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旌德之地,春秋戰國時期先後隸屬吳、越、楚國。秦屬鄣郡,漢隸涇縣。三國時為孫吳所轄,屬丹陽郡安吳縣(縣治在今涇縣境內)。晉太康二年(281年)屬宣城郡。隋開皇九年(589年)安吳縣併入涇縣。
唐武德三年(620年)設宣州總管府,再建安吳縣,旌德地屬之,縣治在今三溪古城村。武德八年(625年),安吳縣再歸涇縣。天寶十一載(752年)析涇縣西南14鄉置太平縣,旌德地遂屬太平縣。寶應二年(763年)二月,析太平縣東北境麻城等九鄉之地置旌德縣,仍屬宣州所轄。縣名“旌德”,由“旌表方德”而來。宋旌德縣屬江南路、江南東路宣州,乾道二年(1166年)屬江南東路寧國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旌德縣屬江浙行省江東建康道寧國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旌德縣屬南京直隸寧國府,十三年(1380年)屬京師直隸寧國府。永樂元年(1403年)屬南京直隸寧國府。清順治二年(1645年),旌德縣屬江南布政使司寧國府,順治十八年(1661年)屬江南左布政使司寧國府,康熙六年(1667年)屬安徽布政使司寧國府。
民國元年(1912年)元月,廢府留縣,旌德縣直屬安徽省管轄。民國三年(1914年)6月,屬安徽省蕪湖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6月,行首席縣長制,旌德縣屬宣城首席縣長所轄。同年10月成立行政督察區,旌德縣屬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改屬第十行政督察區。同年10月,旌德縣直屬皖南區署,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8月,改屬第七行政督察區。
1949年4月24日,旌德縣城解放。同年5月13日旌德縣劃屬皖南行署徽州專區。
1952年8月7日,皖南行署撤銷,旌德縣屬安徽省徽州專區。
1956年1月12日,旌德縣隨徽州專區併入蕪湖專區。
1959年1月,旌德、績溪二縣合併辦公,3月22日,國務院第86次會議決定將旌德併入績溪縣。
1961年4月1日,旌、績二縣分開辦公,12月15日,國務院第114次會議決定復置旌德縣。同年4月13日,徽、蕪兩專區分開,旌德縣仍屬徽州專區。
1971年3月29日,改專區為地區。
1988年1月1日,旌德縣劃屬宣城地區(2001年1月1日撤地區為宣城市)。
行政區劃
建制沿革
2000年,旌德縣轄5個鎮、9個鄉。
2003年,旌德縣調整行政區劃:將原旌橋鄉、華坦鄉整建制併入旌陽鎮,以原旌陽鎮和旌橋鄉、華坦鄉的行政區域為旌陽鎮的行政區域,鎮政府駐旌陽;將原喬亭鄉整建制併入蔡家橋鎮,以原蔡家橋鎮和喬亭鄉的行政區域為蔡家橋鎮的行政區域,鎮政府駐蔡家橋;將原仕川鄉整建制並人俞村鄉,以原俞村鄉和仕川鄉的行政區域為俞村鄉的行政區域,鄉政府駐俞村;保留三溪鎮、興隆鄉、廟首鎮、白地鎮、孫村鄉、雲樂鄉、版書鄉。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旌德縣轄5個鎮、5個鄉:旌陽鎮、蔡家橋鎮、三溪鎮、廟首鎮、白地鎮、俞村鄉、興隆鄉、孫村鄉、雲樂鄉、版書鄉。
2004年底,旌德縣轄5個鎮、5個鄉:旌陽鎮、蔡家橋鎮、三溪鎮、廟首鎮、白地鎮、興隆鄉、孫村鄉、雲樂鄉、版書鄉、俞村鄉。
2009年12月11日,安徽省民政廳行文下發了《關於同意撤銷旌德縣俞村鄉設立俞村鎮的批覆》,旌德縣轄6個鎮、4個鄉:旌陽鎮、蔡家橋鎮、三溪鎮、廟首鎮、白地鎮、俞村鎮、版書鄉、雲樂鄉、興隆鄉、孫村鄉。
2015年01月,經安徽省政府批准,市政府同意,撤銷旌德縣興隆鄉設立興隆鎮,面積、人口和隸屬關係不變,鎮政府駐大禮村(原興隆鄉政府駐地);撤銷旌德縣孫村鄉設立孫村鎮,面積、人口和隸屬關係不變,鎮政府駐玉溪村(原孫村鄉政府駐地)12月3日,經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旌德縣版書鄉設立版書鎮,鎮政府仍駐版書村。
2017年11月10日,經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旌德縣雲樂鄉設立雲樂鎮,鎮政府仍駐劉村(原雲樂鄉政府駐地)。
區劃詳情
根據2018年政府官網顯示,旌德縣轄10鎮,旌陽鎮、蔡家橋鎮、三溪鎮、廟首鎮、白地鎮、興隆鎮、孫村鎮、雲樂鎮、版書鎮、俞村鎮、共68個村(社區),縣政府所在地為旌陽鎮S323(江村大道)。
名稱 | 面積(千米) | 人口(人) | 行政村、社區 | 郵政郵編 |
旌陽鎮 | 109.1 | 44862 | 11、5 | 242548 |
蔡家橋鎮 | 106.2 | 15049 | 8 | 242602 |
三溪鎮 | 56 | 5.1萬 | 6 | - |
廟首鎮 | 91.4 | 11825 | 6 | 242000 |
白地鎮 | 95.8 | 1.5萬 | - | - |
俞村鎮 | 105 | 1.46萬 | - | 242606 |
興隆鎮 | 84.4 | 9687 | 4 | 242600 |
孫村鎮 | 83.6 | 10403 | - | - |
版書鎮 | 84.6 | 11608 | - | - |
雲樂鎮 | 80.7 | 6700 | - | -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旌德縣地處黃山東北麓,位於安徽省東南部皖南山區,東鄰寧國,南連績溪,西毗黃山,北接涇縣,地跨東經118°44′—118°15′,北緯30°29′—30°7′。全鎮地形是南北長,東西窄,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180—220米。總面積904.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旌德縣在大地構造上位於楊子準地台浙西皖南台褶帶的太平復向斜南東端。在中國地層區劃中屬楊子地層區下楊子分區皖南小區。縣內地層自上元古界震旦系列古生界泥盆系均有出露,其中以志留地層分布最廣,約占全縣面積的三分之一。第四系地層僅在少數地方出露。縣城區出露地層為志留系及第四系鬆散沉積物,志留系霞鄉組分布於區內的南西部,出露範圍較小,系旌德複式岩體的殘留頂蓋。主要岩性為細沙岩、粉砂岩、板岩、頁岩及岩屑砂岩。第四系主要為礫石、砂、砂土、亞粘土登鬆散沉積物呈洪積、沖積及河漫灘相,沿河流兩岸及凹地分布,厚度變化範圍1—5米。另有一半以上面積分布著三迭紀印支時期的花崗閃長岩。以高甲、蘭塘、孫村、喬亭、石鳧山、芳岱一線為界,北西部是以志留係為主的古生界地層和小塊展布的花崗岩岩株;南東部大面積花崗岩岩體呈長條狀集中分布,其中也零星鑲嵌著古生界地層,總的地層構造走向北東45°,與天星洞山至梅嶺的北東向大斷層基本平行。地層自老到新的分布狀況是: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第四系。
旌德全縣地貌特徵為東西向呈長方形,呈畚箕狀向北開口。地勢中部平緩,四面環山,東北低於西南。海拔高度自中部向東北和西南呈階梯狀上升,四面環山,中北部較低,海拔僅150米左右,最低處是三溪坑口,海拔120米,東北至海拔1031.8米的塘山頭,西南至境內最高峰大鳴尖,海拔1295.6米,相對高差1175.6米。山脈走向與構造線一致,以北東至南西向殿市,向東和西北傾斜。屬皖南北部山地丘陵、山間盆谷地貌,分為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間盆地四種類型。
氣候特點
旌德縣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適中,季風明顯。春季冷暖變化大,光照不足陰雨多;夏季溫高濕度大,梅雨集中汛洪多;秋季常遇夾秋旱,天高雲淡早晚涼;冬季多晴濕度小,雨雪常在“三、四九”。
