鈸子書

鈸子書

鈸子書又稱“說因果”,曾稱“農民書”,1956年定名“平湖鈸子書”。據《松江縣誌》記載,形成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道光末年傳入浙江平湖縣,衍變為浙江獨有的曲種。有說有唱,分“開篇”和“正書”兩類。用平湖方言說唱,唱詞通俗生動。曲調節奏明快,有長調、慢調、急調、哭調之分,具有簡練、純補的地方特色。傳統曲目均為一人表演。“鈸子”(行話稱‘響子’)為民樂打擊樂器中之小鈸的單面及一根竹筷,演唱者自行擊節伴奏。傳統曲目有《田十景》、《八竅珠》等一百餘本(篇)。現能唱傳統長篇曲目的老藝人僅存一、兩人,並年近古稀,民間職業藝人甚少。

歷史淵源

鈸子書鈸子書
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流行於平湖鄉村裡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那時沒有電視,連收音機也不多見,在鄉下業餘生活更單調,除了幾個人湊在一起打撲克,幾乎沒有其他的娛樂可言。於是在小鎮上的茶館裡,由民間藝人說唱的鈸子書,大受農民民眾的歡迎。

農民吃過中飯都要提一隻竹籃子到鎮上來,在茶館里喝茶。一壺茶喝白,再沿街走一圈,捎帶買些油鹽醬醋回去,這叫“上鎮”,也是一種生活習俗。每天中午,幾家茶館裡總是顧客盈門,人頭濟濟。說唱鈸子書的藝人就是在這個時候,在茶館裡泡一壺茶,占茶桌的一角,擺出他的一扇、一碟、一筷、一木四樣道具,開唱他的鈸子書。

表演形式

鈸子書鈸子書
記得說書藝人開頭總是一邊用一根竹筷敲一面破銅碟,一邊拉著腔唱:“三王五帝開乾坤,一朝天子一朝臣,朝朝出了忠良將,代代為官出奸臣。”唱完這幾句開場白後,拍一記驚堂木,就用說評書的腔調講說故事,往往是接著上一天留下的懸念講下去。說到精彩處,每每插進一段自編的笑話或野文,造成新的懸念,待聽眾們一個個張大嘴巴聽得入迷時,又突然拍一記驚堂木剎住,俗稱“賣關子”。說書人到這時就拿著他的破銅碟,走到一張一張桌子前來兜聽書錢。每當聽書的人往他的銅碟里丟下幾分錢,說書藝人總是滿臉堆笑地點頭稱謝。每唱一場書,說書藝人總要停下來兜兩三回聽書錢,如果沒錢給,說書藝人也不惱,因為只要來聽他唱的書,就是給他捧場。茶館落市後,他就一個人坐在茶桌邊數錢。每當這時,開茶館的人總是提著把大茶壺站在邊上笑嘻嘻地說一句:“今天生意好來!”說書藝人就笑著答一句:“托您的福!”接著掏出香菸來,弓著腰敬開茶館的人,並殷勤地給他點上。

說唱鈸子書的藝人,不像唱評彈的藝人,有的上過評彈藝術學校,有的參加了評彈團,屬於科班出身。說唱鈸子書的民間藝人,大多是半路上出身,雖然也有從師學藝的,但一大半是自學成材。往往先是喜歡聽鈸子書,坐在茶館裡聽,聽的遍數多了,對故事情節爛熟於心,就換個地方學著唱,幾遍唱下來就得心應手了,於是就成了一種賴以養家餬口的職業。那時新倉鎮上有個瘸子叫阿明,沒有上過學,可謂一字不識識扁擔,是個無業人員,閒著沒事,每天坐在一爿叫“紅綠”的茶館裡聽鈸子書。後來文化大革命,鈸子書被定為“四舊”不許再唱了,那個阿明仗著自己是個殘疾人,又是光棍一個,沒人能拿他怎么樣,每逢有人家喜慶,就找上門去唱鈸子書,活躍喜宴的氣氛,讓喝喜酒的的人開心開心,竟然很受歡迎。唱完後東家總會請他喝酒,待酒足飯飽後還會給他一筆說書錢。

主要評價

鈸子書鈸子書
平湖鈸子書這門民間藝術,不但給人帶來了歡樂,還傳播了一些文學和歷史的知識,有些老農民不識字,講起“三國”、“水滸”來卻是頭頭是道,這都應該歸功於聽鈸子書。

