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鵲樓

鶴鵲樓

鸛鵲樓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共六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風景勝地。它與武昌黃鶴樓、洞庭湖畔岳陽樓、南昌滕王閣齊名,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該樓始建於北周(公元557--580),廢毀於元初。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區位優勢,風景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其中王之渙《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堪稱千古絕唱,流傳於海內外。千餘年間,它對於激勵振興中華民族之志產生了深遠影響。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鶴鵲樓鶴鵲樓

鸛雀樓始建於北周,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特,加之前瞻中條,下瞰黃河,氣勢雄偉,風景秀麗,唐人留詩者甚多。“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即是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留下的千古絕唱。詩以樓作,樓因詩名。鸛雀樓元初毀於戰火,後因黃河泛濫,樓毀景失。復建中的鸛雀樓座落在近十米高的台基上,外形為四檐三層的仿唐風格,內部共九層,總高近74米,鋼筋混凝土建築,投資七千萬元,目前鸛雀樓的主體工程已經完工。千餘年來,此樓一直是供人們登高望遠,極目山河的勝地,激勵著炎黃子孫奮發向上。

地理位置

鶴鵲樓鶴鵲樓遠眺
鸛雀樓位於山西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郊的黃河岸邊,因有鸛雀棲息其上而得名。

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全省總面積15.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近3400萬人,省內轄11個地級市,119個縣、市、區。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理坐標為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全省總面積15.6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6%。境界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與河北省為鄰;西、南以滔滔黃河為塹,與陝西省河南省相望;北依綿綿內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連。

山西地形較為複雜,境內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山區、丘陵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間。最高點為五台山的北台葉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點在垣曲縣境內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

山西表里山河,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大部分為山區和丘陵。東界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亘北嶽恆山五台山,南聳中條山,中立太岳山。五台山主峰葉斗峰海拔3058米,為華北最高峰。中部由北而南分布有大同、忻州、太原、臨汾、長治和運城等盆地。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兩大水系。境內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條,大於40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長,全長659公里。被稱為中華民族文化搖籃的黃河,北自偏關縣老牛灣入境,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抵芮城縣風陵渡而東折,南至垣曲縣碾盤溝出境,途經19縣560個村莊,流程965公里。黃河流經晉陝峽谷,在吉縣壺口一帶河床突然下跌15至20米,流水直瀉,形成壯觀的壺口瀑布

鶴鵲樓煙雨中的鶴鵲樓
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女媧補天”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動。我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起兵晉陽(今太原市),繼而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後把太原定為大唐帝國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亂,災荒頻繁,而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帶,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區。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崛興,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別都”、“陪都”,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龍興”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髒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於世。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元代,全國共11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義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波羅的盛讚。明代,山西的商業迅猛發展,曾領全國之先。

鶴鵲樓鶴鵲樓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擊了外敵的侵略。特別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山西人民進行了更加頑強的鬥爭,在三晉大地上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捷、上黨戰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從此揭開了山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新篇章。幾十年來,山西人民為全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為重大貢獻。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湧現出許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有唐朝名相狄仁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學家司馬光,有創立“製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清末維新派揚澤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劉光弟等。可以說,山西是人傑地靈,代不乏人。而其中晉商的足跡更是踏遍華夏、享譽全球。

山西是厚重的黃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類文化遺址帝都古城寶剎禪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畫、古塔古墓、佛道聖地、險堡關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跡等,從北到南、珠串全省,構成了山西古今兼備,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目前,全國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築物70%以上在全省境內,具有珍貴价值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就有119多處。著名的旅遊景點有:大同旅遊區的雲岡石窟、懸空寺、應縣木塔以及中國五嶽之一的北嶽恆山;忻州旅遊區的五台山、蘆芽山、代縣楊家將故地;太原旅遊區的晉祠、晉中的平遙古城、昔日晉商的豪宅大院;臨汾旅遊區的堯廟、洪洞縣的大槐樹、廣勝寺、吉縣黃河壺口瀑布;運城旅遊區的解州關帝廟、芮城永樂宮壁畫、夏縣司馬光墓、永濟黃河鐵牛、永濟普救寺和鶯鶯塔,等等。其中平遙古城和雲岡石窟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鶴鵲樓鶴鵲樓
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早在1921年,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高君宇,就在太原組建社會主義青年團,開展革命活動。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毛澤東親自率領紅軍主力渡河東征,在晉西、晉中、晉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種。全國抗戰爆發後,八路軍三大主力挺進山西,創立了敵後抗日根據地。八年抗戰中,山西是華北抗戰乃至全國抗戰的重要戰略支點;山西地方黨組織培養了15萬名共產黨員,根據地向八路軍輸送了60萬熱血青年。解放戰爭期間,山西成為支援全國解放的戰略基地,廣大民眾積極支援前線,大批地方幹部南下或東進、西進,奔赴新區,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解放前的劉胡蘭精神,解放後的大寨精神、太舊精神、李雙良精神激勵著人們為爭取新生活不斷艱苦拚搏。

