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實

楮實

楮實子,性寒,味甘。功能主治:補腎清肝、明目、利尿。用於腰膝酸軟、虛勞骨蒸、砂暈目昏、目生翳膜、水腫脹滿。

基本信息

概述

楮實楮實
楮實出自《名醫別錄》。
楮實落葉喬木,高達14-16m。有乳汁。小枝粗壯,密生絨毛。單葉互生;葉柄長1.5-10cm,密被柔毛;葉片膜質或紙質,闊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長5.5-15(-20)cm,寬4-10(-15)cm,不分裂或3-5裂,尤以幼枝或小樹葉較明顯,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略偏斜,邊緣有細鋸齒或粗鋸齒,上面深綠色,被粗伏毛,下面灰綠色,密被柔毛。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為葇荑花序,直徑l-1.5cm,總花梗長l-1.5cm;雄花具短柄,有2-3小苞片,花被4裂,基部合生,雄蕊4;雌花苞片棒狀,被毛,花被管狀,雌蕊散生於苞片間,花柱細長,線形,被短毛,具粘性。聚花果肉質,呈球形,直徑約2cm,成熟時橙紅色。花期4-7月,果期7-9月。
本植物的嫩根或根皮(楮樹根)、樹皮(楮樹白皮)、樹枝(楮莖)、葉(楮葉)、莖皮部的白色乳汁(楮皮間白汁)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

藥品簡述

楮實楮實
藥名:楮實
漢語拼音:chushi
英文名:papermulberryfurit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roussonetiapapyrifera(L.)Vent[MaruspapyriferaL.]。
功效分類:補益藥、補腎藥;滲濕利尿藥。
科屬分類:桑科
別名:楮實子、角樹子、野楊梅子、構泡。
性味:甘;性寒
歸經:肝經腎經脾經
功能:滋腎;清肝明目;健脾利水
主治:腎;虛腰膝酸軟;陽痿;止昏;目翳;水腫;尿水。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林緣或村寨道旁。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東、華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湖北、湖南等地。
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構樹的果實。
採收儲藏:8~10月間當果實成熟呈紅色時打下,曬乾,除去雜質。
炮製方法:《雷公炮炙論》:凡使(楮實),採得後用水浸三日,將物攪鏇,投水浮者去,然後曬乾,卻用酒浸一伏時了,便蒸,從巳至亥,出,焙令乾用 。

用藥禁忌

本草經疏》:脾胃虛寒者不宜。

中藥化學成分

果實含皂甙(0.51%)、維生素B及油脂。種子含油31.7%,油中含非皂化物2.67%,飽和脂肪酸9.0%,油酸15.0%,亞油酸76.0%。

常用選方

楮實子楮實子
1、治脾、腎、肝三服陰虛,吐血咳血,骨蒸夜汗,口苦煩渴,夢中遺精;或大便虛燥,小便淋澀;或眼目昏花,風淚不止:楮實(赤者)一斗。取黑豆一斗,煮汁,去豆取汁,浸楮實子一日,曬乾,再浸再曬,以豆汁滲盡為度,再曬燥。配枸杞子三升,俱炒微焦,研為細末,每早用白湯調服五錢。(《本草匯言》)
2、治肝熱生翳,氣翳細點,亦治小兒翳眼:楮實子細研,蜜湯調下,食後服。(《仁齋直指方》楮實散)
3、治水氣膨脹,潔淨府:楮實子一斗(水二斗熬成膏子),另白丁香一兩半,茯苓三兩(去皮),為細末,用楮實膏為丸,如桐子大。不計丸數,從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脹減為度。(《素問病機保命集》楮實子丸)
4、治喉痹喉風:楮桃陰乾,每用一個為末,井華水服之,重者兩個。(《瀕湖集簡方》)
5、治石疽,狀如座癤而皮厚:搗彀子敷之。亦治金瘡。(《乾金方》)
6、治目昏:荊芥穗、地骨皮、楮實各等分。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湯下。(《儒門事親》)
7、治耳鳴,眼霧:桑泡、薅秧泡、構泡、大烏泡、三月泡,泡酒服。(《重慶草藥》五泡酒)