氣溫
旌德縣年平均氣溫為15.5℃,一般年際變化值±0.3℃。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2.9℃,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7.7℃,平均初霜期在11月10日前後,平均終霜期在3月23日左右。
降水
旌德縣自然降水豐沛,多年平均降雨量的分布由東北向西南遞增,油中低山區向平畈區遞減;年平均降雨量為1476毫米,西部緊鄰黃山地區多達1626毫米,北部的三溪一帶雨量只有1328毫米。降雨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秋、冬季,即當年9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較少,占全年降雨量的29%,春、夏季3—8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1%;降雨量最多的月份為入梅季節的6月,月平均降水達208毫米。最大年降雨量為2353毫米。多年平均蒸發量1324.7毫米。
季風
旌德縣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冬季受亞洲內陸冷高壓控制,盛行偏北風;夏季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盛行偏南風;春秋季是季風轉換季節,風向隨季節而易,較為明顯。全年除靜風之外,有10個月都是偏北風頻率較大。春季風大,夏、秋季風小,年平均大風次數6次(7級—風速17米/秒以上大風)。歷年平均風速為1.8米/秒。
日照
旌德縣年均日照時數1971.9小時,日照時數最大值為7—8月份。
太陽輻射
旌德縣全年太陽輻射總量為113.2千卡/平方厘米,其中氣溫>10℃期間的輻射總量可達82.87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的73%。一年中4月至9月為70.5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的62.3%,以7月份最多為14.3千卡/平方厘米,元月份和12月份最少為6.1千卡/平方厘米。
水文
旌德縣地勢複雜,河流山溪較多,源短流急,落差較大,水系呈格子狀典型山溪河流特徵。境內以石鳧山為分水嶺,分屬青戈江和水陽江兩大水系,主峰以東歸水陽江水系,以西歸青戈江水系,統屬長江流域。境內長江流域面積905.5平方千米,分有徽水、玉水、俞村河(又稱環溪)、山壩河(又稱姚溪)4個自然水系。白沙、徽水二河自東向西北穿城而過,匯於城北。
徽水,舊稱淳溪,又因河水“浮光耀金,仿佛梅花片片”而雅稱“梅溪”,是縣內最大的河流,地處縣境中部。源出績溪縣尚田鄉上竹坦,經鎮頭、浩寨至版書分界山入境,幹流自南而北,流經版書、旌陽鎮、蔡家橋、三溪共4個鄉鎮,在三溪坑口出境,流經涇縣,匯於青戈江。境內長度38.6平方千米,沿途匯集84條大小支流,涉及旌陽、蔡家橋、孫村、廟首、興隆、三溪6鄉,總長343.7公里,境內流域面積548.7平方千米。河道平均寬度38.9 米,河床平均坡降比為5.1‰。據下南水文站測定:1991年,洪水最大洪峰流量為475立方米/秒,枯水流量0.1—0.08立方米/秒,平均流量4.49立方米/秒。屬常年性山溪河流,不能通航。徽水兩岸自上游而下主要有支流8條,左、右岸各有4條。
旌德縣河流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受地下水補給很少,河水水量隨季節性變化較大。又由於旌德縣水系是源頭河流,河床一般比降較大,地表透水性一般,具有良好的徑流排泄條件,徑流資源豐富,全區年平均徑流總量7.8億立方米,徑流深860毫米,水土流失較嚴重,使河床淤高,沿河兩岸極易產生洪澇災害及誘發地質災害。
土壤
旌德縣全縣土壤總面積100.1138萬畝,包含紅壤、黃壤、石灰岩土、潮土和水稻土五個土類,下分為9個亞類、29個土屬、59個土種。
紅壤
紅壤是旌德縣地帶性土壤中一個最大的土類,面積65.8332萬畝,占全縣土壤總面積的65.76%。根據成土條件和發育階段,可分為黃紅壤和紅壤性土2個亞類。
黃壤
黃壤是旌德縣中山狹谷區垂直帶的土壤類型,位於紅壤土類之上,面積12.0340萬畝,占土壤總面積的12.02%。是旌德縣林業生產的主要基地。此土類在該縣劃分為山地黃壤和黃壤性土2個亞類。分布於牛山、石鳧山地帶和縣境西部、西南部、東北角邊緣,海拔600~1000米左右的中、低山地帶。
石灰岩土
石灰岩土在旌德縣屬隱域性土壤,與地帶性的黃壤、紅壤復區並存。主要分布在碧雲、俞村、白地、南關、版書和廟首林場等地,面積5.1814萬畝,占土壤總面積5.18%,該土在該縣僅有棕色石灰土1個亞類。
潮土
潮土是豐水成土。主要分布於徽水河和玉水河的兩岸河畔,面積僅1305畝,占土壤總面積的0.13%。它的特點:沉降速度快,質地較粗;地下水對土體影響小。該土該縣僅有灰潮土1個亞類。
水稻土
水稻土在旌德縣內有3個亞類,即為淹良型、瀦育型和潛育型。水稻土是旌德縣主要的耕地土壤,布局廣泛:東自滑渡,西及南源;南起洪川、北至剝嶺,從海拔130米的三溪溪潭到海拔790米以上的華坦八畝,都有分布,面積169347畝,占全縣土壤總面積的16.91%。3個亞類中以瀦育型為主,占80.38%。
植被
旌德縣位於皖南山區,在植被區劃上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東段亞區、安徽南部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由於氣候條件優越,林木立地條件好,且兼有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植被過渡的特徵,故樹種資源豐富,植物種類繁多,大致可以分為: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馬尾松林、馬尾松雜木混交林、灌叢及草叢。不同的高度氣候有一定的差異,影響到不同高度的植被類型的差異。海拔1000米以上多為茅栗、化香、山楂等混生落葉闊葉林。由於長期人為的生產經營活動,低海拔地區形成了以杉木、毛竹、馬尾松為主的人工植被。山區村莊周圍坡度平緩處多為茶、桑、果園等經濟林。其中以馬尾松、杉木及毛竹等針葉林所占面積最大,分布全縣各地用材林主要樹種有:杉、松、檫木、楓香、毛白揚、苦櫧、小葉櫟、圓柏、側柏、木荷、竹類等。經濟林主要樹種有:烏桕、栓皮櫟、山核桃、香榧、棕櫚、雙人棗樹、竹、油桐、油茶、漆樹、板栗等。地被植物主要有白櫟、白茅、芭茅、繼木、烏飯、杜鵑、黃背草、算盤子、茴草、蕨類等。
自然災害
旌德縣氣象災害主要有寒潮、梅雨、伏旱、秋風寒、秋旱、暴雨、冰雹等災害,尤以寒潮最為嚴重,寒潮平均每年出現3次左右,最多年份曾達6次(1965年秋—1966年春)。特別是春寒對午季作物和早稻育秧危害甚大,常造成爛秧、死苗。秋冬以後的寒潮常伴有大風雪、霜凍和持續低溫,造成積雪深厚,房倒樹折、郵電交通受阻等嚴重災害。旌德縣梅雨也是大災害,1954年,梅雨期持續57天,其中6月份降雨量達543.8毫米,7月份降雨量為538.3毫米;1969年持續33天,降雨525.3毫米,均造成特大洪災。秋分寒對雙季晚稻生長影響最大。1980年的“秋分寒”是建國以來危害最重的一年,連續15天氣溫低於20℃,最低降到10℃以下,使全縣晚稻減產1200萬斤。冰雹旌德縣平均4—5年一遇,降雹時間均在春夏季節的下午至傍晚時分。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旌德縣緊鄰黃山,具有良好的徑流和排泄條件,全縣自然水系總流域面積904.34 平方千米,徑流資源比較豐富。全縣年均降水總量為12.63億立方米,年均徑流量7.8億立方米,占總降水量的61.7%,年均徑流深度860 毫米。降水時空分布不均。
