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長尾倉鼠體型大小與黑線倉鼠相近。成體體長70mm至105mm。頭稍大,具頰囊,當其中存滿食物時幾乎占身體的1/3。眼小。耳向前折不達眼部。尾長約為體長的1/2。四肢短小,後足長11mm至17mm,約為尾長之半。乳頭4對。長尾倉鼠背毛為均勻的灰色,有些標本呈灰黃色,或背部中央顏色稍暗些。背部無深色縱紋是與黑線倉鼠的顯著區別之一。背毛毛基灰黑色,毛尖灰白或灰黃色,部分毛尖為黑色。腹部毛尖白色,毛基灰色且暴露於外。耳殼內外側均被黑色短毛,但邊緣為白色。口須基部白色。尾部背腹面與體背腹面色澤相同。前後足背面均呈白色。足掌大部裸露,僅後蹴被白色短毛。
頭骨狹長,顴弓纖細。鼻骨狹長,額骨略隆起,頂骨前外角具尖狀突起。頂間骨發達。其寬度約為長度的2倍。門齒孔後伸,達到M1的前緣。聽泡發達,兩聽泡距離與翼骨後段相等。枕骨向外略隆起。頭骨較圓,無棱嵴。
長尾倉鼠門齒細小。臼齒咀嚼面呈2縱列齒突。M3僅3個齒突,M3內方突起極小。
生活習性
長尾倉鼠是華北區廣布種。棲息于山地、草原、草甸、山地灌叢、林緣、乾草原、荒漠草原、高寒濕地等環境中,白樺、山楊和油松幼林地亦常發現。當那些環境被開墾後,它們常聚集於田間,成為當地的優勢鼠種。甚至進入居民住宅。內蒙古陰山地區較濕潤的山地農田中的捕獲率大大超過林緣、草甸等自然環境。雜食性。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也採食昆蟲。春秋季節多採食種子。夏季主要吃植物綠色部分。內蒙古農田的倉鼠,其頰囊中多為播種下的糧種及各類草籽。有貯糧習性。當作物成熟季節,它們大量搬運撒落在地上的糧食入洞,貯存於洞內倉庫中。但越冬期間仍須到洞外覓食。以夜間活動為主。
洞系隱蔽,長尾倉鼠常利用石塊下或土壤的裂縫加以擴充,作為巢穴。有時也占用其他鼠類的廢棄洞。在青海海晏、門源地區的草原上常與喜馬拉雅旱獺及藏鼠兔同棲。而農田中同棲者常是小家鼠。
繁殖
長尾倉鼠每年可繁殖2胎至3胎以上,每胎5仔至9仔。8月份以後停止繁殖。地理分布
長尾倉鼠分布於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青海、新疆、西藏、四川等省區。滅鼠方法
1、捕捉。人工捕捉或放養蛇、貓等動物。2、藥物誘殺。在老鼠出沒的洞口行道投放毒餌誘殺。
(1)敵鼠鈉鹽0.05%餌料:即每100公斤穀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敵鼠鈉鹽50克,翻拌均勻。
(2)殺鼠迷0.04%餌料:即每100公斤穀物拌入事先溶解的殺鼠迷4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