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1
【處方】威靈仙30克豬苓30克梔仁30克黃芩30克黃連30克連翹30克歸尾30克澤瀉30克紫草45克茜草根45克赤苓皮45克白鮮皮60克粉丹皮30克乾生地60克
【製法】上藥共研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清熱涼血,除濕利水,祛風止癢。主急性濕疹,嬰兒濕疹,牛皮癬,單純糠疹,多型紅斑等屬濕熱證者。
【用法用量】每服3~6克,一日二次,溫開水送下。
【摘錄】《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方劑2
【處方】枳實5錢,白朮5錢,茯苓5錢,神曲5錢,紅花1錢5分,萊菔2錢5分。
【製法】飯為丸。
【功能主治】傷濕面。
【摘錄】《嵩崖尊生》卷九
方劑5
【處方】當歸(酒浸,去蘆)半兩,防風(去蘆)半兩,川芎半兩,川萆薢半兩,威靈仙半兩,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半兩,杜仲(銼,姜制,炒去絲)半兩,大川烏頭(炮,去皮臍)半兩,藁本半兩,神曲(炒)半兩,白朮(炒)半兩,附子8錢(炮,去皮臍),乳香2錢(別研),沒藥3錢(別研)。
【製法】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輕健腰腳。主筋骨諸疾,諸風。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以溫酒或淡醋湯送下。
【摘錄】《魏氏家藏方》卷八
方劑6
【處方】黑牽牛1斤(炒,帶性),破故紙4兩,赤芍藥4兩,錢子地龍4兩(去土,以上為末),白膠香4兩(另研)。
【製法】上用不蛀皂角30梃,挪取漿,入砂缽內慢火熬成膏,和藥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中濕,足不能舉。
【用法用量】每服40丸,空心以鹽湯送下,才利便止。
【注意】老人、虛人不宜服。
【臨床套用】中濕:臨安南山昭慶院文僧正者,窠山為文室,設榻其中,久之為濕氣所逼,半年足不能舉,因得此藥乃能行。余在淳安忽左足沉重,恐是濕氣,依方制服,洞下即愈。
【摘錄】《普濟方》卷一一八引《家藏經驗方》
中藥方劑之C字類(上)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
中藥方劑之除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