方劑

楮樹楮樹
名稱:楮實丸
方劑別名:神仙楮實丸。
藥物組成:楮實1升(水淘去浮者,微炒,搗如泥),桂心4兩,牛膝半斤(去苗),乾薑3兩(炮裂,銼)。
處方來源:《聖惠》卷九十八。
方劑主治:積冷,氣沖胸背,及心痛有蛔蟲,痔瘺痃癖,氣塊積聚,心腹脹滿,兩脅氣急,食不消化,急行氣奔心肋,並疝氣下墜,飲食不下,吐水嘔逆,上氣咳嗽,眼花少力,心虛健忘,冷風等,坐則思睡,起則頭鏇,男子冷氣,腰疼膝痛,冷痹風頑,陰汗盜汗,夜多小便,泄痢,陽道衰弱,婦人月水不通,小腹冷痛,赤白帶下,一切冷氣,無問大小。
方劑功效:明目益力,輕身補暖。
製備方法:上為末,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漸加至50丸,空心時以溫酒送下。

民間食療

楮實子丁香粥
特點:芳香濃郁,入口甘綿。
製作方法:
取一段8cm的楮實子裝入紗布袋內,用水泡1~3小時,使其軟化;取120g米,洗淨,與楮實子藥袋同置鍋中,加水煮粥;
煮好後加入少許食鹽,並將藥袋取出,拋棄藥渣,此時楮實子的藥效已經溶入粥內;
加入5~6粒丁香同煮,口感和滋養效果均更佳。
營養點評:
楮實子大小有如芝麻,無氣味,煮成的粥全無藥氣,可預防衰老,強精鍵體;女性食後可美化肌膚;小孩食後可增強視力,並有利尿作用。
丁香具有強烈的芳香,其成分中含有興奮劑,能給各器官適當的刺激,使全身的活力增強。此外,丁香有健胃、解毒、鎮痛等功效;又能消除口臭及難聞的體臭。

各家論述

1、《綱目》:《別錄》載楮實功用大補益,而《修真秘旨書》言,久服令人成骨軟之痿,《濟生秘覽》治骨哽,用楮實煎湯服之,豈非軟骨之徵乎?
2、《藥性通考》:楮實子,陰痿能強,水腫可退,充肌膚,助腰膝;益氣力,補虛勞,悅顏色,壯筋骨,明目。久服滑腸。補陰妙品,益髓神膏。世人棄而不用者,因久服滑腸之語也,楮實滑腸者,因其潤澤之故,非嫌其下行之速也,防其滑而以茯苓、薏仁、山藥同施,何懼其滑乎?
3、《本草從新》:楮實,陶隱居、蘇頌、抱朴子,皆甚言其功,而方書用之為補者,除楊氏還少丹而外,不多見。其他如《外台秘要》,用以敷治身面石疽,《機要》用以治水氣臌脹,《集簡》用以治喉風喉痹,《直指》用以治肝熱生翳,無非涼瀉軟堅之義。則古本諸說,未可信也。
4、《本草求真》:楮實,書言味甘氣寒,雖於諸髒陰血有補,得此顏色潤,筋骨壯,腰膝健,肌肉充,水腫消,以致陰痿起,陽氣助,是陰指其陽旺陰弱,得此陰血有補,故能使陽不勝而助,非雲陽痿由於陽衰,得此可以助陽也。若以純陰之品可以補陽,則於理甚不合矣。況書又雲,骨哽可用楮實煎湯以服,及紙燒灰存性調服,以治血崩血暈,脾胃虛人禁用,久服令人骨痿,豈非性屆陰寒,虛則受其益,過則增其害之意乎。
5、《別錄》:"主陰痿水腫,益氣,充肌膚,明目。"
6、《日華子本草》:"壯筋骨,助陽氣,補虛勞,助腰膝,益顏色。"
7、《本草匯言》:"健脾養腎,補虛勞,明目。"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果實呈扁圓形或卵圓形,長1.5-3mm,直徑約1.5mm厚至lmm。表面紅棕色,有網狀皺紋或疣狀突起。一側有棱.一側略平或有凹槽,有的具於房柄。果皮堅脆,易壓碎,膜質種皮緊貼於果皮內面,胚乳類白色,富油性。氣微,味淡。以色紅、飽滿者為佳。
顯微鑑別
粉末特徵:紅棕色。
①果皮柵狀細胞多數個相連,壁粘液化,常與含晶厚壁細胞相連。斷在觀呈圓柱形,長(徑向)40-132μm,寬(切向)12-26μm,細胞壁有縱向細條紋增厚增厚部分的邊緣呈細齒狀。底面觀呈多角形,條紋狀增厚壁的基部呈圓點狀。
②內果皮厚壁細胞黃棕色或淡黃色。斷面觀細胞極扁薄,上、下多層重疊,界線不清楚;表面觀細胞扁平,多角形,直徑24-74pm,有不規則波狀分枝,壁極厚,木化,具點狀紋孔,胞腔不明顯。
③種皮表皮細胞近無色,表面觀呈多角形,直徑11-18μm,垂周壁厚約2μm,呈念珠狀,或孔溝細密,非木化,胞腔內含黃棕色物質。
④含晶厚壁細胞棕黃色,成片或數個相連。斷面觀呈類長方形,直徑10-25pm,壁厚,木化,胞腔內含矩圓形草酸鈣簇晶;表面觀呈多角形,壁厚。
⑤小形厚壁細胞類圓形或多角形,直徑8-21μm,壁厚4-8μm,孔溝稀少。
⑥草酸鈣簇晶呈橢圓形、矩圓形或類圓形,直徑7-26μm,長至35μm,先端平鈍,稜角小,存在於厚壁細胞中或散在。

