標準背後的核心概念是一套“潔淨與不潔”的價值觀,然而該價值觀卻受到實際生活中的權力關係影響。為此,古代印度的婆羅門發展出一套稱為“瓦爾那”的分類架構,作為解釋並簡化整個制度的方式。因此,這兩套思維方式大致構成整個種姓制度的主要概念。

印度《憲法》第15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第17條明文規定廢除“不可接觸制”。為了保證低種姓人和賤民的教育和求職權力,印度還實施了著名的“保留政策”,不僅在議會兩院為他們保留了一定比例的席位,而且在所有政府機構和國營企業中為他們保留高達27%的名額。另外,還給低種姓出生的學生一定比例的升學名額。印度人的身份記錄里不再有任何關於種姓的記載。

外交

外交政策

印度為不結盟運動創始國之一,歷屆政府均強調不結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礎,力爭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冷戰結束後,印政府調整了過去長期奉行的傾向蘇聯的大國平衡政策,推行全方位務實外交。印度也是金磚國家集團成員之一。

2015年7月7日,印度作為觀察員國加入上海合作組織; 2017年6月9日,印度成為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員國。

對外關係

中印關係

1950年4月1日中印建交。1959年西藏叛亂後,達賴喇嘛在印度設立所謂的流亡政府,中印關係惡化。1962年10月~11月,中印邊境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1976年雙方恢復互派大使後,兩國關係逐步改善。1998年,印度以“中國威脅”為藉口進行核試驗,使中印關係嚴重受挫。

2002年,中國同印度的關係進一步改善和發展。1月13~18日應印總理瓦傑帕伊邀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對印度進行正式訪問,先後訪問了阿格拉、德里、孟買和班加羅爾。6月4日,江澤民主席在阿拉木圖出席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峰會期間,會見了與會的印總理瓦傑帕伊。中印之間關於錫金的地位的異議還沒完全解決。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印在金磚四國機制下開始了經濟政治合作。印度90年代以來經濟騰飛,爭取國際大國地位的努力日益明顯,印度、日本、德國聯合成一個小集團頻頻爭取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地位。中國的態度是安理會需要改革,但不明確支持這三個國家。

2008年1月,辛格總理在訪問中國後不久,就到包括中印邊界東段印占區視察,拋出推動印度東北邊境地區開發的一攬子計畫。11月8日,印度外長慕克吉又在中國達旺地區(印度稱為“阿魯納恰爾邦”)訪問時老調重彈,再次宣稱印度對達旺擁有主權。

印度在邊界談判中頑固堅持自己的主張,不僅對中國在東線合理的領土要求置之不理,甚至還妄圖在西線阿克賽欽瓜分一片土地。鑒於印度的強硬立場,解決中印邊界爭端任重而道遠。

印巴關係

1947年8月印巴分治後始終不睦,並於1948年、1965年和1971年三次爆發全面戰爭,因印度策動和支持東巴(今孟加拉國)獨立,印巴兩國1971年12月斷交,1976年7月復交。1998年,印巴相繼進行核試驗,展開核軍備競賽,兩國關係急劇緊張。1999年2月,印總理瓦傑帕伊與巴總理謝里夫簽署了《拉合爾宣言》,雙邊一度緩和。但4月印巴試射飛彈,5月兩國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卡吉爾發生激烈衝突,印巴關係再次由緩和趨向惡化。12月,一架印民航班被劫持,印外長指責巴與此事有牽連。

2000年,印巴關係處於僵持狀態,年底氣氛有所緩和。2001年,印巴關係以“9·11”事件為界線呈前緩後緊之勢。2002年,印巴關係仍處於緊張對峙狀態。

同美國的關係

2005年7月,印美宣布建立全球夥伴關係。2006年3月,美總統布希訪印。雙方就印度核設施分離計畫達成協定,制定兩國貿易三年內翻番的目標,宣布成立科技委員會,探討民用航天合作。12月,美國會通過印美民用核能合作法案。2008年9月,印總理辛格訪美,與布希總統舉行會談。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同意開展民用核能合作。美在印增設駐海德拉巴總領館,印在美新增駐亞特蘭大和西雅圖兩個總領館。核供應國集團取消對印度的核出口限制後,美眾議院批准《印美核協定》。

