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對歌在樂清柳市一帶,對歌,又名斗歌、對口白、唱口白、文播台,是樂清民間文化的一束奇葩,其腔調唯配以樂清方言(西鄉)才珠聯璧合。每逢元宵佳節,人們都要聘請藝人去演唱“對歌”。相傳為光緒年間聞福臻所創。《聞宅宗族譜.福臻翁傳記》載稱:“……通宵達旦,互相鬥歌,無論提唱何書,輒通遍背誦,莫差一字……”。每當演唱“對歌”時,由一人在台上演唱,俗稱“坐檯”,台下聽眾根據坐檯所唱的內容可自由上台陪唱、對唱或斗唱,俗稱“陪台”。坐檯根據陪台所問,在“冬冬”五聲鼓響之後,就要一一予以回答。所答內容既要切合實際,又要隅句押韻。否則就算輸了。形式
歌形式設東西二台,相距四五米,兩人對唱,西邊的叫坐檯,東邊叫陪台。坐檯一場(一個夜晚或一個下午)直唱到底,陪台約唱個把鐘頭,趙錢孫李輪唱。每場開頭,先唱山歌,叫做“前有山歌來引路”;後唱傳書,均由陪台先出題目,坐檯奉陪。唱時以鼓聲加強氣氛,唱一句後敲五下鼓:“咚、咚、咚咚、咚”,好比戲曲的過門。山歌四句一段,每句七字為準,也可破格;傳書不受唱句約束,可任意發揮。然而都要遵循“斗”的意向,往往唇槍舌劍斗得難解難分,一氣斗到不知東方之既白。歷史由來
斗歌,又名“對口白”,為北白象始創的一項民間文藝娛樂。據《樂清縣誌》記載,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元宵,石船村(今賴宅村)劃龍燈,參龍先生在賀詞中有些典故情節唱錯了,被在場的一位年僅20歲、名叫聞福蓁的農民發覺了,便大膽地唱起來更正。可是,參龍先生不認錯,從其他方面反駁,於是兩人對鬥起來,在場的觀眾見勢不妙,紛紛上前解圍。通過協商,決定各人輪唱一節,一問一答,結果參龍先生唱輸了。民眾見福蓁勝過參龍先生,當眾獎他一條“彩紅布”,高掛在一株竹竿上鳴鑼擊鼓送他回家。次年元宵節,石船村舉辦一個斗歌會,引來周邊數千人視聽,熱鬧非凡,從此對歌這種活動形式,逐步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娛樂項目。
內容
山歌題材廣泛,體裁紛繁無定式,藝人們憑著自己的才華,搜奇抉怪,編出神妙
的詞句來取勝。但是必須通俗、押韻,字字明白,聲聲入耳,唱起來好懂好聽,緊緊扣住客群心弦,充分展示斗歌的獨特風格和優勢。山歌內容大致描述風景、習俗、地理,也有唱文字、科技、時事等。唱文字的例如:三個草頭苦菜花,三個單撇白兔瓜,苦菜花、白兔瓜―――林黛玉葬花、陶三春打瓜,古人前言搭後語,江城五月落梅花。
這段山歌起句與結句韻腳同字,中間插兩個故事,故事字尾扣前兩句韻腳,用一句古詩結束。第一、二、四句七言,第三句長短不限,但要一氣唱成。唱第三句時先重複前兩句後三個字,為的是托起聲韻增強下文節奏,達到音腔琅琅然的效果。陪台領起山歌后,坐檯依式接唱,雙方唱得淋漓盡致,才轉入傳書。演唱內容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岳飛傳》、《楊家將》、《千家詩》、 《說文解字》等,諸如笑話、謎語、天文、地理、鄉風民俗之類無所不包,唱法隨機應變,不僅富有知識性、趣味性、而且更有娛樂性。 樂清 曲藝 元宵 水滸傳 笑話 天文 地理
布依族對歌
布依族人民純樸、開朗、善良、能歌善舞。能自編自演小歌舞、花燈、打花棍等。男女青年特別喜愛和擅長對唱花歌、山歌、情歌,為《七律》詩,每首歌四句,每句七個字,要求歌詞押韻,對應公整。歌詞內容多半是抒發對黨的恩情;歌唱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和成就;表達男女青年之間相互愛慕之情。歌聲曲調婉轉悠揚、優美動聽,令人心曠神怡,激勵人們永往直前,奮發向上。如
解放初期唱的花歌:
解放大軍進山寨,布依人民笑開懷,
歡天喜地慶解放,人民江山長萬代。
山間泉水清又純,黨是我們大恩人,
翻身不忘毛主席,世代跟黨不變心。
