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晨鐘暮鼓](/img/4/5b5/cGcq5CM0EzX3cjMxgzM2EzM3gDN2MTM4YTM4kDMwADMwAzMxAzLxMzL0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文化背景
古人劃一晝夜為十二時辰,分別以地支(子醜寅卯)序之,每個時辰相當於今日的兩個小時。以圭表或銅壺測得時辰,便擊鼓報時,以便讓民眾知曉。但鼓聲傳的範圍有限,齊武帝(483年~493年)時,為使宮中都能聽見報時聲,便在景陽樓內懸一口大銅鐘,改為只在晚上擊鼓報時,首開先河。為了使鐘聲傳播更遠,除了銅鐘越鑄越大之外,還建較高的鐘樓,與鼓樓相對,朝來撞鐘,夜來擊鼓。
因為“晨鐘暮鼓”,很多人以為寺廟是早上敲鐘晚上敲鼓。其實不論早晚,寺廟都既要敲鐘又要擊鼓。所不同的是早晨是先敲鐘後擊鼓,晚上是先擊鼓後敲鐘。
主要功能
![鍾](/img/2/116/cGcq5CM0EzX2QzNzkDN4kzN4gDN2MTM4czM5QDM0MTNwAzMxAzL5c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敲鐘擊鼓,確是古代的一種報時方式,但是並不在除夕之夜作為除舊迎新之舉,而是每天早晚撞擊。在城樓響起鐘聲鼓聲,既可用來報時,也是城市管理的一種方式。佛教傳人,寺內也敲鐘擊鼓,則是集眾(僧徒)參禪的寺規。兩者性質是不同的。
城樓報時,敲鐘擊鼓,歷朝歷代每有規定。如唐代實施晨鐘暮鼓,鼓響,城門關閉,實行宵禁;鐘鳴,城門開啟,萬戶活動。老百姓都習以為常。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所寫《李娃傳》提到:“久之日暮,鼓聲四起。姆曰:‘鼓已發矣,當速歸,勿犯禁!一禁,即夜禁。鼓聲一響,街上就禁止行人,違者稱為“犯夜”,要受拘禁。
在漢魏時期,報時方式卻是晨鼓暮鍾,恰恰與唐代相反。漢蔡邕撰《獨斷》記:鼓以動眾,鍾以止眾。夜漏盡,鼓鳴即起;晝漏盡,鐘鳴則息也。
滴漏是古代計時器具,根據刻度分夜漏和晝漏。夜漏盡,乃夜時將盡,天將明;晝漏盡,則日時將盡,夜已臨。漢代擊鼓迎晨,是因為鼓聲振奮,催人勞作。早在先秦時期,鼓已作為壯音,出征先要擊鼓,如《詩經·邶風·擊鼓》所記的“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文化旅遊
![曲阜明故城鍾](/img/9/fdc/cGcq5CM0EzX2UTOxczM5QTO4gDN2MTM4czM5QDM0MTNwAzMxAzL0kzL1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曲阜市正式恢復“晨鐘暮鼓”儀式,早上敲鐘、晚上擊鼓,配合明故城開城儀式等表演活動,營造文化游氛圍,力圖使遊客“穿越”回某個歷史年代,讓文化旅遊變成一種全面體驗。
晨鐘暮鼓是古時人們重要的起居信號。鐘鳴,城門開啟,萬戶活動;鼓響,城門關閉,宵禁人息。遊客不僅可以目睹儀式的真實過程,還可以像“搶頭香”樣爭做上樓敲鐘的幸運兒,著古裝禮服,代禮官撞鐘24響,宣告曲阜明故城開城迎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