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風水術又稱為堪輿學、相地術、地理、相宅術、青烏、青囊術、形法等。
風水術其實就是論述和指導人們選擇和處理住宅(陽宅)與墳地(陰宅)的位置、朝向、布局、建設、擇日等一系列的主張和學說,是選擇居住環境的一種術數。
堪輿:堪為天道,輿為地道。風水一開始就與天文曆法、地理結下了不解之緣,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這是風水術的兩大特徵。
相地:是指觀察地理形勢。
青烏:得名於漢代相地家青烏子,又稱青烏先生。
青囊:得名於東晉郭璞所得青囊九卷而著的相地術經典《青囊經》。
但在我國民間,多稱為“風水”,而把操此職業者稱為“風水先生”,由於風水先生要利用陰陽學說來解釋,並且人們認為他們是與陰陽界打交道的人,所以又稱這種人為“陰陽先生”。
“風水”一詞始見於東晉郭璞所著的《葬書》:葬者,乘生氣也。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故後人尊郭璞為風水鼻祖,而有傳承的風水派系內卻都尊九天玄女為陰陽院(風水門)的宗師,因為傳說九天玄女為幫助黃帝戰勝蚩尤,解救百姓困苦而傳授於他玄學術數,其中就包括風水術。
風水術中重要的幾大元素是:
風:空氣流動的現象。
水:水流。
氣:地氣與空中肉眼看不見的些子之氣。
另外還有龍、砂、穴、水、坐向等等重要內容。
在我國古代有文化的人一般都懂得風水,很多大官賢達甚至精通風水,縱觀歷史,先秦是風水學的孕育時期;魏晉南北朝,風水學得到傳播;宋代是盛行時期,明清是泛濫時期。近代歷史中,風水學在舊中國十分盛行.
先賢云:卜筮不精,條於一事;醫藥不精,害於一人;地理不精,傾家滅族。可見風水術在人們心中所占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所以,風水術其實是一種傳統文化觀,一種廣泛流傳的民俗,一種趨吉避凶的術數.
對建築的影響
風水術在明代,風水對建築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對基址選擇,幾乎所有的房屋、墓葬都根據風水理論來選定位置,村落選址也往往有風水師參與其間。對村落的選址原則可歸納為:背山面水、山龍昂秀、水龍環抱、明堂寬大、水口收藏等幾方面。所謂山龍、水龍就是指山脈與水系的形勢,明堂是指村基所在的空間,水口是指村頭、村尾水流出入口。根據這些原則,山區村落多選擇枕山、環水、面屏的環境;平原地區以水為龍,村落往往採取背水、面街的布局。城鎮選址原理與村落相同,只是要求環境容量相應增大。
在明代風水中,“水口”是一個重要題目,多數風水書對此都有論述。但此時水口已專指村鎮水流出口處,由於村鎮道路入口多設在此處,宗祠、亭閣、橋樑等也集中於此,因而形成為村鎮內最重要的關鍵地段,也是居民的公共活動中心。這種現象在皖南徽州地區最為典型。
風水認為體量高大的建築物如塔、閣、殿等的設定能彌補地形的缺陷,使城市、村鎮所在的氣、勢都能得到改善而使一方之人化凶為吉。例如: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江西瑞州知府鄺潘認為瑞州人才眾多而登科第者少,原因是風水不佳。他親自踏勘地形後發現原來是府學的格局有問題:府學前面西有府
風水術城西城門聳立於旁,東側卻虛無一物,造成左右不平衡;府學後面又受到糧倉的擠壓,後地不寬宏。於是下令遷走倉庫,在府學東側建造一座樓閣名為進賢樓。他和同僚們商議後認為府學正南無“具瞻”(對景),不利文運昌盛,而且府學正對南郊的石鼓嶺,山形平禿,致使文士“多晦”,不能飛黃騰達,因而決定在嶺上建造一座十幾層高聳入雲的文峰塔。他還聽說瑞州有三公(太傅、太師、太保,明代最高官品)與狀元之廣讖,就下令把市河和錦河開挖聯通。這是一個為改善城市風水而大興土木的典型實例。類似的用文峰塔、文昌閣等建築來改變城市風水的做法幾乎到處都可看到,山西大同在府學前方城牆上建造的一座文峰塔就是其中一例。
