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鐘樓

西安鐘樓

西安鐘樓位於西安市中心,明城牆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是中國現存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於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於今廣濟街口,與鼓樓相對,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整體遷移於今址。鐘樓建在方型基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的形式,總高36米,占地面積1377平方米。1956年8月6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鐘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西安鐘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概況

西安鐘樓西安鐘樓遠景

西安鐘樓,位於西安市中心。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因樓上懸掛鐵鐘一口而得名。初建時,地址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明神宗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龔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於今址。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重檐斗拱,攢頂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這座正方形磚木結構建築物,自地面至樓頂高36米,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每邊長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競均為6米的十字交券洞,過去是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交會的通道,人流車輛從券洞通過,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券洞無法適應交通流量需要,現在券洞早已封閉;在鐘樓周圍另闢圓形環道。

鐘樓的設計構造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的重檐三滴水歇山頂式不只是增加建築形制的美觀,而且緩和了雨水順檐下落時對建築的衝擊力.描梁之端的斗拱巧妙地運用了力學原理形成均勻負荷。四角攢尖的樓頂按對角線構築四條垂脊,從檐角到樓頂逐漸收分,使得金頂穩重莊嚴。樓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間扣以筒瓦,以銅質瓦河固定,更使建築穩固結實,成為渾然一體的建築藝術珍品。整體拆遷:鐘樓的二樓西牆上,嵌有一方《鐘樓碑》,記述了這座巨大建築經歷過一次令人難以置信的整體拆遷。

鐘樓夜景鐘樓夜景
鐘樓初建時,當時它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廣濟街口的迎樣觀,距目前所在位置約1000米。這一位置正在唐長安城的中軸線上,也是五代時長安城的中心。雖然明代初年擴建了長安城,但那時人們大概圃於習慣心理,初建鐘樓時沒有與擴建後的城市格局相適應。過了兩個世紀後,隨著城市中心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於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在陝西巡撫龔俄賢的主持下,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

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本質結構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完成這樣一座龐大建築的拆遷裝建,即使在現代也不是輕而易舉的。它既需要高超的建築安裝技術,又需要嚴密精細的工程組織,這項完成於16世紀的特殊工程,實在是中國建築史上值得自豪的創舉。

歷史

在1953年拍攝的西安鐘樓照片,懸掛有毛澤東像在1953年拍攝的西安鐘樓照片,懸掛有毛澤東像

西安鐘樓建成於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它最初位於西大街以北廣濟街口的迎祥觀,與西安鼓樓對峙,距目前所在位置約1000米。當時此地與南北城門正對,是城中心之所在。

鐘樓西北角陳列著一口明代古鐘,重五噸,鍾邊鑄有八卦圖案。整個鐘樓雕樑畫棟,氣勢雄渾,作為擊鍾報時之用,故得名。

隨著明朝初期長安城的擴建,城市中心逐漸東移。過了兩個世紀後,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於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

萬曆十年(1582年),在陝西監察御使龔懋賢的主持下,鹹寧、長安二縣縣令奉命將其遷建於現址。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本質結構的樓體全是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但600多年前完成如此龐大建築的整體遷移,在世界建築史上十分罕見。龔懋賢所作《鐘樓東遷歌》記載了這次遷移工程的詳情:

西安鐘樓,故在城西隅。徙而東,自予始。樓唯築基處,一無該創,故不廢縣官而工一就。無何,預告去,不及觀其成。漫歌手書,付鹹、長二令。備撰記者采焉。歌曰:羌此樓兮誰厥詒?來東方兮應昌期。挹終南兮云為低,憑清渭兮銜朝曦。鳴景雲兮萬籟齊,彰木德兮奠四隅。千百億祀兮,鍾虞不移。