同俄羅斯的關係

印俄雙邊關係密切。

2000年,兩國宣布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並建立年度峰會機制。

2008年2月,俄總理祖布科夫訪印,出席在印舉辦俄羅斯年開幕式。雙方簽署關於執法和檔案合作的兩份諒解備忘錄。12月,俄總統梅德韋傑夫訪印,分別會見印總統、副總統、外長及議會反對派領導人,與印總理辛格舉行會談,並出席在印舉辦的“俄羅斯年”閉幕式。雙方發表聯合聲明,並簽署了能源、經貿、金融、海關、旅遊、航天等領域的10個合作協定。

2009年12月,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與來訪的印度總理辛格簽署了兩國聯合聲明,表達對全球反恐、應對氣候變化等問題的共同立場。兩國還就加強軍事和民用核能等領域合作簽署了協定。辛格此次訪俄是在他訪問美國僅十餘天后進行的,這反映出印度非常重視“大國外交”,並試圖均衡發展印俄、印美關係。

2010年3月,俄羅斯總理普京訪問印度,雙方簽署了總價值上百億美元的一系列協定。12月,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訪問印度,雙方簽署數十項協定,發表印俄聯合聲明,舉行了慶祝印俄戰略夥伴關係建立10周年活動。

2011年10月,印國防部長安東尼赴俄參加印俄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例行會議,雙方就軍事項目落實情況和武器設備配套零部件出口等進行磋商。12月,印總理辛格對俄進行正式訪問,並出席印俄第12次峰會。辛格分別與梅德韋傑夫總統及普京總理舉行會談,雙方同意深化兩國間特殊、優先的戰略夥伴關係,擴大經貿、投資、防務、科技、文化交流等各領域合作。

2012年12月,俄羅斯總統普京訪問印度,雙方發表《為了共同繁榮和更好的世界的聯合聲明》,簽署了兩國外交部磋商議定書、科技與創新合作備忘錄、2013~2015年文化合作計畫、投資合作及兩國通訊導航公司諒解備忘錄等5項合作檔案,並達成總額29億美元的武器購銷契約。

同日本的關係

印日關係發展勢頭良好。

2000年,印日建立全球夥伴關係。

2004年起,印成為日最大海外開發援助對象。

2006年12月,印總理辛格訪日,雙方宣布建立戰略性全球夥伴關係,並將2007年定為“印日友好年”和“印日旅遊交流年”。

2008年10月辛格總理訪日,雙方發表了《印日安全合作聯合宣言》和《印日全球戰略夥伴關係進展聯合宣言》。

2009年12月,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對印度進行訪問。雙方發表了關於加強兩國安全保障合作“行動計畫”的聯合聲明。

2010年10月,印度總理辛格訪日,與日本首相菅直人舉行會談,雙方發表《未來十年印日全球戰略夥伴關係願景》的聯合聲明,簽署《關於締結印日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聯合宣言》。

2011年2月,日本和印度兩國代表在東京正式簽署經濟合作協定(EPA)。

2012年10月,印日第二輪外交與國防副部級對話(2+2對話)在東京舉行,第三輪印美日三邊對話在新德里舉行。

2014年1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問印度,簽署了8項協定,涉及旅遊、電信、電力等領域。日本將向印度提供約20億美元的貸款,同時還將向印度出售水陸兩棲飛機。8月,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訪問日本。

同阿富汗斯坦的關係

阿新政府成立後,重視發展對印關係,兩國高層保持密切往來。印是阿周邊主要援助國,迄今已承諾援阿8億美元。2011年10月4日,印度與阿富汗簽署兩國戰略合作夥伴協定。根據協定,兩國將在安全、經濟、貿易、文化、教育和民間交往等領域開展合作。

