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胎漆器

脫胎漆器

用生漆將絲綢、麻布等織物糊貼在泥、木或石膏製成的內胎上,裱貼若干層後,形成外胎;然後脫去內胎,以中心空虛的外胎作為胎骨,經過上灰、塗漆、打磨、裝飾等工序製成的漆器。中國傳統漆器品種之一。

簡介

所屬地區: 福建 · 福州

圖片圖片

文化遺產名稱: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

遺產編號: Ⅷ-54

遺產類別: 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 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 福建省福州市

遺產級別:國

藝術簡介

福州脫胎漆器是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郁地方特色的藝術珍品,

脫胎漆器脫胎漆器

與北京的景泰藍、江西的景德鎮瓷器並稱為中國傳統工藝的“三寶”,享譽國內外。清宣統二年(1910年)以來,參加美國聖路易斯博覽會、義大利覺蘭多博覽會、德國柏林衛生展覽會、英國倫敦博覽會和在美國芝加哥、日本東京,以及菲律賓、比利時、巴拿馬等地舉行的國際博覽會,多次榮獲特等金牌獎、頭等金牌獎和最優獎等多種榮譽,曾被譽為“珍貴黑寶石”和“東方珍品”。

福州脫胎漆器是繼承我國古代優秀漆文化發展起來的。它品類之多在全國漆器行業首屈一指,大的如陳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漆畫大屏風、彩繪大花瓶、脫胎仿古銅大獅等,小的如菸具、茶具、餐碗、盤、碟、罐等,共有18類1200多個花色品種;它質地堅固輕巧、造型別致,裝飾技法豐富多樣,色彩明麗和諧,可謂集眾美於一體,具有非凡的藝術魅力。郭沫若生前曾做詩備加讚譽,稱讚福州脫胎漆器是“天下諒無雙,人間疑獨絕”。

福州脫胎漆器作品,早期多為佛像和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後逐漸向自然形、仿生形等方面發展,使作品更加豐富多彩,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產品分類

福州脫胎漆器產品大致分為實用和欣賞兩大類,包括大花瓶、大屏風、茶具、咖啡具、文具、餐具等300多個規格的3000多個品種。除輕巧、美觀、耐用外,還有耐熱、耐酸、耐鹹、絕緣的優點。產品遠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工藝特點

福州脫胎漆器的最大優點是:光亮美觀、不怕水浸、不變形、不褪色、堅固、耐溫、耐酸鹼腐蝕。福州脫胎漆器最大特點是:輕。

福州脫胎漆器所具有的這些優點、特點,是由其特殊的製作工藝、高超的髹漆技藝所決定的。作為脫胎技藝同髹漆藝術相結合的產物,福州脫胎漆器的製作頗為不易,從選料、塑胎、髹飾至成品,每件成品都要經過幾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工藝非常複雜,製作和陰乾等十分費時,故一器之成往往需要數月,成品還需密閉在陰室里很久。

製作方法

福州脫胎漆器的製作方法有兩種:一是脫胎,就是以泥土、

脫胎漆器脫胎漆器

石膏等塑成胎胚,以大漆為粘劑,然後用夏布(苧麻布)或綢布在胚胎上逐層裱褙,待陰乾後脫去原胎,留下漆布雛形,再經過上灰底、打磨、髹漆研磨,最後施以各種裝飾紋樣,便成了光亮如鏡、絢麗多彩的脫胎漆器成品了;二是木胎及其它材料胎,它們以硬材為坯,不經過脫胎直接髹漆而成,其工序與脫胎基本相同。

以花瓶製作為例,先預塑好泥胎或製作好木瓣胎模型;再用水裱上二層毛邊紙;刷上脫離劑兩道;髹上推光漆;然後成的分別髹上用生漆調細、中、粗灰數道;視器物的大小,用麵粉調生漆裱上一次或二三次夏布或綢布;分別髹上用生漆調粗、中、細灰數道;用水衝去泥胎或脫去木瓣胎;用清水洗淨胎內面,便成了脫胎漆器的"雛形"。每道工序都要陰乾,每道髹漆在陰乾後,都要用蘇磚等乾磨。"雛形"製成之後,還有好幾道大工序。

髹飾技法

福州脫胎漆器的一個顯著特徵是"色彩瑰麗,光亮如鏡",人們對它產生好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髹飾上的豐富多彩。其傳統髹飾技法有黑推光、色推光、薄料漆、彩漆暈金、錦紋、朱漆描金、嵌銀上彩、台花、嵌螺甸等;新中國成立後,又發展了寶石閃光、沉花、堆漆浮雕、雕漆、仿彩窯變、變塗、仿青銅等技法,並且把髹漆技藝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藝術結合起來,使漆器的表面裝飾琳琅滿目。

福州脫胎漆器在我國傳統的朱、黑等漆色基礎上以"真金碾泥為色",即以真金、真銀碾成金粉、銀粉作調和料,解決了一般漆色乾後變為黝黑、難與其他鮮艷顏料調和的困難,增加了藍、綠、褐等多種鮮艷的漆色,且漆色經久不變;有的裝飾還用上了刻銀絲、刻金絲、螺鈿、鑲嵌等,使脫胎漆器更加精美。

漆畫

福州脫胎漆器藝術的發展沒有停留在漆器本身,通過藝人們的努力,它還衍生出一個新的畫種--漆畫。1964年,從美術院校畢業的一些美術工作者把漆器裝飾工藝技法用於繪畫,創作出了一批漆畫作品,首次以獨立畫種參加全國美術展覽,受到首都美術界和民眾的矚目,從此福建漆畫從實用美術進入觀賞藝術領域。原來漆畫是附著在漆器的器皿上,近幾十年來,通過畫家的努力,把漆器的一些裝飾技法運用在平面上,來做成獨幅畫,這就形成了漆畫。漆畫使用大漆和其它一些特殊材料,形成了自己的特點,這是其它畫種所不能替代的。