當然,在平湖鈸子書的發展史上,也有閃光的一面:1976年3月,戎永鑫、顧桂芳的雙檔銀子書《情深如海》在嘉興地區會演中獲第一名。1978年,顧桂芳的銀子書開篇《兩個老婆婆》在省文藝調演中得獎,並在浙江電台播放。陳金波的鑼鼓書開篇《三面紅旗萬萬歲》由上海人民廣播電台錄音播放。1978年後,改編整理了部分傳統書目,有陸忠飛的《白英傳》、戎永鑫的《獨臂尼姑》、張躍飛的《忠孝義俠》、鄒玉祥的《胡必松》、馬文祥的《濟公傳》等。這些榮譽的取得,都是對平湖地方曲藝的尊重和肯定;同時,也讓平湖鈸子書走出平湖,為人們所識。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平湖市民間文藝協會秘書長張玉觀認識到,到了八十年代,隨著錄像、電視的出現,充滿“土”味的鈸子書漸漸被人遺忘。本世紀初,會唱平湖鈸子書的只有不多的幾個老藝人了,年輕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鈸子書,更不用說表演了。2005年,平湖鈸子書被列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幾名老藝人想收幾個傳人,卻沒人肯學。

但可喜可賀的是,廣陳中心國小鈸子書興趣班的20多名學生自發到學校進行鈸子書的學習。在今年“六一”節,該校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安排學生們演鈸子書。結果,學生有模有樣的表演令該鎮文化站領導連連叫好。當鈸子聲一齊響起的時候,平湖方言齊吐,台下掌聲雷動……

是啊,平湖曾經出過許多有名的鈸子書藝人。現在鈸子書瀕臨失傳,學校挽救這項民間藝術,看來平湖鈸子書是後繼有人了!

魯迅先生曾語:“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而對於家鄉的鈸子書,卻有是另一種定義:越是傳統的,越是大家的。在未來的日子裡,希望社會各界繼續重視、發展平湖地方曲藝“鈸子書”,發掘平湖深厚的文化底蘊,弘揚平湖地方優秀文化,大力打造民間文化品牌,使平湖的區域名片更加閃光!

鈸子書鈸子書
近來有人對平湖鈸子書的歷史,表示懷疑,認為是×人編造出來的,於是,予以否定。最近,最近又重新查閱了地方文史、明清筆記和本人歷年實地採訪的筆記,證實確有其事。

首先是據平湖市新埭鎮耆老王振新先生(1908-1986)提供,他年青時聽本鎮周茂琦老先生說,“說因果”的起源,同平湖孔廟前照壁上題寫《萬仞宮牆》的人有關,此人名董其昌,上海縣董家匯人,因家境貧寒,未入仕途前,曾經在平湖西門馮大參家坐館當過塾師(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董其昌史料》有此記述),在此結識了不少文友,其中,與新埭鎮泖口陸兆芳最稱莫逆。

