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茶藨子

矮茶藨子

矮茶藨子,茶藨子科、茶藨子屬植物。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矮茶藨
種拉丁名:RibestristePall.
命名來源:(拉漢種子植物名稱)
中國植物志:35(1):319
英文植物志:8:437

外觀形態

矮茶藨子(拉漢種子植物名稱)也叫矮茶藨(東北木本植物圖志),落葉矮小灌木,近匍匐,高20-40厘米,稀直立而高達70-80厘米,具多數幾乎不分枝的枝;枝常橫展,小枝灰褐色或灰紫褐色,皮長片狀剝落,幼枝褐色或棕色,無毛或微具短柔毛,無刺;芽卵圓形,長4-6毫米,寬1.5-3毫米,先端急尖,具數枚褐色鱗片,外面微被短柔毛。

矮茶藨子葉腎形或圓腎形,長3.5-6厘米,寬4-7(8)厘米,基部淺心臟形或近截形,兩面無毛或下面沿葉脈被疏密不等的短柔毛,常3,稀5淺裂,裂片寬三角形,先端圓鈍,頂生裂片稍長於側生裂片,邊緣具粗銳鋸齒;葉柄長3-6厘米,微具短柔毛並散生長腺毛,老時毛漸脫落。

花序特徵

矮茶藨子矮茶藨子

矮茶藨子花兩性;總狀花序短而疏鬆,長2-4厘米,俯垂,具花(3)5-7朵;花序軸和花梗具短柔毛和稀疏短腺毛;花梗長2.5-4毫米;苞片小,卵狀圓形,長1.5-2毫米,寬幾與長相似,位於花序基部的苞片有時為長圓形,先端圓鈍;花萼紫紅色,外面常無毛;萼筒淺杯形或近盆形,寬稍大於長;萼片匙狀圓形,長1.5-2.5毫米,寬幾與長相似,先端圓鈍或微凹,紫紅色或紅色帶黃綠色,邊緣無睫毛,直立。

矮茶藨子花瓣近扇形或倒卵狀四邊形,有時近楔形,長0.7-1.3毫米,先端平截,紅色或紫紅色,下部無突出體;雄蕊與花瓣近等長或稍短,花絲紅色或紫紅色,花葯白色或紅色;子房光滑無毛;花柱粗,深裂至中部或中部以下,幾與雄蕊等長。果實卵球形,直徑7-10毫米,紅色,無毛,味酸多汁。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矮茶藨子產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吉林省(延邊、長白山、通化、撫松)、遼寧省(鳳城)、內蒙古自治區(喜桂圖旗、額爾古納旗、科爾沁右翼前旗)。生於雲杉、冷杉林下或針、闊葉混交林下及雜木林內,適宜生長在腐植質層深厚處,海拔1000-1500米。日本朝鮮、原蘇聯和北美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原蘇聯外貝加爾湖地區。

茶藨子屬植物

茶藨子屬(Ribes Linn.)全球有160餘種,主要分布於北半球溫帶和較寒冷地區,少數種類延伸到亞熱帶和熱帶山地,至南美洲的南端。非洲僅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區有2種,大洋洲無分布。中國產59種30變種,隸屬於4亞屬10組15系,主產西南部、西北部至東北部。各國學者對茶藨子屬的分類位置長期以來均有爭議,據外部形態和部分花粉資料的分析研究,贊同把茶藨子屬置於虎耳草科內。也有學者主張單獨立一茶藨子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