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馬鐸為明成祖永樂十年(1412)壬辰科狀元。馬鐸於永樂九年,以太學生中應天府鄉試;永樂十年壬辰科,馬鐸應進士舉,廷試得中第一名, 獲賜朝服冠帶,授翰林院修撰,授承務郎,一考授儒林郎,三考績最。今長樂嶺南村尚存有馬鐸舊居。
馬鐸資質淳厚,自幼聰穎篤學。據李騏撰《故修撰馬公行實》記載:馬鐸於父母逝後,銳志讀書,休假回家,沿途猶默誦不輟;在學夜讀,一燈長明不滅,勵志苦學。他從先輩鄭孟宣學《禮記》,旁通《易經》《詩經》《尚書》《春秋》,其學寵肆貫通,於子史百家無不涉獵,時人號之“馬五經”。作文不假思索,操筆立成,似不經意,滔滔汩汩,“如水行地中,坎穴隨滿,無少窒”。馬鐸博學多能,如琴棋、星命、地理等靡不諳曉。
據說,馬鐸進京應試前,嶺南村鄰里為他餞行於雁峰之南,陳必尚舉酒曰:“以子之才,取髙第固如拾地芥耳。他日若聞捷音,當於何地上立坊以為吾鄉里榮? ”馬鐸笑答曰:“即此地可也,奚庸他圖? ”當年果獲髙中,其後鄉人為立狀元坊於所指之地。
永樂九年(1411)秋,以《易經》領應天府鄉薦,後會試於禮部。殿試時,成祖親覽試策,稱馬鐸氣象廣大,擢為狀元,時年四十五歲。
馬鐸性懷耿介伉直,無崖岸,表里如一,處己以正,生活儉樸,雖貴不變,“與人交盡誠,遇危難急濟之”,處事平恕,臨義執言。成祖曾對輔臣大學士楊士奇說:“馬鐸可謂質實無二矣。”後每逢翰林學士、國子監祭酒、司業有公務出,皆命馬鐸暫時充任,馬鐸亦不辱使命。成祖明於用人,馬鐸勤於事君,一時傳為美談。
明成祖於十一、十五年巡幸北京,馬鐸兩次留侍監國,其於公事雖“勞苦不避,獨任不辭”。
民間有“馬鐸一日君”的傳說,系指其代皇帝郊天祭祀。馬鐸所居之地岩石窣樺,林木蓊蔚,他擇其形勝最優者構“太常”“梅岩”兩書室,閒暇時常鼓琴讀書,並與僚友優遊其中。
永樂二十一年(1423)馬鐸卒於任上。馬鐸一生居官有剛直之聲,居家有孝友之名,居世有助人之譽。馬鐸夫人鄭氏,子二人:馬昕、馬旺。 馬鐸出生地及埋葬地皆在長樂潭頭鎮嶺南村(縣山之原)。生前著有 《玉岩集》。
據《長樂縣誌》記栽馬鐸幼時,與林志共學。志恃學博才髙,鐸獨不讓之。志鄉、會試倶第一。殿試罷,遍扣諸名士之作,皆不己若,深以狀元自負。迨傳臚之夕,夢有馬踏其首,既而馬果第一,怏怏不服,每於上前爭之。上曰:“朕出上聯,對而佳者為優。”題云:“風吹不響鈴兒草。”馬即對云:“雨打無聲鼓子花。”上大欣賞。志移時不能對,遂愧服。
或據《裨史類編》雲鐸赴京會試,見路旁有節婦冢壞,捐金修之。是夜夢一婦人謝以詩云:“昨日多蒙到妾家,爐中缺火未煎茶。郎君此去登金榜,雨打無聲鼓子花。”不知其意,至是始驗。殿試時馬即對以夢語,而志思竭,不能對,鐸於是得狀元。
人物故居
明馬修撰宅
明馬修撰宅(即馬鐸故居),位於長樂市潭頭鎮嶺南村,雁山之麓,前臨西湖(嶺南湖),面對魚、蝦、蟹、鱟四山。始建於明永樂間(1403-1423年),七柱六扇五間出遊廊,進深14米,面寬16米,埕深3米、寬9米,左右廓榭各3間,單檐硬山頂、木構。其居據山林之勝,名曰:“梅岩”,遂以為號。大廳原有兩副對聯,一云:“聖朝禮樂傳三代,翰苑文章第一家”;一云:“京監狀元天下有,代主郊天世間無。”據傳,此聯為永樂帝御賜,馬家子孫皆以此為榮。廳前正門橫額上,原有一塊直式硃砂底、紅邊,永樂帝御賜的“狀元及第”金字匾。
