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拉拉邦

喀拉拉邦

喀拉拉邦(印地語:केरल,拉丁字母轉譯:Kerala),喀拉拉(原音是 Kerala,譯做喀雷拉較好),印度西南部的一個邦,西臨阿拉伯海,東靠西高止山,南北狹長,中段較寬。中部為馬拉巴爾平原,間有起伏,南部幾全為丘陵,北部沿海地帶多沙丘。城市多沿海分布。熱帶森林氣候,炎熱多雨,年降水量平均為2,400毫米。森林約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面積15000平方英里,屬地有44條河流,首府特里凡得琅市,其官方語言為馬拉雅拉姆語。 全邦面積為3.8萬多平方公里。人口有2909多萬(1991年),印度人口最稠密的邦。

基本信息

名字起源

喀拉拉邦喀拉拉邦

“喀拉拉”一詞的來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有的認為,是由“椰林”和“土地”兩個詞合成,因這裡椰子樹很多,

有“椰林國”之稱。有的認為這個詞的基本意思是“傑爾德爾”,即傑爾王統治的地方。此外,喀拉拉也稱為馬拉雅蘭地區,“馬拉雅蘭”一詞是由山和海兩字複合而成,“喀拉拉”即處在山和海之間的地區。生活在這個地區的人叫做馬拉雅利人或馬拉巴人。語言為馬拉雅蘭語。

地理

喀拉拉邦河流縱橫,遍布南北,江河湖泊里,商船、漁船和遊船絡繹不絕,給當地人民提供了便利的水路交通。漫長的海岸線為喀拉邦與海外各地聯繫提供了方便。

氣候

熱帶氣候,每年7月到9月是雨季,氣溫常年在23攝氏度到31度之間。該邦幾乎四季如春。溫差甚微,氣候宜人。

人口

兩千九百萬

主要城市

特里凡得琅市,柯欽市,卡利卡特市

概述

喀拉拉邦喀拉拉邦

喀拉拉邦位於印度的西南端,瀕臨阿拉伯海。全邦面積為3.8萬多平方公里。人口有3184多萬,印度人口最稠密的邦。首府特里凡得琅市,其官方語言為馬拉雅拉姆語。

喀拉拉邦河流縱橫,遍布南北,江河湖泊里,商船、漁船和遊船絡繹不絕,給當地人民提供了便利的水路交通。漫長的海岸線為喀拉邦與海外各地聯繫提供了方便。該邦幾乎四季如春。

喀拉拉邦文化發達,是印度很知名的人文聖地,也是唯一完好地保存著梵文、古代印度醫學壽命吠陀、傳統古武術卡拉里帕亞圖、天文學、喻伽經等古代經典的地方。

該邦是印度重要的農作物種植邦,盛產椰子、甘蔗、橡膠、咖啡、茶葉、花生、香蕉、豆蔻等。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漁業發達,魚的產量居各邦首位。

地理位置

喀拉拉邦是印度西南端的邦,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臨阿拉伯海,東靠西高止山,南北狹長,中段較寬。中部為馬拉巴爾平原,間有起伏,南部幾全為丘陵,北部沿海地帶多沙丘。城市多沿海分布。面積15000平方英里,屬地有44條河流,首府特里凡得琅市。

自然氣候

氣候條件

熱帶森林氣候,炎熱多雨,年降水量平均為2,400毫米,每年7月到9月是雨季,氣溫常年在23攝氏度到31度之間。

自然資源

喀拉拉邦河流縱橫,其屬地有44條河流,遍布南北,江河湖泊里,商船、漁船和遊船絡繹不絕,給當地人民提供了便利的水路交通,漫長的海岸線為喀拉邦與海外各地聯繫提供了方便。該邦幾乎四季如春,盛產胡椒(世界上百分之四十的胡椒產於此地),小豆蔻,咖啡,茶葉,腰果,大米,橡膠,檳榔,甘蔗,花生,香蕉,椰子等熱帶作物,其實“喀拉拉”本身就是“椰子之鄉”的意思,大片的椰子林在這裡是很常見的風景,也是主要經濟來源。該邦也是印度重要的農作物種植邦,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漁業發達,魚的產量居各邦首位。喀拉拉邦位於印度的西南端,瀕臨阿拉伯海。西臨阿拉伯海,東靠西高止山,南北狹長,中段較寬。中部為馬拉巴爾平原,間有起伏,南部幾全為丘陵,北部沿海地帶多沙丘。城市多沿海分布。熱帶森林氣候,炎熱多雨,年降水量平均為2,400毫米。森林約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多熱帶種植園,產椰子、檳榔、胡椒、小豆蔻、橡膠、咖啡、腰果、茶葉、甘蔗等,均為重要的出口品。水稻年二、三熟,還有木薯、豆類和芝麻等。沿海有漁業。礦產有獨居石、鈦鐵礦、金紅石和鋯石,尤以鈦的輸出重要。有農產品加工、食品、化工、化肥、採礦、冶煉、鋸木、造紙、磚瓦等工業。造船和石油加工業發展迅速。

