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索爾蒂

喬治·索爾蒂

喬治·索爾第1912年10月21日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一個猶太人家庭,6歲開始學習鋼琴,1938年3月11日,索爾第在布達佩斯歌劇院初露鋒芒,指揮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獲得成功,但日益逼近的戰火使身為猶太人的索爾第被迫流亡瑞士。就在流亡期間,索爾第贏得了“1942年日內瓦國際鋼琴比賽”的桂冠。五十年代開始,索爾第的指揮事業開始突飛猛進,作為一位曲目廣泛的指揮家,索爾第一生錄製了眾多唱片,1997年,85歲高齡的索爾第在英國的寓所里安然辭世。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童年經歷

喬治·索爾第1912年10月21日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一個猶太人家庭,6歲開始學習鋼琴,12歲在布達佩斯首次公開演奏,次年進入布達佩斯李斯特音樂學院,師從巴托克學習鋼琴,隨多納伊、柯達伊學習作曲。

音樂會

一場由著名指揮家埃里希·克萊伯指揮的音樂會改變了索爾第的人生之路,老克萊伯出神入化的指揮技藝讓索爾第深深著迷,他從此決心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指揮家。1930年,索爾第從音樂學院畢業後便專程前往瑞士,向指揮大師魏因加特納學習,同年,18歲的索爾第得到了布達佩斯歌劇院排練指導的職位,他非常珍惜這個機會,並在此期間學習了大量的歌劇曲目。索爾第出眾的才華得到了瓦爾特和托斯卡尼尼的賞識,並分別在1935、1936、和1937年的薩爾茨堡音樂節期間成為兩位指揮大師的助理。

1938年3月11日,索爾第在布達佩斯歌劇院初露鋒芒,指揮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獲得成功,但日益逼近的戰火使身為猶太人的索爾第被迫流亡瑞士。就在流亡期間,索爾第贏得了“1942年日內瓦國際鋼琴比賽”的桂冠。戰爭結束後,索爾第於1946年應邀擔任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的音樂指導。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索爾第的前任是大名鼎鼎的瓦爾特、漢斯·克納佩斯布希和克萊門斯·克勞斯,對任何一個指揮家而言,這些指揮大師鑄就的輝煌幾乎是難以逾越的顛峰,而在二戰的戰火中,這座古老的歌劇院已變成一片廢墟,一切百廢待興。藉著過人的膽識和能力,索爾第在上任後迅速展開了工作,並在任職的六年時間裡指揮了45部歌劇,重新樹立了這座著名歌劇院的聲望。

事業猛進

喬治·索爾蒂 喬治·索爾蒂

五十年代開始,索爾第的指揮事業開始突飛猛進,他先是於1952年擔任法蘭克福歌劇院的音樂指導;次年又在美國舊金山歌劇院首次登台;1954年,他應邀在英國的格林德波恩歌劇節上指揮莫扎特的歌劇《唐·喬瓦尼》;三年後,他與紐約愛樂樂團合作舉行了為期一周的音樂會獲得極大好評;1959年,他在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首次登台,指揮了理查·施特勞斯的歌劇《玫瑰騎士》獲得成功,並被聘任為該歌劇院歷史上任期最長的音樂指導;1960年,他首次亮相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引起轟動……一系列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為索爾第贏來了世界性的聲譽。為表彰他的傑出貢獻,英國王室於1971年授予他爵士勛位。

扭轉局面

六十年代末,正當美國芝加哥交響樂團陷入了財政拮据、士氣低落的困境,急需一位強有力的領導者來扭轉局面之時,索爾第迎難而上,出任樂團的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在統帥芝加哥交響樂團的二十餘年時間裡,他對樂團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提高了演奏水平,擴大了演出曲目,並多次率團出訪歐洲、日本、澳大利亞進行巡演,從而使樂團進入了自萊納時代之後的又一個黃金時期,他所創造的輝煌雄渾“芝加哥之聲”成為全世界聽眾最為熟悉和喜愛管弦樂音響之一,而索爾第本人也迎來了指揮生涯的顛峰期,喬治·索爾第的名字成為二十世紀的指揮台上最響亮的名字之一。

錄製唱片

作為一位曲目廣泛的指揮家,索爾第一生錄製了眾多唱片。在五十餘年的指揮生涯中,這位指揮大師為世人留下了250多張優秀的錄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於1958年開始錄製、歷時七年時間完成的華格納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這也是這部歌劇的第一個完整的錄音室版本。