如今馬鐸的故鄉潭頭鎮嶺南村馬氏已式微,大部分馬姓族人從嶺南外遷。外遷地有羅聯鄉馬厝村、玉田鎮桃源村等。
馬鐸故居於1998年10月,被公布為長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源流繁衍
北宋末,馬氏先祖馬夔由江西饒州樂平縣遷居福州城東門外菩提井(今晉安區岳峰鎮李園村附近),馬夔三世孫馬師高入贅長樂嶺南村何家,生育子女分何、馬兩姓,馬氏枝繁葉茂,派衍為 “嶺南馬”。
馬師高遷嶺南村後,其子馬時初,其孫六人三進士:(廷龍、廷鈞、廷傑),玄孫馬鐸狀元及第。後大部分遷出嶺南,十一世廷得裔孫清常,因妻羅氏系羅田(今羅聯鄉)鄉人,遂遷居羅田鄉,以姓名稱馬厝村。馬厝七世思理,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中舉,天啟二年 (1622年)進土,官浙江烏程縣知縣。崇禎國變,隆武建號閩中,馬思理由通政使升禮部尚書。
嶺南十一世廷龍派下子遠和十二世叔義兩叔侄,自嶺南村來福州謀生,遷福州井門外琴亭、磐石兩村(今晉安區新店鎮琴亭村和磐石馬厝下村)。其後裔有的分遷台灣、香港,漳州等地。
嶺南十七世馬鐸後裔達清,於明代遷玉田鎮桃源村。嶺南後裔有的遷居福州北門外白水塘(今屏西路泉塘小區)。
嶺南二十二世守俊,約在嘉慶年間,遷連江筱埕定海;傳三世再遷連江東岱馬厝弄。 從長樂嶺南外遷的還有:福清市宏路龍塘、音西前埔、鏡洋前馬和後馬兩村。
傳世三寶
郊天圖
里老言傳郊天圖不止為一幅而為多聯畫,據李永選的《浩然樓隨筆》云: “觀馬鐸郊天圖幣中,繪天壇,陳列祭器,鐸執笏立壇上,文武百官侍立左右陪祭壇下,侍衛、太監、窯輿、儀仗甚備。傳乃當時名手所繪。間有大學士楊士奇題跋,首蓋御璽,歷五百年矣。雖紙質霉爛,而顏尚新。原存嶺南村鏡湖書院,嗣為馬氏後人攜去,至今不知下落。 ”據《浩然樓隨筆》記述,知此圖應蓋有御璽,還有馬鐸座師楊士奇題跋。在民國十年左右,畫還尚存鏡湖書院,現仍不知所終。
如今傳世的郊天圖,民間逢甲子普渡,曾借來掛在多寶壇。此應是另一幅,現存羅聯鄉馬厝村。圖紙本設色,無御璽、題跋。圖上方繪天壇一角,壇下幣中,鐸烏紗紅袍左手扶笏,左右侍立官員二。鐸左後方排列鑾駕、儀仗、百官、太監、執事等甚備。鑾駕前太監二,各捧盤,盤上一串冠—龍袍。鐸前鞍馬二匹,象奴二引導二巨象,象背各馱銅瓶等俗稱 “太平有象 ”。左右前後,隨侍文武官員、金吾侍衛、差役執事。各武官扶笏,金吾侍衛執斧鉞。圖下方差役二,各肩扛御頭牌,上書 “奉旨郊天 ”為前導。沿途繪山丘樹木等景。
觀此郊天圖全景布局,應是郊天事畢迴鑾時場面。繪有馬鐸、百官十八員,侍衛四員,執金吾六員,象奴二人,執事差役十七人,計人物五十七人。且無題識印章。 從筆法、紙質、顏料著眼,現存此畫當是民國初年民間畫匠根據祖本臨摹,可知當時所繪郊天圖全過程是分段局部繪成,不止一幅。
狀元匾
嶺南馬鐸舊居大門上,曾懸有直匾,文曰 “狀元及第 代駕郊天 ”,匾額為明永樂時物。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省教育廳長鄭貞文,行文所屬各縣設立民眾教育館,啟迪民智。民國二十四年,專員兼縣長王伯秋,奉檄設民眾教育館,委肖道五為館長,著手收集有關地方文物時,此匾被徵及。王伯秋新制一匾換取原匾陳列館中。二十七年春王卸兼職,移駐福州,原匾尚在館中。後佚,傳為王攖去不實。現嶺南村馬鐸故居金匾為當時換取所制,後今馬厝村鄉人以此又仿製一面於馬厝祠堂。
