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附子蓯蓉丸拼音
fùzǐcōngróngwán處方
附子(炮裂,去皮臍)1枚,肉蓯蓉(酒浸1宿,切,焙)半兩,楮實(酒漫1宿,蒸熟)半兩,茴香子(炒)半兩,菟絲子(酒浸1宿,蒸熟,研,焙)半兩,牛膝(酒浸,切,焙)半兩,補骨脂(炒)半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半兩,白茯苓半兩,當歸(切,焙)半兩,蓽茇(炒)半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炒)半兩,遠志(去心)1兩,山茱萸(打破,炒)1兩,柴胡(去蘆頭)1兩,黃耆(銼細)1兩,巴戟天1兩,蕪荑(炒)1兩,山芋1兩,大蒜(煨)6顆,蜀椒(去目及閉口,炒出汗)2兩,黃蠟2兩。製法
上除蓯蓉、桃仁、杏仁、楮實、蒜、黃蠟外,並為末。先取精羊肉(去皮骨)一斤半,細切,用水煮熟,次入好酒3升熬爛,次入黃蠟候熔,都取出細研。入楮實、桃仁、杏仁、蓯蓉、蒜等,一處爛研如膏。入前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
平補,壯元陽。用法用量
每服15丸,加至20丸,空心鹽酒或鹽湯送下。摘錄
《聖濟總錄》卷一八五中藥方劑之附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