“十五”時期,省委、省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抓住發展第一要務,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全省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取得新成就。在2007年,山西省實現GDP 5696.2億元,同比增長14.2%。人均GDP約為1.6萬多元,超過了2000美元;財政總收入突破千億元大關,達到1200億元,同比增長38.20%,增速在全國各省市列首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565元,比上年增長15.3%,;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3000元,達到3665.7元,增長15.2%。

歷史文化

鶴鵲樓鶴鵲樓
人們都知道王之渙《登鸛鵲樓》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范仲淹想必深同此意,在《岳陽樓記》中寫道:“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沈括《夢溪筆談》給了鸛鵲樓八個字:“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大有《詩經》“泰山岩岩,魯邦所瞻”之勢。有資料可為沈括這八個字作註:鸛鵲樓位於山西省永濟縣西南古蒲州城上,蒲州位於晉陝交界黃河東岸永濟境內,黃河從其西側自北向南流,鸛鵲樓高踞古蒲州城,中條山又位於鸛鵲樓東面,是以可稱鸛鵲樓仰瞻中條,下瞰黃河。
鸛鵲樓很有歷史背景,有一段資料,文字不多,卻大是熱鬧:“北魏末年,大丞相高歡舉兵造反,534年擁戴清河世子元善見稱帝,都於安陽,建立了東魏。北魏大丞相宇文泰與高歡征戰,保住了魏的半壁江山,535年,殺孝武帝元修,擁立南陽王元寶炬繼帝位,都於長安,建立了西魏。東、西魏成了對峙之勢。宇文泰掌管軍國之政,召其侄宇文護封為王爵,稱中山公,為其鎮守天下。550年高歡之子高洋纂東魏天下立北齊,557年宇文泰之子纂西魏天下立北周。北周與北齊繼續對峙,互相爭奪屬地。北周帝年幼,由大冢宰宇文護掌管朝政,都城在長安。在河外一帶,北周占據蒲州。自平陽(今臨汾)以東,均為北齊的屬地。宇文護為了鎮守河外之地蒲州不失,在蒲州城西門外築起高樓以作軍事瞭望之用。”由此可知,鸛鵲樓原是一座戍樓,是古代邊塞戰場上一座軍事衛星般托舉目光的建築。李益、王之渙等古代文人墨客更用大量詩文把鸛鵲樓舉成一座文化上的大山,毛澤東一生中少說有六次手書王之渙的《登鸛鵲樓》,可見這鸛鵲樓比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乃至“只識彎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更高出許多。台灣詩人余光中評美國詩人桑德堡:“桑德堡可以說是沒有古典背景的現代。”使桑德堡面對鸛鵲樓,一座樓竟也頗具古典背景,桑德堡當會服氣余光中的批評。
鸛鵲樓,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中國歷史文化四大名樓,這四大名樓的歷史,就是重修重建的歷史。唐開元四年(716年)張說建岳陽樓,宋慶曆五年(1045年)滕子京重修,後毀於戰火再度建起直到1983年又曾進行大修;相傳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的黃鶴樓,飽經滄桑,屢毀屢建,可考證就達30餘次之多,1981年7月再次重建,1984年底終又被舉起;唐高祖李淵第二十二子滕王李元纓於唐永徽四年(653年)建滕王閣,迄今已有1300年,1300年時間裡興廢達28次,第29次興建奠基於1983年,竣工於1989年重陽節。資料介紹:“成吉思汗金戈鐵馬進攻中原,迫使金主完顏氏遷都蒲州死守,蒙古鐵騎攻占平陽、絳州和陝西渭南,多次向金兵手上攻打蒲州,金元光元年(1222年)金與元兵展開城池爭奪,金將侯小叔‘夜半攻城以登,焚樓、櫓,火照城中’,從此,無限輝煌的鸛鵲樓毀於兵火,僅存故址。”古老的黃河可能不忍回想那慘烈的景象,發一次洪水,將鸛鵲樓遺址一併收了去。20世紀80年代初,有關方面撰修辭書,向黃河學習,把“夜半攻城以登,焚樓、櫓,火照城中”一事隱去不提,卻把鸛鵲樓被毀的責任歸之於黃河洪水。