狀元坊
狀元坊在縣治前十步許。永樂十五年,知縣王遵道為馬鐸立。又一所在縣東北大宏里,亦為鐸立,後廢。成化十八年,巡按御史張稷令知縣羅敘重立。
原縣治前的狀元坊,於民國二十五年七月十六日,專員兼長王伯秋接待鄭鶴聲教授等人來縣,查訪鄭和碑時尚在。冬擴建馬路時拆除,坊石放在塔坪山平民國小,後佚。另建於大宏里嶺南所立狀元坊也已不存,今兩坊俱無。
人物軼事
馬鐸一日君的由來
有關狀元馬鐸的奇異之事,民間確有傳說。明永樂十年(1412)又將大考,屢試不第的馬鐸,特從家鄉長樂嶺南村 慕名來到道教祈夢聖地─福清市石竹山祈夢。半路上偶遇一老翁挑帶魚叫賣,心想,此魚煎者合宜。到山後三天祈靈無夢,一氣之下在仙樓牆上題一打油詩:
爬山涉水來求仙,三天三夜不見仙,
有朝一日能得志,定除石竹草鞋仙。
當晚,馬鐸夢見有人寫道:
千山萬水來求仙,何念帶魚口味鮮,
是你心不堅,罵我草鞋仙,
念你一日君,非是打一鞭。
夢後,馬鐸欣然而去。是年殿試,被欽點為頭名狀元,次年,因代皇上祭郊天,穿上皇上龍袍一天,果然當了“一日君”。為答謝九仙君夢示指點迷津,特送石竹山九仙君一幅題匾。詩曰:“一念魚鮮三宵不夢,九仙賜馬一日為君。”在金峰、潭頭、玉田等各個鄉鎮,數百個村落里。和老年人談起長樂典故時,他們總愛談起馬鐸的故事。在嶺南、馬厝、沙京各鄉,馬鐸的故事幾乎是婦孺皆知,成為老年人對兒童講故事的材料了。這個動聽的故事,來歷倒不簡單,“馬鐸代駕郊天”,正史里雖無記載,但吳昌熾的《客窗閉話》,陳雲程的《閩中摭聞》等記錄體裁的小品文里都占有一定的篇幅,而且留傳下來還有“代駕郊天圖”的真跡和當時明永樂帝御賜的金字牌匾,可見是:事有淵源。
馬、李,異父一母兩狀元
據說馬鐸的父親是個販賣夏布的商人,因髮妻許氏多年不育,趁經商之便,在外地娶一王姓女子名夢蛟的為妾,這女子出身窮苦,自幼流落,歸馬家時才十六歲,一入門便遭其大婦許氏百般虐待。數年後,生一子,其父喜出望外,晚年得子,心境樂甚,所以名之為“樂”。王氏以為熬到出頭了,想不到許氏陽雖歡喜,心實妒嫉,王氏亦窺知其意,暗中多加防備。一日許氏竟乘夢蛟懷抱幼子曬衣之際,將其母子推墜樓下,口中故意大呼“救人”,使鄰居認為王氏不慎失足以掩蓋其罪。不料夢蛟母子墜樓,王氏雖頭臂受傷出血暈倒,而馬鐸在襁褓中卻安然無恙,狀如睡熟,許氏亦覺驚異。鐸父知其妻的用心如是,受到很大刺激,以致憂憤成疾。是時適其同業好友李元善販布回到嶺南村看他,馬告其家庭情況,並云:“欲存吾嗣,必使夢蛟有所託,我知你斷弦末續,家室尚虛,決心以夢蛟相送,請勿辭”。元善只好答應,次日即帶王氏和馬鐸回沙京。過一年生一子,元善因紀念其友贈妾之誼,命名為“馬”。沒幾年鐸父和許氏相繼病死。李元善因經商如意,獲利頗厚,特出重金聘名師鄭宣教樂與馬,樂與馬以後相繼中了狀元,幾百年來,民間一直流傳著這“一母兩狀元”的傳說。但後據馬氏族人一些考證得知,疑為“一師兩狀元”之誤傳。
青一衿窮途算命,遇兩婦平步青雲