旌德縣全縣農業用地受自然水系流域灌溉的面積達90%以上,而水利工程只能提供3—4千萬立方米水量。枯水年全縣農業缺水4千萬立方米左右;豐水年則產生局部洪澇災害。縣內地下水主要有基岩裂隙水,孔隙裂隙水和碳酸鹽岩類的裂隙溶洞水。由於地下水資源貧乏,一般無農灌意義,只限於人畜飲水。全縣水庫共有50座,總庫容為1869.06萬立方米,其中(1)小型水庫6座993.19萬立方米,小(2)型水庫44座875.87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3.32萬畝,占全縣總有效灌溉面積的1/4。
土地資源
2014年數據調查顯示,旌德縣總面積904.8平方千米,土地利用類型主要有耕地、園地、林地、草地、交通運輸用地、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其他土地、城鎮村及工礦工地。現狀土地利用特點:人口密度大,土地利用率高;耕地數量少,耕地保護形式嚴峻;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土地後備資源匱乏,開發補充耕地潛力小。
旌德縣所屬類型地類分別為耕地水田131.3114平方千米、旱地52.875平方千米、園地果園1.470平方千米、茶園4.890平方千米、其他園地3.590平方千米、林地有林地586.8564平方千米、灌木林地0.750平方千米、其他林地56.686平方千米、草地人工牧草地0.030平方千米、其他草地7.890平方千米、交通運輸用捷運路用地0.770平方千米、公路用地2.380平方千米、農村道路0.070平方千米、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河流水面9.061平方千米、水庫水面1.60平方千米、坑塘水面5.310平方千米、內陸灘涂0.390平方千米、溝渠2.50平方千米、水工建築用地0.260平方千米、其他土地設施農用地0.10平方千米、田坎0.010平方千米、裸地0.040平方千米、城鎮村及工礦用地建制鎮10.581平方千米、村莊24.012平方千米、採礦用地1.180平方千米、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0.210平方千米。
生物資源
森林資源
旌德縣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65.52%,林木綠化率68.87%。2015年全縣林業用地總面積65181.1公頃,有林地面積58809.82公頃,其中喬木林地49851.58公頃,竹林7673.35公頃,經濟林1284.89公頃;疏林地86.97公頃;灌木林地3029.18公頃(國家規定的灌木林地618.24公頃,其他灌木林地2410.94公頃);未成林造林地2880.46公頃;苗圃地20.91公頃;無立木林地265.47公頃;宜林地49.12公頃;林業輔助生產林地39.17公頃。活立木蓄積量385.6萬立方米。
野生動植物資源
旌德縣有獸類19科51餘種,鳥類40科143餘種,爬行類20多種,兩棲類16種。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雲豹、黑麂、梅花鹿、白鸛、白頸長尾雉。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獼猴、黃山短尾猴、穿山甲、水獺、大靈貓、小靈貓、鷹、隼、大鯢(娃娃魚)。
省級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野豬、黃麂、狐、獐、青蛙、中華大蟾蜍、東方蠑螈、鵪鶉、環頸雉、白鷳、杜鵑(四種)、羚、刺蝟、豪豬、燕、龜類(所有種)、蛇類(所有種)、鴨類(三種)、白鷺、紅嘴藍鵲、絲光椋鳥、八哥、夜鷹。
根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名錄(第一批)》中所列的樹種和保護級別,旌德縣有19個樹種入錄,其中一級保護5種,二級保護14種。
一級保護樹種中,蘇鐵和水杉為引入的栽培種,銀杏和南方紅豆杉為原有的鄉土樹種,野生與栽培兼有,銀縷梅為野生種群。
二級保護樹種中,厚朴、紅豆樹、喜樹等3種為引入的栽培種,金錢松、鵝掌楸、樟樹等3種,為野生與栽培兼有,榧樹、凹葉厚朴、天竺桂、花櫚木、長序榆、大葉樟、香果樹、永瓣藤等8種,為野生種。
中藥材資源
旌德縣植物類中藥材是該縣藥材的主要資源,屬木本和藤本的有防已、葛根、益母草、合歡皮、六月雪、貫眾、南沙參、覆盆子、山楂、虎權、桑白皮、桔梗、丹參、蒼朮、獼猴桃、冬桑葉、蒼耳子、絡石藤、淡竹葉、何首烏、枇杷葉、銀杏等。野生草本藥材有:蒼耳子、益母草、馬鞭草、薄荷、土牛膝、白英、紫蘇、希薟、青蒿、白前、谷精草、石菖蒲、香附、蕺菜等。全縣植物類中藥材計有149科508種。
礦產資源
旌德縣地下礦藏種類多,已探明的砩石儲量210萬噸、石英1000萬噸、瓷土1800萬噸,鉀長石7.4萬噸,花崗岩11.4億立方米。
金屬礦
鉬礦化點:鉬礦在旌德縣境內有3處,第一處懷玉山礦化點,在蔡家橋鎮湯村北側2.5公里,第二處湯村礦化點,離湯村北面1.5公里,第三處劉家塔礦化點,在縣城南西7公里的南關清潭一帶。
鎢礦化點:版書鎮東川黨村北東700米有白鎢礦化點,寬度不大,含白鎢品位0.33%。
鉛鋅礦點:俞村鎮芳川和三溪鎮佛子嶺分布有工業用途廣泛的鉛、鋅礦點。
黃鐵礦點:黃鐵又稱硫鐵,主要分布在三溪坑口村西1.5公里處。
非金屬礦
砩石礦:砩石礦在旌德縣屬主要礦產,分布於縣城西北的南關鳳形山、棗樹嶺,華坦鄉華豐村,版書鎮的尖角里,旌陽鎮的新橋等。
瓷土礦:分布在廟首鎮祥雲金竹阡和枸樹下一帶,共有6條礦體。
鉀長石礦:有光隆鄉里塘村和白地鄉白地村兩個礦區。
石英岩:分布在旌德縣牛山和三溪坑口。
花崗岩:花崗岩在旌德縣內大面積出露,約占全境的54%,開採簡便,主要分布在華坦鄉的鳧山、喬亭鄉、孫村鎮的新建、富陽,俞村鎮的鳧陽、合錦、尚村,南關鄉的白沙等地,喬訂、孫村已開採利用。
其它礦產
旌德縣碧雲礦泉水有19處,經取樣化驗,水無色無臭,質軟透明,清涼可口,無細菌、病毒,水的總硬度為2.86~9.81德圍度,符合飲料礦泉水標準,可供開發利用。
人口
截至2017年末,旌德全縣戶籍人口149801人。按性別分,男性人口77739人,女性人口72062人,性別比為108:100。常住人口12.6萬人。 2018年末,旌德縣常住人口為12.5萬人。
政治
宣城市委常委、旌德縣委書記 | 周密 |
副書記 | 孫立志 |
常 委 | 杜德林、 王 斌、 王宏崢、 胡興華、張 蕾、 龔志剛、 錢學進、 吳振宇、鄭曉軍 |
統計截至2019年1月 |
經濟
綜述
2016年,旌德縣生產總值為36億元,相較於2011年的26億元,年均增長7.7%;完成財政收入7.2億元,是2011年1.5倍,年均增長10.5%;三次產業調整到18.1:43.1:38.8。2011年-2016年,旌德縣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2億元,年均增長15%。
2017年,旌德縣全年生產總值(GDP)39.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7.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6.3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17.3億元,增長7.1%;第三產業增加值15.9億元,增長10.1%。一二三次產業比由上年的17.8:43.5:38.7調整為15.9:43.8:40.3,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任務。
第一產業