鶴鵲樓鶴鵲樓
好訊息總是不斷傳來。21世紀初,中國人重建鸛鵲樓。有關方面報導,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1997年12月,鸛鵲樓復建工程破土動工,重新修建的鸛鵲樓為鋼筋混凝土減力牆框架結構,設計高度為73.9米,總投資為5500萬元,截至2001年,主體工程已完成封頂,預計2002年底,這座九層高樓將在永濟市黃河岸邊落成。
這的確是個好訊息。鋼筋混凝土減力牆框架結構,高73.9米,景區占地總面積1470畝,樓院占地108畝,主樓建築面積為8362平方米,和許多景區一樣,鸛鵲樓尚未建起,在這以仿唐形制鸛鵲樓為首的“秦、晉、豫三省交匯黃河金三角經濟協作區域的中心”,主辦者展望世人之展望,要把這裡也建成一個集遊覽觀光、休閒度假、娛樂餐飲服務一體化的風景區。和岳陽樓一樣,鸛鵲樓原本只有三層。岳陽樓的具體高度是多少,不知道。鸛鵲樓,原為三層四檐結構的木質樓,高約20—30米。這太矮了,若把它放到現在樓群之中,千里目怕窮不上,能看見的,怕只是一些餐飲中心、娛樂場所和浴池超市,如果放到擁擠的居民區,登樓向外望去,更多的怕只能看到一些人家的陽台,那些人家的陽台,或封閉,或開放,全都堆滿雜物,遠遠望去,既髒亂不堪,又無法割捨。向這上面,可以看到生活的重量。

新版教科書在“鸛鵲樓”名字寫法上有所修改和糾正,有關人士強調指出,“鸛鵲樓”的“鵲”,應寫做“雀”。

登鸛雀樓

鶴鵲樓夕陽山下的鶴鵲樓
登鸛雀樓,唐詩名,為題詠山西省永濟市鸛雀樓(又名鸛鵲樓)的篇章。據《清一統志》記載,樓的舊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濟縣,唐時為河中府)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由於鸛雀樓樓體壯觀,結構奇特,氣勢雄偉,加之區位優越,風景秀麗,歷代文人雅士、騷人墨客,多來登樓觀瞻、放歌抒懷,並留下許多居高臨下,雄觀大河的不朽篇章。

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夢溪筆談》中記道:“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首能壯其觀”。這三首中,李益的詩是一首七律;王之渙、暢當的詩則是五絕,均題作《登鸛雀樓》。其中以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最為膾炙人口,暢當的詩境也很壯闊,不失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渙的這首詩在前,比較之下,終輸一籌,不得不讓王詩獨步千古。

最為著名的三首詩

李益·《登鸛雀樓》

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
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風煙並起思鄉望,遠目非眷亦自傷。

暢當·《登鸛雀樓》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
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王之渙·《登鸛雀樓》

鶴鵲樓鶴鵲樓一角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的詳解和譯文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後遷居絳州(今山西新絳縣),唐代詩人

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4.窮:盡。
5.千里目:眼界寬闊。
6.更:再。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的鑑賞

〖詩意〗

鶴鵲樓鶴鵲樓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這裡,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我們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像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裡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寫作特點〗

鶴鵲樓雄偉的鶴鵲樓
就全詩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並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範。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後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後一聯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歷史典故