歌唱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花歌:
三中全會政策好,特色理論來指導,
勤勞致富記心坎,布依人民齊稱道。
改革開放歌嘹亮,聯產承包喜洋洋。
多種經營勤勞動,布依人民奔小康。
表達男女愛慕之心的情歌:
大海當中一朵花,人人見了都愛她,
哪年學成划船匠,一心把她采回家。
牆拐彎角一棵槐,一對斑鳩飛過來,
生要和哥在一起,死要同妹共墳埋。
布依族花歌、山歌、情歌可上台對唱表演,亦可在山坡、田間以及家中火塘旁兩男兩女對唱。在每年的正月,臘月間以及討親嫁女等喜事場對歌相當普遍,常常是同一地點同一時刻,幾對男女對唱,場面非常熱烈,令人興奮不已。布依對歌是男女青年的思想、文化素質、聰明才智、應變能力的綜合考驗,它要求對歌者根據不同地點、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對象,快速組編歌詞一唱(問)一答,因此對歌人腦子反應要敏捷,對答如流,否則將會被對方嘲笑。
知名人物
綜述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樂清湧現一批思維敏捷、出口成詩的業餘斗歌藝人,其中白石鎮東浹村的金昌釗名聲最響亮,樂成鎮的林占祥、北白象鎮的李金生、翁垟鎮的葉阿順、白石鎮的施國亭,還有柳市鎮前窯的劉阿者,都很有影響。建國前後,樂清湧現一批對歌藝人,李培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因他是北白象塘下村人,大家都稱其為“塘下金”。
李培金
李培金,字麗生,1898年出生。幼年喪父,靠母親鄭氏日以繼夜做針黹賣錢度日。他舅家在象陽鎮荷盛村,是一書香門第。母親曾帶他寄養舅家,在那裡學習認字,直至讀懂《三國演義》、《封神榜》等小說,有時還看看《聊齋志異》。他還是孫中山學說的忠實信徒。曾買一套《中山全書》閱讀。那時候,農村中能看懂《三國演義》、《封神榜》之類小說的人不多。李培金不僅能看懂,而且還運用小說的內容來“對口白”。“對口白”通常都是在過年時,有人發起雇一個主唱者,並通告附近對歌者參加。李培金常被邀為主唱人。樂清解放時,李培金感慨萬千,編了一篇順口溜,讓本村一位小伙子李昌仁站在高凳上,朗誦給遊行民眾聽。順口溜的內容大致如下:“亞洲大中國,出個大人物。就是毛澤東,建設新中國。解放東三省,接著是華北。北平傅作義,程度好文墨,投降最光榮,將來有飯吃,官職恢復轉,忠心來報國。四路野戰軍,天津來攻擊。濟南平定後,淮海來匯集。準備渡長江,三路來攻擊。南京不用打,上海不用奪。上海湯恩伯,越想越苦泣,城外無救兵,城裡無飯吃,看來保不住,拚命去逃匿。浙江福建省,蔣兵敗如灰。廣東雲南省,和平結大吉。”遊行民眾聽後都交口稱讚,說塘下李先生的這篇順口溜,是事實,也是歷史。李培金憑著他“對口白”和說書技能的名氣,受到縣委和縣政府的重視。1955年,他參加了樂清縣曲藝協會。1957年夏,浙江省舉辦曲藝團培訓班,李培金隨溫州曲藝團到杭州接受培訓半個月,這使他學到了更多的新鮮知識。爾後,一些地方凡逢喜慶日子,又請他去主台“對口白”。他還曾到溫州詞場連續對歌七日,幾乎涉及全部西遊記,背誦通暢,對答如流,博得聽眾讚賞。李培金於1961年與世長辭,享年72歲。
其他內容
在浙西南一帶的畲族山寨,到了節日、喜慶場合徹夜歡唱,對歌系禮儀活動組成部分。嫁女,聘請女歌手與男方派來“赤郎”對唱,有勸酒歌、嫁女歌、姻緣歌等。若來善歌客人,襯裡和來客性別不同之青年要來對歌。對歌前,大家要湊點錢給客人中的歌手,主人以夜點心招待大家。對歌內容有固定的歷史歌、故事歌等,也有用於互相詰難的傳統對答歌曲,更多即興編唱的。勞動、外出途中青年男女也對歌,隨編隨唱,稱‘唱山歌。,有因此相愛的。祭祖、做功德要唱歌,內形有定例,但只唱不對。現在畲族人仍喜唱歌,但對歌在青年中已不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