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兄弟

堂兄弟

共祖不共父的平輩兄弟互稱為堂兄弟,這是“堂兄弟本義”。又有人說成狹義。過去一大家人都住在一起,沒有分家之前共一個堂屋,孫子輩的兄弟為區別稱呼,把親兄弟親姐妹之外的稱為堂兄弟堂姐妹。後泛指五代之內的兄弟。發展到現今,堂兄弟有“親堂兄弟”和“遠堂兄弟”之分。“親堂”是指和自己同一祖父的堂兄弟,又稱叔伯兄弟,是僅次於親兄弟的一級。“遠堂”則是與自己並非同一祖父而在血緣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其他較遠的堂兄弟。(圖片參考資料 )

基本內容

詞目:【堂兄弟】

拼音:tánɡ xiōnɡ dì

關聯稱謂:堂姐妹(堂姊妹);堂兄弟姐妹

詮釋

古述

1)清·趙翼《陔餘叢考·堂兄弟》:“俗以同祖之兄弟為堂兄弟。按《禮經》曰從兄弟,無堂兄弟之稱也。其稱蓋起於晉時。”

2)清·梁章鉅《稱謂錄》“同堂兄弟”條:……又《北齊書》孝昭帝曰:“須拔是我同堂兄弟。”錢大昕曰:“《通典》載宋庾蔚之說:‘今又謂從父昆弟為同堂’。蓋六朝人猶稱同堂,至唐時方省去同字。《舊唐書》載中宗即位,以堂兄千里為成紀郡王。又,張獻誠請老,薦其堂弟獻恭自代是也。“

今釋

【堂兄弟本義(狹義)】共祖不共父的平輩兄弟互稱為堂兄弟,即伯父/叔父的兒子。又有人將該義稱為親堂兄弟。

“堂兄弟本義”——親堂兄弟在九族以內,屬於我國古代親屬的宗親範疇,在古代五服以內為大功服。堂兄弟本義與從父兄弟、同堂兄弟以及叔伯兄弟屬於同義稱謂。

隋唐以前一般將這一親屬關係稱為從兄弟、從父兄弟,常用作從兄/從弟(多見於魏晉人的書籍)。晉代出現了同義稱謂“同堂兄弟”,而唐代又將其簡稱為堂兄弟,並開始逐漸取代先前的“從父兄弟”和“同堂兄弟”而成為主流稱謂。

【堂兄弟裹義】由於語言的地域習慣等因素,有人也把血緣上比“親堂兄弟”隔得更遠的平輩兄弟(同出一源)籠統地稱為堂兄弟。又有人將該義稱為遠堂兄弟。

廣義上的堂兄弟包括“堂兄弟本義”和“堂兄弟裹義”,泛指“親堂兄弟”和“遠堂兄弟”,自此也不必再作過多解釋了。

互稱謂“堂兄弟”的基本用法
高祖 族曾祖 族祖 從伯/從叔 堂兄弟(遠堂)
曾祖 伯祖/叔祖 堂伯/堂叔 堂兄弟(遠堂)
伯父 /叔父 堂兄弟(親堂)
兄弟

劃分

堂兄弟中年幼者謂年長者為堂兄,反之為堂弟。

典例分析

為“堂兄弟”與“同堂兄弟”的詞義作比較,特給出例子以作分析。

堂兄弟

1)《舊唐書·韋縚傳》:“己未,封堂兄左金吾將軍,鬱林郡公千里為成紀郡王”。

2)巴金《秋》二:“還有淑華底堂兄弟覺英 、覺群都在這裡。”

同堂兄弟(附)

1)《魏書》:欣〖元欣〗曰:“北海、長樂俱是同堂兄弟,今宗祏不移,我欲受赦。諸君意各何如?”

2)《魏書·列傳第二十一》:邃〖公孫邃〗,叡〖公孫叡〗為從父兄弟,而叡才器小優,又封氏之生,崔氏之婿;邃母雁門李氏,地望縣隔。鉅鹿太守祖季真,多識北方人物,每云:“士大夫當須好婚親,二公孫同堂兄弟耳,吉凶會集,便有士庶之異。”

適用語境

隨著說話語境的不同,對自己堂兄弟的稱謂詞也會表現的不同,以下試分為兩大類分別加以討論。

口頭形式

口頭稱謂語具體可分為三種來討論。

1)直呼面稱,稱謂對象本人身處說話語境中,由於堂兄弟屬於互稱稱謂語,所以自己當著堂兄弟面一般不稱呼“堂兄弟”,主要稱呼堂兄弟的名字、表字(或者小字)以及乳名(或者小名)。

2)自謂面稱,稱謂對象本人身處說話語境中,由於堂兄弟屬於互稱稱謂語,所以該語境不適用。

3)轉述面稱,稱謂對象本人身處說話語境中,自己向陌生人介紹堂兄弟時可說成“堂兄弟”,故該語境適用。

4)背稱,稱謂對象本人不在場,自己提起堂兄弟時可說成“堂兄弟”,故也適用於“背稱”。

書面形式

書面稱謂語具體可分為兩種來討論。

1)轉述敘稱,書籍向陌生人說明稱謂對象本人與自己的關係時,可寫成“堂兄弟”,故適用。

2)直呼敘稱,寄發給稱謂對象本人的書信、電報等,多寫成堂兄弟的名字、表字(或小字)以及乳名(或小名),也可作“堂兄”或“堂弟”,故也適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