同東協及東協國家的關係

印度同東南亞國家地理位置相近,有悠久的歷史關係。印積極推行“東向政策”,加強同東協的政治經濟關係,積極參與東亞合作。2012年12月20日,“印度-東協紀念峰會”發表聲明宣布,印度與東協升級為“戰略夥伴”關係。

旅遊

景點

阿旃陀石窟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

古印度佛教藝術遺址。位於馬哈拉斯特拉邦境內,背負文底耶山,面臨果瓦拉河。始鑿於公元前2世紀,直延續到7世紀中葉。現存30窟(包括一未完成窟)。從東到西長550米,全部開鑿在離地面10~30米不等的崖面上。除5窟(即第9、10、19、26、29窟)為供信徒禮拜的支提窟外,余皆為僧房。

中國高僧玄奘曾在7世紀初朝聖阿旃陀。隨著佛教的衰落,這裡門庭冷落,逐漸被人忘卻,成為狐兔窟穴。直到19世紀初才被重新發現,引起世人矚目。

泰姬陵

泰姬陵是印度莫臥兒王朝第五代君主沙傑罕為寵姬泰姬.瑪哈爾修築的陵墓,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成,主建築四邊各長5687米,穹頂高74米。這座伊斯蘭風格的建築外形端莊宏偉,無懈可擊,寢宮門窗及圍屏都用白色大理石鏤雕成菱形帶花邊的小格,牆上用翡翠、水晶、瑪瑙、紅綠寶石鑲嵌著色彩艷麗的藤蔓花朵。

其他主要景點:埃羅拉石窟、阿格拉古堡、蓋奧拉德奧國家公園

特產

印度茶葉的起源與發展早在茶葉成為商品之前,也就是公元1830年左右,茶樹大都是野生的,分布在阿薩姆的東北方的叢林之中。大約在公元1598年,一位荷蘭的遊客,名叫林斯柯頓(JanHuyghenvanLinschoten),曾經在他所寫的書中,描寫有關他的探險旅程。他說,印度把一種葉子當做蔬菜般的和咖哩、油一起煮來吃,甚至把這種葉子煮來當做一種釀製的飲料喝。

金磚國家

巴西[南美洲國家] 巴西[南美洲國家]
巴西即巴西聯邦共和國,是南美洲最大的國家,享有“足球王國”的美譽。國土總面積851.49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五。總人口2.01億。與烏拉圭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維亞、秘魯、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法屬蓋亞那十國接壤。巴西共分為26個州和1個聯邦區(巴西利亞聯邦區),州下設市。歷史上巴西曾為葡萄牙的殖民地,1822年9月7日宣布獨立。巴西的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國名源於巴西紅木。巴西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完整的工業基礎,國內生產總值位居南美洲第一,為世界第七大經濟體。
俄羅斯 俄羅斯

俄羅斯聯邦(俄語:РоссийскаяФедерация),簡稱俄羅斯、俄國,是由22個自治共和國、46個州、9個邊疆區、4個自治區、1個自治州、3個聯邦直轄市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國土面積占世界最大。俄羅斯是傳統的軍事強國,也是世界第二軍事強國,擁有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強大的核武器庫。現在俄羅斯亦為在歐洲範圍內地區性強國。俄羅斯2015年陷入經濟危機,經濟衰退預計超過3.7%俄羅斯近年來加強了與獨立國協各國的一體化,最為突出的是俄效仿歐盟模式,與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亞美尼亞於2015年建立的歐亞聯盟。
印度 印度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位於10°N-30°N之間,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大英國協成員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社會主義國家。1949年(己丑年)10月1日成立,以五星紅旗為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國徽內容包括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首都北京,省級行政區劃為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由56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漢族占總人口的91.51%。中華人民共和國陸地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島嶼岸線1.4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
南非 南非

