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9年,成立罕山林場,占地面積147.8萬畝。
2000年9月,成立罕山自然保護區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2004年,申請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13年12月,罕山自然保護區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位置
罕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扎魯特旗西北部,距扎魯污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魯北鎮135公里,距霍林郭市40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9°37′—120°06′,北緯45°00′—45°26′。左連科爾沁沙地,右接錫林郭勒草原,南北長約48公里,東西寬約37公里,總面積91333公頃。
地貌
罕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大興安嶺主脈南段、科爾沁沙地西北緣,最低海拔為800米,平均海拔1120米,高逾千米的山峰十餘座,其中最高峰為吞特爾峰,海拔1444.2米,為通遼市第一高峰。大興安嶺山地褶皺向南延伸,山體高度逐漸下降,坡度逐漸變緩,由海拔1444.2米逐漸降到244.6米,由中山到低山,再到丘陵。該保護區是典型的山地向平原、森林向草原過渡地帶。
水文
罕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蒙古高原與松遼平原水分水嶺,是流經科爾沁草原唯一河流——霍林河發源地。保護區內有大小河流10餘條,年均徑流量19830萬立方米,是流向科爾沁草原、科爾沁沙地最重要的水源。主要的河流屬於西遼河流域,烏力吉木倫河水系和霍林河水系。共有14條河流發源於保護區境內,分別是黑哈爾河、呼拉吐河、阿拉洪都爾河、霍林河、達拉林河、蘇吉河、寶日嘎台河及一些鄰區的無名河,向南流向西拉木倫河,向北流向錫林郭勒草原,是補充阿魯科爾沁旗地下水的主要來源,每年向西遼河輸水9436萬立方米,另外也是錫林郭勒草原地下水的主要來源。
氣候
罕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中緯度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帶。春季乾旱多大風,蒸發量大,夏季雨熱同季,降水集中,秋季短促,氣溫下降快,秋霜降臨早,冬季漫長而寒冷,光照充足,積溫有效性高,年平均溫度3.8℃,年平均降水量437.3毫米,70—80%的降水量集中在6月—8月。無霜期限115天,冬季春季以西北風為主。
土壤
罕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土壤類型主要有暗棕壤、黑鈣土、粟鈣土、風沙、草甸土、沼澤土、粗骨土。保護區位於大興安嶺主脈南段、科爾沁沙地西北緣。罕山山脈屬於大興安嶺主脈南段,也是罕山林場主要所在地。罕山山脈的土壤特點是水分條件好,土層較深厚,水土流失少,土壤肥力高。陽坡和半陽坡坡度較陡急,水土流失嚴重,土層較淺,乾旱貧瘠。科爾沁沙地西北緣,也是西遼河沙丘平原的組成部分,屬正在發展的沙漠化土地,以風蝕沙地半固定狀態為主。
區域範圍
四周界限
罕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靠大興安嶺國有林區,西依蒙古高原與錫林郭勒草原,東南與科爾沁草原毗鄰;南面是我國東北地區最大的科爾沁沙地。北與阿日坤都楞鎮接壤,東與阿日坤都楞鎮及巴雅爾圖胡碩鎮相連,南與格日朝魯蘇木毗鄰,西與格日朝魯蘇木及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交界。
區域面積
罕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根據2013年數據,總面積91333公頃,
核心區面積為30723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3.6%;緩衝區面積為30398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33.3%;實驗區面積為30203公頃,占總面積的33.1%。有林地面積15685.7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7.2%,灌木林地16750.7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8.3%;未成林地150.8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0.2%;宜林荒地56243.8公頃(其中包括4萬公頃草地、0.33萬公頃濕地),占保護區總面積的61.6%;其他土地面積2502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7%。
保護目標
綜述
罕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嫩江和西遼河水源涵養地,作為保存較為完整的天然次生林區域,罕山動植物物種極豐富,有眾多野生動物在此棲息。特別是受保護拯救的大鴇、金雕、棕熊、雪兔、黃羊馬鹿(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等珍稀瀕危動物在此可覓蹤影。
植物資源
截止至2013年,罕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植被共有6個植被型,30個群系,52個群叢,維管束植物79科,312屬,613種;大型真菌9科,26屬,29種。這裡的森林是大興安嶺主脈南段比較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溫帶夏綠闊葉林;山地落葉闊葉灌叢、常綠闊葉灌叢、沙地落葉闊葉灌叢、河岸濕地灌叢應有盡有;典型草原、草甸草原、雜類草草原、草甸分布廣泛濕地沼澤植被、水生植被與其他植被組成了保護區林豐灌密、水草肥美的自然複合體。
主要植物有龍丹草、刺五加、唐松草、草烏、糙蘇、鈴蘭、興安升麻、小花蔥、藜蘆、芍藥、毛白合、白蘚、三花龍膽、沙參屬、黃芪、桔梗、柴胡、達烏里龍膽、野罌栗等100多種珍貴的中草藥材。
動物資源
截止至2013年,罕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脊椎動物有22目,50科,160種,特別是鳥類有15目、30科、120種;昆蟲種類9目52科288種。這裡有國家級保護動物26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2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20種,國家二級罕山自然保護區獸類4種。
