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大附子(重八錢,慢火炮裂,去皮,切作十片,同生薑、米泔淹一宿,去姜,薄片切,焙乾)一枚,防風一兩,骨碎補(去毛,炒)半兩,漢防己、白朮各半兩,乳香二錢(別研)。
用法用量
上為細末,入乳香拌勻,好酒煮糊為丸。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功用
溫散寒濕,活血通絡。
主治
手臂無力,麻痹不仁,手足不隨,風濕相搏,筋骨諸疾,痛不能舉。
方義
附子辛熱有毒,通十二經脈,溫經助陽,散寒除濕。《本經》謂其主“寒濕痿臂,拘攣膝痛,不能行步”;以生薑、米泔炮製,旨在減其燥烈及毒性,並可增其溫散開痹之功。防己、防風並用,祛風利濕,宣痹通絡;白朮健脾燥濕,配附子溫散寒濕;骨碎補補肝腎,堅筋骨,理氣血;乳香辛散溫通,活血止痛,舒筋通絡。合而共成溫散寒濕,通絡除痹之功。
附方
名稱:附子煎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天雄(炮裂,去皮臍)各五兩,黑豆(洗)一升,防風(去叉)三兩
用法:以上四味,將三味銼細,並黑豆酒斗五升,煮候豆爛,去滓取汁,更用天麻芎勞各五兩為散,與前豆藥汁同煎如稀場每服一匙,空心熱湯或溫酒調下
主治:柔風四肢不收,腹中拘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
名稱:附子煎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訶黎勒皮、甘草(銼)、牛膝(切)各一兩,硫黃(舶上者,碎)、茴香子(炒)、乾薑各半兩
用法:先將硫黃、甘草納絹袋扎頭,次將諸藥粗搗銀石器內,以水一斗,慢火同煎,不得入生水,頻看,候煎至一大碗汁,取出濾去滓,分作四盞。每日空心一盞,溫米飲調下,即用飯壓之。如欲丸,除甘草不用,將諸藥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生薑鹽湯送下
主治:脾腎虛冷,臍腹冷痛,大便時泄,,腹脹羸瘦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二
名稱:附子煎
組成:附子、烏頭各六兩,乾薑、當歸、桂各五兩,檳榔十兩,赤石脂八兩,蜀椒四兩
用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主治:冷氣及瘀血心痛兼癥塊
出處:《雞峰》卷十一
重要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附子煎專治手臂無力,麻痹不仁,手足不隨,風濕相搏,筋骨諸疾,痛不能舉。大附子一枚,重八錢,慢火炮裂,去皮,切作十片同生蔞、米泔淹一宿,去姜,薄片切,焙乾,防風一兩,骨碎補半兩,去毛,炒漢防己,白朮各半兩,乳香二錢,別研。右為細末,入乳香勻拌,好酒煮糊丸。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溫酒下。”
中藥方劑之附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