截至2017年末,旌德縣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0304萬公頃,油料種植面積3029公頃,棉花種植面積127公頃,甘蔗種植面積167公頃,蔬菜種植面積2896公頃。全縣糧食產量穩定,糧食總產量為6.0899萬噸,增長1.30%。油料產量5968噸,增長2.21%。棉花產量141噸,增長1.44%。菸葉產量1196噸,下降3.78%。茶葉產量431噸,增長2.31%。年末,全縣生豬存欄4.8502萬頭,比上年下降0.22%;全年生豬出欄7.4219萬頭,下降1.05%。全年肉類總產量9578噸,比上年增長0.03%。全年水產品產量1999噸,增長0.2%。
截至2017年末,旌德縣建立了村集體經濟項目庫,入庫“三變”項目133個;整合了2408萬元的省財政綜改項目資金和1000萬元的縣財政集體經濟扶持基金,投放到62個集體經濟項目中,到2017年底,全縣所有集體經濟空白村全部清零,集體經濟總收入超1001.7萬元,較改革前增長445%。
截至2017年末,旌德縣新增農民合作社29家,家庭農場102家,全縣農民合作社總數達444家、家庭農場419家;1家合作社、3家家庭農場獲評2017年度省級示範社或示範家庭農場。全面完成農民合作社及家庭農場年報工作,全縣應年報農民合作社共421家,完成420家,年報率99.52%。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9.21萬千瓦特,比上年增長2%;全年農村用電量3559萬千瓦時,與上年持平;化肥施用量(折純)4583噸,與上年持平。
2018年,旌德縣三溪鎮和規模化養殖場實行生態循環模式種養殖;新註冊成立經營主體92家,全縣土地流轉面積突破9萬畝;新增“三品一標”企業10家;全縣遴選117名農技人員開展包村聯戶工作,遴選落實702名科技示範戶。
第二產業
截至2016年末,旌德縣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46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64161萬元,比上年增長6.5%。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6.7億元;實現利潤2.1億元,資本保值增值率為120.2%。
截至2017年末,旌德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47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3%。16個大類行業中,有8個行業實現增長,其中儀器儀表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造紙和紙製品業保持較高增速,分別增長138.1%、89.1%、39.8%、22.9%。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3億元;實現利潤2.3億元,資本保值增值率為101.4%。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情況如下:大米10.5209萬噸,同比增長22.2%;中成藥13.64噸,同比增長51.1%;商品混凝土128228立方米,同比增長19.8%,模具4830套,同比增長89%,天然花崗岩石建築板材2.682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45.9%,玻璃纖維紗1.0588萬噸,同比下降29.5%。
截至2017年末,旌德縣全縣資質內建築企業5家,全年建築企業利稅總額2225.9萬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5.0848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9.2%;竣工面積23.1608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4%。
第三產業
截至2017年末,旌德縣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5億元,比上年增長11.8%。分銷售地區看,城鎮消費品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比上年增長10.9%,鄉村消費品市場實現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7.6%。按行業分,實現批發業銷售額增長34.2%;實現零售業銷售額增長9.5%;實現住宿業營業額增長34.7%;實現餐飲業營業額增長24.1%。
截至2017年末,旌德縣全縣限額以上單位共41家。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全年實現商品零售額6.2億元,增長14.1%,其中,汽車類類增長-21.6%,中西藥品類增長55.9%,糧油、食品類增長8%,日用品類增長31.6%,石油及製品類增長24.1%,服裝、鞋帽類商品零售額增長-14.5%。
截至2017年末,旌德縣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4777萬美元,比上年下降17.4%。全縣實際利用省外資金27.7億元,同比增長31.9%,實際利用外資1750萬美元,增長8.0%。
截至2017年末,旌德縣完成對2017年新增39家旅遊服務點的核查,全年新增住宿點27家、餐飲點34家、購物點9家。國際慢城建設上,完成慢城logo設計。高鐵廣場、徽水河河心洲、酒店、縣城路燈燈桿已建成慢城標識,部分節點安裝慢城標誌雕塑。
交通運輸
綜述
旌德四周皆山,自古交通閉塞,溪澗縱橫,礁多沙積,舟楫難通。客、貨運輸向以人挑畜運和手推獨輪車陸運為主,水運為輔。縣際主要交通幹線有旌涇、旌績、旌寧、旌太4條驛道,但“車不能方軌、馬不能並轡”。水路僅三溪至涇縣下坊間曾用竹筏運貨。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縣人呂佩芬曾奏準朝廷,設立“安徽省鐵路公司”,倡修皖贛鐵路,計議該路北起蕪湖,經灣沚、宣城、寧國、旌德、歙縣、屯溪、婺源而達景德鎮。後因朝政腐敗未能如願。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縣人又建議修建旌(德)寧(國)公路。次年,縣政府即向省呈報該路的勘察設計書和工程概算表,安徽省善後救濟分署根據上述報告撥給麵粉150噸,作為築路經費,但被官吏侵吞,旌寧公路寸土未動。
1950年,縣人民政府成立旌德縣公路修建委員會,制定公路建設規劃。1952年1月,旌績公路首先破土動工。1954年,開始汽車客貨運輸。經過30多年努力,到1987年止,全縣共修建公路72條,總長度349公里。其中營運公路17條193公里,林區專用公路10條47.5公里,廠礦公路2條7公里,鄉村公路43條101.5公里,不僅直通鄰縣、滬、杭,而且鄉鄉通公路,全縣平均每2.59平方公裡面積有公路1公里,路面質量等級也不斷提高:由原來的土路面發展到礫石路面、黑色渣油路面(油路65公里);由木橋木涵發展到永久性的石拱橋涵;由晴通雨阻發展到全天候通車;由簡易公路逐步完善提高到三級幹線公路、四級支線公路,為大規模物資交流、開發山區經濟,創造了必備條件。此外,還有四通八達、網布城鄉的拖拉機路、板車路,除烏嶺等深山幽谷外,全縣已基本結束肩挑畜馱的運輸史。
高速
2017年12月,蕪黃高速公路建設啟動會在旌德縣舉行。蕪黃高速是安徽省規劃的“四縱八橫”高速公路網中“縱二”項目的一部分,路線覆蓋蕪湖市繁昌縣、南陵縣、宣城市涇縣、旌德縣、黃山市黃山區,路線起自繁昌縣峨山鎮,接蕪湖長江公路二橋和南沿江高速公路,經繁昌縣、南陵縣、涇縣、旌德縣,至終點黃山市黃山區譚家橋,接已建的G3京台高速公路。作為蕪黃高速的重要組成部分,旌德段建設里程30.01公里,路線覆蓋三溪鎮、蔡家橋鎮、孫村鎮、廟首鎮、白地鎮。路基寬度25.5米,橋樑27座,共長5374米;隧道4.5座,共長5071米;樞紐型互通1處(預留);服務型互通2處,分別為旌德西互通(蔡家橋鎮)、江村互通(白地鎮),服務區1處(廟首鎮)。