南非,地處南半球,位於非洲大陸的最南端,介於南緯22度至35度和東經17度和33度之間,陸地面積為1219090平方公里,其東、南、西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環抱,陸地上與納米比亞波札那賴索托辛巴威、{莫三比克和史瓦濟蘭接壤。東面隔印度洋澳大利亞相望,西面隔大西洋巴西阿根廷相望。南非財經、法律、通訊、能源、交通業發達,擁有完備的硬體基礎設施和股票交易市場,黃金、鑽石生產量均占世界首位。

20國集團成員

會標會標
20國集團(G20)是一個國際經濟合作論壇,於1999年9月25日由八國集團(G8)的財長在德國柏林成立,於華盛頓舉辦了第一屆G20峰會,屬於非正式對話的一種機制,由原八國集團以及其餘12個重要經濟體組成。宗旨是為推動已工業化的已開發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之間就實質性問題進行開放及有建設性的討論和研究,以尋求合作並促進國際金融穩定和經濟的持續增長,按照以往慣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列席該組織的會議。

印度政黨列表

大英國協成員國

大英國協是由大英帝國演變而來,由英國和部分前英屬殖民地組成。但英國已不再是大英國協的主宰,大英國協也只是一個供各成員國進行政治、經濟磋商與合作的鬆散組織。54分別來自六個地區其中非洲19個、亞洲8個、美洲3個、加勒比地區10個、歐洲3個、南太平洋地區11個。
主權國家 安提瓜和巴布達 | 澳大利亞 | 巴哈馬 | 孟加拉國 | 巴貝多 | 貝里斯 | 波札那 | 汶萊 | 喀麥隆 | 加拿大 ·賽普勒斯 | 多米尼克 | 斐濟 | 甘比亞 | 加納 | 格瑞那達 | 蓋亞那 | 印度 | 牙買加 | 肯亞 | 吉里巴斯 | 賴索托 | 馬拉威 | 馬來西亞 | 馬爾地夫 | 馬爾他 | 模里西斯 | 莫三比克 | 納米比亞 | 諾魯 | 紐西蘭 | 奈及利亞 | 巴基斯坦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聖基茨和尼維斯 ·聖露西亞 |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塞席爾 ·薩摩亞· 獅子山 | 新加坡 | 索羅門群島 | 南非 | 斯里蘭卡 | 史瓦濟蘭 | 坦尚尼亞 | 湯加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吐瓦魯 | 烏干達 | 英國 | 萬那杜 | 尚比亞 ·盧安達
海外領土與屬地 澳大利亞 亞什摩及卡地爾群島 | 澳大利亞南極領地 | 聖誕島 ·科科斯群島 | 珊瑚海群島 | 賀得及麥唐納群島 | 諾福克島
紐西蘭 庫克群島 | 紐埃 | 紐西蘭羅斯屬地 | 托克勞 | 尼烏埃
英國 阿克羅蒂里和德凱利亞 | 安圭拉 | 百慕達 | 英屬南極領地 | 英屬印度洋領地 | 英屬維京群島 | 開曼群島 | 福克蘭群島 | 直布羅陀 | 根西島 | 曼島 | 澤西島 | 蒙塞拉特島 | 皮特凱恩群島 | 聖赫倫那(包括 阿森松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 | 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群島 | 特克斯與凱科斯群島

印度行政區劃

世界面積最大的十個國家

名 次國家面積(萬平方公里)
第一名俄羅斯 1708
第二名加拿大 997
第三名中國 960
第四名美國 937
第五名巴西 855
第六名澳大利亞 769
第七名印度 298
第八名阿根廷 278
第九名哈薩克斯坦 272
第十名蘇丹251

環印度洋地區合作聯盟(IOR-ARC)