住宅是風水關注的重點之一。各派風水對住宅的選址、布局、周圍環境等,都有一套指導原則和避凶就吉的方法。他們用羅盤格定住宅方位和屬性,進而推導出平面布置,大門方位以至每座房屋的高低、位置。大門在風水中被視為“氣”的出納口,是住宅“上接天氣,下收地氣”的關鍵部位,它的位置、方向與住戶的凶吉密切相關。山、水是自然中“氣”之所自出,是至吉至祥之物,所以大門應面向山峰或遠處山口(近處山口又謂之“煞氣”,不可相對)。也可迎水而立,但不可沖巷道或與鄰居大門相對。這些處理方式在功能上都有一定依據,而風水以凶吉觀來進行解釋,使之蒙上一層神秘色彩。為了減除“大門沖巷不吉”的心理負擔,風水師們常把“泰山石敢當”、“鎮山海”的石碑或鏡子等物放在大門對面,並賦予這些鎮物以神奇的辟邪功能。對於住宅周圍的道路則要求從“吉方”來,要曲折有致。總之,各種風水書都對住宅提出種種避凶趨吉的方案,內容十分龐雜,從周圍環境到宅內的廁所、水井的處理都與凶吉聯繫起來。
源頭
風水術具有系統的理論和完整的技術形式的風水術出現稍晚,但其源頭卻可追溯到遙遠的原始社會。一方面,當時人們沉浸在萬物有靈的觀念中,對地形也感到驚奇,認為地形為某種神靈化身或具有靈性;另一方面,當時人類已選擇某些洞穴居住,並為死者選擇葬地,這種選擇活動可以稱為"相地"。這兩方面合在一起,可以說是風水之濫觴。隨著社會進步和農業的發展,人們逐步定居下來。《墨子·辭過》說:"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可見這時人類對居住環境的選擇已進了一步,已不再依靠天然的洞穴,而是選擇山丘挖穴而居,大約如今日陝北之窯洞。再往後來,人為已掌握了建造房屋的技術,便離開洞穴,架屋而住。從大量的考古發掘來看,早在四五千年前,人類已不是漫無目的地擇地架屋,房址大多是距離河流較近的、有一定坡度的、土質乾燥堅實的台階地,且房屋大多坐北朝南。背坡臨水、子午向,這些原始人就已堅持的造房原則,後來構成風水術的最基本的理論。進入階級社會以後,選擇建築物的基址成為一項越來越複雜的活動。現存甲骨文中有言"宅丘"者,說明殷人仍有居丘(丘即陵阜,指河流的台階層帶)之俗。最能反映當時人之相宅活動的,當推《詩·大雅·公劉》,茲節引如下,並附譯文:篤公劉,公劉忠於周之大業,於斯原,前往豳地察看原野。既庶既繁,從者眾多,浩浩蕩蕩,既順乃宣,順適和樂,心情舒暢,而無永嘆。沒有長嘆,沒有悲傷。陟則在,觀察地勢,登上孤山,復降在原。又下孤山,來到平原。何以舟之?身上佩帶什麼裝飾?維玉及瑤,是那寶玉和美石。容刀。玉飾刀鞘,光輝映日。篤公劉,公劉忠於周之大業,逝彼百泉,先去察看百泉匯集,瞻彼溥原;再去視察平原大地;乃陟南岡,他又登上南面岡陵,乃於京。京地沃野盡在望中。京師之野,京師郊野,廣建屋宇,於時處處,周民於是樂業安居,於時廬旅,周民於是暫寄暫居,於時言言,於是融融笑語喧譁,於時語語。於是融融喧譁笑語。公劉率領族人自邰遷豳是先周史上的大事,該詩即專為詠敘其事而作,上引兩章,一章主要描述公劉率領族人來到豳地後,他登山歷原,察看地勢;另一章描寫他在分別察看了山岡、原野、水源之後,最終確定了基址,建立屋室,定居下來。後世的風水師在具體操作技術方面雖然複雜得多,但對山川地勢的總體勘察過程,與公劉卻極相似。先秦時期,人們的地理學知識日見豐富,地理學文獻續有增加,也為後世的風水學提供了依據和素材。從甲骨文和先秦典籍來看,其時人們對地形和水文有了明確的劃分,如陸地分成山、阜、丘、陵、岡等,水域分為川、泉、河、澗、沼、澤、江、汜、沱等,河床地帶分為兆、廠、渚、滸、淡等。《尚書·禹貢》全文雖僅1200字,卻是我國古代文獻中公認的一篇具有系統性地理觀念的作品,它以少數山川和海把疆域分為"九州",即九個大的自然區,影響很久。《禹貢》中有"導山"一段,記載了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流域間的20餘座山嶺,其方式是列舉山名,由西而東分為三列,帶有偏東北或偏東南的走向,這成為後世風水家所謂的"龍脈"的依據之一。《山海經》是先秦的另一部著名的地理文獻,但其幻想成份較多。其中《山經》又稱《五藏山經》,把疆域區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部分,分別敘述了各部分中的山脈,南、北二區各有三列,西、東二區各有四列,中區多達十二列。很顯然,《五藏山經》將《禹貢》所列的山的行列複雜化了,但由於並非建立在實測基礎上,故多屬想像之辭。書中列舉了許多神怪和神秘的山穴,渲染了山的神秘性。風水術《管子》一書中也有幾篇地理文獻,其與風水關係最密者,一是對草木茂盛的山較為重視,有"苟山之見榮者,謹卦而為禁,有動卦山者,罪死而不赦"之說,二是提出"五土配五音"的觀念,如謂:"其木宜蒼與杜松,其草宜楚棘。