鐵路
2015年6月28日,合肥至福州高速鐵路正式開通運營,旌德站同日正式啟用。合福高鐵是北京至福州鐵路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京滬、合蚌高鐵聯通,形成縱貫安徽南北的快速客運大通道。線路全長848公里,按時速300公里/小時標準建設,在安徽省境內途經合肥、蕪湖、馬鞍山(含山)、銅陵、宣城、黃山6市11縣。
機場
新建安徽省旌德縣通用航空機場工程位於安徽省旌德縣白地鎮洋川村,旌德縣白地鎮北側約2公里,G205國道西側約200米。新建機場規劃為A2類通用機場,旌德縣通用航空機場用地面積188.4畝,規劃新建一條200x30米的跑道及相關配套設施,主要經營範圍為:飛行培訓、旅遊觀光、航空器銷售及代管、固定運營基地、出租飛行、救援、地質勘探、交通運輸、噴灑農藥、災情防護、航空瀏覽、飛播造林、電視航拍、醫療救援等。
國道
G205線旌德段起自涇縣浙溪橋南頭與旌德交界處,由北向南,經三溪、蔡家橋、孫村、廟首、白地至旌德與黃山區交界處,長42.7千米。1954年12月始分段動工修建,1966年3月1日全線通車。
1969年至1976年,G205線南灣、大興嶺、雀嶺等險要路段進行裁彎取直,加寬路基路面,砌築擋土牆。1973年至1977年,浙溪橋至蔡家橋段鋪築渣油路面。1977年至1979年,蔡家橋至雀嶺段鋪築渣油路面,路面寬7米,總投資91.5萬元。1986年,炮台橋狹窄路段砌築擋牆、加寬路基,並修築外沿防護示警樁517根。1987年春,根據全省18條幹線公路拓寬統一部署,沿線民工建勤拓寬路基,投勞2.8萬個工日,完成土方8.4萬立方米。拓寬後路基寬12米,局部路段達15米,加寬小橋8座,接長涵洞242道。1989年,從浙溪橋南頭始,由北向南按二級路標準進行改造,重新鋪築渣油路面。1992年至1995年,計投資1262.3萬元,改造渣油路面36千米。
2003年底,浙溪橋南頭至洪川路基寬12米至15米,渣油路面寬9米,為二級路;洪川至雀嶺頂路基寬7.5米,渣油路面寬7米,為四級路。全段最大縱坡9%,平曲線最小半徑15米。路線跨越徽水河、玉水河及多處支流,與S217線,縣道三(溪)興(隆)、蔡(家橋)雲(樂)、水(北橋)版(書)路,鄉道板(橋)祥(雲)路連線,連通5個鄉鎮。設三溪、新建、白地、洪川4個道班養護與管理。
省道
(一)S217線旌德段起自蔡家橋,由北向南經旌陽、版書至旌德與績溪交界的分界山,長20.65千米,沿線山重嶺復,北低南高。1952年1月6日始分段動工,1956年5月1日全線通車。
1986年,三溪、雙河、興隆、版書、南關、旌橋6鄉鎮1.5萬名民工義務建勤,拓寬路基。共拆遷房屋1.7萬平方米,徵用土地8.5公頃,完成土方12.7萬立方米、石方2000立方米,修築擋土牆1600立方米,接長涵洞91道,投勞6.9萬個工日,投資21.4萬元(其中縣直機關幹部職工捐款1.3萬元)。1990年至1991年,地區公路局投資163.8萬元,對蔡家橋至旌陽段進行改造,新鋪渣油路面12千米,路面由7米拓寬為9米。1993年,投資241萬元(地區公路局191萬元,縣政府50萬元)對旌陽城區段計1.25千米進行拓寬改造,澆築混凝土路面,路基寬18米,路面寬12米,為二級路。1995年,地區公路局投資139.5萬元,對旌陽至分界山段進行改造,年底完成渣油路面基礎工程。同時,地區公路局投資73.5萬元,對S217線旌德全段實施GBM工程,同年底基本完成。
S217線旌德段路基寬12米,渣油路面寬9米,最大縱坡4%,平曲線最小半徑30米。路線跨越徽水河支流,與G205線、S323線,縣道新(橋)西(陽)、鄉道旌(陽)鳳(形山)路連線,連通3個鄉鎮。2003年年平均晝夜交通量2187車次。設新橋、向陽2個道班養護與管理。
(二)S323線旌德段起自寧國下滑渡與旌德交界處,由東向西南經俞村、旌橋至縣城南門,長20.2千米。沿線重山疊嶺,以七都崗為界,中間高兩頭低。1956年12月始分段施工修建,1967年6月全線通車。
1970年至1975年,S323線尚村、七都崗急彎陡坡等路段先後進行裁彎、降坡。1983年,為改善縣城穿城路段交通擁擠狀況,新建旌陽橋,另闢環城路0.5千米。1984年至1986年,地區公路局先後投資25萬元,對后妃嶺等陡坡進行降坡,滑渡至旌陽段重新鋪築泥結碎石路面。1992年9月,按二級路進行測量設計。1993年,共投資191萬元(其中以工代賑131萬,縣計委補助60萬)對縣石油公司至勝利東路1.2千米進行拓寬,拆除房屋1萬平方米,當年完成路基工程。1996年5月開始澆築混凝土路面,1997年10月竣工。路基寬18米,混凝土路面寬12米。
1995年底,滑渡至俞村路基寬8.5米,泥結碎石路面寬5米至6.5米;俞村至旌陽路基寬8.5米至12米,泥結碎石路面寬6.5米;環城段按路基寬18米,路面寬12米實施拓寬改造。全段最大縱坡9%,平曲線最小半徑15米,為四級路。路線跨越俞村河、白沙河、徽水河,與S217線、縣道瑞(市橋)紅(衛)、橋(埠)仕(川)路連線,溝通3個鄉鎮,設俞村、篁家2個道班養護與管理。
2001年,縣委、縣政府申報S323線旌德段改建,2002年,省交通廳正式立項,由省港航設計院實地勘察設計,全長37千米,旌德段21千米。設計下俞村至旌陽路基寬12米,路面寬9米;滑渡至下俞村路基寬9米,路面寬7米;其中二處改線計4.5千米。總投資9000多萬元,2003年8月,開工,2005年底竣工。
縣道
(一)三(溪)興(隆)路 起自三溪,由東向西南經姜元、霍家橋、同樂、雙河至興隆,長12千米。1965年初,省計委、交通廳批准修建計畫,是年12月底開工,次年6月竣工通車。
1989年7月,毛坦橋遭水毀,改建鋼筋混凝土板梁橋。1994年8月,車輛建勤籌集資金80萬元,三溪、興隆兩鄉鎮民工建勤採運砂礫石料1.8萬立方米,10月鋪築渣油路面,次年11月16日全線竣工。2003年5月,三興路作為重要縣道,移交縣公路分局建設養護管理。
2002年,省交通廳正式立項,將三興路延伸至黃山區仙源鎮,列為世界銀行貸款項目。三(溪)仙(源)線與S103線平交,北接G205線。建設里程全長36.4千米,旌德境內17.5千米,公路設計標準為山嶺重丘二級公路標準,三溪至興隆段路面9米寬,路基12米寬。旌德段投資6000萬元,2003年11月動工。
(二)蔡(家橋)雲(樂)路 起自蔡家橋,由西南向東北經朱旺村、湯村、喬亭、西陽、東陽、呂家至雲樂,全長24千米。由蔡(家橋)喬(亭)、喬(亭)大(嶺腳)、大(嶺腳)雲(樂)三段組成。1970年10月,動工修建,1977年10月,全線貫通。1996年8月,蔡家橋至喬亭砂改油工程動工,同年11月完工。1997年9月梅村至雲樂砂改油工程動工,同年10月完工。1998年9月,大嶺腳至梅村砂改油工程動工,同年11月完工。2001年2月,撤銷湯村、大嶺道班,歸蔡雲中心道班養護。
2002年9月,國家計委、交通部、總後勤戰備處聯合立項,對蔡(家橋)大(溪口)公路進行拓寬改造,2003年1月動工,2004年竣工。
(三)水(北橋)版(書)路 起自孫村水北橋,由西向東南經孫村鄉上村、版書鄉模範、績溪縣浩寨鄉水川村至版書鄉版書村,長23.2千米,由水(北橋)碧(雲)、版(書)碧(雲)段組成,其中旌德境長21.3千米,為鄉村連線線。
1969年5月至1983年,興建水北橋至碧雲段,投資61.8萬元,1995年,澆築渣油路面。1986年,修建版碧路,由省計委以工代賑90萬元,地區交通局投資20萬元,採取發包式修建。完成土方34.1萬立方米,石方9.8萬立方米,1993年11月,竣工通車。水版路東連S217線,西與G205線連線,構成縣境第三條循環公路,溝通沿線11個自然村。2001年2月,撤銷水北橋道班,歸蔡雲中心道班養護,設水北橋養護作業組。