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董其昌六十壽誕,陸兆芳備了厚禮,因自己身體不適,就差遣使女綠英押送到松江。董其昌老而好色,見綠英年輕美貌,遂起淫心,用暴力玷污後,復藏嬌於白龍潭“抱珠閣”。綠英乘其不備,逃回泖口。董賊唆使其子董祖權,帶領一百多名家丁夜襲泖口陸家莊,財物遭擄掠,綠英被劫走。訊息傳到街坊,激起鄉民共忿。時有見義勇為者,編寫《黑白傳》曲本以影射此案,有“白公子夜襲陸家莊,黑秀才怒斥龍門裡”的書目(因董其昌別號思白,陸兆芳膚色較黑)。董其昌知道後,頓然惱羞成怒,責令松江官府嚴究。官府立即派差役與董府家丁一起捕風捉影、到處抓人。奈因曲本無編寫人可指,董其昌便心疑是秀才范昶所為。范為人秉性剛直、仗義執言,他與董其昌是連襟,非常熟知董的人品,心想,你們官官相護,相互庇護;難道在陰曹地府也能任你橫行?於是,范昶便來到松江府城隍廟告陰狀,因他平素不善管弦,就向廟祝借得一面鈸子,取來一根竹籤,邊按節拍敲打,邊控訴董宦父子倚仗權勢,橫行鄉里,欺壓百姓的罪行。眾香客和遊人聽了他說的“前因後果”以後,無不義憤填膺,都說:“老古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啥勿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統統要報!’總有一天董賊為遭到“因果報應”……”此時,董府的心腹驟至 ,指責范昶竟敢當眾醜詈董太師,強行令他跪庭認罪 。范昶被當眾凌辱,羞忿暴死。范母馮氏,聽到兒子遭董賊迫害而慘死的噩耗後,悲忿欲絕。范妻龔氏系董的姨妹,孫媳董氏又系董宦族女。83歲的范母祖孫三人,一身縞素哭到松江龍門裡董府,辯冤說理,要討回公道。董子祖權率領家丁,攔住大門,不讓進門,他非但不認姻親,竟命家奴將他仨衣褲扯破,當眾羞辱,致范老夫人當場倒地暴亡,范妻亦受屈含冤自縊。那還了得,更加引起眾人不平,群聚鼓譟其門,聲稱要為范昶辯理雪冤。董賊見萬民洶洶,便不顧枉法,糾集合宅家丁、打手二百餘人守衛宅第,對上門辯冤論理者,就登屋飛瓦礫、用糞尿潑灑人群。致圍觀者愈眾,人情愈烈。到次日,三縣鄉民聚契約萬餘人,共稱“報仇雪恥”。內中有受害最深者,乘機點燃火種,隨手從後院投進董宅,頃刻,火借風威,一舉將龍門裡和白龍潭董其昌的宅第、別墅共200餘間,盡付之一炬!又將衙宇、寺觀中董賊所題匾額,擊毀殆盡。事後,官府責成地方,一定要緝捕“說因果”的元兇。無奈所到之處,都有人在敲鈸子,說因果,搞不清究竟那一個是“說因果”的真正元兇?而且聽了《黑白傳》的唱詞,覺得蠻合乎民心,還十分同情哩!最後,只得不了了之。從此,“說因果”成為“揭惡揚善”的一種地方曲藝而在平湖、松江一帶民間應運而生。那時“說因果”唱段,都是沿襲范昶的“讀書調”,以唱帶表,抑揚頓挫,婉轉動聽。以後由於演唱者的文化水準高低不一,有雅有俗,便出現了各自的流派

聲傳校園

鈸子書鈸子書
鈸子輕敲嗆嗆嗆,唱一唱家鄉好風光,長江下游三角洲,接軌浦東連蘇杭。錦繡田野玉米鄉,稻花香里油菜黃……”4月17日上午,平湖市廣陳中學孟堅樓前七(9)班的學生個個手拿鈸子打節拍,一口平湖鄉音唱起了鈸子書《唱勿盡嘉興好風光》,引來了嘉興電視台平湖電視台記者拿著話筒、扛著攝像機前來採訪。

近年來,廣陳中學十分重視特色學校的創建,趙孟堅、稻草藝術、鈸子書一個個浮出水面,該校經市教育局審批成為“鄉土文化教育”特色項目學校。

鈸子書,又稱“說因果”,曾稱“農民書”,1956年定名“平湖鈸子書”。用平湖方言說唱,唱詞通俗生動,具有簡練、純樸的地方特色。該校的音樂教師高凌燕說:“如今的學生接觸本土原生態音樂太少,對於本土文化只是聽老人們唱過、講過。本土的音樂在漸漸削弱直至消亡。而孩子卻越來越喜歡流行音樂,說唱音樂,使這些音樂教員越來越擔心,沒有根的文化是假文化,只有真正地喜歡本土文化,才能使我們的學生真正地成長成為愛家鄉的新一代力量。”因此,在高老師的努力下,學校成立了鈸子書興趣班。高老師是來自吉林的“外籍教師”,不大會說平湖方言,興趣班的一位學生說:“我們老師是北方人,老師在教時用國語來唱的,我們再用地方方言唱,我們配合得不錯的。”引來全班同學的笑聲。

“鈸子書家鄉在平湖,平湖西瓜甘甜又清涼。美好的風光唱勿盡,今朝剛剛唱開場,請大家親臨家鄉來走一趟……”鈸子書聲時輕時響,時緩時急,唱詞激昂又悠揚,在這美妙的歌聲中我們祝願廣陳中學在鄉土文化教育的小路上越走越寬。

編入教材

鈸子書鈸子書
2008年4月14日,平湖市文體局舉行《平湖鈸子書基礎教材》第一次論證會,來自該市的曲藝界、音樂屆、民俗研究屆的10多位專家應邀參加論證,並通過了論證。