卻說馬樂長大時,老實勤奮,埋頭窗下,刻苦讀書,十三歲時,到縣考儒童,已內定為案首,但考卷為考官失落以致不第,後三年方與李馬同進學,也一同負笈到縣之東溪精舍從名儒陳洵仁先生學習。洵仁先生為縣之江田鄉人,洪武十八年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因直言敢諫,忤旨退歸,其文章名海內,長樂知縣王遵道聘其講學於東溪精舍,其十個入泮的學生以後皆高中。時馬樂父母死後,家道寒貧,以後又屢試不第,燈火不能繼,只得以賣卜算命度日,舊社會裡的讀書人,唯一的希望是仕途上進,若是不中,出路只有兩條,一是開個蒙童館,教些小學生舌耕餬口,另一條就是看些星相雜書,去算命賣卜了。不過,即使是賣卜算命,還要靠一張能說會道,會逢迎、會恫嚇、會騙人的口弄錢,馬樂不會這一套,所以敲破牛角還是少人過問,只好和他妻子半飢半飽地挨過時光。
永樂四年,馬樂東溪精舍里的同學陳全(陳洵仁從子)中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樂妻高若珠是陳全的表妹,寫信給全托其代夫納監。九年樂入京,以歲貢生的資格參加會試。馬樂入京的旅費是由親友間藉助的,藉助的旅費畢竟有限,因此只能穿草鞋背包裹入京,當其趲程趕路時曾見一女屍暴露路旁,樂不忍,因解衣覆之,並移其屍於一古冢中葬之,這樣就耽擱了很多時間,已到夜幕四垂,曠野蒼茫的時候,正悽惶問,忽見附近有一燈火微光,樂趨視,見疏林中有一茅屋,因叩門求宿,不料開門的卻是個素裝少婦,詢知來意後,即引樂入室,歸座既已,因途中辛苦,不覺朦朧睡去,及至醒來天已黎明乃與此婦告別趕路。此婦口占一詩,吟云:“寒夜多蒙到妾家,爐中無火未烹茶,郎君此去登金榜,雨打無聲鼓子花”。樂聽了覺得前三句易懂,惟第四句不解所謂,剛出戶數步回頭一看,那裡有什麼茅屋?什麼婦人?只見樹木扶疏,只是一壞黃土,坐處則古冢旁一石也。樂不勝驚訝,急整裝前行。不久經一隴畝間,其徑甚窄,只能容一人,不料行將半時,突遇一農婦挑一擔柴,當面擋住,樂想退讓,但退回此徑之半要里許,心中又有些未甘,此婦人似早窺其意,即云: “君殆亦上京應考舉子乎?吾有一對,對成,吾寧涉泥水讓路,不成,則只好屈君打回頭或涉水前行如何?”馬樂尋思一個農婦,有什麼難對的句子,遂請其命題,此婦舉其足以示馬樂說: “吾女善繡且愛菊,此鞋即吾女所制者,但他自己的鞋多繡菊花,而小婦之鞋則全繡菊蕊,余問其故,則云:‘娘天天清晨出門,路草中多露,蕊遇露則能開放’。但小婦鞋上所繡的菊蕊卻永不開放,因戲成一聯云:‘青鞋繡菊,朝朝踢露蕊難開’。未成上聯,先生飽學,即以此聯求對”。馬樂初聽,覺得此聯並不難對,但找個對得上的,一時竟為難起來,越想越覺得實在不易對,不
覺低徊半響,想對不成,就只好涉水讓路而進。正思脫鞋讓路聞,一抬頭,那裡有什麼婦人,只見阡陌縱橫,小徑一支直通大路,蓋行得太早,迷路而已。遂折入大道而行,路上一目細味此對句,心中驚訝不置。
馬樂趕至京城,至殿試交卷的時候,主考見其兩鬢霜斑,而其面貌與永樂帝相似,心中暗暗稱奇,閱讀其文章覺得筆健氣雄,火候純熟,因力薦此卷,擬選為元,不料該時宰相白雲慶有愛女及笲,擬選本科殿元公為婿,曾屬意林志,因林志(福州人)鄉試第一(解元)、會試第一(會元),年少才華,堪為佳婿。林亦以狀元自負,見馬樂將狀元及第心中亦泱泱不服。至此白雲慶聽說搶元的是年將半百的馬樂心中氣得半死,遂嗾使林志當殿爭之。永樂帝見主考捧上名單,將下筆御批准備交傳臚唱名時,聞有此事,遂傳二人上殿面試。帝見樂年齡雖大,但穩健非常,其貌又與自己相肖,亦昭暗稱奇,又見林志年少翩翩、才華氣宇,亦足動人。時帝手中適持一把畫著梅花的白扇,困指扇為題道“白扇畫梅日日迎風花不動”林不能答,馬樂對日“青鞋繡菊朝朝踢露蕊難開”。帝甚喜又指殿外一盆鈴兒草云:“風吹不響鈴兒草,樂又隨口以“雨打無聲鼓子花”為對。帝見樂不只才捷,且對得整,連聲讚賞道:“真狀元之才也,真狀元之才也。”百宮皆稱賀,林志亦拜服,樂遂得掄元,大魁天下。