文化

喀拉拉邦文化發達,是個藝術聖地,也是唯一完好地保存著梵文、古代印度醫學、天文學、喻伽經等古代經典的地方。基本上喀拉拉邦的人口組成是58%印度教徒,21%穆斯林教徒,21%基督教徒。當地傳統的文化、宗教、習俗也別具一格,最著名的卡塔卡利舞熱烈奔放,舞者身著絢麗奪目的傳統舞蹈服裝,伴著印度特有的音樂風格翩翩起舞,美不勝收,當然也有人們熟悉而且期待的大象舞。

印度在中國人眼裡曾經是遙遠而神秘的天竺,是《西遊記》里說的一方生長著“黃金為根、白銀為身、琉璃為枝、水晶為梢、琥珀為葉、美玉為華、瑪瑙為果”的寶樹,“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西天樂土。但是近代以來,印度卻離我們想像中的樂土有了越來越大的差距。儘管近年來印度的軟體產業遙遙領先於某些已開發國家名列世界第二,但是畢竟這裡有廣大貧苦的農村,印度女性61%以上是文盲,我們對印度的印象僅止於頭戴面紗,眉心點著紅痣的婦女和纏著紅頭巾,騎在大象身上的印度男人。不過如果你去了印度喀拉拉邦,你就會見識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印度,一片似乎真正是我們現象中的人間樂土。

喀拉拉邦喀拉拉邦

宗教

58%印度教徒,21%穆斯林,21%基督教徒

不過喀拉拉邦最引人注目的除了自然風光,更多的還是那裡的人們安寧幸福的生活狀態。這裡的宗教氣氛非常寬鬆,多種宗教並存。清晨,你可以聽到印度寺廟裡的音樂聲,穆斯林清真寺里的禱告聲,以及基督教教堂的鐘聲同時響起,而且和諧共鳴。喀拉拉邦政府積極推行了大規模的改革,將財政預算的二分之一用於教育和公民健康事業。雖然整個印度的婦女識字率只有39.42%,但是喀拉拉邦的所有居民,包括女性,識字率高達95%,已經屬於世界先進水平。倡導教育改革的是印度“民眾科學運動”的一群科學家,他們志在將科學觀念傳播給普通大眾,以平衡宗教的影響,推動社會發展。參加運動的有大學教授、院士、原子能專家、物理學家等等。他們利用的是節假日,從掃盲做起,還特別將沒有地位的女性團結起來,喚醒她們的自覺,讓她們也參加到社會生活中來。

教育

社會改革的結果是讓喀拉拉邦擁有一連串讓人吃驚的數字。死亡率很低,識字率屬於世界先進水平,出生率低於美國,而且還正在迅速下降,喀拉拉邦的人均壽命接近美國和西歐水平。在3000萬人口、其中80%為農村人口的900多個鄉里,圖書館有5000多個,出版3000多份報紙雜誌。每個鄉還有自己的報紙,派發到每家每戶。“民眾科學運動”的科學家們自豪地說:“在喀拉拉,沒有人不讀報,沒有人不談政治,沒有人不唱歌。”

你可以在喀拉拉度過悠閒美妙的一天,在水稻田邊散步,在內陸河泛舟,在棕櫚樹下乘涼,看著當地的孩子們歡快地玩耍。在這裡,你知道自己旅遊的快樂不是建立在當地人生活落後的基礎上,你來這裡並非為獵奇,你可以很坦然地和當地人共同享受這片熱帶土地上的風光,你知道在你快樂的同時,他們過的也很快樂。

旅遊景區

默丹傑里宮

默丹傑里宮默丹傑里宮

默丹傑里宮就在船碼頭再往前走不遠的地方,進了一個已經開始老損的鐵門,就可以看到裡面兩座白色的建築物。這是葡萄牙殖民時期為科欽土邦王修建的,後來在荷蘭殖民時期成了總督的官邸,所以就改稱其為DutchPalace。