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乾隆五年(1740年)和道光二十年(1840年)又分別對西安鐘樓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其中,乾隆五年,巡撫張楷按原結構重修後發現,罩著景雲鐘的房子密不透風,使鐘聲“納而不出”,外面聽起來聲音很小。於是就將原於室內懸掛的唐朝“景雲鍾”移出室外,以使報時之聲遠揚,並作《重修西安鐘樓記》。

1939年10月10日西安鐘樓遭日機轟炸,毀壞嚴重,鐘樓被轟炸後,西京市政建設委員會工程處對此進行了修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鐘樓又大修過5次。1956年8月,被列入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正式對外開放。1996年11月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

西安鐘樓美麗的西安鐘樓

在古時的長安,城中心地下不斷湧出水來,淹沒房屋,沖毀道路,大有把長安變成一片汪洋之勢。一天觀音菩薩路徑長安,見此情景,便託夢給城中的百姓道:“有一條孽在地下興風作浪,要把長安變成海,大家只要齊心協力挖開海眼,囚住孽龍,並在上面建一座鐘樓將它鎮住,方可永保長安城萬世長安。”於是城中的百姓便揮舞厥杴,順著冒水的地方一直挖下去,終於挖到了足有10個井口大的海眼,但見一條巨龍正在浪中張牙舞爪,掀起波濤。眾人經過奮力拚搏,最後將孽龍用鋼環鐵索緊緊捆綁在一根鎮海鐵柱上,再用厚厚的鋼板封住海眼,並立即動工在上面修建了一座十幾丈高的鐘樓。

正當大家將一個巨大的玻璃做的寶葫蘆安放在鐘樓頂時,被捆綁的孽龍突然在地下晃動身軀,鐘樓突然劇烈的搖動起來,玻璃頂一下子摔倒地下成碎片。鐘樓的抖動也越來越厲害,大有倒塌的危險。正在這危急關頭,觀音菩薩駕雲從南海來到長安上空,把手中的淨瓶倒扣在鐘樓上,變成了金光閃閃的寶頂,鐘樓頓時紋絲不動,穩如泰山。那條孽龍從此被鎮在鐘樓底下,再不能作惡為害。

功能

和中國其它的鐘樓類似,西安鐘樓在古代主要用於報時,發布訊息等。隨著時代的進步,其傳統功能已逐漸停用,現在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向社會開放,供旅遊觀光之用。遊客可購票登樓參觀。
在歷史上它還曾經有作過許多其它的用途。辛亥革命時,義軍曾與在這裡布防的清軍激戰。護國戰爭時,陝西督軍陳樹潘正是從這裡開始了反對袁世凱的暴動。

1927年,從美國留學回來的石林,在這裡開設了有聲電影院,這是西安歷史上第一家電影院。抗日戰爭時期,西安鐘樓由於其地勢高拔,成為預警日軍空襲的報警台。國民黨也曾經利用其四面門洞,關押刑訊犯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一段時期內,逢勞動節和國慶節這裡都成為遊行、檢閱和慶祝大會的主席台。

建築特色

形制

西安鐘樓下部為磚石結構的正方型基座,表面用青磚砌成,基座之上為兩層木結構樓體。自地面至樓頂高36米,其中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建築面積約1,377.4平方米,內有樓梯可盤鏇而上。整體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頂部為三重四面攢尖頂結構,由斗栱支撐,頂尖部為真金鉑包裹木質內心的“金頂”。在微翹的屋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梁。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約6米的十字相交的券洞,過去是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交會的通道,人流車輛從券洞通過。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券洞無法適應交通流量需要,現在券洞早已封閉。鐘樓周圍建有公路轉盤,地下有專供人行的環行通道。