見是土地,命之曰五施(施為度量單位,長七尺),五七三十五尺而至於泉,呼音中角。其水倉(蒼),其民強,赤臚(在土質黑中帶紅)歷強(堅),五種無不宜。"這種觀念被後世風水術發展成為"五音五行"理論。此外,先秦古籍還有"土宜"之說,與"天時"相對應,《逸周書·度訓》說:"土宜天時,百物行治。"《周禮·大司徒》所言稍詳:"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術。"所謂"十有二土"就是與十二次相對應的分野,我們在上章星象學一節中已介紹過。《周禮》的說法給風水術以很大啟示,使他們在"相地"的時候,也注意"觀天",以求得天地對應。再者,先秦建設城池宮室除先行相地外,還要占卜,甲骨文中有"口子卜,賓貞:我乍(作)邑?""乙卯卜,爭貞;王乍邑,帝若?我從,之唐。"這是商王修建城邑需占卜以定吉凶的明確記錄。又《詩·大雅·綿》記載古公父率族人遷到歧山之下,"契我龜,曰止曰時,築室於茲",即占卜之兆顯示可以在此居住,才築室定居。《尚書·召誥》記武王克商後,欲遷九鼎於洛邑,於是"太保朝至於洛,卜宅"。《尚書·洛誥》記周公欲建設洛,"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澗水東,水西,惟洛食。我又卜*水東,亦惟洛食。來,以圖及獻卜",經過反覆占卜才最終確定下基址。埋葬死者也要占卜,《周禮·春官·小宗伯》的職掌中有王崩後"卜葬兆"一項,據註疏:"王喪七月而葬,將葬,先卜墓之塋兆,故云卜葬兆也;雲甫者,既得吉而始穿地為壙"。可見,墓址需由占卜決定,挖掘墓穴也要占卜得吉才能開始進行。
探密
風水學,古往今來,任憑其名稱如何變化,諸如堪輿學、青烏術、青鳥術、青囊術、古代建築規劃設計理論、人文地理學、人生地理學、宇宙氣場養生學等等,其核心內容仍然是“風”、“水”二字。如果不把此二字理解透徹,深刻把握其內在本質,就可能會把它誤解為封建迷信。也就不能說是真的懂“風水”。
因此,要研究風水學,尤其是陽宅風水學,首先就必須搞清風水二字的深刻內涵。其實,它是利用自然界人們常見的兩類事物,來隱喻比附其深刻的“場”的內涵。如不徹悟,很可能使人見“風”(自然界之風)即謂之“風”(風水中動變氣場之風),見“水”(自然界之水)即謂之“水”(風水中靜定氣場之水),混淆了人們的視聽。也給風水學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這是典型的東方神秘文化的特點。因此,風水,不能純依自然界之可見的風與水來理解,實有其深刻的內涵。
風水術 所謂的“風”,乃指宇宙能量(或曰宇宙真氣、宇宙氣場、天場);所謂的“水”,則指地球氣場(此氣場屬地面格局氣場,又曰八卦氣場,是不同八卦方位之空間,物質之間相互對待、相互感應之氣場,人體先天氣場及其各類感應也服從此規律,它與地磁場並不相同,或不全相同)。
風水學就是研究天地氣場的互動作用對人體氣場的影響效果的一門學問。在民居中,只要我們結合三元場,合理地安置好門、主、灶三者的相應位置,使我們的吃、住、行都處在一個互為生扶、互為補充的良性循環之中,則我們的一切(包括工作、生活、學習、運氣)都將變得順利,變得光明。
從場的角度而言,風指動變氣場;相對而言,水則指靜定氣場。所謂的“遇水則止,遇風則散”,其真正的內涵則是指“遇上一定的格局,形成相對穩定不變的氣場;由於宇宙氣場(天場)的鏇轉變化,將會影響地面氣場(地場)的變化。”所謂的“止”即穩定;所謂的“散”即變化。
風,動變氣場。又稱天場,是宇宙強行加持於地面格局的影響力,如九星臨宮,是有規律地在鏇轉變換的。(天場之五行歸類後,依北斗七星或雲九星為影子代表,即相當於宇宙能量之縮影。筆者在《宅居布置學》中曾引證,北斗遠古時期,確實為九顆星星,後有兩顆漂移此座,但其殘留氣場仍然有作用,只是較弱罷了,這就是左輔、右粥之由來)。
風→動變宇宙氣場→九星(主體縮影為北斗七星)能量向地面的輻射。風(天場),依時間變化,循九宮分配。格局基礎為洛書九宮。依據北斗(實即宇宙)自身的規律向地面輻射。對地面格局的接收場來說,是自然的承受。