宮裡各個房間都陳設著當時的家具,進去之後感到仿佛置身於古董的世界。幾面牆壁上都裝飾著描繪印度教神話的壁畫,仔細欣賞,樂趣頗多。

猶太教會堂

這是修建於1568年的猶太教會堂,位於默丹傑里宮的背面。隨著印度建國,大部分的猶太人都移到了以色列,據說現在只剩下6個家族的猶太人,全都居住在這條猶太人大街上,因為這裡也保留了猶太人古老的生活氛圍。這裡現在還用於舉行禮拜儀式,遊客可以進入會堂內部參觀。

聖弗朗西斯教堂

聖弗朗西斯教堂聖弗朗西斯教堂

這裡有1524年在科欽去世的瓦斯科·達·伽馬的墳墓,遺體雖然在他去世之後就運回了祖國,但這座出自葡萄牙人之手的教堂,還是可以感受到遙遠的伊比利亞海濱卡特利科教堂的味道。

在1663年荷蘭人占領科欽之後教堂就由新教教徒掌握,很多在這裡死去的荷蘭人都被埋藏在這裡。

在稍微往南一點還有一座聖克魯斯大教堂SantaCruzCathedral,這是為了代替聖弗朗西斯教堂修建於本世紀初的建築,但據說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葡萄牙殖民時代。這些教堂的所在地科欽堡地區也是受殖民時代統治影響最深遠的地方。

旅遊指南

交通

前往印度:

從北京、廣州、上海、香港等地出發,國航、東航、南航和印航都有飛往印度的航班

印度內部交通:

飛機

印度的航空服務比較方便,國內21個城市有國際航線,可以直飛世界近50個城市,國內70個城市有機場。航空公司:印度國營航空公司為Air India(AI)和India Airline(IC),前者主要飛國際航線,後者飛國內。私營公司有Jet Airways(9W),Air Sahara(S2),Air Deccan(DN),Kingfisher Airline(IT),Spice Jet(SG)等。相比較而言,私營航空公司的服務比較好。

火車

印度鐵路系統很發達,準點率高,票價相對便宜。空調車廂環境舒適,服務優良。每年雨季(6-8月),印度易遭受洪澇災害,災區火車停駛、延誤現象較多。火車有很多等級,Superfast, Fast, Express, Passenger。等級不同票價不同,車體的新舊也不同。原則上,選擇車次以時間優先,但是也應該儘量避免Passenger,這種普客又擠又慢,車廂十分破舊。

公交

大多數公車價格低廉,人多擁擠,沒有空調。

計程車

三輪機車是印度的主要計程車。大多數計程車雖設有計價器,但往往需要事先同司機協商價格。

美食

印度飛餅印度飛餅

印度飛餅、馬沙拉奶茶、醇濃優酪乳、咖喱羊肉

旅遊小貼士

印度是文明古國,待人接物的講究相當多。

1.“那摩斯戴”是印度人最常用的問候語,在見面和告別時,印度人總免不了說一句“那摩斯戴”,這是印地語,意即“您好”。

2.婦女額頭點有吉祥痣,表示喜慶、吉祥之意,是印度民族的標誌。紗麗為當地傳統服飾。

3.印度教盛行“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虔誠的印度教徒一生有三大夙願:到聖城朝拜濕婆神,到恆河洗聖浴、飲聖水,死後葬於恆河。以黃牛為神,對它頂禮膜拜。

4.在印度要避免一些可能會引起誤解的動作,情侶最好不要在公共場所手牽的,當然擁抱就更要避免,女士不要著無袖T恤或都是過於暴露的衣服,而且不要交叉雙腿。

5.印度人一般交叉雙臂,點頭以示問好,這個時候可以以同樣的動作答覆。

6.此外,要注意不要使用左手,也不要跨過地上的食物或者是人。

7.進屋前要脫鞋,並且千萬不要用腳掌朝向當地人或是神像。

8.小費:高級餐廳、酒店須付服務費,若不加服務費,則可給10%的小費用。坐計程車不用小費,但租一日計程車去觀光時,最好給五盧比小費。

飲食習慣

印度菜好吃,用手就餐卻有很多餐桌禮儀。印度人吃飯的方式還保留著某些傳統的習慣。雖然在較正式的場合,人們吃飯使用叉和勺,但在家中,用手抓更來得痛快。想像本地人一樣地道地用餐,下面建議可供參考:

1、去印度人家裡做客,用餐前一定要把手洗乾淨。

2、吃飯時用手將食物混合均勻,把米飯盛上,再澆上菜和湯,然後用手稍加混合,捏成團。

3、最後把捏好的團狀食物兜起,指關節對著菜餚,用大拇指把食物送進嘴中。

印度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