(四)新(橋)西(陽)路 起自旌陽鎮新橋,由南向北,經華坦、汪家、鳧山至西陽,長11.1千米,由新(橋)華(坦)、華(坦)西(陽)兩段組成。新華段長2.2千米,1976年6月,沿線民工建勤修建,12月6日竣工通車。華西段長8.9千米,1981年4月,沿線民工建勤修建,新建橋樑2座,涵洞34道,征地5.6公頃,拆遷房屋3幢,完成土石方18.3萬立方米,投勞9.7萬個工日,投資20.7萬元,1983年10月,竣工通車,是城鄉連線線和縣境第二條循環公路。
1996年7月,新橋至華坦砂改油工程動工,同年8月完工。2000年7月,華坦至鳧山砂改油工程動工,同年10月完工。2001年2月撤銷華西道班,由蔡雲中心道班養護與管理。
(五)瑞(市橋)紅(衛)路 起自旌陽鎮瑞市橋,由西南向東北,經霞溪、板橋至紅衛,長9.7千米。由瑞(市橋)板(橋)、板(橋)紅(衛)兩段組成。瑞板段長7千米,1976年12月,修建,1978年10月,竣工通車。板紅段長2.7千米,1980年1月,修建,1983年4月,竣工通車,是旌橋鄉連線線和縣境第一條循環公路。1998年,瑞市橋至板橋砂改油工程動工,年底完工。2002年,板橋至紅衛砂改油工程完成。設旌橋道班養護與管理。
(六)橋(埠)仕(川)路 起自俞村鄉橋埠村,由北向南經仕川三門前、績溪縣校頭霞溪至仕川下門,長10千米。沿線地勢險要,南高北低,為鄉村連線線。1991年1月,修建,1992年底竣工通車。利用老橋1座,新建橋樑2座、涵洞36道,徵用水田0.7公頃,旱地1公頃,山場9.3公頃,拆遷房屋280平方米,完成土方1.4萬立方米、石方8萬立方米,鋪築泥結碎石3.9萬立方米,砌築擋牆2289立方米。2003年澆築渣油路面。由鄉村養護與管理。
鄉道
截至2017年末,旌德縣全縣共有鄉道64條,計長206.2千米。其中,四級路47.4千米,等外路158.8千米。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旌德縣中國小校、幼稚園43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中職學校1所、國中2所、中心國小9所、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含民辦學校1所)、特教學校1所,幼稚園24所(含民辦園12所)。教職工1018人。在校生13246人,其中高中2208人、義務教育8.0661萬人、在園幼兒2972人。
體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旌德縣城區建有市民健身中心1所,省級社區體育俱樂部3所,青少年體育俱樂部1所,全民健身苑5個,全縣村級農民體育健身工程61個,省級鄉鎮全民健身廣場9個(含國家級1個),城鄉全民健身活動點166個。縣體育總會及單項體育協會18個,擁有會員6000餘人,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300餘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末,旌德縣全縣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所。共有不可移動文物31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15處單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29處單體),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12處單體),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3處。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58項,其中:省級4項,市級8項,縣級146項。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綜合人口覆蓋率98%。
科學技術
截至2017年末,旌德縣完成專利申請量170件,其中發明專利116項,實用新型專利34項,外觀設計20項。獲得專利授權94件,其中發明專利27項,實用新型專利56項,外觀設計11項。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末,旌德縣共有衛生計生機構18個(不含村衛生室),其中醫院、衛生院13個,婦幼保健計畫生育服務中心(所、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局1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中心1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650人(含聘用人員),其中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380人。衛生機構共有床位791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2.1萬人。
社會保障
2017年,旌德縣全年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16927元,增長9.6%。其中: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4137元,增長8.8%,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1711元,增長9.1%。年末全縣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12404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 1.126萬 人,全縣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繳費5.50萬人。全年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5200人。全年參加生育保險人數9200人。參加城鎮失業保險人數8400人。城鎮新增實名制就業2869,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
截至2017年末,旌德縣全縣社會福利收養機構12個,社會福利收養單位床位770張。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對象做到了應保盡保,其中:城鎮居民993人,農村居民5307人。
環境保護
環境監測與治理
2017年全年,旌德縣開展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臭氧、一氧化碳、PM六項空氣污染指標的監測,利用空氣自動監測站連續監測,採集6項指標2166項次的數據,對照《環境空氣品質標準》,有效監測361天,斷電或其他原因導致無效監測4天,達優天數為144天,良好天數為188天,輕度污染天數為23天,中度污染6天,其中優良率為92.0%,環境空氣品質指數年均值為61.6,其中PM濃度均值為0.047毫克每立方米, PM濃度均值為0.029毫克每立方米,空氣品質數據穩居宣城市前列。在9月21號召開的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現場推進會上,正式命名旌德縣為第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2017年,旌德縣重點開展3個省級美麗鄉鎮、9個省級中心村建設和20個自然村環境整治。
歷史文化
詩詞
