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1
【處方】牛膝當歸官桂(去皮)白朮黃耆各15克薤白7.5克獨活15克生薑15克甘草7.5克(炙)
【製法】上藥研為粗末。
【功能主治】益氣補血,溫經止痛。主產後遍身疼痛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75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分二次熱服。
【摘錄】《經效產寶》
方劑2
【處方】沒藥30克(細研)杜仲45克(炒斷絲)延胡索30克當歸30克(洗,焙)肉桂(去粗皮)30克萆薢30克
【製法】上藥為細末。
【功能主治】主寒濕相搏,攻注腰腳疼痛,行步少力,筋脈拘急。
【用法用量】每服9克,空腹時用酒調下。
【摘錄】《楊氏家藏方》卷四
方劑3
【處方】乳香沒藥桃仁紅花當歸地龍(酒炒)牛膝(酒浸)羌活甘草五靈脂(酒淘)香附(童便浸)
【製法】上藥共研為末。
【功能主治】散瘀通絡,行痹止痛。主痛風,瘀滯絡阻,筋脈、關節疼痛。
【用法用量】每次6克,加酒調服。
服上藥不愈,加酒炒黃芩、酒炒黃柏。
【摘錄】《丹溪心法》卷四
方劑4
【處方】川獨活1兩,五靈脂1兩,乳香(別研)1兩,白芷1兩,北茴香1兩,防風半兩,百草霜半兩,沒藥半兩,生地黃(淨)2兩半,赤芍2兩,當歸2兩,杜白芷3兩,桔梗3兩,草烏2錢(小麥汁煮透,去皮尖,焙)。
【製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諸傷損,筋骨折斷。
【用法用量】每服1大錢,煨蔥頭酒或炒松節姜酒調下。
【摘錄】《永類鈐方》卷二十二
方劑5
《便覽》卷四:趁痛散
【處方】當歸半兩,官桂半兩,白朮半兩,牛膝半兩,甘草(炙)3錢,黃耆半兩,獨活半兩,羌活半兩,生薑半兩,桑寄生(或續斷)半兩。
【功能主治】產後血滯,筋脈拘攣,腰背強直,遍身疼痛。
【用法用量】上藥每服4錢,水煎去滓,空心熱服。
【摘錄】《便覽》卷四
方劑6
《普濟方》卷三一一引《德生堂方》:趁痛散
【處方】草烏(炮,搗碎,別炒)1兩半,白芷1兩半,川芎1兩半,炒當歸2兩,炒烏藥5兩,乳香半兩,紫金皮(大塊,童便浸3-5日)半斤,沒藥半兩,南星半斤。
【製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男女跌傷,疼痛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每服1錢或半錢,溫酒調服,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一一引《德生堂方》
方劑7
【別名】二妙趁痛散
【處方】牛膝半兩,當歸半兩,桂(去皮)半兩,白朮半兩,黃耆半兩,獨活半兩,生薑半兩,薤白1分,甘草(炙)1分。
【製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產後氣血虛弱,瘀血阻滯,筋脈失養,腰背拘急,頭身疼痛,脈虛弦而澀者。
【用法用量】二妙趁痛散(《萬氏家抄方》卷五)。
【各家論述】《醫略六書》:產後氣弱血虧,寒邪襲入經絡,不能統運營氣於一身,故遍身疼痛不休。方中當歸養血,營一身之經脈;黃耆補氣,運一身之衛陽;白朮健脾補氣以生血;官桂溫通經脈以散寒;獨活通經絡;牛膝壯筋脈;炙草益胃和中;生薑溫胃散邪;薤白溫通陽氣,以活血脈,酒丸酒下,使脈氣流通,寒邪外解,經脈融和,身痛蠲除。
【摘錄】《產育保慶集》
方劑8
【處方】蓬莪術(炮)1兩,桂心1兩,檳榔半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細辛(去苗)半兩,芫花(炒,別為末)1錢。
【製法】上除芫花外,共為細末。
【功能主治】氣搏作痛,肌肉之間如錐刀所刺,胸膈痞悶。神氣不守正位,為七情所忤,氣聚痰結,胸腹堅牢痞塊,心腹絞痛,時發時止,發則欲死。
【用法用量】每服3大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調芫花末1字,食前溫服。
【摘錄】《全生指迷方》卷二
方劑9
【處方】牛膝(酒炒)1兩,甘草(炒)1兩,薤白1兩,當歸半兩,白朮(炒)半兩,黃耆(炒)半兩,桂心半兩,獨活(加蘆)半兩。
【製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產後骨節疼痛,發熱頭重,四肢不舉。
【用法用量】每服半兩,水煎,去滓溫服。
【摘錄】《景岳全書》卷六十一引《良方》
中藥方劑之C字類(上)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