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印度和緬甸的主要通路經過曼尼普爾邦,以前當地國王(maharaja)徵收關費,曼尼普爾比印度東北的其他地區富有,因此維持了幾百年的獨立。
曼尼普爾邦的舞蹈舉世聞名,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
曼尼普爾邦也是印度和緬甸之間的毒品貿易的樞紐,所以當地的毒品交易非常普遍,致使吸毒和愛滋病蔓延的情況及其嚴重。
由於該邦接壤那加蘭邦,有關那加蘭邦獨立運動的恐怖攻擊經常出現,致使該邦一度被印度政府封鎖,至今仍不允許外國人隨便進出。
曼尼普爾邦位於印度東北部,於1972年從阿薩姆邦分出建立。南鄰米佐拉姆,東接緬甸,西連阿薩姆邦,面積2.2萬多平方公里。人口有183萬(1991年)。主要是那加人和庫基人。首府英帕爾。周圍為海拔900—2,100米的丘陵和山地,中部為英帕爾河谷平原,曼尼普爾河流貫中部。年降水量約1,500毫米。山區多林木,竹子分布普遍。有鐵、銅和岩鹽礦。河谷平原為集約農業,山區耕作極粗放。農產品以水稻為主,次為小麥、芥子、豆類。工業有手工棉紡織、手工藝品以及磚瓦、肥皂、針織等小型工廠。交通不便,靠公路與阿薩姆邦相來往。
名稱來歷
關於“曼尼普爾”名稱的來歷,當地流傳一個傳說:一天,蛇來這裡觀看濕婆和巴爾沃迪跳舞,蛇口中吐出很多“珍珠”,使整個地區耀眼輝煌。“曼尼”(珍珠)便由此而來(普爾是城市的意思)。
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及《往世書》均有記載。當地人認為:阿圖那在這裡同吉德朗戈達結婚。因此,這裡的人都說自己是他們的後代。隨著歷史的發展,那加人、古吉人、向人(緬甸)和中國人也來這裡定居。曼尼普爾曾為一土邦,英國人於1891年統治了這一地區。印度獨立後,為中央的直轄區,1972年1月被劃為一個新邦。
地理位置
曼尼普爾邦(Manipur,मणिपुर)是印度東北的一個邦,在曼尼普爾語中,該邦名稱(音譯:mnipur)本意為“珍珠城”。該邦面積為22356,占印度國土面積的23位, 國名在其當地語言的意思是“珍珠城”。該邦成立於1972年,東臨緬甸,也因此是印度和緬甸的主要通路,以前當地國王(maharaja)徵收關費,曼尼普爾比印度東北的其他地區富有,因此維持了幾百年的獨立。
在現在也因為此地理位置,曼尼普爾邦也是印度和緬甸之間的毒品貿易的樞紐,所以當地的毒品交易非常普遍,致使吸毒和愛滋病蔓延的情況及其嚴重。(PS:不過此地出的毒品質量普遍不高,很難出口,大部分都是當地居民消耗,可能也是因為質量不好,所以勁不是很大,當地青年人基本都吸食)
民族文化
形成
曼尼普爾祖先約為五代十國時南下齊人的後代。曼尼普爾邦民眾的長相與中國人相近。後來由於印度教傳入,加上被英國人征服,才逐漸偏離中華文明走向“南亞化”,但文化習俗上仍有不少中國元素延續至今。如曼尼普爾傳統價值觀尊老愛幼,重視家庭。當地人崇拜龍,“桑加伊節”的背景就是兩條騰飛的龍,Kangla古王宮作為王室權利象徵也有龍圖騰。曼尼普爾民間一直維持著對龍的崇拜。在十八世紀,當時的國王因為個人偏好強迫曼尼普爾人皈依印度教,但遇到強大的阻力,印度教也從未真正成為曼尼普爾的民間信仰,對龍的崇拜依然以各種形式在曼尼普爾保存下來。
語言
曼尼普爾語(Meiteilon——英文:Meitei,又稱Meithei、Meetei或Manipuri)是印度曼尼普爾邦的官方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與印地語文字發音均不相同。曼尼普爾語有獨特的文字——曼尼普爾文(MeiteiMayek),運用該種文字書寫的最古老的文獻溯源於13世紀。曼尼普爾語屬漢藏語系,與印地語文字發音均不相同。
民族舞蹈
《拉斯里拉》(RasLeela)是發源於曼尼普爾的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展現的是黑天神克里希納與凡間牧羊女在月圓之夜翩翩起舞的場景。相傳這種舞蹈形式公元2世紀開始發展,15世紀日趨成熟,至今在曼尼普爾都廣受歡迎,當地人喜愛的竹笛、武術等傳統樂器、文化等也頗具中國風。較印度其他地方,這裡飲食習慣更似中國,以米飯為主食,喜清淡、好蒸煮,不像印餐多香料、偏辛辣。我們在農戶家中吃的竹筍、鹹菜、醃魚等就與雲南地區口味相似。每逢重大節日均要演出,成為當地最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說中的“六星紅旗”