索爾第一生獲獎無數,他還因自1962年以來共獲得的32項葛萊美獎,創下了該著名獎項的獲獎記錄。1997年,85歲高齡的索爾第在英國的寓所里安然辭世。

個人作品

《羅密歐與朱麗葉》

十月革命使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離開祖國遠走他鄉。雖然他在西方取得了巨大成功,卻無法抗拒強烈的思鄉之情,最終於1936年返回蘇聯。然而,當這位已經成為前衛藝術領軍人物的作曲家回國之時,卻發現當時的環境已經與離開時大不相同。帝俄時代追求的誇張奢華的風格已不再被提倡,取而代之的是要求創作“民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尤其強調音樂的“優美動聽”。

普羅科菲耶夫改變了“巴黎時期”創作現代作品方向的嘗試。1935年夏 天,他開始構思一部根據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作為素材的芭蕾舞劇。要把莎士比亞偉大的悲劇搬上芭蕾舞台!不少人認為這種想法是對聖物的褻瀆。完全拋開原作詩一般的語言造成的強大感染力,究竟能不能表達這部悲劇極其細緻的心理內容,能不能表達其中包含的各式各樣的情感呢?

喬治·索爾第 喬治·索爾第

眾所周知,用莎士比亞的劇情內容、尤其是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劇情內容寫成的宏偉的歌劇或交響樂體裁的作品倒是有的。全世界的聽眾至今仍然為柴科夫斯基的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與柏遼茲以同一題材創作的戲劇交響曲而感到激動。音樂史上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主題寫成的歌劇已知有十四部之多,其中包括古諾那部激動人心的歌劇在內,但是,卻沒有給我們留下任何一部以莎士比亞的戲劇材料成功寫成的古典舞劇,歷史上的幾次嘗試都沒有什麼成效。因此對普羅科菲耶夫的創作來說,他們實際上是他的重要的、也許是不可戰勝的對手。儘管如此,他還是為解決這項艱巨的任務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道路。

1935年9月8日,普羅科菲耶夫完成了全部舞劇配樂的創作,然而,這部舞劇卻以其音樂“不適合跳舞”的理由遭到抵制。幾經周折之後,也仍然只有一個蘇聯以外的芭蕾舞團願意首演這部舞劇(還是縮編版)。但最終,普羅科菲耶夫的這部《羅密歐與朱麗葉》卻取得了巨大成功,今天,它已成為芭蕾舞劇目中長演不衰的經典劇目之一。

這部舞劇的誕生標誌著普羅科菲耶夫的創作生涯中出現了驚人的轉折。這是他在藝術發展上一次真正的革命性躍進:從巴黎時期冷漠的表現主義躍進到對現實主義的徹底肯定。作曲家從來沒有象現在這樣對豐富多彩的生活表現得如此真實、深刻。他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不陶醉於外在的描寫,不迷戀於怪誕的或者表現主義的誇張;沒有留下“巴黎時期”灰白色情感委靡的思辨痕跡。音樂以人性的全部力量再現了莎士比亞的角色的生動形象,他們的熱情與衝動,他們之間的戲劇性衝突。在以莎士比亞的戲劇作為素材的同時,作曲家不是簡單地把原作機械地再現,而是對其做了巧妙的刪改及擴充。“粗暴無禮的”普羅科菲耶夫在這裡以真正的詩意歌頌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並用具有舞台戲劇性的音樂,為我們刻畫了幽默的茂庫西奧、善良的勞倫斯神父、詼諧的奶媽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為適應舞台表演及戲劇性發展的需要,作曲家還在音樂中巧妙地加進一些插曲,如透明光亮的《清晨小夜曲》、優美雅致的《少女與百合花舞曲》等。這些精緻美妙的小曲同樣給我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1936-1946年間,普羅科菲耶夫在舞劇配樂的基礎上為交響樂隊編寫了三部組曲,這些組曲也成為音樂會上的深受歡迎的曲目。

《F小調第四交響曲》

1877年5月,柴科夫斯基收到了音樂學院的學生安東尼娜的一封求愛信,安東尼娜的熱情正好迎合了他打算以婚姻來解除同性戀的欲望,而信中種種不惜殉情的暗示也困擾著作曲家,在這種混亂的情感狀態下,柴科夫斯基草率地做出了與安東尼娜結婚的決定。婚禮於7月18日舉行,然而蜜月才過了兩天,柴科夫斯基就再也無法忍受婚姻生活的折磨,經過一系列的瘋狂事件之後,柴科夫斯基瀕臨嚴重的精神崩潰。在醫生的建議下,他於1877年秋冬之際前往瑞士修養。

在婚姻事件的夢魘中,柴科夫斯基完成了他的《F小調第四交響曲》,他將樂曲題獻給梅克夫人。 在這部被作曲家稱為“回應了我當時經歷過的一切”的作品中,柴科夫斯基首次在音樂中表現了內心所受的情感折磨,雖然此時的這種表達於他後來在《悲愴》等作品中相比可謂微不足道。