鶴鵲樓鶴鵲樓
關於鸛雀樓歷史典故:被譽為中國四大歷史文化名樓之一的鸛雀樓,位於秦、晉、豫三省交匯的“黃河金三角”區域——山西省永濟市。鸛雀樓,古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鵲棲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濟市境內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黃河岸邊。《蒲州府志》記載:“(鸛雀樓)舊在郡城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樓原系北周(公元557—581)大將軍宇文護(鮮卑族)鎮河外之地,築為層樓。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特,氣勢雄偉,加之區位優越,風景秀麗,歷代文人雅士、騷人墨客,多來登樓觀瞻、放歌抒懷,並留下許多居高臨下,雄觀大河的不朽篇章。唐代詩人王之渙登樓時有感而發寫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催人奮發向上,激勵民族振興的千古絕唱,早已膾炙人口。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道:“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首能壯其觀”。如李益的《登鸛雀樓》:“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風煙並起思鄉望,遠目非眷亦自傷。”詩人由山河壯麗的景觀聯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愁悵。又如暢當的《題鸛雀樓》:“迥臨飛鳥上,河流入斷山。天勢圍平野,高出塵世間”。此詩可以說是描寫鸛雀樓風光的上乘之作。馬戴司馬札吳融等鋒頭極盛的詩人都留下了不少的佳句。但留傳至今,婦孺皆知的詩冠,當屬太原才子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均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令人襟懷豪放。詩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平易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這首詩的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一開口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因此,千百年來這首詩不僅激勵著中華民族奮發向上,而且也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學真理。清代詩評家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後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鸛雀樓高台重檐,黑瓦朱楹,不僅占河山之勝,而且據柳林之秀,早在唐宋時期就被譽為中州大地的登高勝地,名播遐邇。鸛雀樓立晉望秦,它獨立於中州,前瞻中條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氣度關而西入,黃河觸華而東匯,龍踞虎視,下臨八州,宏偉壯闊的山川景象,吸引了無數歷代名流,登臨作賦。擁山河之勝的蒲州名樓,幾乎成了當時大詩人們賽詩的舞台。鸛雀樓所在之地,正是五千年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黃河在此折返大海。永濟古稱蒲坂,夏、商、周以前,堯和舜帝都在這裡建都。這裡的文明史源遠流長,距鸛雀樓20公里的西侯度古人類文化遺址,展示了18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裡開始用火,並且使用打制石器。傳說華夏民族的先祖伏羲女媧黃帝,都在這一帶留下了斧辟刀鑿的歷史痕跡。