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藏北羌塘高原南部內陸湖泊,鹽湖。位於北緯31°42′~31°45′,東經89°29′~89°45′。由3個小湖組成,分布在岡底斯山脈北麓色林錯一倫坡拉新生代斷陷盆地內,湖面海拔4522米,面積共54平方公里。
據其同相距僅 10公里的色林錯東岸高出湖面約130米的崗狀地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湖相沉積物(略為膠結的砂礫層與粘土層)推斷,班戈錯乃晚更新世以後隨氣候變乾,湖水枯縮而從古色林錯大湖中分離出來的。湖水的pH值 8.5~8.7,礦化度68.5~169.3克/升,化學類型屬碳酸鹽型,主要的鹽類沉積物為芒硝和硼砂。因硼砂礦藏量豐富,20世紀60年代曾被大規模開採過。
湖的東岸與北岸為坦蕩的平沙地與灰綠色粘土沉積組成的乾湖灘(雨季可積水成淺湖),生長有低矮、稀疏的紫花針茅為主的高塞是原植被;其下發育的高山草原土壤呈顯鹼性,有較明顯的鈣積層,表層有機質含量1.5%左右,反映了湖區寒冷半乾旱的氣候特點。據湖東南的班戈縣氣象站(北緯31°22′,東經90°01′,海拔4700米)資料,這一地區年均溫-1.2℃,最暖月均溫8.6℃(極端最高溫達19.7℃),1月均溫-12.1℃,極端最低溫曾創-35.8℃的紀錄,年降水量301.2毫米,90%集中在6~9月。湖區僅有牧業生產活動,適宜放養耐乾寒、粗放的藏綿羊。
氣候
班戈錯湖盆是封閉內流盆地,在盆地的東南部有捷娃(卡挖)藏布以地表水形式補給班戈III湖,其餘都接受大氣降水或地下潛水補給。湖為為藏北高原寒冷的乾旱-半乾旱季風區,具有寒冷、乾旱的氣候特徵,年平均降水量達300mm,一般集中在6-9月,年平均蒸發量2200-2500mm;年日照時數達3000小時;夏秋季刮東南風,冬春季刮西風,風速達10-20m/s。具有乾旱大陸性氣候特點。
組成
班戈錯湖盆沿北東-南西向排列著三個鹽湖,總面積約140km2。其中班戈Ⅰ湖是滷水湖,水深0.3-1m,面積13.6km2,海拔4525m;班戈Ⅱ湖是砂下湖,局部有芒硝和硼酸鹽(主要是硼砂)出露,面積70.13km2,海拔4522m;班戈Ⅲ湖的東部是湖水,西部是芒硝沉積,面積56.27km2,海拔4520m。
資源
班戈錯鹽湖資源主要是固體鹽類資源和鹽湖滷水資源。
鹽湖滷水資源分為湖表滷水和晶間滷水兩大類型,為高礦化度滷水,水化學類型為碳酸鹽型。湖表滷水分布在班戈Ⅰ湖和班戈Ⅲ湖,晶間滷水分布班戈Ⅱ湖和班戈Ⅲ湖。
班戈錯鹽湖的固體鹽類沉積資源,達到工業開採要求的礦種有芒硝、硼酸鹽(硼砂)和水菱鎂礦,尤其是以盛產硼砂而聞名於世。其中芒硝礦以芒硝為主,表層硝分布在班戈Ⅲ湖西部,底層硝埋藏在班戈Ⅱ湖底部;菱鎂礦(包括水菱鎂礦),分布在湖與湖中間或環湖形成的湖堤(階地),局部含鋰(Li2O);硼酸鹽礦主要是硼砂,分表層硼砂和底層硼砂兩種類型,屬於大型硼酸鹽礦床,分布在班戈Ⅱ湖。
班戈錯的硼砂資源遠在公元6世紀就被開採利用,直到公元1563年才由西藏傳到歐洲,成為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硼砂的著名產地。
中國主要的鹽湖
池鹽離不開鹽湖。鹽湖可以定義為湖水礦化度大於35g/L的湖泊。或離子含量近於飽和的湖泊。按主要成分可分為碳酸鹽湖、硫化物湖和氯化物湖。又或者水中含鹽度大於35 000mg/l的湖泊。 中國是個多鹽湖的國家,並有悠久的鹽湖開發歷史,共有鹽湖1500多個。 |