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刺茶藨子

長刺茶藨子

落葉灌木,高1-3米;老枝灰黑色,無毛,皮呈條狀或片狀剝落,小枝灰黑色至灰棕色,幼時被細柔毛,在葉下部的節上著生3枚粗壯刺,刺長1-2厘米,節間常疏生細小針刺或腺毛;芽卵圓形,小,具數枚乾膜質鱗片。花期4-6月,果期6-9月。 生長習性:生於陽坡疏林下灌叢中、林緣、河穀草地或河岸邊,海拔1000-3900米。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長刺茶藨子長刺茶藨子

種中文名:長刺茶藨子

種拉丁名:RibesalpestreWall.exDecne.

命名來源:秦嶺植物志

植物別名:刺茶藨子(華北經濟植物志要),亞高山茶藨子(拉漢種子植物名稱),刺李(河南土名),大刺茶藨(中國高等植物圖鑑),高山醋栗(中國樹木志)

中國植物志:35(1):290

英文植物志:8:436

用途:果實可供食用及釀酒等。

外觀形態

長刺茶藨子(秦嶺植物志),落葉灌木,高1-3米;老枝灰黑色,無毛,皮呈條狀或片狀剝落,小枝灰黑色至灰棕色,幼時被細柔毛,在葉下部的節上著生3枚粗壯刺,刺長1-2厘米,節間常疏生細小針刺或腺毛;芽卵圓形,小,具數枚乾膜質鱗片。葉寬卵圓形,長1.5-3厘米,寬2-4厘米,不育枝上的葉更寬大,基部近截形至心臟形,兩面被細柔毛,沿葉脈毛較密,老時近無毛,3-5裂,裂片先端鈍,頂生裂片稍長於側生裂片或幾等長,邊緣具缺刻狀粗鈍鋸齒或重鋸齒;葉柄長2-3.5厘米,被細柔毛或疏生腺毛。

花序特徵

長刺茶藨子花兩性,2-3朵組成短總狀花序或花單生於葉腋;花序軸短,長5-7毫米,具腺毛;花梗長5-8毫米,無毛或具疏腺毛;苞片常成對著生於花梗的節上,寬卵圓形或卵狀三角形,長2-3毫米,寬幾與長相似;先端急尖或稍圓鈍,邊緣有稀疏腺毛,具3脈;花萼綠褐色或紅褐色,外面具柔毛,常混生稀疏腺毛,稀近無毛;萼筒鐘形,長5-6毫米,寬幾與長相似,萼片長圓形或舌形,長5-7毫米,寬2-3毫米,先端圓鈍,花期向外反折,果期常直立。

長刺茶藨子花瓣橢圓形或長圓形,稀倒卵圓形,長2.5-3.5毫米,寬1.5-2毫米,先端鈍或急尖,色較淺,帶白色;花托內部無毛;雄蕊長約4-5毫米,伸出花瓣之上,花絲白色,花葯卵圓形,先端常具1個杯狀蜜腺;子房無柔毛,具腺毛;花柱棒狀,長於雄蕊,無毛,約分裂至中部。果實近球形或橢圓形,長12-15毫米,直徑10-12毫米,紫紅色,無柔毛,具腺毛,味酸。花期4-6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

長刺茶藨子產山西省(太原、離石)、陝西省(太白山、佛坪)、甘肅省(榆中、蘭州、岷縣)、青海省(民和、昂欠)、四川省(西部)、雲南省(西北部至西南部)、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生於陽坡疏林下灌叢中、林緣、河穀草地或河岸邊,海拔1000-3900米。克什米爾、不丹阿富汗也有分布。

茶藨子屬植物

茶藨子屬(Ribes Linn.)全球有160餘種,主要分布於北半球溫帶和較寒冷地區,少數種類延伸到亞熱帶和熱帶山地,至南美洲的南端。非洲僅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區有2種,大洋洲無分布。中國產59種30變種,隸屬於4亞屬10組15系,主產西南部、西北部至東北部。各國學者對茶藨子屬的分類位置長期以來均有爭議,據外部形態和部分花粉資料的分析研究,贊同把茶藨子屬置於虎耳草科內。也有學者主張單獨立一茶藨子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