“華夏”一詞的“夏”指的是歷史大夏民族,它的繁榮正是以堯舜禹為象徵的,活動的核心就在河東一帶。而據《太炎文錄》說,“華”指的是華山一帶,就是黃河西岸這塊地方。西為華,東為夏,鸛雀樓正好座落在華夏歷史座標的中點上。這一巧合使鸛雀樓蒙上了一層神奇的色彩,想一想,鸛雀樓所演繹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們不能不為之讚嘆。詩因樓作,樓因詩名。滕王閣因王勃而出名,岳陽樓因范仲淹而不朽,黃鶴樓因崔灝、李白而名揚天下,鸛雀樓也因王之渙而名留千古。鸛雀樓建成後,經唐歷宋,到金章宗明昌年間(公元1190—1196)樓還屹立如故,唐河中府錄事李逵所書的“鸛雀樓”匾額尚存,元初(公元1222年)毀於戰火,元王惲登鸛雀樓記云:“至元壬申三月,由御史里行來官晉府。十月戊寅,按事此州,遂獲登樓址,徒倚盤桓,逸情雲上,雖傑觀偉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偉,風煙之勝,不殊於往古。是當元初樓已就毀。”明初時,其故基猶存,後因黃河泛濫,故址淹沒,致使樓毀景失。人們乾脆以蒲州西城樓當作“鸛雀樓”,登臨作賦者不絕。清初詩人尚登岸寫道:“河山偏只愛人游,長挽羲輪泛夕流。千里窮目詩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樓”。西城樓也實在是“盛名難卻,其實難符”。數百年來,鸛雀樓給無數遊人空留下無限遺憾。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建設的加強,重修鸛雀樓的呼聲日益強烈。1992年9月參加全國第六屆旅遊地學術研討會的近百名專家學者來永濟考察時,聯名倡議“重建鸛雀樓”。為此,永濟市於1997年12月在黃河岸畔破土動工,拉開了鸛雀樓復建工程的序幕,是此樓自元初毀滅700餘年後的首次重建。新建鸛雀樓是目前我國最大的仿唐建築,外觀四檐三層,總高73.9米,總建築面積33206平方米,總重量58000噸,在建築形制上充分體現了唐代風格,這是因為鸛雀樓建於北周而盛於唐。這次恢復,以再現唐代風貌為指導思想。鸛雀樓整個的油漆彩畫,也是國內失傳的唐代彩畫藝術,經過國家文物局的專家多方考察搶救,重新創作設計,所以說,鸛雀樓是目前國內唯一採用唐代彩畫藝術恢復的唐代建築。外表經過磨平處理後,進行了油漆彩繪,立刻使該樓變得古典風雅起來,充分達到了“修舊如舊”的藝術效果。以鸛雀樓為中心形成的鸛雀樓景區規劃面積3300畝,現有面積1640畝,景區規劃為“四區十二點”的空間結構,鸛雀樓園內共有四個遊覽區,一是名樓遊覽區,包括影壁、鸛影湖、唐韻廣場和鸛雀樓;二是黃河風情游覽區,在主樓區的西面,有蒲州風情園、黃河風情館、柳園等;三是山水遊覽區,在主樓南面,有蒼山自然風光園、吉祥如意湖、鸛雀苑等;四是康樂遊覽區,包括蒲津遊樂園、唐風馬球場等。整個景區以鸛雀樓獨特的人文底蘊和厚重的黃河文化為包裝,以地域歷史文化為特色,以弘揚愛國主義為主題,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磅礴氣勢為主鏇律,形成“上下五千年,放眼看世界”的高遠意境,成為國家級旅遊景區。鸛雀樓景區開發建設共分二期,2002年9月26日以鸛雀樓為中心的名樓遊覽區一期工程竣工。鸛雀樓內部陳設於2004年7月底已基本完成,為提升文化名樓的文化內涵,增加遊人的參與性和觀賞性。鸛雀樓內部陳設著重以河東文化和黃河文化為主題,充分說明黃河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祥地,華夏民族的先祖在這裡寫下了輝煌歷史,其時代跨越中華上下五千年。其中以硬木彩塑製作的《中都蒲坂繁盛圖》再現了盛唐時期蒲州城的繁榮景象,生動有致,精美逼真。宇文護《築樓戍邊》及王之渙《旗亭畫壁》的故事,採用了歐塑形式表現,高貴典雅。還有以浮雕、壁畫、雕塑等形式表現在中華歷史中具有代表的舜帝、禹帝、關公、柳宗元、司馬光等人物故事和傳說。同時,還有反映河東人民勤勞智慧和豐富的民間工藝的製鹽、冶鐵、養蠶、剪紙、年畫、社火等,這些都充分再現了悠久的華夏文明。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鸛雀樓將會成為弘揚華夏文明的一個典範。鸛雀樓是黃河的標誌,是中華民族不屈的象徵,它的再度輝煌,標誌著民族的又一次繁榮,祖國的再次騰飛。