名家論述

①《綱目》:"《別錄》載楮實功用大補益,而《修真秘旨書》言,久服令人成骨軟之痿,《濟生秘覽》治骨哽,用楮實煎湯服之,豈非軟骨之徵乎?"
②《藥性通考》:"楮實子,陰痿能強,水腫可退,充肌膚,助腰膝,益氣力,補虛勞,悅顏色,壯筋骨,明目。久服滑腸。補陰妙品,益髓神膏。世人棄而不用者,因久服滑腸之語也,楮實滑腸者,因其潤澤之故,非嫌其下行之速也,防其滑而以茯苓、薏仁、山藥同施,何懼其滑乎?"
③《本草從新》:"楮實,陶隱居、蘇頌、抱朴子,皆甚言其功,而方書用之為補者,除楊氏還少丹而外,不多見。其他如《外台秘要》,用以敷治身面石疽,《機要》用以治水氣臌脹,《集簡》用以治喉風喉痹,《直指》用以治肝熱生翳,無非涼瀉軟堅之義。則古本諸說,未可信也。"
④《本草求真》:"楮實,書言味甘氣寒,雖於諸髒陰血有補。得此顏色潤,筋骨壯,腰膝健,肌肉充,水腫消,以致陰痿起,陽氣助,是明指其陽旺陰弱,得此陰血有補,故能使陽不勝而助,非雲陽痿由於陽衰,得此可以助陽也。若以純陰之品可以補陽,則於理甚不合矣。配書又雲,骨哽可用楮實煎湯以服,及紙燒灰存性調服,以治血崩血暈,脾胃虛人禁用,久服令人骨痿,豈非性屬陰寒,虛則受其益,過則增其害之意乎。"

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適應性較強,耐乾旱,耐濕熱。對土壤的選擇不嚴,以向陽、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土壤栽培大宜。
栽培技術
用分根繁殖,亦可用分櫱、壓條繁殖。分根繁殖:一般在冬季落葉後,選結果母枝,在其四周.挖掘根部,剪取15-20cm長的根段栽種。培育1~2年後移栽。苗高60-100cm時,選早春萌芽或冬季落葉後,按行株距5m×5m。開穴,穴底要平,施腐熟廄肥,再覆土一層,每穴栽l株,填土壓實,澆水。因雌雄異株,以栽培雌株為主,適當栽植雄株、以便授粉幼苗期4月、7月進行鬆土除草,施追肥。