權相忌才害人害己;襄助監國代帝郊天
白雲慶本思弄倒馬樂,揀個年青的以償其贅個狀元女婿的心愿,不料因此反使馬樂揚名,皇帝寵幸,真把他氣個半死。一日又奏道:我主國號永樂,而馬樂名樂,犯諱年號,實為不敬,應處以欺君之罪。帝亦不悅,問樂,樂對曰:“臣今年四十有八,臣名之時陛下年號末立,是臣名在前,焉得有罪,應請詳察”。皇帝色,即賜改名為“鐸”,對其益加寵信。時國都已遷燕京,帝離京巡狩的時候,常以馬鐸襄助皇太子監圍,益增白雲慶的嫉意。是年臘月,帝得疾末愈,新年元旦,明朝皇帝例須到故都南京孝陵致祭和郊祭天地,疾中忌風。白雲慶又奏以新科狀元代駕郊天,因祭時儀式繁雜,不慎即有僭越之罪,想伺隙以害馬鐸,鐸毅然應命。元旦清晨,鐸披龍服,御皇冠,坐全付鑾駕由宰相扶,輿串百官扈從前往。鐸拜祭一一如儀。祭畢休息時,例由宰相侍茶,但白雲慶侍茶時故作失手將玉杯墜地摔碎,鐸略無慍色,茶後,陣風吹來,鐸見排在壇前最外面(表示最低)的福建省燭台上蠟燭因風搖搖欲滅,燭蠟銷熔甚速,心有所感,遂趁辭祭時將義移置最裡面,為十八省之首,然後脫袍卸冠,將皇衣皇冠等包好,放在鑾駕上,和百官步行扶輿回朝,一無僭越。白雲慶暗害之計不得售,心中又氣又恨,見帶時只好將馬鋒擅換燭台之彩,加以渲染,說他假公濟私,心存不軌。帝問鐸,鐸奏曰:“臣聞郊天,及祭天地而求福庇,使國祚柞綿延,帝澤永被、福建有福州、福安、福鼎、福寧、福清俗稱五福。移於首者,亦祈天帝永錫五福之意已,而宰相侍茶之時故作失手,摔破玉杯,百官愕然,神祇震動,此非輕視微臣,實有慢君之意,願陛下明察!”永樂帝聽罷變色,面斥白雲慶,並令其當朝向馬鐸謝罪,白羞慚滿面。馬鐸尋思,才中狀元,便得罪權相,眼前恐難相容,不如暫避一時,因奏帝乞還鄉祭祖,永樂帝淮奏,同時還親筆.書寫“狀元及第,代駕郊天”,飭近臣制金匾賜與馬鐸,鐸遂榮歸,將御賜金匾懸於祖屋大廳門前的楣額上。
毀雁山白雲慶被眨,議葬禮王夢蛟榮封
不料白雲慶還是放不過馬鐸,乃密囑其黨羽欽天監某奏帝曰:“馬鐸家住長樂的嶺南村,該村之飛雁峰,占風水之勝,堪輿云:可出帝王,與陛下風陽山的困(睡)雁山適成對刺,臣聞飛雁出,昆困雁入”。若不制之,恐非萬歲之福。”明洪武立國時,即以堪輿之說蔽天下,說他的帝位不能奪。所以此說正打中永樂帝心裡,害怕皇位為人所攘,故即降旨毀飛雁山。馬鐸在家,正想如何尊榮其生母並為其異父弟李馬游揚成名的辦法,也想對家鄉有所建樹,萬想不到半天來個霹靂。一天,突然一大隊侍衛和武弁奉皇命來強迫各鄉民荷鋤持參來毀飛雁山。附近莊稼被其踐踏,心中不勝氣憤,該時鄉人反抗,鐸恐釀成大禍和自己有礙,地方官也恐難於下台,又想此舉一定又是白雲慶的鬼主意。因急會同馳奏說:“飛雁出,困雁入,飛雁南飛,困雁餓死。恐皇帝只聞堪輿上句之言,末盡其下句之意也。”侍衛和武弁給鄉入已打得頭破血流,也不敢蠻幹,結果這訊息傳到京師,眾官亦紛紛奏請,永樂帝醒悟,召責欽天監將其賜死並貶白雲慶為民,而自己亦因此抑鬱致病.