環印度洋地區合作聯盟 環印度洋地區合作聯盟

又稱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簡稱環印聯盟。

由印度洋沿岸18個國家所組成的國際組織,屬於政府間國際組織。

會員國澳大利亞 - 印度 - 肯亞 - 模里西斯 - 阿曼 - 新加坡 - 南非 - 印度尼西亞 - 馬來西亞 - 馬達加斯加- 莫三比克 - 斯里蘭卡 - 坦尚尼亞 - 葉門 - 孟加拉 - 伊朗 - 泰國 - 阿聯
觀察員國中國 - 埃及 - 法國 - 日本 - 英國
國際組織觀察員環印度洋旅遊組織

不結盟運動成員國及觀察員

成員國 阿富汗 | 阿爾及利亞 | 安哥拉 | 巴哈馬 | 巴林 | 孟加拉國 | 巴貝多 | 白俄羅斯 | 貝里斯 | 貝寧 | 不丹 | 玻利維亞 | 波札那 | 汶萊 | 布吉納法索 | 蒲隆地 | 高棉 | 喀麥隆 | 維德角 | 中非共和國 | 查德 | 智利 | 哥倫比亞 | 葛摩 | 剛果 | 象牙海岸 | 古巴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吉布地 | 多米尼加共和國 | 厄瓜多 | 埃及 | 赤道幾內亞 | 厄利垂亞 | 衣索比亞 | 加彭 | 甘比亞 | 加納 | 格瑞那達 | 瓜地馬拉 | 幾內亞 | 幾內亞比索 | 蓋亞那 | 宏都拉斯 | 印度 | 印度尼西亞 | 伊朗 | 牙買加 | 約旦 | 肯亞 | 科威特 | 寮國 | 黎巴嫩 | 賴索托 | 賴比瑞亞 | 利比亞 | 馬達加斯加 | 馬拉威 | 馬來西亞 | 馬爾地夫 | 馬里 | 茅利塔尼亞 | 模里西斯 | 蒙古 | 摩洛哥 | 莫三比克 | 緬甸 | 納米比亞 | 尼泊爾 | 尼加拉瓜 | 尼日 | 奈及利亞 | 朝鮮 | 阿曼 | 巴基斯坦 | 巴勒斯坦 | 巴拿馬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秘魯 | 菲律賓 | 卡達 | 盧安達 | 聖露西亞 |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沙烏地阿拉伯 | 塞內加爾 | 塞席爾 | 獅子山 | 新加坡 | 索馬里 | 南非 | 斯里蘭卡 | 蘇丹 | 蘇利南 | 史瓦濟蘭 | 敘利亞 | 坦尚尼亞 | 泰國 | 東帝汶| 多哥 |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 突尼西亞 | 土庫曼斯坦 | 烏干達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 烏茲別克斯坦 | 萬那杜 | 委內瑞拉 | 越南 | 葉門 | 尚比亞 | 辛巴威
觀察員
國家 安提瓜和巴布達 |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 | 波赫 | 巴西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哥斯大黎加 | 克羅埃西亞 | 賽普勒斯 | 多米尼加 | 薩爾瓦多 | 哈薩克斯坦 | 吉爾吉斯斯坦 | 墨西哥 | 黑山 | 塞爾維亞 | 烏克蘭 | 烏拉圭
組織 非洲聯盟 | 阿拉伯國家聯盟 | 聯合國

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IOR-ARC)

概述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又叫環印度洋地區合作聯盟,是印度洋沿岸18個國家所組成的國際組織,屬於政府間國際組織。它最初於1995年3月在模里西斯成立,並於1997年6、7月間正式開始運作。
會員國澳大利亞 | 印度 | 肯亞 | 模里西斯 | 阿曼 | 新加坡 | 南非 | 印度尼西亞 | 馬來西亞 | 馬達加斯加 | 莫三比克 | 斯里蘭卡 | 坦尚尼亞 | 葉門 | 孟加拉國 | 伊朗 | 泰國 |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觀察員國中國 | 埃及 | 法國 | 日本 | 英國
國際組織觀察員環印度洋旅遊組織

阿拉伯國家聯盟 – جامعة الدول العربية‎

上海合作組織(ШО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