故事

楮樹楮樹

山野之中,有一種落葉的喬木,叫做楮樹,在我國南方生長茂盛,北方也能生長。但是,過去有許多人認為它不是好木材,不願意栽培,因此,這種樹木似乎越來越少了,這是很可惜的。
楮樹除了一些土名以外,在古籍中也叫做谷樹。《詩經》《小雅》《鶴鳴》篇中就有關於楮樹的記載,它寫道:“鶴鳴於九皐,聲聞於天;魚在於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朱熹注云:“谷,一名楮,惡木也。”這位道學先生一開口就否定了楮樹的價值,未免武斷。但是,他總算證明了楮和谷是一物而異名。這一點大概是沒有疑問的。據《山海經》記載,我國各處由野都有谷或楮大量生長。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說:“谷者楮也。”這更直截了當地肯定了兩者是同一個東西。後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一書,也做了相同的記載。
那么,為什麼有兩個名稱出現呢?究竟這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沒有呢?回答卻不一樣。一種答案是說,由於各地方言不同,所以變成兩個名稱。如三國陸璣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云:“幽州人謂之谷桑,荊揚人謂之谷,中州人謂之楮。”另一種答案說,兩者稍有差別。如《本草綱目集解》引蘇恭曰:“此有二種。一種皮有斑花文,謂之斑谷,今人用皮為冠者。一種皮白無花,枝葉大相類,但取其葉似葡萄、葉作瓣而有子者為佳。”還有的書上把楮、谷和構樹當做同一個東西,那是有待專家研究的問題。我知道的一些舊書上,對構樹的種屬也有相反的兩種記載。谷和構在現代植物學中雖系同科同屬,確有不同點。至於谷和楮則是一物而異名,斷無可疑。
對於這個問題解釋得最明白的是李時珍。他不但說出了兩個名稱的來源,並且用科學的觀點分析了所以產生兩個名稱的道理。他說:“楮谷乃一種也,不必分別,惟辨雌雄耳。雄者皮斑,而葉無椏杈,三月開花成長,穗如柳花狀,不結實。歉年人採花食之。雌者皮白而葉有椏杈,亦開碎花,結實如楊梅,半熟時水澡去子,蜜煎作果食。二種樹並易生,葉多澀毛。”可見楮樹是雌雄異株,雄株與雌株具有不同的特徵,所以有的人就把它們起了兩種名稱。李時珍又說:“楮本作檸,其皮可績為紵故也。楚人呼乳為谷,其木中白汁如乳,故以名之。”這個解釋也很有道理,問題算是解決了。但是,更重要的是李時珍說明了楮樹的用途很多,有的簡直出乎人們意料之外,過去大家不注意加以利用,所以它有一部分作用就被埋沒了。現在我們應該切實加以利用,使它更好地發揮效益。
過去我們只知道楮樹皮是造紙的好原料,卻沒有想到它的樹葉、枝、莖、果實、皮下粘液等都是一些非常難得的特效藥。先說樹葉,它能治“刺風身癢”;吃嫩葉可以“去四肢風痹、赤白下痢”;把葉子炒熟,研成細末,和面,作餅吃,“主治水痢”。李時珍歸納楮樹葉的治療效果,有以下幾種:
一、利小便;
二、去風濕;
三、治腫脹;
四、治白濁;
五、去疝氣;
六、治癬瘡。
這最後一項有人試驗過,的確效果很好。再說枝、莖,它們性質相同,都能治皮膚病。據說患癮癬的皮膚刺癢難止,可將楮樹枝或莖部煮湯洗滌患處,嚴重的可以全身沐浴,必有奇效。李時珍還說:“搗濃汁,飲半升,治小便不通。”只是這一點還沒有試驗過,不知道效果如何。
楮樹的果實,據《本草綱目》列舉它的療效很廣,比如說它能治陰痿和水腫,又能益氣、充飢、明目,久服不飢、不老、輕身。又說它能壯筋骨、助陽氣、補虛勞、健腰膝、益顏色。
在這裡應該提到晉代葛洪的《抱朴子》中有一段記載:“檸木實赤者服之,老者成少,令人徹視。道士梁須年七十,服之更少壯,到百四十歲,能行及走馬。”葛洪的話是否可信,雖然仍有待實驗證明,但是,吃楮樹的果實,如果服法恰當,對人身大概會有益處的。
最後特別要說一說楮樹汁的用途。它的最普通用途是用做漿糊,粘性很好。但是,除此以外,還有更重要的用途。如果你患腳氣病,或者長黃水瘡及牛皮癬,拿楮樹汁來塗擦,一定很快就會好。所以《本草綱目》說它能治療癬瘡,療效比它的樹葉和枝、莖都更快。有一位讀者來信說:“有一個夏天,我被腳氣纏在家裡,全腳都是水泡,奇癢難熬,行動不得。幾次就醫,都是好而復發。後來塗楮樹汁,每天兩三次,一禮拜後竟然痊癒了。我把此法推薦給十幾個朋友,他們有的患腳氣,有的是長癬,也都藥到病除。楮樹在北京西郊釣魚台有一些,清華園內到處都有。只要拿一把小刀,將樹皮橫著割斷,就有乳狀液體流出,將它塗在患處,最初奇癢鑽心,很快就過去了。如果水泡已破,塗擦效果更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