四大名樓

山西鸛鵲樓、武昌黃鶴樓、 洞庭湖畔岳陽樓、南昌滕王閣,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

1、鸛鵲樓

鸛雀樓始建於北周,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特,加之前瞻中條,下瞰黃河,氣勢雄偉,風景秀麗,唐人留詩者甚多。“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即是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留下的千古絕唱。詩以樓作,樓因詩名。鸛雀樓元初毀於戰火,後因黃河泛濫,樓毀景失。復建中的鸛雀樓座落在近十米高的台基上,外形為四檐三層的仿唐風格,內部共九層,總高近74米,鋼筋混凝土建築,投資七千萬元,目前鸛雀樓的主體工程已經完工。千餘年來,此樓一直是供人們登高望遠,極目山河的勝地,激勵著炎黃子孫奮發向上。

2、黃鶴樓

鶴鵲樓黃鶴樓
號稱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樓磯頭,相傳它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在歷史的長河中,黃鶴樓歷經滄桑,屢毀屢建,不絕於世,可考證的就達30餘次之多。黃鶴樓最後的一次被毀是清末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八月,因漢陽門外董家坡居民房屋起火,風大火猛,殃及城樓,很快將這千古名樓化為灰燼,僅存數千斤寶蓋銅樓鼎一架。

名樓多傳說,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據《極恩錄》記載,黃鶴樓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隻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10年,道士復來,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雲天。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其中一個說是有一位名叫費偉的人,在黃鶴山中修煉成仙,然後乘黃鶴升天。後來人們為懷念費偉,便在這黃鶴山上建造了一座黃鶴樓。以上當然是神話傳說三國時在這臨江的山巔建樓,首先還是出於軍事上的需要,但後來逐漸成為文薈萃,宴客、會友、吟詩、賞景的旅遊勝地。歷代的名人如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夏竦陸游等都曾先後到這裡遊覽,吟詩、作賦。唐代詩人崔顥登上黃鶴樓賞景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的名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後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從此名氣大盛。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占用了黃鶴樓舊址,如今重建的黃鶴樓在距舊址約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古黃鶴樓“凡三層,計高9丈2尺,加銅頂7尺,共成九九之數。”新樓要雄偉多了,加了層5米高的葫蘆形寶頂,樓共五層,高50.4米,比古樓高出將近20米。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在主樓周圍還建有勝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築。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古樓底層“各寬15米”,而新樓底層則是各寬30米。因此,黃鶴樓不是修復,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樓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據現在的需要和人們對審美觀點的變化來設計的。新黃鶴樓比舊樓更壯觀。這是因為飛架大江的長江大橋就橫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則是這24層的晴川飯店。這一組建築,交相輝映,使江城武漢大為增色。

黃鶴樓內部,層層風格不相同。底層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米,正面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雲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楹聯:

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
大江東去,波濤洗淨古今愁。

黃鶴樓的建築特色,是各層大小屋頂,交錯重疊,翹角飛舉,仿佛是展翅欲飛的鶴翼。樓層內外繪有仙鶴為主體,雲紋、花草、龍鳳為陪襯的圖案。第一層大廳的正面牆壁,是一幅表現“白雲黃鶴”為主題的巨大陶瓷壁畫。四周空間陳列歷代有關黃鶴樓的重要文獻、著名詩詞的景印本,以及歷代黃鶴樓繪畫的複製品。二樓大廳正面牆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瑾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形象地說明了黃鶴樓和武昌城相建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繡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為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遊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走出五層大廳的外走廊,舉目四望,視野開闊。這裡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兩岸的景色,歷歷在望,令人心曠神怡。黃鶴樓所在的蛇山一帶闢為黃鶴樓公園。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還有一些牌坊、軒、亭、廊等建築。有一個詩碑廊,收藏著許多刻有歷代著名詩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帶的古代景點都將陸續修復。黃鶴樓將成為位於我國心臟地帶的中心城市武漢的一個標誌。

3、岳陽樓

鶴鵲樓岳陽樓
岳陽樓為位於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岳陽,岳陽古稱“巴陵”,位於湖南省北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與綿延萬里的長江在這裡交匯,名冠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岳陽樓就座落在傍水而生的一古城西門城頭。岳陽,山、水、樓俱備,風景如畫,名勝古蹟眾多。岳陽風光之美,集中在洞庭湖而鍾於岳陽一樓。以岳陽樓、君山為中心而構成的巴陵勝景,聞名遐邇,素以“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而享譽天下,不愧為“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岳陽的岳陽樓,武昌的黃鶴樓,南昌的膝王閣,合稱"江南三大名樓”。岳陽樓矗立於洞庭湖東岸,岳陽市西門城牆上,西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北望滾滾東去的萬里長江,水光樓影 ,相映成趣,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的盛譽,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