據介紹,漆畫採用黑漆、朱漆、透明漆、金銀、螺鈿、蛋殼等材料和繪作、髹色、剔填、鑲嵌、暈金等裝飾手法,配以罩明、戧刻、打磨、揩擦、退光等工藝手段,使畫面產生深沉古樸、瑰麗神奇、韻味無窮的藝術效果。加上漆畫質地華美堅固,適用於建築,是現代壁畫的理想形式。

漆畫是畫在木板上的,但是它的畫面不能直接接觸木板,必須在畫面和木板之間用生漆做一個嚴密的隔離層,這就是作底胎的功夫。這個畫板由工廠生產製作,然後畫家用熟漆在上面畫畫,幹了以後畫面上就有一種光澤,很漂亮。至於漆畫的作畫手段很多,整個脫胎漆器的工藝手段都可以用到漆畫上。

發展歷史

用生漆將絲綢、麻布等織物糊貼在泥、木或石膏製成的內胎上,裱貼若干層後,形成外胎;然後脫去內胎,以中心空虛的外胎作為胎骨,經過上灰、塗漆、打磨、裝飾等工序製成的漆器中國傳統漆器品種之一。

中國脫胎漆器古稱夾紵。戰國時有以紵麻為胎骨的漆器,如湖南長沙左家塘三號墓出土的黑漆杯和彩繪耳杯(酒器)。在歷史上,夾紵這一名稱的形式,經歷較長的過程。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的西漢夾紵上刻有“褚”字,據考證,它是“紵”的借用字。西漢後期夾紵的銘文中才出現"紵"字。東漢有"俠紵"、“紵”、“夾紵”等名稱。東漢佛教盛行,佛像既要高大,又要體輕,便於車載遊行於街上,供市民禮拜,於是出現了夾紵佛像。東晉傑出的雕塑家戴逵(字安道),曾為洛陽招隱寺造王尊夾紵佛像。這時,夾紵由造型簡單的器物發展成為體態複雜的神佛造像,是漆器工藝史上的一大進步。南北朝隋唐,夾紵佛像更為流行。傳世實物有現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博物館的唐代坐佛像。五代畫家滕昌祐兼作夾紵的玩物,隨類傅色,宛有生意。元代夾紵造像的技法又稱脫活、搏換,並以雕塑家劉元為最著名。約在清代中葉,脫胎漆器的名稱流行,而夾紵、搏換等名稱已不再被使用了。清代製作脫胎漆器以福州沈紹安最著名。他改革傳統技法,糊貼胎骨不用粗厚的麻布,而用極細的絲綢或夏布,由於質薄,所以能不失內胎原形,作品生動。人物則眉目秀朗,衣帶飄舉,顧盼有神;花果則萼妍實碩,枝葉掩映,鮮美動人。沈紹安採用前所未有的以金箔或銀箔粉末調漆,制出鮮艷明亮的漆色,使作品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沈氏漆器世家從沈紹安開始,到20世紀80年代已有7代,從業人數達20多人;近200年來,技法也有不少改進。

現代脫胎漆器主要產於福州。髹飾技法主要有彩繪、描金、暈金、勾填、印錦、嵌錫貼花、雕填、鑲嵌、針刻等。其中嵌錫貼花(俗稱台花)是繼承金銀平脫的傳統技法,將錫箔貼在漆器表面,用刀參照紋飾刻鏤,剔去余箔,再塗上退光漆,經打磨,顯出原刻鏤的錫箔紋樣。它是李芝卿創製的。印錦是在生漆、白土等製成的錦料上,用錦模印出錦地紋樣,加以修飾後,貼在漆器上,再以金色或彩色髹漆,成為金錦、彩錦,是福州脫胎漆器的獨特技法。

脫胎漆器品種繁多,有裝飾品,也有日常生活用品,如仙佛、人物、花瓶、果盤、盒、酒具、茶具、餐具、家具等。

傳承意義

在歷史上,福州脫胎漆器曾被收藏為宮廷珍品,新中國成立後又被列為珍貴的國家禮品贈送外賓,受到國內外人士的青睞,產品不僅暢銷國內各省市,而且遠銷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世界各方人士曾用“珍貴的黑寶石”、“東方難得的珍品”、“髹飾之光”、“人間國寶”等詞句來形容福州脫胎漆器的精美。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及時採取搶救措施,在原來沈紹安蘭記、德記的基礎上成立福州第一脫胎漆器廠和第二脫胎漆器廠,還創辦福州工藝美術研究所和福州工藝美術學校,推動漆器行業的發展與繁榮,使福州脫胎漆器不僅在生產規模上大大超過過去,而且在藝術風格上更加多樣化。具體來說,在坯地上,除了綢布脫胎坯和木坯外,還有鈣塑和合成樹膠坯等多種;在表面裝飾技法上,除了推光、描金、暈金、漆畫、錦紋、嵌銀彩、嵌螺甸、仿古銅外,還有赤寶沙、寶石閃光、仿彩窯變、磨漆畫等多種。

目前,由於市場經濟的衝擊,福州第一、第二脫胎漆器廠已相繼倒閉,福建工藝美術研究所被解散,從業人員紛紛改行,原有藝人所剩無幾,"印錦"、"台花"等脫胎漆器髹飾的技法也已失傳,福州脫胎漆器髹飾,這一傳統技藝面臨人亡藝絕的困境,需要善加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