李馬因有同母兄為其游揚名譽,鄉試廷試俱第一,臚唱時,帝御筆親加“其”字於馬旁,改為騏字(見沙京鄉李姓族譜),此後因稱李騏,據傳馬鐸中時,長樂之首石山曾鳴過一次,此次再鳴。此即“首石山鳴出大魁”的諺語的由來,嘉靖十七年長樂知縣何應和還勒“雲梯”二字於首石峰上,以記七年間長樂連出了二個狀元的祥瑞!
王夢蛟病逝,該對馬鐸的意思原想將其母歸葬於嶺南,李騏說:“如果歸葬嶺南,則弟變成無母之兒子?”同時為著給他們母親的封典事也委決不下,兄弟兩個便陳情上表,朝命交禮部議復,部議,王氏改嫁,義已絕於前夫,教子成名,禮應隆以異數,事出創聞,後不為例,特封王夢蛟為長樂縣君,賜祭葬。
殿試卷
臣對:臣聞治本於道,道載諸經。聖人出而三代之治為可復,真儒出而六經之道為大明。經以載道,固必待人而後明:道以出治,尤必待人而後行也。
惟皇帝陛下尊履大寶氣紹承鴻基,明照八表,知周萬務。心存乎帝王之心,治紹乎帝王之治,尚慮闕漏,下詢芻蕘。此好問而好察邇言之意,堯舜禹湯文武之心也。然化已浹矣,選任師儒,嚴督課業,簡絀以懲庸,勵進以勸善,而庠序之教唯謹。養已充矣,省其征徭,薄其稅斂。禁一民之不得妄差, 禁一毫之不得妄取,而足食之政尤先。慎罰而致三覆五覆之詳,尚思夫罰罪之非當;用賢而悼薦舉考之典,尚思夫任職之未宜。是蓋陛下明經術之正,識帝王之大,不安小成,必躋斯世於唐虞三代之盛也。夫厲俗未底乎時雍,不害為俗之益偷:革弊未至乎於變,不害為弊之不寢。臣愚有以、知陛下泰和之可躋,唐虞三代之治可致。其厲俗革弊有不名政令之末耳。何則?陛下任奉承之重,統御宇之大,夙夜祗懼,而存心於不已。道本於一原,治具乎全體,若稽經籍而垂至治於無窮, 六經之道固已菝諸聖心矣。其視誘經傳授之是非,歷代為治之得失,昭昭而白黑分矣,奚以臣言?雖然,聖問所及,敢不罄竭? 臣愚,條悉以對。
夫自六經刪述於孔氏,帝王之道由是而大明;自六經附會於漢儒,帝王之治由是而難復。《易》以道陰陽,伏羲、神農、 黃帝之道無所不該。自田何傳至於然房,專尚名數,流而為災異;自費直傳至於輔嗣,專尚理致,淪而為清談。於是,理數分而易道微矣。《書》以道政事,而典謨訓誥誓命之辭無不具焉。語知行則惟精惟一,所以示其端;論經世則《洪範》皇極,所以盡其要。自大小夏侯之說殊,而《書》之義踳矣。《詩》所以道志也,先王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美之而民知所勸;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刺之則民知所懲。以是巡行諸侯之境土,而黜陟行焉。自齊魯毛韓之異尚,而《詩》之義隱矣。《春秋》所以道名分也,董仲舒大一統之論,正誼明道,責王賤伯之義,其得於《春秋》也大矣。而乃用於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有閉陽繼陰之說,而《春秋》之義乖矣。《周禮》大司徒以五禮防萬民之偽而教之中,此禮以道行也;以六樂防萬民之情而教之和,此樂以道和也。 禮有三千三百之儀,而一主乎敬;樂有五聲十二律,而一本於和。制度品節之詳而有所持循,情文節奏之備而有所感發。致禮以治躬,則齊莊中正,非僻之心無自而入;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鄙詐之念無自而生。用之於邦國而邦國治,達之於天下而天下平。此六經之道同歸,禮樂之用為急,而《易》、《書》、《詩》、《春秋》之蘊,必於禮樂以著其用焉。然歐陽修所謂三代而下,治出於二,而禮樂為虛名,則班《志》所謂禮樂之用為急,亦未見於實用也。
