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因謀生所需,或因躲避戰亂,中國人自古以來便有移居外國的傳統,而且人數越來越多,涉足的地區越來越廣。這些遷往外國的華人,在所在國紮根、繁衍、發展,在各領域取得成就的人難以計數。其中在西亞小國亞美尼亞,有一支高貴顯赫的大家族-馬米科尼揚家族,便宣稱自己來自中國。那么這個家族始祖是誰?他們又是在何時、如何到達亞美尼亞的呢?
根據《亞美尼亞史》記載,馬米科尼揚家族的始祖為馬抗,其到達波斯的時間,恰逢薩珊王朝君主阿爾達希爾一世在位期間(約226-240年),時當三國初年。而馬抗在面見阿爾達希爾一世時,自稱其父乃大秦國(當時波斯諸國對中國的稱呼)的一位諸侯,名叫阿爾博克。
據馬抗自述,阿爾博克因得罪皇帝避難西遷,歷經磨難才抵達波斯,並懇請國王收留。此時,大秦國皇帝的使節也聞訊趕來,勸告波斯國王交出馬抗一干人等,否則雙方將兵戎相見。
阿爾達希爾一世既不想得罪大秦國皇帝,又不願交出馬抗等人,於是在同大秦使節虛與委蛇之際,將馬抗等人送至屬國亞美尼亞,並要求國王特爾達特二世(217-238年在位)妥為收留。
就此,馬抗等人便在亞美尼亞紮下根來,逐漸憑藉戰功贏得國王的歡心,並按照當地的姓氏習慣,被賜姓為馬米科尼揚。馬米科尼揚家族此後在亞美尼亞開枝散葉、生息繁衍,逐漸成為當地一支望族。
以上記載出自《亞美尼亞史》,而該書的作者霍列納齊,在本國有“史學之父”的美稱,著述一向以嚴謹著稱。加之其生活的年代(公元5世紀),正值馬米科尼揚家族鼎盛期,必然從中獲得大量的一手資料,因此我們大可相信該書中記述的可靠性。
那么問題來了,這位馬抗到底是什麼身份?他跟中國有什麼關係?在很多文章中,不少人都言之鑿鑿地宣稱馬抗是馬超的後人,在蜀漢滅亡後(265年),因不肯歸順曹魏,才率眾西遷至波斯。
但考察一下馬抗到達波斯的時間,便發覺以上論斷全屬無稽之談,況且在正史記載中,馬超所生三子中根本無人叫馬抗。而據時間稍晚的西晉史學家孫盛,在其著作《蜀世譜》中稱,馬抗實為馬超的堂兄弟,與馬岱同為馬超伯父馬翼之子。
關於馬抗避難波斯的原由,孫盛在書中稱,當年馬抗之父馬翼曾入朝擔任北軍中候,並趕在馬超、韓遂作亂前趕回涼州。此後,馬超在冀城被楊阜等人擊敗(公元214年),南奔張魯,而馬翼父子則被困在涼州。
馬翼自知留在涼州將有滅門之憂,遂率其子馬抗及親族數十人,由涼州出發,沿著古絲綢之路,經河西走廊、西域,歷經十餘年時間才到達波斯。而在西行途中,馬翼極有可能病死,其子馬抗自然便成為這支隊伍的“領頭人”。
馬超從弟岱,字伯瞻,騰兄翼之子也。父翼入許為北軍中候,後還涼州,涼州亂,將親族數十西入。岱弟抗,隨翼西入,或至西海。(見《蜀世譜》)
馬抗抵達波斯後,自稱其父為大秦國諸侯,因得罪皇帝才避難西遷。根據史實來分析,這“諸侯”極可能便是馬抗的叔父馬騰(曾任涼州刺史),而“皇帝”自然指的是便曹操。
而馬抗之所以選擇西遷避難,除了其他三面皆無退路外,還跟馬氏家族長期與西域諸國有來往,熟知中西亞地理、風俗有很大關係。如此一來,既可以順利躲避追兵,又不至於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生存。
就這樣,馬抗家族在亞美尼亞紮下根,逐漸繁衍成當地的望族,並在反抗外敵入侵中立下汗馬功勞。5世紀後半葉,為反抗波斯在亞美尼亞強制推行拜火教,馬抗的後人瓦爾丹·馬米科尼揚於公元450年率眾起義,並在動員會上喊出戰鬥口號:“懵懂而死,與草木同朽;悟道而生,是為永生。”
雖然起義在次年以失敗告終,瓦爾丹也捐軀疆場,但起義帶來的震撼力量,依然迫使波斯放棄在亞美尼亞強制推行拜火教的計畫。
30年後,瓦爾丹的侄兒瓦安再次揭竿而起,在接連重創波斯大軍後,終於迫使對方承認亞美尼亞的自治權,並可以保持基督教信仰。由於在爭取自治權和宗教信仰自由的鬥爭中立下曠世奇功,瓦爾丹叔侄遂被亞美尼亞視為民族英雄,時至今日依然得到國民的愛戴和紀念。
亞美尼亞從蘇聯獲得獨立後,專門設立“瓦爾丹·馬米科尼揚”勳章,以表彰為爭取國家獨立而立有奇功之人,而在首都葉里溫街頭,也經常能看到瓦爾丹的紀念塑像,由此可見國民的愛戴之深。
波斯 馬超 西亞 堂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