旌德歷代重詩書,勤課誦,人文薈萃。晚唐詩人呂從慶,遷居旌德西鄉後,著有詩集《豐溪存稿》傳世。南唐狀元舒雅,工文善畫.曾參與纂校《文苑英華》《論語正義》《策府元龜》等書,重繪《山海經圖》10卷,是宋初“西崑體”詩人。北宋汪澥著有《汪仲容文集》30卷。明代梅鶚、梅鷟兄弟,分別著有《鳧山集》和《尚書考異》《春秋指要》等傳世之作。明、清兩代,主要畫家有饒震元、程寶顯、饒大振、金士海、方應召、呂煥章等。清末至民國時期,書法高手有呂朝瑞、呂鳳岐、江志伊、江荀朴,王鳴、江辛、汪彭年、程幼芝、方伯西等10餘人。
近代傑出女詞人呂碧城著述豐富,現代宗教學、民俗學家江紹原,著有《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發須爪》,譯有《宗教的出生與長成》等。旌德籍現代著名作家周而復,數十年來發表了1000萬字的文學作品,其代表作《上海的早晨》被譯成幾國文字發行海外,近年新作《長城萬里圖》更是稱譽文壇。
目連戲
明清時期,目連戲在旌德盛行,該戲融合民間雜耍、翻桌、蹬壇、跳索、鑽火圈等多種技藝。民國時期,旌陽、俞村、南關、版書、湯村等地常演此戲,劇目主要為《目連救母》,宣揚因果報應思想。每逢農曆閏年,旌陽鎮常請南陵、浙江昌化等地戲班在學面前(現旌陽二小)、張家坦、北門觀音閣(新橋)等處演唱,內容一般為驅邪趕鬼、祈禱豐年等。建國後,此劇未再上演。
齋堂戲
齋堂戲是清末民初大族開齋時的一種演唱儀式。旌陽鎮太子殿(現酒廠)、丁家村、鷗川、南沖等地興演此戲;有些地方請和尚或道士連唱七天七夜,一般逢農曆閏年演出。
堂戲清唱
建國前,每逢農曆二月初二(相傳為土地神生日),各地均請10餘名民間藝人在土地廟前搭台唱堂戲,清唱《桃園三結義》、《郭子儀做壽》等喜慶性京劇劇目。有些富戶遇紅白喜事,亦邀請老藝人上門演唱堂戲。建國後,不再演唱。
竹馬燈
竹馬燈流行於中國廣大的漢族地區。在民間花會中,舞蹈者模仿跑馬的姿勢,或揚鞭疾行,或執轡徐行,通過表演馬兒慢行、上坡、下坡、過橋、跳躍、旋轉等動作,展現馬的各種姿態。既可以表演隊形的豐富變化,也可以表演有情節的歷史故事,載歌載舞,形式活潑,具有濃郁的鄉土藝術特色。旌德的竹馬燈盛行至今,其表演手段以熱烈奔放、古樸清新的舞蹈形式,博得人們喜愛。每年正月十五前,人們有舞燈賀歲拜年的習俗:舞龍賜福,祈求風調雨順,舞春牛祈求來年五穀豐登;舞馬燈以示驅鬼神、保平安、慶豐收、迎新春。在眾多的燈舞中,數竹馬燈最為精彩、亮麗。
風景名勝
旌德山川毓秀,自然人文景觀眾多。因長期隸屬徽州,受徽州文化影響很大,徽派建築和徽州文化到處可見。始建於北宋崇寧之年(1102年)的旌德文廟以及江村父子進士坊、溥公祠均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皖南第二大石橋旌德三溪樂成橋、喬亭文筆石峰、興隆表靈塔等。
截至2017年末,旌德縣境內主要的旅遊資源點共有214個。其中,A級以上景區49家,景點165個,縣城(旌陽鎮)28個,版書鎮13個,俞村鎮12個,蔡家橋鎮13個,雲樂鄉6個,三溪鎮11個,興隆鎮13個,廟首鎮11個,白地鎮17個,孫村鎮9個。
旌德旅遊景點
江村景區
江村風景區位於旌德縣城西南15公裏白地鎮江村。景區以徽文化研究、明清徽派建築、江氏宗譜和民俗風情為主。全區占地面積9.2平方公里,江村自隋末唐初建村至今已有一千三百餘年,明清時期常駐人口曾達八萬之多,當時有“小杭州”之稱,村中古祠有八座之多,尚存完好無缺的古祠三座:江氏宗祠、溥公祠和明孝子文昌公祠,還有幾處典型的民居,如黯然別墅等,村中眾多的明清、民國時期建築均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極具研究價值,村中古祠還珍藏有字畫、宗譜等歷史文物。2005年,江村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2006年,江村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公布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朱旺景區
朱旺景區位於旌德縣蔡家橋鎮,國家3A級旅遊景區,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村內明清古建築保存完好,十三座麻石橋搭成的石橋和九口形狀各異的水井,“井水不犯河水”的典故就是出自該村落中,該村保存明清古建築47棟,是集徽文化和自然山水、峽谷飛瀑、高空溜索等特色為一體的古村落。
旌歙古道景區
旌歙古道,亦稱隋唐古道,史稱徽(州)寧(國)官道,位於在安徽省旌德縣境內。旌歙古道始建於隋朝,距今已有1400年,古時由徽州府(歙縣)通往寧國府(宣州)的重要官道,也是徽寧官道中最精緻的一段。沿途有五里洞、如來柱、靠壁洞、天竺庵遺址、旺子洞、天星洞等人文景觀。是保護最好、最長的一條徽州古道歷史風貌。旌歙古道風景區是一處融山水風光和歷史文化於一體的風景區,驢友評其為全國十大徒步古道之一。
路西景區
路西景區位於旌德縣三溪鎮路西村,國家3A級旅遊景區,風景秀麗,依山傍水,徽水河,麟溪河穿村而過。村內擁有規模龐大的古樹群落和連綿不絕的千年古竹,整個景區處於山、水、田、林、路之間,山秀水美,田園風光和農耕文化獨特。
旌德文廟
旌德文廟、文昌塔是旌德縣城現存的古代建築群,是旌陽鎮的標誌性建築,清一色的徽派外形儲存了大量的哲學、美學、宗教、民俗文化信息,是展示旌德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的載體,在建築形式、空間組合、法式技術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旌德文廟內設有“周而復作品陳列館”,陳列了旌德籍作家、書法家周而復先生捐獻的4000多件文獻資料,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徽水河特有魚類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徽水河特有魚類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總面積679.6公頃,其中核心區面積288.2公頃,實驗區面積391.4公頃。核心區特別保護期為4月1日至10月31日。保護區涵蓋旌德縣徽水河、玉溪河兩大自然河流及其所有支流。以平胸龜、烏龜、中華鱉、沙塘鱧、黃顙魚等水生生物為重點保護對象,實施階段性禁漁。
安徽馬家溪國家森林公園
安徽馬家溪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旌德縣廟首林場南片馬家溪林區,2013年經安徽省林業廳批准設立,公園經營面積942.47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830.62公頃,森林覆蓋率90.0%。區域內植被繁茂,植物種類豐富,植被類型為亞熱帶落葉闊葉林和亞熱帶常綠針葉林。主要樹種有杉木、楓香、檫木、毛竹等,以及南方紅豆杉、華東楠、香果樹、粗榧、黃檀、青楓、青岡櫟、三尖杉、五穀樹、紫楠等十餘種珍稀樹種。公園內有白頸長尾雉、黃麂、黃山獼猴、梅花鹿、野豬、穿山甲、蛇類等野生動物資源。
丁家山濕地公園
丁家山市級濕地公園位於旌德縣東部俞村鎮,東至尚村河,南至溪家邊沿河直上丁家山水庫,西至績溪南門嶺,北至橋埠村下南山。丁家山濕地公園是由河流水庫組成的,濕地類型為河流和庫塘濕地。濕地總面積為26.7公頃。公園區域內有著十分豐富的動物資源,共有4綱13目20科26種動物。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梅花鹿,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水獺、紅隼等。其中獸類主要有刺蝟、蝙蝠、穿山甲、華南兔、水獺、野豬、梅花鹿等。鳥類主要有紅隼、畫眉、白鷺等。爬行類動物有烏龜、鱉、北草蜥、脆蛇蜥、赤鏈蛇、水赤鏈、烏梢蛇、蝮蛇、竹葉青等。兩棲類動物主要有中華蟾蜍、棘胸蛙(石雞)等。丁家山濕地公園所在區域內共記錄到10科14屬14種植物。其中主要濕地植物有河柳、水杉、楓楊、酸模葉蓼、空心蓮子草、虉草、陌上菅、鴨跖草等。