然六經之道未極一原,尚何三代全體之治為可復乎?此漢之武帝推明六藝,罷黜百家;孝宣幸帝之石渠、白虎,講議異同。行則美矣,而卒莫能循乎王道之正,而終歸於霸道之雜。由乎六經之道,昧於一原,宜其治有所未純焉。光武親幸太學。諸生雅歌擊磬;明帝臨乘拜老,諸儒執經問難。其志雖曰勤矣,而未克以復乎古,不能四三王而六五帝,蓋徒尚夫儀文之末,而未究夫聖道之本也。若唐太宗討論文播至於夜分,詔顏師古考定五經,求治之心可謂勞矣。然而,僅能致斗米三錢、外戶不閉之效,而未足以為大治。玄宗更日侍讀,質問疑義,懷素、無量常侍更直,好治之心亦可謂偉矣。而開元之治庶幾貞觀之風,惜其後不克終,以致禍亂。是皆亦由乎六經之道昧於一原,宜其治有所未至焉。追夫五星聚奎, 宋德隆盛,文運斯振。周、張、二程光闡儒道於前,楊、羅、李、 朱復明聖經於後,較之往跡大有逕庭矣。儒道既闡,聖經復明,則治道勝負較之於前,不待論說而明矣。
夫天下之大經,仁義中正而已。仁以育萬民,義以正萬民,二者並行而不相悖。寬而不流於姑息,有猛者存;猛而不偏於苛察,有寬者在。嚴而泰,和而節,此理之自然,治道之全體也。漢文帝恭儉玄默,氣賜不朝以几杖,遺受賂以金錢, 造露台惜十家之產,可謂寬厚長者,務崇德化,政足尚矣。然與匈奴疏絕,毅然講武,蓋未嘗不猛焉。宣帝綜核名實,勵精圖治,流而至於苛刻,漢室忠厚之風幾乎盪盡。明帝法度分明,幽枉必達,嚴足尚矣,而過於察察。章帝寬厚長者,而流於姑息。東京之政由是而衰矣。亦其學術不明,不能損過就中,而歸於聖賢大學之道也。
向若漢之文帝從賈誼而興禮樂,武帝從董仲舒而明教化,則仲舒所謂道之大原出於天。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萬民正而遠近莫不一於正,則道之一原可知,治之全體可識,其治豈止於漢而已。迨夫宋之諸君能用諸儒,則經術之明見於治效,豈獨載諸傳注而止哉!雖然,天運循環,無往不復,承大一統文明之運,表幸六經聖人之道,比隆於唐虞三代,正有待於今日聖天子居天位,行天道,而著治效於無窮也。
臣愚生淺學,叨奉大問於廷,獲聞道本一原,治有全體,不勝踴躍,慶唐虞三代之治復見於今日,寧不頓首為天下賀。非但為天下賀,當為萬世賀。抑臣聞之,為治之要,《大學》一書,治天下之格律也;盱楷之宜,《中庸》一書,聖學傳心之要法也。此皆陛下身體而力行之者也,故能致篤恭而天下平之效。臣愚,學不能以博古,才不足以應變,伏願陛下始終此心,始終此治,可以四三王六五帝,豈但跨越漢唐宋而已哉!臣不揆淺陋,以此上呈聖覽,乾冒天威,豈勝戰慄!臣謹對。
明代文狀元榜
元朝滅亡後,明王朝建立,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明代統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