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茶藨子

台灣茶藨子

台灣茶藨子屬於茶藨子屬,落葉灌木。莖有粗毛至無毛;全株著生三分叉的棘刺於葉腋處,長1.3厘米。主要分布於中國台灣高山上。

基本信息

外觀形態

台灣茶藨子台灣茶藨子

台灣茶藨子(台灣植物志)也叫台灣醋栗(中國樹木志),落葉灌木,高達2米;全株著生三分叉的棘刺於葉腋處,長1.3 厘米。莖有粗毛至無毛;葉常1-3片簇生短枝上;托葉葉柄合生或缺,膜質,寬圓形,長寬約1.5 厘米,3~5裂,鋸齒緣,兩面疏被毛,裡面蒼白色;枝粗壯,老枝暗灰色或紫黑灰色,無毛,小枝色較淺,無毛或微被細短柔毛,在葉下部的節上著生3枚粗壯刺,刺長1-1.3厘米,節間常無細刺;芽常卵圓形,長2-4毫米,先端微尖,具數枚乾膜質鱗片,外面無毛或近無毛。

台灣茶藨子葉常1-3枚著生於小枝頂端,近圓形,直徑約1.5-2厘米,基部截形至淺心臟形,兩面微被細短柔毛,上面深綠色,下面色較淺,掌狀3-5裂,分裂幾達葉片中部,裂片先端圓鈍,頂生裂片稍長於側生裂片,具粗鈍鋸齒;葉柄長1-2厘米,具白色毛,具細短柔毛。

花序特徵

台灣茶藨子花兩性,常因發育停止而成單性,花白色, 萼淡綠,單出腋生,懸垂於枝條下方,通常單生於葉腋;花梗長1-1.5厘米,疏生細短柔毛或具稀疏短腺毛,至果期毛脫落;苞片卵形,成對生於花梗中部的節上,長2-4毫米,寬1.5-3毫米,邊緣微具短腺毛,有3脈,花萼外面微被短柔毛,在果期僅於萼片頂端殘留少量柔毛;萼筒圓筒形,長7-10毫米,寬約5-6毫米,萼片長圓形或橢圓形,長7-9毫米,寬3-4毫米,先端圓鈍,花期反折,果期稍直立;花瓣小,長4-5毫米,鱗片狀,先端圓鈍;花托內部無毛;雄蕊稍長於花瓣,花葯近圓形;子房近圓形,無毛,1室,具多數胚珠;花柱稍短於雄蕊,先端2裂,無毛。果實球形,直徑8-10毫米,紅色,無毛;種子多數。萼筒與子房合生,4~5裂;花瓣4~5,周位;雄蕊4~5,周位;子房下位,1室。花期4~5月。漿果,長橢圓狀或球狀,徑約 1~1.5 公分,前端具宿存萼, 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台灣茶藨子產於中國台灣省(特有種)。生於針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中,海拔2500-3800米。性喜陰涼而略有陽光之處,常見生長於林緣或陽光尚可之林下。

價值用途

台灣茶藨子是野生動物的食物。食用:紅熟的果實,酸中帶甜。采成熟果實,洗淨或擦拭乾淨,生食,甜中帶酸,可生津止渴。

茶藨子屬植物

茶藨子屬(Ribes Linn.)全球有160餘種,主要分布於北半球溫帶和較寒冷地區,少數種類延伸到亞熱帶和熱帶山地,至南美洲的南端。非洲僅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區有2種,大洋洲無分布。中國產59種30變種,隸屬於4亞屬10組15系,主產西南部、西北部至東北部。各國學者對茶藨子屬的分類位置長期以來均有爭議,據外部形態和部分花粉資料的分析研究,贊同把茶藨子屬置於虎耳草科內。也有學者主張單獨立一茶藨子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