門窗浮雕

西安鐘樓的門扇槁窗雕樓精美繁複,表現出明清盛行的裝飾藝術。每一層的門扇上均有8幅浮雕,每一幅浮雕均蘊含了一個古代典故。

鐘樓的門扇槁窗雕樓精美繁複,表現出明清盛行的裝飾藝術。仔細欣賞門扇上一幅幅浮雕,其中有很多有趣味的典故軼聞。

第一層北門,自西向東依次為“虬髯客”“木蘭從軍”“文姬歸漢”“吹簫引鳳”“紅葉題詩”“班昭讀書”“博浪沙椎秦”“唱籌量沙”。
第一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長生殿盟誓”“連環計”“黠鼠夜擾”“掛角讀書”“卞莊刺虎”“嫦娥奔月”“東坡題壁”“李白邀月”。
第一層南門,自東向西依次為“文王訪賢”“伯牙鼓琴”“畫龍點睛”“斬蛇起兵”“伯樂相馬”“柳毅傳書”“舜耕歷山”“把橋授書”。
第一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龍友頌雞”“黃耳傳書”“孫期放豚”“陶侃運磚”。
第二層南門,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自東向西依次為漢鍾離、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
第二層北門,為“仙醉酒”,自西向東共八依次仍為漢鍾離、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
第二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單刀赴會”“擊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擇鄰”“子路負米”“畫獲教子”“溫嬌絕裙”“聞雞起舞”。
第二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為“寫經換鵝”“茂叔愛蓮”“灞橋折柳”“踏雪尋梅”“陶潛愛菊”“尋隱不遇”“孤山放鶴”。

西安鐘樓西安鐘樓

鐘樓整體以磚木結構為主,從下至上依次有基座、樓體及寶頂三部分組成。樓體為木質結構,深、廣各三間,系“重檐三滴水”、“四角攢頂”建築形式。自地面至寶頂通高36米,面積1377.64平方米。基座為正方形,高8.6米,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寬均為6米的券形門洞,與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相通。樓分兩層,每層四角均有明柱迴廊、彩枋細窗及雕花門扇,尤其是各層均飾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繪等古典優美的圖案,是一座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宏偉建築,也是中國現能看到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鐘樓。屋檐四角飛翹,如鳥展翅,由各種中國古典動物走獸圖案組層的獸紋在琉璃瓦屋面的襯托下,給人以形式古樸、藝術典雅、色彩華麗、層次分明之美感。高處的寶頂在陽光下熠熠閃光,使這座古建築更散發出其金碧輝煌的獨特魅力。

由鐘樓北側台階而上,一層大廳天頂“萬道霞光”的圓形彩繪圖案首先映入眼帘,四周伴有184塊由四季花卉組成的彩繪天花,鮮亮艷麗、栩栩如生。一層大廳的西牆上分別鑲嵌著三方碑刻,第一方是195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翻修鐘樓後留下的碑文記載;第二方是清乾隆五年大修後由陝西巡撫張楷書寫的《重修西安鐘樓記》碑;第三方是由陝西巡撫龔懋賢在鐘樓東遷後親筆提寫的《鐘樓東遷歌》碑,(這三塊牌匾由於鐘樓2樓展廳裝修的原因,現在已經被展櫃遮擋住了)將鐘樓的價值及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治色彩給予恰如其分的體現和評價。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鍾邊鑄有八卦圖案,建造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現藏於碑林博物館)。據說,遷到今址之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景雲鍾卻怎么也敲不響了。無可奈何,只有另換。

文物陳設

巨鍾

西安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朝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原為長安城內的景龍觀(現址在今西安西大街)所用,明初移至西安鐘樓。1953年景雲鍾移藏至西安碑林博物館,現陳列於二門裡東亭內。
西安市文物局仿製了景雲鍾,1997年1月30日將其懸掛於西安鐘樓基座的西北角,現對遊客開放。仿製的景雲鍾外觀與原鐘近似,通高2.45米,重6.5噸,鍾裙外徑 1.65米,紋飾、銘文酷似原鐘,音質嘹亮雄渾,可與原鐘媲美。