根據外交部探訪結果,大致說法是,曼尼普爾併入印度前一度信奉社會主義,曾趕時髦使用過“六星紅旗”的“國旗”、“國徽”,但如今已見不到,多數人也表示“不清楚”。
人口
2001的人口普查,數量為239萬人,占印度人口的第24位,顏色:黃皮;識字率19位,男:77,87%,女:59,70%,按人口比例是印度在科學工程領域最傑出的民族。
特產
這裡是希洛伊(shiroy)的天堂之花——百合花的故鄉。這是在世界其它地方都找不到的,同時這裡的灰角鹿也是一種稀有動物。
這一地區主要的農州收成是水稻,在山脈的丘陵地帶則種植著玉米。
手工織品是這裡最大的工業。最近剛成立了一家電視組裝廠和一家腳踏車組裝廠。曼尼普爾邦是第一個介紹櫟樹野蠶絲綢的生產。
經濟
農業
周圍為海拔900—2100米的丘陵和山地,中部為英帕爾河谷平原,曼尼普爾河流貫中部。年降水量約1.500毫米。山區多林木,竹子分布普遍。有鐵、銅和岩鹽礦。河谷平原為集約農業,山區耕作極粗放。農產品以水稻為主,次為小麥、芥子、豆類。工業有手工棉紡織、手工藝品以及磚瓦、肥皂、針織等小型工廠。交通不便,靠公路與阿薩姆邦相來往。
該邦以農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和玉米等。當地至今還有伐木造田的作法,實行輪作,現已有固定耕種。該邦60%以上地區為森林地帶,木質優良,宜作建築材料。竹林也很多。當地人善於做手工藝品,主要工業是手工紡織業和家庭手工業,也有一些輕工業和食品工業。
這裡是希洛伊(shiroy)的天堂之花——百合花的故鄉。這是在世界其它地方都找不到的,同時這裡的灰角鹿也是一種稀有動物。
這一地區主要的農作物收成是水稻,在山脈的丘陵地帶則種植著玉米。
工業
手工織品是這裡最大的工業,有一家電視組裝廠和一家腳踏車組裝廠。曼尼普爾邦是第一個介紹櫟樹野蠶絲綢的生產。[2]
毒品
該邦東臨緬甸,也因此是印度和緬甸的主要通路,以前當地國王(maharaja)徵收關費,曼尼普爾比印度東北的其他地區富有,因此維持了幾百年的獨立。
曼尼普爾邦也是印度和緬甸之間的毒品貿易的樞紐,所以當地的毒品交易非常普遍,致使吸毒和愛滋病蔓延的情況及其嚴重。
旅遊
這裡吸引遊客的旅遊點有十五世紀時建造的毗濕奴普爾(Bishnupur)寺廟、洛克塔克(Loktak)湖——東印度最大的淡水湖、Keibul Lamjao——世界上唯一的漂浮國家公園。
歷史
曼尼普爾(Manipur),曾是兩千多年的獨立城邦,有本地古語史料載,其源頭是古代中國齊朝國王與中亞王朝公主通婚所立,與中國人長相無異。其地歷史豐厚,藝術發達,教育繁盛,文化自成一體,受高等教育者遍布世界各國。
當地政府1947年擺脫英殖民之後,49年重又被印度統治,但至今仍不認同印度政府和印度其他民族。目前那裡反政府武裝活動不斷。印度獨立後,為中央的直轄區,於1972年從阿薩姆邦分出建立。
和中國淵源
曼尼普爾在血緣和文化上與中國有很大的淵源。曼尼普爾王室通常被認為來自於中國的唐朝。曼尼普爾民間一直維持著對龍的崇拜。在十八世紀,當時的國王因為個人偏好強迫曼尼普爾人皈依印度教,但遇到強大的阻力,印度教也從未真正成為曼尼普爾的民間信仰,對龍的崇拜依然以各種形式在曼尼普爾保存下來。
飲食習慣中,此邦的居民偏好CHINESE FOOD,中國飯廳非常流行(因為反感印度人,所以開飯店的大部分是尼泊爾人),好中國武術,順便提一下電影,因為此地區的地方廣電局限制印度電影和新聞,而且大部分居民都不會講印地語,所以中國大陸和香港電影到現在的韓國電視劇很流行,因為放的多了,很多居民居然認識高頻率漢字如我愛你,中國大陸歌曲很多被翻唱,2008年最流行的是老鼠愛大米(緬甸地區也是),西遊記也曾經很流行,是緬甸,越南,和曼尼普爾80前TX的兒時最美好的記憶。
獨立運動
與英國的關係:曼尼普爾以前一直都是獨立的王國,有著2000年以上的歷史,和尼泊爾的處境很相似,但是當偉大的大英帝國占領了印度後,曼尼普爾當然也不能倖免,事件起源於:英國對曼尼普爾王室紛爭的介入。在抓捕曼尼普爾的一個王子的過程中,英國軍隊殺死了很多當時正在觀看傳統舞蹈的平民.作為報復,平民殺死了五個英軍士兵。這一事件直接引發英國對曼尼普爾王國宣戰。英國取勝後,有上千年歷史,文化高度發達的曼尼普王國併入英屬印度,而那個王子則被判處死刑,最後在曼尼普爾首府被當眾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