著名人物
周而復 | 現代作家,原名周祖式,筆名吳疑、荀寰等。旌德縣人,生於南京。 |
呂從慶 | 字世膺,一字彥余,號“豐溪漁叟”,旌德人,祖籍大梁(今河南開封),晚唐詩人。 |
舒雅 | 字子正,南唐旌德四都(今旌陽鎮新橋一帶)人,生卒年不詳。舒雅好學,工文善畫,與當時著名文人吳淑齊名。 |
舒雄 | 舒雅之弟,博涉書史。宋端拱二年(989年)榜眼,授職太常簿。 |
梅鷟 | 明代學者,字致齋,旌德七都(旌橋鄉梅家村)人。 |
梅鶚 | 鷟之伯兄,字百一,號鳧山。明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與伯弟梅鷟齊名。 |
劉光暘 | 字雨若,旌德喬亭人,明末清初篆刻家、鑑賞家。 |
鮑守業 | (約1625~1705),字承勛,旌德合錦人,清初木刻家。擅長雕刻人物,刻有長洲(今江蘇吳縣)錢穀(磬室)繪圖本《雜劇新編》。 |
劉茂吉 | 字其暉,旌德喬亭人,約清乾隆(1736~1795)年間在世,精研天文、地理的科學家。 |
譚子文 | (1733—1813),名廷柱,常以字相稱,世居下洋村,洋川毓文書院創始人。 |
姚配中 | (1792—1844),字仲虞,旌德人,清道光時廩生。 |
呂賢基 | (1803—1853),字羲音,號鶴田,旌德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二十二年遷任湖廣道監察御史,給事中。 |
呂佩芬 | 光緒六年(1880),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福建、順天、貴州、湖南鄉試主考官和同考官,京城經濟特科收掌官,國史館、武英殿和起居注協修,編修處總纂、功臣館纂修、文處行走、文淵閣校理、直隸永定河道員以及二品銜侍講等職。 |
王廷甫 | (1902—1927),又名獻發,旌德十三都將軍殿(今華坦鄉鳧山村)人。本縣早期中共黨員,中共領導的最早農民暴動總指揮,革命烈士。 |
梅大梁 | (1909—1928),旌德三都梅村人。中共黨員,革命烈士。 |
江志伊 | (1859—1929),旌德江村人,又名莘農,人稱莘農先生,晚年自號迂臾。本縣新學創始人。 |
譚梓生 | (1898—1930),原名德貴,學名譚棟,化名吳繼先、王克萍等。旌德下洋村人,中共黨員,革命烈士。 |
呂惠如 | (1875—1925),原名湘,行名賢鍾,字惠如(一作蕙如),又字雲英,近代女詞人、教育家,呂碧城長姐。 |
呂美蓀 | (1879—?),行名賢,後改眉孫、眉生,又易美蓀,字清揚,號仲素,別署齊州女布衣。近代女詩人,呂碧城二姐。 |
呂坤秀 | (1888—1914),行名賢滿,宇坤秀(一作昆秀),近代女詩人,呂碧城之妹。 |
呂一鶴 | (1908—1940)。又名志堅、呂本,旌德白地鄉洪川村人,中共黨員,革命烈士,本縣抗日救亡運動領導人之一。 |
呂碧城 | (1883—1943),一名蘭清,字遁夫,號明因、寶蓮居士。近代傑出女詞人,通曉英、法、德三國文字,出身於旌德縣仕宦之家。安徽旌德縣人。女權運動的首倡者之一,中國女子教育的先驅,中國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中國新聞史上第一位女編輯,中國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並開創近代教育史上女子執掌校政先例的民國奇才女。 |
劉素 | (1877—1945),字守之,祖籍旌德大禮村,生於蕪湖。 |
譚笑萍 | (1901—1946),又名譚楷、嘯平,旌德白地鄉下洋村人。中共旌德縣委首任書記。 |
汪彭年 | (1879—1957),字壽臣,號瘦岑。原籍旌德縣孫村,祖輩遷居宣城木直街。 |
梅大棟 | (1901—1957),又名養天,字良楷,化名陳鐵如等,旌德三都梅村人,早期中共黨員。 |
湯太元 | (1914—1968),又名湯太炎,中共黨員。雙河鄉下怡湯村人。 |
戴戟 | (1895—1973),祖籍旌德大禮村,生於蘇州,名光祖,字孝悃,愛國將領。 |
梅樹基 | (1888—1974),原名桂生,旌德南關鄉梅村人,中醫,民主人士,安徽省文史館館員。 |
江紹原 | (1898—1983),又名紹平,旌德江村人,宗教學和民俗學家。 |
朱劍農 | (1910—1986),當代著名經濟學家,中共黨員,旌德朱旺村人。 |
江澤堅 | (1921—2005),當代著名數學家,原吉林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函式論、泛函分析教學、研究。 |
江澤培 | (1923—),當代著名數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機率統計學會第一屆理事長。 |
江澤涵 | (1902—1994),當代著名數學家,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數學系主任,致力於拓撲學研究。 |
城市榮譽
中國森林氧吧 | 中國靈芝之鄉 | 中國宣硯之鄉 |
國際慢城 | 全國首批創建生態文明典範城市 | 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縣和省級生態縣 |
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 | 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 | 全國綠色小康縣 |
安徽省旅遊強縣 | 宣城市衛生縣城 | 全國第一批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
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 中國森林康養基地 | 安徽省森林城市 |
中華詩詞之鄉 | 國際休閒傑出小城 |
安徽省縣以上行政區劃
更多安徽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安徽百科 | |
地級市 | 市轄區、縣級市、縣 |
合肥市 | 廬陽區 | 瑤海區 | 蜀山區 | 包河區 | 長豐縣 | 肥東縣 | 肥西縣 | 巢湖市 | 廬江縣 |
蕪湖市 | 鏡湖區 | 弋江區 | 鳩江區 | 三山區 | 蕪湖縣 | 南陵縣 | 繁昌縣 | 無為縣 |
蚌埠市 | 蚌山區 | 龍子湖區 | 禹會區 | 淮上區 | 懷遠縣 | 固鎮縣 | 五河縣 |
淮南市 | 田家庵區 | 大通區 | 謝家集區 | 八公山區 | 潘集區 | 鳳台縣 |
馬鞍山市 | 雨山區 | 花山區 | 金家莊區 | 當塗縣 | 含山縣 | 和縣 |
淮北市 | 相山區 | 杜集區 | 烈山區 | 濉溪縣 |
銅陵市 | 銅官山區 | 獅子山區 | 銅陵縣 |
安慶市 | 迎江區 | 大觀區 | 宜秀區 | 桐城市 | 宿松縣 | 樅陽縣 | 太湖縣 | 懷寧縣 | 岳西縣 | 望江縣 | 潛山縣 |
黃山市 | 屯溪區 | 黃山區 | 徽州區 | 休寧縣 | 歙縣 | 祁門縣 | 黟縣 |
滁州市 | 琅琊區 | 南譙區 | 天長市 | 明光市 | 全椒縣 | 來安縣 | 定遠縣 | 鳳陽縣 |
阜陽市 | 潁州區 | 潁東區 | 潁泉區 | 界首市 | 臨泉縣 | 潁上縣 | 阜南縣 | 太和縣 |
宿州市 | 埇橋區 | 蕭縣 | 泗縣 | 碭山縣 | 靈璧縣 |
六安市 | 金安區 | 裕安區 | 壽縣 | 霍山縣 | 霍邱縣 | 舒城縣 | 金寨縣 |
亳州市 | 譙城區 | 利辛縣 | 渦陽縣 | 蒙城縣 |
池州市 | 貴池區 | 東至縣 | 石台縣 | 青陽縣 |
宣城市 | 宣州區 | 寧國市 | 廣德縣 | 郎溪縣 | 涇縣 | 旌德縣 | 績溪縣 |
(參見:安徽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