分別為重家一級保護鳥類鴇辯的大鴇稚鷹科的金雕;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有鶴科的灰鶴、蓑羽鶴,鷹科的草原雕、禿鷲、蒼鷹、松雀鷹,隼科的獵葷、燕隼、紅瓣隼、紅犟,松雞辯的黑琴雞,鴟科的縱紋腹小鶚、短耳鶚、長耳鶚、紅角鶚、長尾林鶚。國家二保護善類鹿科的罵魔、熊辯的棕熊、牟科的黃羊和貓科的猞猁。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獸類有馬鹿、獐、黃羊、雪兔、棕熊。數量較多的有狍、野豬、東北兔等。
管理措施
管理機構
罕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為建設單位,以內蒙古通遼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為技術依託單位,涵蓋了生態學、林學、土壤學、氣象學、植物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等專業,具備承擔定位觀測和研究能力。2013年人事配置有專業技術人員49人,正高級工程師6名,高級工程師12名,工程師8名;博士研究生2名,碩士研究生1名。
管理工作
罕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2013年後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從2004年開始投入1.8億元資金實施收縮轉移戰略,已將保護區內的300多戶居民和所有牲畜搬遷轉移,沿保護區邊界全部用網欄圍封,建成了無人無畜的封禁型自然保護區。2008年,通遼市委、市政府實施收縮轉移戰略將罕山自然保護區確定為重點區域。扎魯特旗將罕山及周邊地區140萬畝的地區建成了無人無畜封禁保護區。
從2011年8月5日始,罕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2013年後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罕山自然保護區內開展生物資源普查,調查保護區內動植物數量、品種及生存狀況,並形成科學的調查報告。罕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罕山自然保護區內建設生態系統監測站,進一步提升罕山生態監測水平,對氣候特徵和涵養水源、淨化水質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展開長期研究,為罕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內蒙古通遼市罕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於2011年11月8日在北京通過國家林業局科技司論證。
2013年清理了30多個放牧點,退耕還林4萬畝,圍封了2萬畝河源地。要求農牧民不準種地、不準採伐樹木、不準借場放牧,同時還禁止狩獵、挖藥材等行為。保護區的草場、植被得到了有效恢復,水源涵養功能明顯增強,保護區的自然植被和生物資源已恢復到10年前的水平。保護區的森林生態系統得到較好的恢復,生態環境更加適宜於大鴇、金雕等珍稀動物棲息和生存。
開發利用
科學研究
罕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後,在動植物資源保護、本底資源調查、科學研究、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開展研究。在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廳的指導下,編制工程初步設計,和內蒙古罕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共同建設內蒙古罕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項目。
2014年4月23日國家林業局批覆了內蒙古通遼市罕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建設項目。項目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新建科研實驗用房600平方米、標準氣象觀測場1個、小流域集水區測流堰2個、坡面徑流場2處、綜合觀測塔1座,購置必要的氣象、水文、土壤、植物生理等觀測設施設備,核定項目總投資估算為527萬元,所需資金由中央投資安排解決。
通遼市林業科學研究院作為技術支撐單位,將和通遼市扎魯特旗罕山林場共同建設內蒙古通遼市特金罕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項目。
旅遊開發
罕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於大興安嶺的支脈,由眾多高大的山峰組成,
其中高格斯台罕山海拔1531米,它與東南方的巴岱山和西南方的烏蘭山,構成了綠樹如屏,繁花如雲的“美三角”。這裡樹木成蔭,鳥語花香,更因盛產的“罕山四寶”鹿群、蕨菜、黃花、木耳而聞名遐邇。
生態價值
罕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通遼市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天然次生林,是自治區十一大片自然次生林區之一,是通遼市的生態屏障,在淨化空氣、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水土保持方面,截止到2014年,罕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境內有涌動的泉眼63處。是霍林河、阿日昆都楞河和達勒林河3條重河流的發源地,也是嫩江水系和西遼河水系的分水嶺。罕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水源涵養地和重要的動植物基因庫,是扎魯特草原乃至整個科爾沁草原至關重要“天然肺葉”。
罕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大興安嶺南段主脈,地處錫林郭勒草原和科爾沁草原之間的大興安嶺隆起帶上。保護區內自然資源豐富多樣,是集典型夏綠闊葉林、草原草甸生態系統和豐富的河流濕地生態系統為一體的綜合型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決定了它的重要保護價值。
罕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以天然次生林和大鴇、金雕、馬鹿、棕熊等為代表的珍稀瀕危動植物資源,主要保護對象的典型性、稀有性、瀕危性和代表性較強,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物資源、維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