柴科夫斯基在給梅克夫人的信中寫道:“我們無法逃避命運,我和她(指安東尼娜)的相識是命中注定的。”他還在信中對作品做了如下解釋:“第一樂章,引子是全曲的核心,這就是命運之神,命運的力量。它阻礙人們奔向幸福,達到目標,它嫉妒地監視著不讓我們的幸福和安寧完美無缺,它像達摩克里斯的劍一樣高懸在頭頂,這是無間斷的精神折磨,不可克服無法逃避,對它只有屈從,別無它法。孤獨沮喪的感覺越來越強,遁入夢境,會不會好些?快樂啊,甜蜜溫馨的夢將我擁抱,一個清晰光輝的人像閃現了,並向我招手。靈魂在夢中越來越遠,把陰鬱的一切忘記乾淨。但這終究還是夢。命運之神粗暴地把我們撼醒,於是我們看到,生活不過是嚴酷的現實和稍縱即逝的幸福夢幻的永恆交替。

第二樂章顯示了悲哀的另一面。一天勞累之餘,深夜獨坐時感到惆悵,種種回憶,思緒萬千,多少事已成過眼雲煙。回憶往事也是一種樂趣,讓自己消失在過去之中是辛酸的,卻也是甜蜜的。第三樂章,諧謔曲,這個樂章沒有明確的感情,是一些變幻莫測、錯綜複雜的圖案,虛無飄渺的音型。就像喝了點酒,稍有醉意時腦子裡浮現的想像。心情時而輕鬆,時而憂鬱,一無所思。聽任幻想馳騁,突然想像中闖入一個喝醉酒的農民和一支市井小調,遠處隱約傳來軍號聲。這是人們入睡時出沒在腦海中的一幅不相連貫的圖畫。第四樂章,如果自身找不出快樂,不妨出去走走,不妨看看人們是如何享受生活。這是一幅民間節日的圖畫,我們還沒來得及在別人的幸福中忘掉自己,那不可戰勝的命運之神又一次提醒我們它的存在。歡樂中的人們沒有一個停下來觀看我們的孤獨和悲傷。他們是多么歡樂啊,他們的感情那么單純。你還能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悲哀的嗎?幸福還是有的。單純質樸的幸福。為別人的幸福歡呼吧,這樣,生活也就變得好受了。”

相關作品

作品簡介

喬治·索爾蒂 喬治·索爾蒂

《音樂大師傳奇系列:喬治·索爾第》

產品參數

介質:DVD

碟數:1

指揮:喬治·索爾第

出版社:北京普羅之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著作權提供:英國RM發行有限公司

介質:DVD

所屬分類:音樂>>古典音樂>>古典DVD/VCD>>記錄片

語 言:中英雙語

《音樂大師傳奇系列:喬治·索爾第》

內容提要

喬治·索爾第1912年10月21日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一個猶太家庭,六歲開始學習音樂。一場埃里希·克萊伯指揮的音樂會改變了索爾第的人生之路,他從此決心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指揮家。1938年,索爾第在布達佩斯歌劇院初露鋒芒,但日益逼近的戰火使索爾第被迫流亡瑞士。流士期間,他贏得了“1942年日內瓦國際鋼琴比賽”的桂冠。戰爭結束後,索爾第於1946年就任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索爾第的前任是大名鼎鼎的瓦爾特、漢斯·克納佩斯布希和克萊門斯·克勞斯,對任何一個指揮家而言,這些大師鑄就的輝煌幾乎難以逾越,而二戰中,這座古老的歌劇院已變成瓦礫。

但憑藉過人的膽識和能力,索爾第迅速重建了歌劇院的國際聲望。六十年代末,正當美國芝加哥交響樂團陷入了財政危機,士氣低落的困境時,索爾第迎難而上,出任樂團的音樂總監首席指揮。在統帥樂團的二十餘年裡,他所創造的輝煌雄渾的“芝加哥之聲”成為全世界聽眾最為熟悉和喜愛管弦樂音響之一,而索爾第本人也迎來了指揮生涯的顛峰,喬治·索爾第成為二十世紀的指揮大師中最響亮的名字之一。

索爾第一生錄製了眾多唱片,在五十餘年的指揮生涯中,他為世人留下了250多張優秀的錄音,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他與維也納愛樂歷時七年時間完成的華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這也是這部歌劇的第一個完整的錄音室版本。這部作品影響了全世界索爾第一生獲獎無數,他還因自1962年以來共獲得32項葛萊美獎,創下了該著名獎項的獲獎記錄。1997年,85歲高齡的索爾第在英國的寓所安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