岳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西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初唐時,稱為“南樓”,中唐李白賦詩之後,始稱“岳陽樓”。岳陽樓高21.5米,三層、飛檐、純木結構。樓頂覆蓋黃色琉璃瓦,造型奇偉,“岳陽樓”匾額為郭沫若手書。歷史上的詩人如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等均前來登臨覽勝,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岳陽樓名揚天下。公元1045年,慶曆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陽樓,並請好友、文學家范仲淹作了《岳陽樓記》,從此,岳陽樓更加聞名遐邇。岳陽樓內陳設別具特色。各層內懸掛歷代名家撰寫的楹聯。一、二樓各嵌有一副《岳陽樓記》雕屏,一樓雕屏是公元十九世紀的復品;二樓所嵌雕屏為公元十八世紀大書法家張照所書,字型方正、筆力雄渾、技法多變、獨具匠心,為傳世一級珍品。三樓所嵌雕屏是毛澤東書杜甫詩《登岳陽樓》,筆法雄健奔放、形神兼備。雕屏金光耀眼、熠熠生輝。1988年岳陽樓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陽樓久經滄桑,屢毀屢修。現在看到的岳陽樓,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的。整個樓的建築,可用八個字來概括:四柱、三層、飛檐、純木。岳陽樓主樓高3層,高達15米,中間以4根大楠木撐起,再以12根柱作內圍,周圍繞以30根木柱,結為整體、整個建築沒有用一顆鐵釘,沒有用一道巨梁。 12個飛檐,檐牙高啄(似鳥嘴在高空啄食)。屋頂為黃色琉璃瓦,金碧輝煌。曲線流暢,陡而復翹,宛如古代武士的頭盔,名叫盔頂。盔頂下的如意斗拱,狀如蜂窩玲瓏剔透。古籍里載述,岳陽樓“純木結構,盔式樓頂”這種古老的建築,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和輝煌成就。

再說民間故事。緣於歷史悠久、地位重要,岳陽樓修建(而且屢毀屢修)工藝精巧,而且歷代人文薈萃,因此,岳陽和洞庭湖畔流傳著許多關於岳陽樓的傳說故事,具有多方面的社會價值。其中關於修建岳陽樓的就分別有魯班,呂洞賓、張果老等名匠、仙人;關於講述岳陽樓淵源的,則有《魯肅閱兵台》、《岳陽樓三個字》等;關於岳陽樓雕屏的,又有《張照題屏》、《真假雕屏》;關於岳陽樓風情的,最出名的自然是《呂洞賓三醉岳陽樓》,此外還有《朗吟亭》如果把岳陽樓附近有關風物的傳說故事也算進去的話,那么,就還有《梅溪橋》、《金鵲山》、《柳毅井》、《七十二仙螺造君山》、《二妃墓和君山》、《慈氏塔的故事》等等。可見岳陽樓及有關的傳說故事何其多也、展現的風采又是怎樣的豐美綺麗。

4、滕王閣

鶴鵲樓騰王閣
騰王閣巍然聳立於贛江之濱,是一座聲貫古今,譽播海內外的千古名閣,素有“西江第一樓”之稱。

滕王閣因滕王李元嬰始建而得名。李元纓,唐高祖李淵的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貞觀十三年(639年)六月受封為滕王,後遷到洪洲(南昌)任都督。在南昌他別無建樹。唯在唐永徽四年(653年)於城西贛江之濱建起一座樓台為別居,此樓便是“滕王閣”。“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初唐詩人王勃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所寫《滕王閣序》中的句子。千百年來,閣內因序傳名,序以閣流芳,為南昌憑添了多少風流。

滕王閣自唐初創建以來,迄今已有1300年,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迭遭廢興達28之多,第29次興建奠基於1983年,竣工於1989年重陽節。重建的滕王閣坐落在贛江與撫河故道的匯合處,占地4.3公頃。背城臨江,瀕臨南浦,面對西山,視野開闊,距唐代閣址僅百餘米,不失王勃《滕王閣序》中的意境。這次重建,採用宋朝式樣,突出背城臨江的、瑰瑋奇特的氣勢。閣高57.5米,明三層暗七層,加上兩層底座一共九層,琉璃綠瓦,鎏金重檐,雕花屏閣,朱漆廊柱,古樸高雅,蔚為壯觀。主閣南北兩側配以“壓江”、“挹翠”二亭,與主閣相接。主閣之外,還有庭園、假山、亭台、荷池等建築,無論從高度、體積、占地面積還是從建築風格來看,滕王閣均可列為全國主要古典樓閣建築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