碑刻

西安鐘樓一層大廳的西牆上分別鑲嵌著三方碑刻,第一方是195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翻修鐘樓後留下的碑文記載;第二方是清乾隆五年大修後由陝西巡撫張楷書寫的《重修西安鐘樓記》碑;第三方是由陝西監察御使龔懋賢在鐘樓東遷後親筆提寫的《鐘樓東遷歌》碑。

楹聯

西安鐘樓二層四面的門柱上各有一幅楹聯,均為今作。
北面:八百里秦川文武勝地,五千年歷史古今名城
西面:十代京畿六合一統,九州奧域八水分流
南面:古城遠韻承至寶,新風開元煥物華
東面:賢哲東來海納百川方浩瀚,絲綢西去路通萬國乃繁榮

文化

西安鐘樓清代時期的西安鐘樓

中國自古就有“盛世修史、豐年蓋樓”之說。歷屆政府在對鐘樓的利用和保護方面做了大量的科學管理和奉獻工作:清代的康熙三十八年、乾隆五年和道光二十年分別對鐘樓進行了大範圍以及大規模的整修,而新中國成立50年中又大修過五次。從1956年8月鐘樓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到1996年11月再被國務院布公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古老的明代建築在戰火的洗禮和滄桑風雨中已巍然矗立了600多個春秋冬夏。1984年正式對外開放20年至今,鐘樓先後接待過如朱德陳毅周恩來鄧小平等一大批黨和國家領導人;1999年“千禧”年來臨之際,中國推出三大城市作為重大慶典活動中心,西安即是其中之一,而活動中心的主會場就設在鐘樓。

為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方針,自強不息的“鐘樓人”,在保護和合理利用古建築的同時,抓住其人文景觀獨特魅力以及已成為西安市重點旅遊熱點的良好挈機,使其在新時代中發揮著更好的作用。鐘樓上成功舉辦的齊白石畫展、明清名人字畫展、仿秦樂府編鐘表演、於佑任字畫、鐘樓館藏文物精品展等大型展覽及“晨鐘暮鼓”仿古儀仗表演,均受到中外遊客的普遍好評和廣泛讚譽,在2006年4月份,西安鐘樓在“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景區”評選活動中獲銀獎殊榮。

大事記

西安鐘樓西安鐘樓夜景
西安鐘樓西安鐘樓
1953年3月12日接收鼓樓,有思文、劉遵祖接收,思文任主任。

1954年9月4日劉遵組.段斌昌接收鐘鼓樓。

1957年在鐘樓舉辦城市規劃展。

1957年朱德總司令來鐘樓參觀。

1958年鄧小平來鐘樓參觀。

1958年董必武來鐘樓參觀,賀龍參觀鐘樓。

1960年10月周恩來陪同接待尼泊爾國王

1962年薄一波劉瀾濤來鐘樓參觀。

1967年美國記者思諾來鐘樓參觀。

1970年在鐘樓舉辦輕工業展覽。

1979年文物商店在鼓樓舉辦開業典禮。

1984年8月4日鐘樓正式對外開放。

1989年喬石委員長參觀鐘樓

1990年8月李瑞環參觀鐘樓。

1991年10月鼓樓舉辦少數民族服飾展覽。(由鄭州博物館提供服裝)

1993年1月24日白清才省長參觀視察鐘樓。

1993年2月14日歐共體駐華大使杜俠都參觀鐘樓。

1993年4月在鐘樓舉辦帝王蠟像展覽。由東方實業有限公司與鐘樓保管所聯合舉辦。

1993年9月11日鐘樓與木塔寺苗圃聯合舉辦花卉展覽。

陝西歷史名勝古蹟

陝西地處秦嶺之北,渭河之南,從地貌上屬於黃土高原,它的省會西安的地貌屬於渭河谷底,自古以來就是膏腴之地,建立過十三朝古都,從而留下了許多歷史文化古蹟。今天,我們選擇其中具有代表意義的名勝古蹟,做出列表。

中國歷代15大名閣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