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色喀古托寺V-409
簡介


歷史
公元1078年,尊者米拉日巴(1040——1123)從他的家鄉後藏貢塘來到這裡,投靠當時的佛學大師瑪爾巴譯師(1012——1097)門下學道。據《米拉日巴傳》記載,因其身負罪孽,瑪爾巴就以極為繁重的勞役使其洗滌,前後共修建了圓形、半圓形、三角形三個堡壘,一一修成後又讓他拆毀,並將石料搬回原處,最後修建這座九層大碉堡式建築後,才算“合格”,終得瑪爾巴傳授佛學密宗全部修法。九層碉堡式建築最後於1080年前後修成。
《米拉日巴傳》中說,該碉堡為瑪爾巴大師的公子達瑪多迪而修,除金頂一層外共有九層,故稱“色喀古托”即“九層公子堡”。十二世紀以後,噶舉派勢力逐漸強大,該堡得以不斷的維修與擴建。到公元十六世紀中葉,帕竹王朝後期,由佛學大師,著名學者巴窩.祖拉陳哇(1504——1566)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擴建。這次擴建中,修建了大經堂、佛殿、十二柱殿及僧舍等建築,從而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保存

現在的色喀古托寺基本保持了當時擴建後的形狀,其東西長98米,南北寬48米,大院坐東向西,占地面積4820餘平方米。大院中色喀古托位於中央,其底層坐南向北,二層東面一半相通,只有西南有一個類似陽台的分隔層。先碉樓殘高21米,如果加上被毀的上三層,色喀古托共約28米高。
十六世紀,色喀古托寺擴建後,在大經堂中繪製了大面積的關於噶舉派事跡及人物的壁畫,在碉樓上還珍藏有門當派的早期壁畫,據說有瑪爾巴大師的自畫像。十分難得的還有寺中珍藏的大量吐蕃時期手寫經書和米拉日巴靜修時戴在頭頂上“多供”——石制酥油燈。
現存主要問題
由於色喀古托寺地處洛扎縣與不丹邊境,當地氣候潮濕,所以目前該文物點內大量木構件蟲蛀,很多已成了粉沫狀。各種安防、消防設施落後,大大影響了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十一五”期間主要進行對古建築、壁畫保護與維修,以及電線改造和消防及排水設施的建設
研究藏傳佛教的教派
色喀古托寺為噶舉派祖寺,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這一教派在明代成為西藏最大的一個教派,其所分出的四大支、八小支成了藏傳佛教中支系最多的教派,其中的帕竹噶舉創建的帕竹王朝幾乎在整個明代統治著西藏。
色喀古托寺又是噶舉派創始人瑪爾巴著名的弟子米拉日巴始建的,由於米拉日巴在藏傳佛教中具有極大的影響,所以色喀古托寺相應地在整個藏傳佛教界和藏學界也有很大的影響,歷年來,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山南地區行署、洛扎縣人民政府等各級政府、國家文物局、自治區文物局和地區文物局、洛扎縣民宗等各級行政部門都十分重視色喀古托寺的保護維修,加之寺院地處中不(中國、不丹)邊境地區,在不丹一帶該寺也具有很大的影響,每年洛扎縣人民政府在色喀古托寺舉辦邊貿會時都有大量的不丹邊民前來朝聖。
色喀古托寺不僅在宗教上具有極高的地位,在研究藏傳佛教的教派、教意,以及宗教繪畫、建築風格上都有著很高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