專家們對編撰行為表示充分肯定,“局裡是做實事的。”專家馬宏軍說。“解放以來對鈸子書這么重視還是第一次。”專家張玉觀感慨。但是按照論證需要,專家們提得最多的還是“反面意見”,包括本書的體例完備、概念界定、資料翔實、行文風格等,可謂義理、考據、詞章一應俱全。根據這些意見,編撰組將酌情予以修改補充,並適時召開第二次論證會。

平湖鈸子書2007年底被文化部公示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作為省級非遺項目,市、鎮文化部門單位高度重視平湖鈸子書的傳承,積極支持廣陳中心國小等開展平湖鈸子書傳習教學,但由於沒有教材,影響了傳習工作的有效進行。2007年8月,本局建立了由局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領銜的編撰小組,確立了“實用”“系統”“科學”的編撰思想,聘請平湖鈸子書傳承人戎永鑫先生任主筆,著手組織編纂《平湖鈸子書基礎教材》。根據計畫,還將製作配套教材《平湖鈸子書影像教材》。

《平湖鈸子書基礎教材》的編纂既是平湖鈸子書保護的重要環節,也是實施“平湖鈸子書重回民間計畫”,培養傳承人,發揮地方曲藝在社會主義農村文化建設中作用的必由之路。《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有“建立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鼓勵代表作傳承人(團體)進行傳習活動。通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傳承後繼有人”等明確要求。

據了解, 2005年以來該市教育局根據上級要求,在全市中國小開展了“一校一特色”的創建工作,目前全市被評為平湖市特色學校的已有5所,被評為平湖市特色項目學校的已有12所。平湖鈸子書教材的出版,無疑為各中國小開展特色教學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全日制學校對特色文化資源的需求,也為平湖鈸子書的傳承保護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傳承基地

老藝人舒心地笑了,孩子們開心地笑了,同行們羨慕地笑了。昨天下午,已經在平湖鈸子書傳承道路上奮鬥了兩年多的廣陳鎮中心國小迎來了一塊擔負著榮耀與重任的牌子:平湖鈸子書藝術傳習單位。

從平湖市文體局副局長劉靖手中接過這塊牌子,熱心於傳承這項民間藝術的廣陳鎮中心國小校長曹華祥激動不已,他說:“這是上級部門對我們前期工作的肯定與鼓勵,我們一定要把這項民間藝術傳承發揚下去。”

“別看鈸子書表演時只有一鈸一筷,它曾經到中南海亮相,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讚揚呢。”平湖鈸子書的第九代傳人徐文珠說,“可又有誰會想到,這鈸子書的生存命運如此艱難?”

據介紹,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年老的平湖鈸子書藝人已經不能上台表演,年輕的逐漸轉行,在舞台上,人們幾乎看不到平湖鈸子書的影子

就在文體部門思量著怎樣讓平湖鈸子書繼續傳承、老藝人們擔心這一藝術失傳時,一所農村國小在教育部門的支持下,悄悄走出了傳承這項民間藝術的第一步,它就是廣陳鎮中心國小。曹華祥說起兩年前決定辦平湖鈸子書興趣班的初衷時只說了兩個字:“責任。”原來,廣陳鎮既為平湖鈸子書的發源地之一,又培養出了幾代表演平湖鈸子書的佼佼者。

“經過兩年多的教學,廣陳鎮中心國小在平湖鈸子書的傳承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所以我們討論決定把傳習單位的資格授予這所學校。”劉靖對記者說。

在授牌儀式前,10多名學生穿著統一的服裝往台上一站,手中的鈸子一敲,平湖鈸子書演奏就開始了。雖然由於用聲的技巧還不純熟,孩子在演唱時曲調不能做到悠揚婉轉,但清晰的吐字、地道的韻味,特別是孩子們表現出來的積極性,讓大家看到了平湖鈸子書傳承的希望。每一項民間藝術的傳習單位並不是隨意就能授出的,它必須要有一定的功底與成績,而廣陳鎮中心國小正好符合這些要求。

徐文珠看到平湖鈸子書終於有了一個傳承教育基地非常興奮,她最擔心的事就是平湖鈸子書失傳,如今看到了希望,她高興地說:“如果需要,我願意擔任業餘的傳授老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