水,靜定氣場,表面上是一定的地面格局(主要指進氣口)對宇宙能量的承納與分配,實質上則是八卦之間感應形成的氣場。它主要依進氣口(人類進出之門)與各方位的八卦關係而確立其氣場的承納性質,如乾與兌,互為生氣木、它雖然也以七星(或九星)來命名,但其可以脫離宇宙氣場即七墾(或九星)而獨立存在。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天,北斗消失了,地場所受影響不會很大。
水→靜定宇宙氣場→地場→地面格局對北斗七星(宇宙)能量的感應。地場依空間變化;循八卦分配。格局基礎為八卦方位。
依據先天八卦自身的生克制化規律,以門為參照物,參以陰陽,輔以六親人倫。定出八卦相互之間的利害關係並依五行定性,這樣,對地場的描述就基本完成了;在接納宇宙之氣(以北斗七星為代表)時,是將北斗七墾的能量依其五行屬性,對號人座,逐一分配到與門有關聯俏相應的卦位,這樣就完成了對北斗七星能量的描述。
大游年歌是風水學最基本的理論,沒有它,就談不上風水學,尤其是陽宅風水學。儘管它已流傳了不知多少年,仍不過人云亦云,師傳如此而已。其真正的內涵究竟是啥,鮮有見者。
其實,所謂的“大”,不過是神通廣大,威風凜凜;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神效極驗之意。所謂的“游”,不過是鏇轉遊動,飛騰變化,周流八官之意。所謂的“年”,即傳說中的一種魔怪。據傳,春節張貼鬥神(或稱對聯)、燃放爆竹,皆為驅除“年”之舉措。風水學中將其比作七星神煞幀口上左輔、右粥為九星“),以示威嚴,其實就是宇宙能量之意。
風水術這樣,“大游年歌”就是神通廣大的星辰神煞(宇宙能量)飛游變化規律的歌訣。它反映了地面建築(宅子)格局自身的氣場分布規律及其對北斗七星能量的承納與分配狀況。
以“游年”與類同“流年”之“游年”相混,故布迷魂陣,這是典型的東方神秘文化特色!
“人場”即人體先天感應氣場,其實在的主體是人體先天八卦即風水學中的“三元命”卦。“人場”可以包括三元命與空間方位之間的感應氣場及不同三元命的人之間的感應氣場,即“人與地”、人與人”兩種氣場。依據“人與地”的感應氣場,可以合理地規劃地面布局(安房。安床。安灶、安辦公桌等等);依據“人與人”的感應氣場,可以合理地安排人事關係(相同三元命的人,可以作為配偶、經濟合伙人之首選;不同三元命的人,只能作為義氣之交,不可共同致富)。拙著《靈活運用三元命》,為分析不同人之身體健康狀況。戀愛婚配關係。子女狀況以及化解調整方法,提供了具體的方案,為風水學在人際交往、公共關係方面之套用,開拓了燦爛之前景。
相同三元命者,即乾、坤、艮、兌,同為西四命陣營的人:
坎、離、震、巽,同為東四命陣營的人。
不同三元命者,即八卦之東、西陣營互混,如乾遇震、乾遇坎等。
宅子、居室布置中,“門與主”、“門與床”等,也須同東、或同西才行。
“同東、同西”,這是風水學最根本的原則。也就是說,風水學濃縮到頂點,就只剩下“東、西”二字,同東、同西則吉,東、西相混則不吉。
在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的意義
風水術風水術是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影響極大的一種方術。儘管它帶有強烈的神秘主義色彩並包含有大量的巫術迷信內容,但其中卻並非毫無可取之處。正如古代的巫醫術孕育了醫藥學、煉丹術孕育了化學並發明了炸藥一樣,風水術對於中國古代建築科學的發展,對於古代地理學和水文學知識的積累,以及對於指南針的發明和傳播,同樣具有相當重要的積極意義。
(一)風水術與建築選址科學:
風水術關於建築選址的五大要素——覓龍(尋找山脈)、察砂(考察丘陵)、觀水(觀看流水)、定向(測定方向)、點穴(選定基點),在許多方面是符合中國這個地域上的地理環境、氣象特點等自然規律的。它實際上是提出了適合人類居住的生態環境要求和科學選址標準。
(二)風水術中的地理學和水文學知識:
風水學家們最早考察並描繪了中國境內主要山脈的形勢、位置和走向,最早提出了“滄海桑田”的地殼變遷理論,最早認識到彎曲河流的河床變遷規律。他們對地形、地貌和地質、水文等的長期勘察實踐,孕育並積累了中國早期的地理學和水文學知識。
(三)風水工具羅盤與指南針的發明: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雛形,就是源於風水學家手中的羅盤。從漢代的司南,到唐代的子午針,再到宋代《夢溪筆談》中記載的指南針的四種形式,都與風水學家有關。風水家們還在人工磁化技術的發明和地磁偏角的發現方面,做出了不可忽視的重大貢獻。
要而言之,我們在批判風水術中的巫術迷信的同時,還必須看到其中所蘊涵的一些符合科學道理的內容,正確評價它們在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的價值和地位。
當代研究概況
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人們對堪輿認識不清,常把堪輿和封建迷信、卜筮算卦等同起來,甚至視為禁區,很少有人深入研究。80年代後,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堪輿研究逐漸興起。1984年全國第一次周易學術討論會的召開,促進了堪輿研究的發展。之後,象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周易與現代自然科學》,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周易與自然科學研究》,為堪輿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90年8月,中國第一個周易研究會——安陽周易研究會成立,標誌中國堪輿文化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堪輿研究在中國逐漸發展起來,並影響了世界。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堪輿已經被許多有識之士所認同,學習堪輿更是不乏其人,從白髮蒼蒼的老人,到80後90後,甚至國外的一些中國文化愛好者,均對堪輿產生了深厚的興趣。據2012年文化部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發起和編撰的《中國傳統文化名家大典--易學卷》收錄,當代知名堪輿學者、愛好者就有二百二十七位,也系統地展示了當代易學堪輿的研究成果,介紹了中國當代易學研究的代表人物,象邵偉華,唐明邦,廖墨香,李書有,張志春,曾仕強等老一輩學者,同時也收錄了象梁惟朝,裴翁,謝金龍,毛傑,周漢輝、侯典民等一大批青年學者,是當代堪輿研究領域具有權威性的人物辭書,更是堪輿研究的時代鑑證。
意義
在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的意義
風水術是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影響極大的一種方術。儘管它帶有強烈的神秘主義色彩並包含有大量的巫術迷信內容,但其中卻並非毫無可取之處。正如古代的巫醫術孕育了醫藥學、煉丹術孕育了化學並發明了炸藥一樣,風水術對於中國古代建築科學的發展,對於古代地理學和水文學知識的積累,以及對於指南針的發明和傳播,同樣具有相當重要的積極意義。風水術與建築選址科學
風水術關於建築選址的五大要素——覓龍(尋找山脈)、察砂(考察丘陵)、觀水(觀看流水)、定向(測定方向)、點穴(選定基點),在許多方面是符合中國這個地域上的地理環境、氣象特點等自然規律的。它實際上是提出了適合人類居住的生態環境要求和科學選址標準。風水術中的地理學和水文學知識
風水學家們最早考察並描繪了中國境內主要山脈的形勢、位置和走向,最早提出了“滄海桑田”的地殼變遷理論,最早認識到彎曲河流的河床變遷規律。他們對地形、地貌和地質、水文等的長期勘察實踐,孕育並積累了中國早期的地理學和水文學知識。風水工具羅盤與指南針的發明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的雛形,就是源於風水學家手中的羅盤。從漢代的司南,到唐代的子午針,再到宋代《夢溪筆談》中記載的指南針的四種形式,都與風水學家有關。風水家們還在人工磁化技術的發明和地磁偏角的發現方面,做出了不可忽視的重大貢獻。要而言之,我們在批判風水術中的巫術迷信的同時,還必須看到其中所蘊涵的一些符合科學道理的內容,正確評價它們在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的價值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